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强侵华与民族危机学案
一、课前梳理:
1、课标解读: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中国近代史主线:一是西方列强的侵华和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和形成;二是中国军民的抗争和救国探索。
3、近代中国跟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时间对照:
时间
16世纪到18世纪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
19世纪下半叶到1945年
世界
早期原始资本积累时期
产业革命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帝国主义时期
中国
清朝全盛时期(康乾盛世)
清朝晚期(国门逐渐被打开、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清朝晚期(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并最终形成半殖民地)
二、课堂完成:
4、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5、课堂学习中填写下列表格
西方列强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战争爆发时间
列强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半殖民地半封建
中国应对危机态度
觉醒群体
6、归纳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原因?
7、试从“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角度,论证“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扩张的必然结果”
课堂教学设计表
地区
学校
授课教师姓名
课题名称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题来源
□年级: 高一 □教材版本: 人民版
□所属章节: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民族主权的斗争
设计思路
本课是专题二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有: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次侵华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过程中三个关键性的步骤。同时,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社会各阶层也开始逐渐觉醒,不断的寻找着救亡图存的道路。本课的设计思路便以冲突和觉醒为主题,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能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待中国近代遭受的侵略,同时也感受到中国近代觉醒的阶级、觉醒的程度不断深化的一个过程。所以教学重点应放在探究列强入侵的前因后果上,通过教师补充史料,既让学生分析前因后果、总结经验教训,又锻炼阅读、理解和分析史料的能力,提升历史思维。
课标与学情分析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本次属于借班上课,对班情不是很了解,但通过侧面了解,玉林一中属于玉林市重点中学,学生整体素质较高,单纯了解侵华史实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在设计本课内容时,在掌握课标要求的基础上,适当提升难度。教学侧重于让学生把近代中国遭受的侵略跟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主线联系起来,让学生以全球史观来看待中国近代遭受的侵略。同时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中国在近代沦为半殖民地的原因跟不平等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并在授课当中,让学生感悟到中国是如何一步步加深半殖民地的危机的。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构建中国近代遭受西方侵略的史实跟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能通过对条约内容的探究了解近代不平等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危害。
通过相关史料的阅读和探究,在感性和理性层次上认识到长期闭关锁国的中国在近代外交上的落后与无奈,让学生感悟到近代各阶层不断觉醒的过程,感悟近代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艰辛,进而真正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和历史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宏观梳理列强侵华史实并分析归纳列强侵华对中国造成的危害;
难点:理解中国在近代沦为半殖民地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
在中国传统的纪年方法里,60年我们成为一个甲子,一个循环。在1840年-1900年这60年里,西方列强完成了工业革命,最终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而中国在跟西方列强的接触过程中,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的深渊。今天,我们就再一起走进这熟悉的历史,共同面对并反思近代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这场浩劫。
新课讲授:
一、战争爆发的原因:
事实上,中国跟英国最早的官方接触开始于1793年,对于这次接触,当时双方的态度各是怎样?从这两封国书里我们能读出一种怎样的心态?
1793年的英国已经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从经济上、政治上思考,这时候的英国是一个正在进入工业文明的资本主义强国)
反观当时的中国,中国当时又是怎样的状态?(展示两段材料,学生得出结论:君主高度集权、愚昧落后)
过渡:对于双方的强烈反差,美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如此说道。。。很快风暴便袭来了。1840年,英国议会辩论,通过了对华议案,对此,英国历史学家佩雷菲特对这场战争性质及战争爆发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展示佩雷菲特的话)
同学们找一找,他的话语里哪个词可以体现出他对战争性质的认识?(战争性质,从正义非正义的角度思考)
他认为战争爆发的原因呢?(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贸易)
他认为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只是因为中国禁烟后,为了保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一场战争。
你们对他认为的这个原因认同么?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表面是禁烟,根本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为什么你会认为根本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提示战争时间:1840年,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英国需要打开更大的市场,获取更多的原料,禁烟只是导致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就算没有鸦片,他也会想个别的明目,说不定是狗肉战争也说不定)
板书:19C中叶,商品输出
二、第一次鸦片战争
2年后,中国战败,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同学们看看课本24页,《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那些?
割地、赔款、五口通商、议定关税4个内容,简称五亿(议)港元
大家觉得这些条款里,哪一项最能体现英国侵华的目的?(打开中国市场)
学生:五口通商、议定关税
探究一:有人认为,19世纪中叶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已经初步形成,让中国开放通商,融入世界是大势所趋,能够尽快打破中国闭关自守的状态,不算不平等,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大家可以交流一下,等下我们请同学们来谈一下
(学生会涉及到的问题:他怎么就侵犯了中国主权?如果不说主权,就说单纯的通商呢?双方实力不对等,补充南京条约之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影响)
我们一起总结一下:那些主权被破坏了?
