【课堂新坐标】2017高考历史(江苏专版)二轮复习策略文档: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2017高考历史(江苏专版)二轮复习策略文档: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02 20:0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纲考点
江苏卷五年命题情况分析(2012年~2016年)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015年T1:分封制;2016年T1:宗法制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015年T2:史料理论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2年T2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科举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2013年T3:三省六部制;2014年T2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015年T2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2016年T4: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012年T4:明代内阁制;2013年T5:军机处
近五年来,江苏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主要集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以公平公正为切入点的选官制度。另外,这五年的考点基本是全面覆盖的。考查题型上,选择题与主观题并重。

考点1|
中央体制:从“公天下”到不断完善的“家国一体”
时期
发展历程
先秦(萌芽)
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
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领袖
秦朝(创立)
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
隋唐(完善)
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保证了皇权独尊
明朝(强化)
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清朝(强化)
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强化训练】
1.(2016·盐城三模)《礼记·王制》记
( http: / / www.21cnjy.com )载:“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材料旨在说明西周(  )
【导学号:69162000】
A.确立了血缘纽带的宗法制度
B.弘扬了儒学的孝悌文化
C.强化了森严的社会等级秩序
D.形成了尊老敬老的风尚
D [血缘纽带的宗法制度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指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没有形成儒家思想,更没有儒学的孝悌文化,儒学的开创者是春秋晚期的孔子,故B项错误;西周森严的社会等级秩序是指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九十日有秩”表明西周规定按年龄大小由地方或国家分别承担养老责任,说明西周形成了尊老敬老的风尚,故D项正确。]
2.(2016·泰州中学模拟)《史记·
( http: / / www.21cnjy.com )秦始皇本纪》记载,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丞相王绾及群臣的建议纯粹出于守旧情绪
B.“地远”论实际上是一种现实困境
C.朝议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
D.丞相权力大,左右着皇帝决策
B [丞相王绾依据“诸侯初破,燕、
( http: / / www.21cnjy.com )齐、荆地远”的现实,提出了分封制的建议,“纯粹出于守旧情绪”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反映出秦朝需要采取措施震慑地方,这是一种现实困境,故B项正确;朝议能减少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而不是避免,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丞相权力大,左右着皇帝决策,故D项错误。]
3.(2016·苏锡常镇四市二模)
( http: / / www.21cnjy.com )贞观四年,唐太宗问政于张玄素。玄素曰:“臣观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于此……如其广任贤良,高居深视,百司奉职,谁敢犯之。”材料表明,张玄素(  )
【导学号:69162001】
A.痛陈隋室苛法之弊
B.反对君主独断专行
C.主张实行分权制衡
D.建议扩大取士范围
B [材料中张玄素认为隋朝出现动乱是由于君主独断专行所致,这表明张玄素反对君主专制,故选B项。]
考点2|
地方体制——从“天下共主”到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制度
时期
发展历程
周代
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
秦朝
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汉朝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封国制导致“七国之乱”,“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强化训练】
1.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严格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封建的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材料中的“地主”和后世相比,其特殊性主要在于(  )
【导学号:69162002】
A.拥有世袭统治权
B.所属土地可以买卖
C.尊重上级的权威
D.属下人民归其管理
A [材料中的“地主”指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西周分封制下的统治阶级,而“后世”指的是从秦到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根据题目中“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注重血缘关系,是一种贵族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一种官僚政治,用区域代替血缘,故A项正确。西周的土地制度是土地国有制,故不可随意买卖,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之下都尊重上级的权威,其人民也都归其管辖,故C、D两项错误。]
2.(2016·苏北四市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模)《寿县志》记载:“夏禹定九州,寿地属扬州,殷商如制;周为六、蓼国地;襄王三十年,地入于楚;景王十六年,吴占寿地;贞定王二十二年,复入于楚;楚考烈王二十二年,置寿春县。”对“寿地”沿革理解正确的是(  )
A.行政级别由州降县
B.诸侯争霸影响地方沿革
C.中央集权由强到弱
D.贵族政治决定沿革结果
B [题干中并未提到行政级别的变化,故
( http: / / www.21cnjy.com )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的“寿地”在周朝时期曾被不同的诸侯国占领过,说明诸侯争霸影响地方沿革,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贵族政治,故D项错误。]
3.(2016·江阴质检)
汉武帝元朔
( http: / / www.21cnjy.com )二年,正月下诏:“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封侯)焉。”此举的意图是(  )
