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表
地区
学校
授课教师姓名
课题名称
民主政治的扩展
课题来源
□年级:高一 □教材版本:人民版
□所属章节:必修一专题七
设计思路
导入:国歌、歌词,体现出法德的民主进程的特点,带入本课。
对知识本身的历史理解:民主政治扩展的背景和广度、内涵和深度、影响。
3.对知识的升华形成历史认识和价值判断的理解: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4.小结
课标与学情分析
课标要求:
1.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2.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3.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高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求知欲旺盛,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参与积极性高。从认知规律看,他们正处在由感性向理性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经过初中的历史学习,已经对法国大革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德国近代史及对于抽象的事物、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却较难理解,运用材料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较弱。同时,高一学生知识整合与历史理解能力较弱,课堂上注意对学生学法指导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法兰西艰难共和之路;德国走向君主立宪制的民主过程。
法德两国政体的异同。
能力目标:
运用历史知识提升学生解决历史问题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异同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知识整合和历史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
形成学生对民主政治的理性认识和正确的价值判断。
学习策略目标:
1.学会利用材料突破难点,学会小组合作探究。
2.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学会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可持续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法、德两国民主政治内容及异同。
难点:法、德两国民主政治异同的原因。
对民主政治形成自己的历史理解和价值判断。
教学过程
[导入]:
课前准备时间,循环播放法、德两国国歌,并在PPT上显示歌词关键部分。音频国歌的震撼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键歌词揭示两国民主政治进程的不同特点,自然过渡到本课知识点。
[第一篇章]:大势所趋(民主政治扩展的广度、背景)
通过5张图片型材料说明当时的世界大势——政治民主化浪潮。
(设计意图)使学生具备对历史现象的整体认知和宏观把握。
2.民主政治扩展的广度:
利用民主政治扩展的地图材料,来说明民主政治扩展的一方面内涵是民主范围的扩展。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直观表现民主政治范围上的广度扩展,便于学生理解。
3.请同学们依据时间轴(坐标式材料)判断:民主化浪潮的出现和那些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使学生构建时间、背景(经济、政治、思想)与史实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第二篇章]:和而不同(民主政治扩展的深度)
民主政治扩展的深度:
1.法德两国民主政治的确立:
法德两国民主政治并不是对之前英美民主政治简单的复制和照搬照抄,而是结合各自实际情况,确立了适合各自特色的民主政治,丰富了民主的内涵,体现了民主深度的扩展。
(重点突破:法德两国民主政治不同的对比。
材料:德法两国政体结构图。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分析比较,在同样的代议制下,两国的政体和权力中心不同,体现了民主的多样性。
考虑两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如果只用文字陈述不够直观,特地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的两国政体结构图,将复杂的文字简单化,便于学生比较不同。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历史逻辑思维的能力。
(难点突破:法德两国民主政治各异的因素。
材料一 大革命前夕的法国,虽然工业部门日益具有近代工业的性质,对外贸易蓬勃发展。但在社会经济中居于首位的农业中,封建土地所有制仍占统治地位;封建专制政府不断提高税收,加重对企业的剥削。
材料二 1795年,德国著名诗人席勒曾说:“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长期以来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到18世纪后期,德意志全境分布着296个邦国,1000多块领地,各邦之间关卡林立。一个商人从柏林去瑞士必须经过10个国家,兑换10次货币,办理10次过境手续,缴纳的关税超过所运货物的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分析得出,法国是封建因素的阻碍,德国是政治分裂的阻碍因素,即两国资产阶级革命任务不同,即民主政治确立的政治前提有所不同。
材料三:法国政体演变图
材料四:俾斯麦与铁血政策图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分析得出,法国共和之路反复曲折,德意志进行王朝战争完成统一,即两国建立民主的方式、进程不同。而政治前提和民主方式都是各国国情,说明:民主是国情的产物。
从而提升学生们的知识整合能力,深化对法德民主政治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比较研究的历史学习思维。
2.法德两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微视频材料:法德民主政治的新发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法德两国民主政治并未在本课就此止步,日后还根据自身的国情与世界大环境不断的发展完善,说明民主是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
有助于学生增增深入的理解民主政治,培养学生完整、全面看待历史发展的思维能力。
[第三篇章]:殊途同归(民主政治扩展的影响)
引导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得出民主政治对于自身(稳定政局、发展经济)和世界(代议制成为主流)的影响。
请学生举例说明:伴随“西学东渐”的潮流,民主政治的扩展对中国产生影响的史实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构建中外横向联系的历史宏观把握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家国情怀。
[第四篇章]:见仁见智(对于民主的理解、认识)
难点突破:学生自主提取对于民主的认识并加以说明。
既然民主的形式是多样性的,我们对于民主的理解和认识也应当是多样性的。通过任务卡(内含8份难度系数不同的材料,详见任务卡)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提取一项关于对民主的认识信息,并加以说明。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通过阅读史料,概括分析的历史思维。提升学生开放性的思维观念,引导学生从对知识本身的理解上升到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并形成价值判断。
[本课知识结构框架]
[小结]: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生成的对于民主的理解与认识,现场随机小结。
一分为二看待民主:一方面它不是万能的,不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良药,另一方面民主政治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局限,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正如民主斗士丘吉尔说所说:“民主不一定是个好的制度。但是,还没有发现比它更好的制度,所以,我们不得不用它!”也正因如此,我们对于民主制度的追寻和对人类政治文明的探索,永远都在路上!
[巩固训练]
课件31张PPT。法国《马赛曲》那光荣的时刻已来临。
专制暴政正压迫我们,
我们的祖国鲜血遍地。
……
公民们,武装起来!
公民们,投入战斗!《德意志之歌》……
让我们大家全心全意,
象兄弟般为此奋斗!
