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表
地区
学校
授课教师姓名
课题名称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课题来源
□年级: 高一 □教材版本: 人民版
□所属章节: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设计思路
由朝鲜使臣的视角看明清中国政治形态的变革,进而对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进行反思
课标与学情分析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对历史学习也有较浓厚的兴趣,但历史核心素养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的原因、影响,理解内阁制与丞相制度的区别。
2.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实行密折制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史料,分析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的原因,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方法;通过内阁制与丞相制比较,掌握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
2.利用多媒体提供各种图文资料,从宏观层面君主专制政体演进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的进程的认识及客观全面的评价,认识到君主专制制度的积弊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对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置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
2.难点: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变化如何体现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解读标题,特别是讲清楚什么是政治形态。
明清两朝,朝鲜半岛与中国联系紧密,每年都会派遣使臣来华朝见,每年大概7—8次,最频繁的一年,共出使13次。朝鲜使臣在笔记中记录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留下了详细的观察报告,用朝鲜使臣的疑问作为线索,串起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相关知识。
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两则史料:朝鲜使臣在中国看到了什么?
1604年(万历年间),问“常见内家(指皇帝)否”,曰:“皇上不出已十六年”。
——(朝鲜使臣)《燕行录》
(万历年间 济南)“城郭人民之盛,第宅牌楼之多……古称天下之府库,信不虚矣。”
——(朝鲜使臣)《朝天航海录》
引出朝鲜使臣的疑问1:明朝的政务是由哪个机构负责运作的的?
进入第一环节
内阁制
通过师生问答,使学生了解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的史实和原因。并了解内阁的出现。
通过朝鲜使臣的第二个疑问:为什么找内阁要去翰林院朝房?为什么在明朝的官方文献中没有内阁?以此讲清楚内阁的产生,以及内阁与丞相的区别。使有以下材料作为辅助。
明宣宗时,开始将部分奏章交到内阁,由阁臣替皇帝拟出处理意见,用小票墨笔书写,贴在各个奏章上面,称为“票拟”。然后呈给皇帝审定,再由太监用朱笔抄出,交付施行,称为“批红”。
——高中历史必修1人教版P17
但当时的朝臣大家都反对张居正,说他不像前朝宰相,不是政府正式的行政首长,不该弄权专政。这批评实在也不错。当时尚书六部才是政府最高行政长官,他们只须只命于皇帝,不需听命于内阁。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引导学生从政治权力的三个部分:议政、决策和执行这一角度,去理解内阁不等于丞相。内阁加强了君主专制。
用朝鲜使臣的史料引出他们的第3个疑问:作为少数民族政权,清朝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
引入第二个环节
二、军机处
(清朝边境小城)缓步出门,繁华富丽,若到皇京,想不更加,不意(想不到)中国之若是其盛也。
———(朝鲜使臣)《热河日记》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分析在政治运行中,议、决、执三个权力的变化,进而理解,中国古代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三、反思
通过材料,引导学生从当时,从中西对比的角度评价君主专制。
明清国力强盛,则突出表现在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明初耕地面积为八亿五千万亩,清高达十亿左右,为此前历代之最。明代最高人口数字达6330多万,清乾隆六年(1741年)达1.4亿,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更增至4.1亿多。
——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
专制主义摧毁了中国人的财产安全,从而摧毁了所有刺激中国进步的因素。进步只有当一个人确信不受干扰地享有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才可能发生。但是,在中国首先考虑的总是皇帝的利益,因为任何财产违反了他的主张是得不到保障的。
——马嘎而尼《乾隆英使觐见记》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英《权利法案》
学生小组讨论,评价君主专制。讨论后,学生派代表回答,学生互评,老师点评、总结。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认识到,在当时,明清的政治形态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站在全球视角,却已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学生思考:明清时期为什么没能实现政治形态的转型?
最后,从政治形态的三种功能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内阁制——专制!