A.施恩予诸侯子弟
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
C.削弱诸侯王的力量
D.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意图是要解决王国问题以维护统治。A、B、D三项结论与题意不符,排除。]
考点3|
选官制度:从贵族政治到影响深远的科举取士
制度及发展历程
内容和影响
察举制开始:西汉衰落:东汉末年
(1)内容:官吏察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2)影响: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九品中正制创始:曹魏发展:两晋衰落:南北朝
(1)内容: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2)影响:推行初期,评判人才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后期,看重门第,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
科举制产生:隋确定:唐发展:北宋衰落:明清
(1)内容: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2)影响: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强化训练】
1.(2016·南通、扬州、淮安、
( http: / / www.21cnjy.com )泰州三模)《东汉会要》载:“西都(西汉)止从郡国奏举,未有试文之事;至东都(东汉)则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汉代选官制度的这一调整(  )
【导学号:69162003】
A.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
B.奠定了九品中正制的基础
C.有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
D.使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C [由题干信息可知,人才来源仍是“从郡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奏举”,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是其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表明对官员有一定的文化素质要求,故C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说明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故D项错误。]
2.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  )
A.社会重学人才辈出
B.世家大族垄断官位
C.选官方法公平、科学
D.察举制度盛行不衰
B [材料中三个人物都在弱冠时(古人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男子20岁的称呼)当了官(分别是侍讲东宫、著作郎、中书郎),与社会重学无关联,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世家大族垄断官位,故B项正确;材料与选官方法公平、科学无关,反而是不公平,故C项错误;察举制是自下而上进行推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3.(2016·镇江一模)史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
【导学号:69162004】
A.摧毁了门阀政治
B.扩大了政权基础 
C.促进了社会公平
D.与人才培养脱节
D [门阀政治不是科举制摧毁的,故A项
( http: / / www.21cnjy.com )错误;钱穆主要关注科举制对人才培养的局限性,与扩大政权基础和促进公平无关,故B、C两项错误;由“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可以看出,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与人才培养脱节,故D项正确。]
主题1|
从政治、经济和思想发展的角度认识血缘为纽带的早期政治制度
1.(2016·江苏高考)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D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中国古代早
( http: / / www.21cnjy.com )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题干中的“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是受到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影响,体现的是宗法观念,故选D项。]
2.(2015·江苏高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的含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材料大意为:不同爵位的贵族在与天子朝会时处在不同的位置。由此可知,周代贵族在朝会的时候有尊卑之分,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形成的森严的等级秩序,故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是汉初实行的政治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B、C、D三项。]
3.(2009·江苏高考)“九鼎既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D [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传说夏禹曾
( http: / / www.21cnjy.com )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历商至周。所以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故D项正确。]
1.理解“家国同构”
(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嫡长子世袭王位,是君主,也是宗族的大宗。其他诸子分封为诸侯,是臣子,也是宗族的小宗。
(3)“家”是小“国”,“国”是大“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这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
2.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演变
(1)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的尚未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
(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
(3)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命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
(4)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
中国传统社会的实质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宗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社会。宗法社会的形成与演变,与中国古代独特的社会结构相适应。从奴隶时代到封建时代,由于社会组织没有根本变化,原来适应奴隶制的宗法制,又发展演变为封建宗法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复习备考时,一要重视分封制对中国姓氏起源、地名来历的影响等;二要重视宗法制对“家国同构”的影响;三要重视宗法观念对当今社会风俗、思想观念(如崇拜祖先、重视亲情、重男轻女等)以及国家统一、民族凝聚力的深刻影响。
