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4张PPT。渡荆门送别李白渡 荆 门 送 别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当前位置
初读诗歌
品读诗歌
美读诗歌
诵读诗歌
美读诗歌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5)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品读诗句想画面初读诗歌明内容我知道 赏诗四步法美读诗歌悟情感诵读诗歌记心中使 至 塞 上
王维 背景导学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当前位置
初读诗歌
品读诗歌
美读诗歌
诵读诗歌
训练基地
单车 / 欲 / 问边,属国 / 过 / 居延。
征蓬 / 出 / 汉塞,归雁 / 入 / 胡天。
大漠 / 孤烟 / 直,长河 / 落日 / 圆。
萧关 / 逢 / 候骑,都护 / 在 / 燕然。 使 至 塞 上
王维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学习成果 领会背诵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可从诗歌的内容、意境、情感等角度比较)当前位置
初读诗歌
品读诗歌
美读诗歌
鉴赏诗歌
训练基地
比较鉴赏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预习《归园田居(其三)》、《登岳阳楼》。
当前位置
初读诗歌
品读诗歌
美读诗歌
诵读诗歌
训练基地训练基地【教材分析】
《诗四首》所选诗篇都是写景抒怀的佳作。作者笔下的田园风光,大漠烽烟,滔滔江水,危楼远眺;或自得其乐,或苍茫壮阔,或情意绵绵,或垂暮悲凉,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复杂的情感。对人生的思考,对故乡的依恋,对境遇的无奈,对国运的感慨,处处闪亮着古典诗歌的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概述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认识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能力目标
1、通过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揣摩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2、揣摩诗中精彩语句的含意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领略诗意,感悟诗情。
2、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难点
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藏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象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讨论法: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我的家乡在安庆宿松,那里曾经留下过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足迹,在南台山,当时县令闾丘为他建造了“太白书台”和“对酌亭”。
这次我来到了 “诗城”马鞍山,认识了可爱的同学们,我特别的希望同学们能告诉老师,咱们马鞍山与李白之间有没有什么故事呀?
二、解读欣赏《渡荆门送别》
走近诗人:请学生简单介绍李白。
(一)、初读诗歌明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诗歌朗读的节奏,并根据注释把诗意弄懂,有疑难的地方可以相互探讨、交流。
2、学生质疑问难。
(二)、品读诗句想画面
听读诗歌,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三)、美读诗歌悟情感。
体会情感,指导朗读。
(四)、诵读诗歌记心中。
学生当堂背诵这首诗歌。
★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
初读诗歌明内容——品读诗句想画面——美读诗歌悟情感——诵读诗歌记心中。
三、学生自学《使至塞上》
为了方便学生理解诗歌,先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
1、分小组学习。
2,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适当点拨。
3、当堂背诵。
四、比较拓展
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可从诗歌的内容、意境、情感等角度比较)
五、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预习《归园田居(其三)》、《登岳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