军机处——还是专制!!!
反思——专制……
课件26张PPT。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政治形态,就是政治权力、政治结构、政治过程和政治意识的有机统一,其中政治权力是决定性因素。 ——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 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主管军事,
负责监察系统。
2、汉武帝为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传统,设立 与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相对应。
3、唐在中央实行 制,分散了相权。三省分别是 、 和 。 和
4、宋朝为分散宰相的权力,增设 作为副宰相,设 管军事,设三司以总理财政。
丞相中朝三省六部太尉御史大夫中书门下尚书参知政事枢密院 明清两朝,朝鲜半岛
与中国联系紧密,每
年都会派遣使臣来华
朝见,每年大概7—8
次,最频繁的一年,
共出使13次。 朝鲜使臣留下了详细的观察报告,
如《松溪集》《燕行录》等 (万历年间),问“常见内家(指皇帝)否”,曰:“皇上不出已十六年”。
——(朝鲜使臣)《燕行录》
(万历年间 济南)“城郭人民之盛,第宅牌楼之多……古称天下之府库,信不虚矣。”
——(朝鲜使臣)《朝天航海录》 朝鲜使臣的疑问1: 明朝的政务是由哪个机构负责运作的? 一、内阁制 朝鲜使臣的疑问2: 为什么找内阁要去翰林院?
为什么记载明朝典章制度的权威官方
文件里居然没有内阁? 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高中历史必修1人教版P17
“我朝阁臣举天下国家之务,无巨无细,有一不问阁者乎!”
——《明神宗实录》卷五二三
内阁首辅张居正,人称“救时宰相” 内阁=丞相?
明宣宗时,开始将部分奏章交到内阁,由阁臣替皇帝拟出处理意见,用小票墨笔书写,贴在各个奏章上面,称为“票拟”。然后呈给皇帝审定,再由太监用朱笔抄出,交付施行,称为“批红”。
——高中历史必修1人教版P17
但当时的朝臣大家都反对张居正,说他不像前朝宰相,不是政府正式的行政首长,不该弄权专政。这批评实在也不错。当时尚书六部才是政府最高行政长官,他们只须只命于皇帝,不需听命于内阁。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644年,清军入关 (清朝边境小城)缓步出门,繁华富丽,若到皇京,想不更加,不意(想不到)中国之若是其盛也。
———(朝鲜使臣)《热河日记》朝鲜使臣的疑问3: 作为少数民族政权,清朝如何进行
有效管理的? 二、军机处 内阁乾清宫军机处 三、反思 明清国力强盛,则突出表现在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明初耕地面积为八亿五千万亩,清高达十亿左右,为此前历代之最。明代最高人口数字达6330多万,清乾隆六年(1741年)达1.4亿,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更增至4.1亿多。
——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 专制主义摧毁了中国人的财产安全,从而摧毁了所有刺激中国进步的因素。进步只有当一个人确信不受干扰地享有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才可能发生。但是,在中国首先考虑的总是皇帝的利益,因为任何财产违反了他的主张是得不到保障的。
——马嘎而尼《乾隆英使觐见记》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英国《权利法案》
于是,我们不无遗憾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明清时期为什么没能实现政治形态的转型? 政治形态的三种功能: 维护 公平与正义
保障 稳定与安全
推动 发展与进步挑战自己1、明太祖废除丞相的根本原因是( )
A.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B. 六部全力扩大后,宰相已经形同虚设
C. 丞相胡惟庸阴谋篡权所致???
D. 皇帝要在臣民中树立“勤政”的形象
2、废除丞相制度以后, 明
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 )
A. 三司 B. 枢密院
C. 内阁?? D. 军机处3、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其表现有
①皇帝的谕旨可以迅速传达到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
②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③军机大臣掌握了国家最高决策权
④避免了皇帝决策的失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②?? D. ①③
4、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步增大,主要在于( )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 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C. 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D.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谢谢聆听 感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