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3.2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第2课时)教学案一、教与学目标:
1、从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过程中,增强观察、归纳、猜测和验证的能力。
2、能针对题目特征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使之计算简便。
二、教与学重点难点:
教与学重点:知道乘法运算律并会应用。
教与学难点:使学生比较灵活的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计算符号问题。
三、教与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教与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你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成立,并请说明理由。
( http: / / www.21cnjy.com )
7
×
5=5
×
7
,(
7
×
5
)×
2=7
×(
5
×
2
)。容易看出,它们是小学所学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那么,在引进了负数以后,这些运算律是否还成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21cnjy.com
从学生原有知识入手创设情境,引导大家进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理数范围内的探索发现。有利于新旧知识间的衔接,不仅可使知识由旧到新之间的过渡十分自然,而且也为学生探索新知识作了铺垫。此法适用于知识间内在联系紧密的内容。www.21-cn-jy.com
(二)、探究新知:
1、问题导读:
(1)计算下面算式:比较因数位置和运算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①(-6)×(-5)=
②(-5)×(-6)=
③(-17)×=
④×(-17)=【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计算:
①(-0.75)×(-
②(-0.75)=
③(-4)×(-5)×0.25=
④(-4)×0.25×(-5)=
(3)计算:
①
②
2、合作交流:
比较(1)中的题目,你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性化设计:
比较(2)中的题目,由四个小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
由(3)中的题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指导:正如你刚才看到一样,小学学过的乘法的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仍然适合,即有理数的乘法也满足:
①乘法交换律:ab=ba
②乘法结合律:a(bc)=(ab)c
③乘法分配律:a(b+c)=ab+ac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阅读教材例2和例3,注意书写格式,计算过程,小组讨论教材P56-57小博士提出的问题。
点拨指导: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负因数个数决定.当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为正;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注意 :
只要有一个因数为0,则积为0.21教育网
3、精讲点拨:
(1)、教材例2关键是根据算式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这样才能保证计算又快又准。需要注意的是在交换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符号一起交换。21·cn·jy·com
(2)、教材例3先确定积的符号,使运算简便。这样的题目确定积的符号时只考虑负因数的个数,无需考虑正因数的个数。
21·世纪
教育网
(三)、学以致用:
1、巩固新知:
(1)、(-4)×(-5)×0.25
(2)、(-5.679)×
(3)、
(4)、
2、能力提升:
(1)-=
(2)、36×
(四)、达标测评:
1、选择题:
(1)、计算时,应该运用( ).
(A)加法交换律
(B)乘法分配律
(C)乘法交换律
(D)乘法结合律
(2)、观察下列数表
个性化设计:
1
2
3
4
…第一行
2
3
4
5
…第二行
3
4
5
6
…第三行
4
5
6
7
…第四行
┋
┋
┋
┋
第
第
第
第
一
二
三
四
列
列
列
列
根据数表所反映的规律,第n行第n列交叉点上的数应为(
)
A.2n-1
B.2n+1
C.n-1
D.n+1
(3)几个有理数相乘,积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符号由_______
决定,当
时,积为正;当___________________时,2·1·c·n·j·y
积为负;当有一个因数为0时,积为________.
(4)、若a
×
b
>
0,
并且
a>0,
则b
___
0
3、解答题:
(5)、(-0.125)×(-0.25)×8×(-4)
(6)、(-+)×(-30)
(7)、0.7×+×(-14)+×-3.25×14
(8)、
五、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的成果是探究出有理数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乘法运算律并进行了应用.可见,运算律的运用十分灵活,各种运算律常常是混合应用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较好的掌握运算律进行计算的能力,要寻找最佳解题途径,不断总结经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六、布置作业:
1.习题3.2
A组2题
2.预习下一节内容。
七、教学反思:
安驾庄镇马埠初级中学
张春
个性化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