1.(2016·南京、盐城二模)张荫麟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中国史纲》叙述:“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对此材料分析错误的是(  )
【导学号:69162005】
A.受封的郑国国君是周王室的子弟
B.郑国是拱卫王室的主要诸侯国
C.郑国的版图在春秋时期发生变化
D.幽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
D [由材料内容可知,郑国国君为周厉王少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其为周王室子弟,故A项正确;郑国作为分封的诸侯国,其职责就是拱卫王室,故B项正确;由材料内容可知,郑国在周幽王之乱即西周结束时期,其版图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周幽王时代为西周末期,分封制的破坏是在东周时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2.(2016·无锡调研)王家范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历史通论》中写道:(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对此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西周的“创制”指分封制、宗法制
B.秦朝的“独制”指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C.西周最高执政集团已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D.秦朝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C [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实现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数百年的强盛,故A项正确;秦朝实行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B项正确;西周分封制下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周天子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贵族政治是指贵族拥有自己的封地,世代享有特权,实行世袭制的传承方式,官僚政治则是官员由中央任命,没有封地和衣食俸禄,官位不能世袭,属于“流官”,故D项正确。]
3.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导学号:69162006】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充分理解材料并提
( http: / / www.21cnjy.com )取有效信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制度的变化引起了社会思想文化的变化。春秋时期,宗法制遭到破坏,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奴隶主贵族渐趋衰落,战国时期这一现象更加明显,“百姓”逐渐失去其贵族身份的专属意义,所以选B项。]
主题2|
通过中央官制的变革考查君主专制的加强
1.(2015·江苏高考)据
( http: / / www.21cnjy.com )秦琅琊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料运用的基本原则。秦琅琊石刻和《淮南子》关于国土何时达到流沙的记载不同,说明在史料运用的时候要持慎重的态度,首先要辨别真伪,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故C项正确。《淮南子》仅叙述了颛顼帝、大禹、纣时国土达到的地区,无法体现以传说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B项陈述了“差异”,没有说明题目主旨,故排除。石刻与文献记载的差异明显,无法形成证据链来印证历史,故D项错误。]
2.(2013·江苏高考)某学者评唐朝三省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A [唐朝中央机构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B、C两项混淆了门下省、中书省的职能,可以排除。当时,在门下省设置政事堂,作为三省长官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凡军国大事必须经政事堂会议议决,商定后再奏请皇帝裁决。“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属于“违制”,这里的“违制”是决策运作程序的“违制”,而并没有涉及尚书省的执行权力,所以A项正确,D项表述错误。]
3.(2013·江苏高考)光绪《大清会典》载
( http: / / www.21cnjy.com ):“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材料。根据“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等信息可知,清代军机大臣的职责是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这时的军机处已经不再是单纯地办理军务,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军机处机构是否完备,排除C项;由材料“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可知,军机处不是专理刑狱的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
4.(2012·江苏高考)明成祖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D [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预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到嘉靖皇帝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C项表述错误。A项是指科举制度,排除;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B项错误;内阁地位虽有变化但始终是皇帝的咨询机构,职能基本未变,D项正确。]
1.秦至明清皇权强化的特点
(1)秦朝:三公九卿制下三公虽分工上各有所侧重,但丞相权力相对过大。
(2)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用分相权办法来加强君权,提高行政效率。
(3)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作为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4)清:康熙时,设置南书房,加强君权;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1)专制政治日趋完备和强化。商周时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专制主义表现为宗法制下的集权政治,它以西周时期为典型;秦朝以后的专制主义表现为中央集权,宋朝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2)官僚机构不断膨胀与吏治的制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法制化。中国古代调整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官制度的行政法律规范,从唐代起已经自成系统,制度的完备和规范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3)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的矛盾是政治制度中的基本矛盾。其基本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地方服从中央、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