领土主权、司法主权、贸易主权
那么面对中国遭受的侵略,清朝统治阶级又是怎样看待这些条约的呢?(当时的大臣的态度,皇帝的态度,先进的士大夫的态度?老百姓的态度?)
师总结:可以看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整个中国,除了极少数士大夫外,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世界大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任然延续过去传统的思维定势,麻木不仁,丝毫没有意识到危机的来临。对此,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对此评论道:从民族的历史来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因此,20年之后,悲剧再次上演。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板书:京师浩劫 1960)
中国又付出了更大的代价,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还能把他当作远在东南地区的一次地方性战争,假装没发生过,但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清政府就再也不能视而不见了,为什么呀?(战火已经烧到天子脚下了)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一些朝廷重臣,比如李鸿章等,开始意识到了中国的落后,想要进行变革,但是我们看看,当时李鸿章等人的思想,他们是认为什么落后?(展示材料)
他们意识到了中国技术的落后,需要向西方学习,但又认为仅是技术落后而已。由此在中国掀起了一场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但非常可惜,30年之后,又一场战争的失败宣告了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的破灭。
四、甲午中日战争
当1894年战争爆发的时候,连西方列强都没有想到,当时又穷又弱的日本居然能打赢中国,战败之后,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这是继南京条约之后最严重的一个不平等条约,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严重在哪里。
展示马关条约的内容:开埠、设厂、割地、赔款
割地割哪里?为什么割这里?从地理位置看出了日本的什么?
介绍一下台湾(从1895年被割走,1945年才回到中国,50年时间,3代人,足以通过奴化教育让年轻人忘记历史)
赔款(通过材料展示对比,巨额赔款逼得清政府不得已走上了大举借外债的道路)
那老师想问问大家,为什么列强愿意,并且是争先恐后的借钱给中国清政府呢?(得出结论,西方列强通过资本输出的方式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开埠(通过地图对比,找到开埠的变化:中国最富裕的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都已经全部开放了)
设厂:引导学生从时间分析,1895年(19C末),列强已经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列强这时候非常迫切的要把手里的剩余资本转换为高额利润,前面的借款就反映了这一点。而且允许开设工厂,直接会对中国的经济领域哪一行业造成巨大冲击?(民族资本主义)
面对中日之间的较量,西方没有想到中国会战败,更没有想到日本竟然会获得那么大的利益,这极大的刺激了列强侵华的野心,进而掀起了一股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时候,中国开始面临着更严重的亡国危机。(板书:亡国危机 1895)
唤醒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始自甲午一役也。
面对危机,中国的社会各阶层又提出了什么主张?(知识分子,公车上书,请求改革。统治阶级:百日维新。人民:扶清灭洋)
面对中国各阶层的觉醒,西方列强采取了联合镇压,1900年,以镇压中国义和团运动为由,列强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京城再次沦陷)
板书:完全沦为 1901
五、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这一年,在农历上我们成为辛丑年,中国签订了一份空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虽然还存在,但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已经完全被西方列强控制了。我们来解读一下这个条约的内容。
展示辛丑条约内容:设使馆区 巨额赔款 控制京津 严禁反帝
那些史实可以看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军事控制?(拆毁炮台,驻军(拆毁大沽炮台,山海关沿线驻军,东交民巷驻军。国中之国出现。从此之后几十万清军的主要任务就是镇压人民的反帝斗争,所以我们说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教师引导分析各项内容的影响
探究二:历史销烟已经散去,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发现清朝作为东方的一个超级封建帝国,曾受到西方国家的仰慕和追捧,为什么在鸦片战争之后,却屡战屡败,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 你能不能归纳一下原因?
制度、军事、经济、缺乏正确的认识、被迫应对、没有民族意识、西方工业文明的强大、外交失误。。。
探究三:假如你能穿越时空,回到过去,来到清朝皇帝的身边,向他进言献策,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来抵御外辱?