统一、正义和自由,
是我们幸福的保证。
……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三 民主政治的扩展课标要求:
1.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2.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3.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大势趋变19C六七十年代世界重大政治事件美洲欧洲亚洲请回答:时间轴上的哪些史实推动了19C六七十年代政治民主化的浪潮?广度:深度:(纵向)确立法德两国民主政治的内容有何不同?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造成法德两国民主政治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一 大革命前夕的法国,虽然工业部门日益具有近代工业的性质,对外贸易蓬勃发展。但在社会经济中居于首位的农业中,封建土地所有制仍占统治地位;封建专制政府不断提高税收,加重对企业的剥削。
材料二 1795年,德国著名诗人席勒曾说:“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长期以来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到18世纪后期,德意志全境分布着296个邦国,1000多块领地,各邦之间关卡林立。一个商人从柏林去瑞士必须经过10个国家,兑换10次货币,办理10次过境手续,缴纳的关税超过所运货物的价值。法国:封建制度的阻碍因素德意志:政治分裂的阻碍因素确立民主政治的前提不同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造成法德两国民主政治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法国:德国:反复曲折王朝战争民主历程不同扩展广度:范围确立政体权力中心发展请回答:法德两国的民主政治有了哪些新发展?德国:政体: 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法国:权力中心: 议会——总统 结合所学,请举例说明:伴随“西学东渐”的潮流,民主政治的扩展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请同学们根据手中的任务卡,提取一项本小组对于民主的认识,并结合材料加以简要说明。材料一 各时期确立代议制民主国家及数量:材料二 民主政治最初发展的非常缓慢。17世纪末在英国首创资本主义制度后,发展了近100年才在美洲大陆上建立了新型的民主政体。……又发展了大半个世纪,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被更多的国家接受并不断发展创新。
——应克复《西方民主史》材料一 激进派和保守派经过反复较量,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终于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这个七拼八凑的宪法不符合任何一派的理想,但它却是两派唯一能够勉强接受的。
——郭华榕《法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德意志不是没有进行过资产阶级革命,但无奈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不得不径直拜倒在实力强大的普鲁士容克贵族膝下,建立起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应克复《西方民主史》
材料三 英国1688年政变实现了两个妥协,一个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妥协,一个是资产阶级、新贵族与王权的妥协。前一个妥协,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一百多年以来长期结盟的继续与必然结果。这个联盟构成了英国政治生活的基础。后一个妥协,与革命的起伏和革命的结局有着密切的关系。
——钱乘旦 许洁明《英国通史》材料一 凡君主立宪,多半都是先有君主,然后封建势力和新的资产阶级妥协,各退一步好过渡到新时代。而民主共和,在许多国家意味着新、老势力的激烈对抗,国人杀国人的,和前者比自然内耗更多。从这点上说,搞君主立宪比民主共和好。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材料二 从长远说,君主立宪总是包含着过去的残余,而且这个残余还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了下来,多多少少都违背时代潮流。美国没有封建残余,所以没有妥协的必要。如果那里出现了君主立宪,就绝对是倒退。……美国通过两次资产阶级革的彻底性证明了民主共和制度的优越性。
——王毅《美国简史》材料一 1932年,希特勒在总统大选中获得36.8%的绝对优势。同年,他所领导的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获得了37.3%的选票,成为国会第一大党。从此德国走上了一条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的“不归路”。
——威廉.L.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
材料二 菲律宾照搬了一整套美国的价值体系和政治体系。可就这样一个看似完美的政治体系下伴随的却是经济发展常年下滑,失业人口逐年增多,贫困和毒品泛滥成灾……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一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经济迅猛发展,柏林成为即伦敦、纽约、巴黎后第四个国际经融中心。……德国将科学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速度比英、法等国要快3-5年,使得许多发明出现“英法开花,德国结果”的状况。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全世界42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中,有14名来自德国。这些成就促使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遥遥领先。
——应克复《西方民主史》材料二 菲律宾照搬了一整套美国的价值体系和政治体系。可就这样一个看似完美的政治体系下伴随的却是经济发展常年下滑,失业人口逐年增多,贫困和毒品泛滥成灾……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材料 四国政体一览表1.“她”跌跌撞撞,蹒跚而来,但却取得了胜利,并走进了近代欧洲大陆代议制民主的行列,破灭了君主复辟帝制的梦想。这里的“她”所属的国籍应是( )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美国2.“帝国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有权签署和公布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由皇帝任命”。此材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 )
A.军国主义色彩 B.专制主义色彩
C.民族主义色彩 D.民主主义色彩3.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先后出现了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普法战争后,成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英国漫画家为这一历史过程创作了题为《玛丽安娜女郎(法国的象征)终于挑好帽子了》的漫画。图中房间衣物凌乱,女郎站在镜子前面,终于选好并戴上了象征共和制度的三色帽。这幅漫画的含义是( )
A.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的时装,可以随时改变
B.法国的共和制度像女郎的帽子,只是装饰品
C.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一样软弱无能
D.法国的共和制度经过长时间的变动才确定下来4.19世纪中叶,德国人自上而下地完成法国人曾经“自下而上干的事”,这个“事”实质就是( )
A.建立地主与资产阶级联合专政
B.为建立资本主义代议制扫除障碍
C.对外殖民方面取得相当成功
D.满足所有农民渴望土地的要求5.“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法国1875年宪法的这一条款仅以一票之多数获得通过;1877年,共和派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法国共和政体运行,但当年君主派的一家报纸仍叫嚣:“我们要把共和国和共和派搞成连狗都不吃的烂泥浆。”这从根本上反映出 ( )
A.共和制将被君主制推翻
B.法国共和制的确立非常艰难
C.恢复君主制是历史发展必然
D.共和制确立不适合法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