君主专制是封建政治制度的核心。复习备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一方面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独尊地位,国家决策大权集于一身,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另一方面,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即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1.(2016·苏北四市一模)下图为唐太宗贞观初年的政令形成、实施流程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中书省拥有草拟政令的自主权
B.门下省拥有决策的绝对独立权
C.皇帝失去对政令决策的否决权
D.六部分担尚书省的实际执行权
D [唐代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而中书省必须在皇帝的示意下草拟政令,故A项错误;门下省并未拥有决策的绝对独立权,故B项错误;皇帝没有失去对政令决策的否决权,故C项错误;题干中尚书省是通过六部来执行政令,故D项正确。]
2.(2016·盐城调研)明朝沈德符
( http: / / www.21cnjy.com )《万历野获编上》云:“中外大小臣工上封事,外有通政司,内则会极门,俱有号簿,惟内阁独得进密揭,盖心膂近臣非百司得比。……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语。”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
【导学号:69162007】
A.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B.通过“密揭”,获得决策权
C.对其它中央机构有一定牵制
D.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C [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始至终都是作为皇帝的内侍机构,没有成为中央的正式行政机构,故A项错误;内阁有参与权,但是无决策权,故B项错误;由材料“内阁独得进密揭,盖心膂近臣非百司得比。……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语”可知,内阁作为特殊的皇帝内侍机构享有一定的决策参与权,对中央其它机构形成制约,故C项正确;清雍正时期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到达顶峰,故D项错误。]
3.(2016·如皋期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
“(本朝)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诰诫臣工,指授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这说明清代军机处(  )
A.由满汉高级官员组成
B.是制约君权的重要机构
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有权裁决国家军政大事
C [军机处跪受皇帝笔录,承旨加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执行,无决策权,它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古代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排除B、D两项;A项与题干无关,排除;题干反映军机处将皇帝的“上谕”用快马传递,加以执行,故提高了行政效率,C项正确。]
主题3|
从制度演变角度考查地方制度演变的趋势及影响
1.(2011·江苏高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B [材料信息“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故选B项。]
2.(2010·江苏高考)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B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知,汉初由于采用郡国并行制度,结果引发后来的七国之乱,这都是因为封国制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所以本题选B项。]
3.(2010·江苏高考)“元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是宣政院,故选A项。]
1.汉至元中央对地方管辖的特点
(1)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文官知州通判制。
(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如汉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
(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北宋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收归中央。
(5)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的“推恩令”。
2.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
(1)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逐步加强。
(2)地方下级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难以发挥地方的自主性。
(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
3.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演变趋势
(1)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
(2)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反映了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驻管理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封建君主通过调整地方管理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监察地方官吏等手段,使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并运用地方权力制约分化等原则,逐渐加强了中央集权。特别是宋元时期,基本上解决了汉唐以来的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地方政治主动性和能动性日趋受抑,这些经验教训值得后世吸取。在复习备考时,要明确不同朝代、不同历史时期中央加强对地方管辖的措施,抓住“变化”这一特征归纳中央集权发展演变的史实,并能透过变化趋势揭示演变的本质。
1.“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材料评价的是(  )
【导学号:69162008】
A.西周的分封制
B.春秋战国分裂割据
C.秦朝的郡县制
D.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D [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实行分封制,即郡国两制并行。题干中描述了天子之政在郡与国的执行情况,故选D项。]
2.(2016·南通一模)“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B [由材料“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故A项错误;由材料得知,秦朝地方的郡守、郡尉、郡监、御史隶属于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从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B项正确;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的建立,此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只是秦朝中央三公和地方郡守、郡尉、郡监等机构官员,不能体现机构臃肿,故D项错误。]