六、教师小结:从1840年到1900年这60年,列强为了满足他们自己扩张市场的需要,步步入侵。而中国,在被动的应对当中,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的深渊。这是一段沉重的历史,也是我们永远无法抹去的一道伤痕。但一个民族,只有他敢于正视并反思自己不足的时候,他才会成长起来,学会反思学会理性,我们就能拥有更多前行的力量,这其实,也是我们历史学习最大的价值。
课件28张PPT。冲突与觉醒——列强侵华与民族危机本国臣民曾经常到贵国经商,无疑双方都能因此受益。故此希望特派一位有权柄之人常驻贵国,管束我国臣民的行为,有委曲也可以保护他们。
——1793年英王乔治三世致乾隆的国书
至于国王你在表章中恳请朕准许你派一人住在我天朝,照管你国的买卖,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无被,……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1793年乾隆给英王的回复马噶尔尼访华的目的是?乾隆又做出了怎样的回应呢?两个国家,两封国书(1793年,鸦战爆发前47年)战争爆发之前的中国和英国各是怎样的状况? “工业革命”让英国的棉纺生产力很快过剩。英国的棉纺织品由1785 年的4000 万码增加到1850 年的20 亿码,增加了49 倍;19 世纪中叶,英国的棉布产量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产量的总和。而1860 年英国的人口仅占世界总人口的2%、欧洲总人口的10%,这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难题:当时的英国人口不到2000 万,生产这么多的衣服、布料卖给谁呢?●两个世界两个“现象”鸦片战争:两种文明的较量●两个世界两个“现象”鸦片战争:两种文明的较量●两个世界两种“认识”鸦片战争:两种文明的较量●两个世界两种“认识”鸦片战争:两种文明的较量 有史以来,从未见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如此自信,却又对即将到来的风暴如此缺乏了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全球通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前议会的辩论1840年4月7日,英国议会就是否同意政府对华战争的决议案进行了激烈的辩论。经过激烈的辩论后,以9票微弱多数,通过了派兵侵略中国的政府对华政策。在人类历史上,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高傲的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贸易而升起的。
——佩雷菲特(英)《停滞的帝国》你是否认同佩雷菲特对战争爆发原因的看法?理由是什么?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南京条约割地赔款通商议定关税简称:五亿(议)港元有人认为:1840年,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中国实行开放通商,是世界大势所趋,能让中国尽快走出闭关自守的状态,促进中外贸易。不算不平等。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探究一●祸起鸦片——战争烽烟中国的“觉醒”
大臣的态度
其时罢兵议款,互市通商,海寓宴安,相习无事,而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逢苟且于目前。
——王韬
皇帝的态度
今汝既有悔罪之意,何不趁此商量,如果能将各船全数退回广东,即可罢兵,我必将香港一处,赏给贵国。
——道光帝
老百姓的态度
英军登陆后,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其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中和清军作战时,满清的老百姓,对于统治他们的满清,没有表现出什么热情。当地民众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有如端午看赛龙舟时兴高采烈在远处观战。
—梁发芾《晚清百姓为什么不那么爱国》
你不知道的林则徐
他虽然不以英国卫蛮夷之邦,致英国女王的信也写得十分有礼貌,却仍不免认为英国人离不开中国的茶叶、大黄等,隐隐有以“闭关绝市”来威胁英国女王的意思,他虽然已认识到中国的大炮在威力和操作方面上都颇不如对手,却仍自信英国人的战船太大,不能驶入中国江河,并且“夷并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其腿组缠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
——刘大椿、吴向红《新学苦旅》缺乏反思
延续传统
极个别士大夫
“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没有组织调查委员会事后决定事体发生的情形与各人的责任,没有派官员出国考察,也没有在组织上做任何更改,美国官员愿意供给制船造炮之蓝图,被婉言谢绝。”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中国的“觉醒”
从民族的历史来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860年-1864年,鸦片战争爆发后20年。
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再次战败。北京被攻破
慈禧光绪出逃
皇家圆明园被焚毁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签订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习尽用其人。
——同治三年李鸿章写给恭亲王的信
1895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55年
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割地 赔款
开埠 设厂割地2亿两+3000万两归还辽东半岛的赔偿金≈清政府3年财政收入赔款●镇江●5个●11个●4个 变化? 唤醒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始自甲午一役也。
——梁启超
面对危机,中国那些阶层又提出了什么主张?
巨额赔款 控制京津
划使馆区 严禁反帝1901年《辛丑条约》,距鸦片战争爆发61年探究二:
清朝作为东方的一个封建大帝国,曾受到西方国家的仰慕和追捧,为什么在鸦片战争之后,却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探究三:
假如你能穿越时空,回到过去,来到清朝末期,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来抵御外辱?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试从“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角度,论证“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扩张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