3.(2016·苏州一模)《元史》记
( http: / / www.21cnjy.com )载:“行中书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对材料中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导学号:69162009】
A.元朝设立行省的主要目的是控制边疆地区
B.中统、至元年间,行省正式成为常设机构
C.“都省”指中书省,“省官”指地方行省的长官
D.行省长官掌管地方军事、财政、行政等大权
D [设立行省“统郡县,
( http: / / www.21cnjy.com )镇边鄙”,但不能据此推断控制边疆地区是其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因事设官,官不必备”,反映出行省还不是常设机构,故B项错误;元朝“都省”是指行中书省,故C项错误;根据“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知,行省长官掌管地方军事、财政、行政等大权,故D项正确。]
主题4|
以社会热点切入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和监察制度
1.(2016·江苏高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A [据材料可知,宋代科举考试使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糊名法”,把试卷卷首的考生姓名、籍贯等都封住或者裁去,以防评卷官徇私舞弊,说明考试程序更加公正,A项正确。这一变化与取士科目、进士地位和录取人数均无关,排除B、C、D三项。]
2.(2011·江苏高考)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D [《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故选D项。科举制选拔的不仅仅是士族子弟,排除A项;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排除B项;人才选拔的范围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排除C项。]
3.(2010·江苏高考)诗人左思在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C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涉及的选官制度注重门第高低,而不看中才能,所以应排除A、B、D三项,所以本题选C项。]
1.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
选官制度
世官制
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依据
世袭
才能、品德到门第
考试成绩
特点
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
体现封闭的特征,以官举士,百姓不得参与
给中下层地主提供了机会
趋势
(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2)人才选拔逐步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3)科举制度在早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僵化,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2.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评价
(1)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①组织独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成系统。②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实行重奖重罚。③以轻制重,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
(2)评价:①加强了皇权,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②君主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只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监察制度是皇权的附属品,能否发挥正常作用,与皇帝本身有密切关系;随着监察制度日益腐朽,监察官本身贪赃枉法者也不乏其人,更不能杜绝官僚的腐败和低效。
随着现代中国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断创新,坚持公务员“逢进必考”和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已成为广大民众的共识。在复习备考中,一方面,从总体上把握中国选官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另一方面,从封建君主专制的本质上理解监察制度的实际效能。
1.(2016·南京三模)王符《潜
( http: / / www.21cnjy.com )夫论·考绩》:“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名家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随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听所以数乱荒也。”材料反映出(  )
【导学号:69162010】
A.察举制弊端日益暴露
B.孝廉的标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C.九品中正制难以持续
D.分科取士难以选拔高素质人才
A [材料“群僚举士者,或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表明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材料暴露出来的是察举制的弊端,故A项正确;材料“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表明当时的察举制没有依据孝廉的标准,而不是孝廉的标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科举考试采取分科取士,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2.“魏末北齐的孝廉秀才,则已是寒门出身的通路。至于北周根本选无清浊(门第高低)。”这说明南北朝时期(  )
A.察举制仍是选官的主要形式
B.世家大族已经失去选官的垄断权
C.九品中正制维护世家大族的利益
D.选官变化顺应世家大族衰落趋势
D [由“孝廉秀才,则已是寒门出身的通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选无清浊”等可知,此时选官不再强调必须出自世家大族,说明世家大族已经逐渐衰弱,选官标准的变化适应了这一趋势,故D项正确。]
3.(2016·南京、盐城一模)《南齐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孔稚珪传》云:“所奏缪允者,宜写律上,国学置律学助教,依《五经》例,国子生有欲读者,策试上过高第,即便擢用,使处法职,以劝士流。”由此可知南朝时期(  )
【导学号:69162011】
A.已经不再推行九品中正制度
B.出现考试选官的科举制
C.世家大族已失去选官垄断权
D.可以通过学校试经入仕
D [根据材料中“国学置律学助教,依《五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例,国子生有欲读者,策试上过高第,即便擢用,使处法职,以劝士流”可知,南朝时期,通过国学进行助教,通过学校的考试可以擢用入仕,故D项正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