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人类的形成》教案0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人类的形成》教案0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03 19:49: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类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要点
人类从类人猿进化而来:“完全形成的人”;猿人和智人;人种;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私有制的产生;原始社会瓦解;国家产生。
2.能力要求;(1)在教帅的帮助下,要求正确认识到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从而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评价问题。(2)通过对本课的阅读和教学,提高学生阅读、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1)通过对人类出现的学习,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到人类的进化过程,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类本身。(2)通过人种的出现是由于自然和历史条件形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不同的人种之间是互相平等的。(3)通过对氏族、国家的产生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也不断向前发展。
重点和难点
重点:氏族社会、国家的产生
难点: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关系、国家的产生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浮动的尘埃,稀薄的雾气,一个暗淡的蓝点,一颗自身不能发光的行星,它却是人类目前唯一的家园。那么,谁是我们的祖先 谁最先行走于地球上 谁又是它们现在依然存活的近亲 今天,让我们一起感受早期人类在经历野蛮生活时所受到的痛苦和恐惧,以及在享受自然时的喜悦和欢心。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提问:关于人类的出现,世界各国都有很多神奇有趣的传说。比如说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就有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其他很多国家也有类似的传说,如《圣经》中说,上帝首先制造了男人亚当,然后又用亚当的肋骨制造了女人夏娃,人类的出现果真如此吗 由此引导学生看书、议论,营造热烈、探究式的课堂气氛。
一、人类的出现----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类本身-
A、自学(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多数人类学家认为,现代人类可能是从
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
、使用天然石块、木块做工具,还属于
,其生活地点是

2、正在形成中的人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学会了制造工具,最终与猿类分道扬镳,出现了
完全形成的人,人类大约是在
前形成。
3、我们把“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哪四个进化阶段?我们中国的元谋人,北京人,丁村人和山顶洞人分别属于哪个进化阶段?
进化阶段
主要代表
早期猿人
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
晚期猿人
印尼爪哇人、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
早期智人
德国尼安德特人、中国丁村人
晚期智人
法国克罗马农人、中国山顶洞人
4、当今世界上的黄、白和黑种人这三大人种是在什么进化阶段出现的?形成的原因是?
B、合作探究:
在学生自学后,教师可出示有关古猿进化的图片和实物资料,或通过电脑多媒体手段将人类进化史进行直观、生动的描述,以配合学生的讨论,从而最终得出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而集体生产劳动实践,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这一科学结论。
课本第三页动脑筋。
“请你判断一下,他们谁说得对:
1.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2.我不太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很多人认为火的使用才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C、精讲点拨:
1、
直立行走使双手解放出来,为古猿学习制造和使用工具,促进大脑发育提供了可能,是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而是古猿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之后产生的,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并非决定性变化。
2、关于人种的起源问题,教师可结合近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分子宣扬的“种族优劣论”和所谓的“白种人是最优秀的种族”等相关言论,引导学生积极探讨人种起源的原因,驳斥“种族优劣论”的邪说。考古发现,晚期智人阶段,人类已经遍布亚、非、欧、美各洲大陆,由于混血和地球各区域地理条件差别造成的巨大影响,人类经遗传而造成的肤色、毛发、鼻唇等也极不相同,终于形成黄、白、黑三大人种。但这是外貌特征的差异,各人种在体质和智力上并无优劣之分。人种的划分是人类起源后在迁徙过程中随着环境变化而逐步形成的。
(过渡)师:在如此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人类除了要面临各种凶猛野兽的威胁之外,气候的剧烈变化也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灾难。身处险恶的生存环境,人类又是如何一步步从野蛮迈向文明的呢
二、氏族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
A、自学(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人类最初经历的是
,分为
氏族和
氏族两个时期。在
氏族社会里,由于
的缘故,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氏族社会里,男子在经济中占
地位,婚姻关系相对
,人们开始“既知其母,又知其父”。其共同点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公有制。不同是:

2、父系氏族后期,由于
的发展,有了剩余产品,出现了
制和

,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B、合作探究:
第五页活动与探究。辩一辩:请同学们分成两组,对父系氏族社会取代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因和后果进行讨论或辩论。
C、精讲点拨:
历史阶段
生产力水平
男女地位
母系氏族
采集、渔猎为主,农、牧、手工业大分工
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父系氏族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生产出现
男子开始支配社会
讲述氏族社会的产生时,应积极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婚姻关系的变化(即从血族群婚到族外群婚制的转变)角度去分析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通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三、原始社会的解体---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1、氏族社会的解体可利用图示去理解:“原始社会的解体”是阅读教材,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时要注意通过系列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探究能力。例如:(1)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 (2)国家与氏族组织相比有哪些不同特征 (3)为什么说残暴的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2、
指出: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它不是为整个社会成员服务的机构,而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
个阶级的工具。列宁曾说:“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国家机构包括军队、法庭、警察、监狱等设施。”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剩余产品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逐渐发展。生产工具、牲畜、农产品甚至部分土地逐渐变为家庭私产。私有制的出现导致贫富分化,阶级差别扩大。奴隶主阶级为加强自己的统治,设置了一系列组织和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城墙等等。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
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个体劳动发展——私有制产生,奴隶制度出现——贫富分化,阶级差别不断扩大——阶级矛盾激化——国家出现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这节课我们一起追寻了早期人类的足迹,了解了人类的产生、最初的人类社会以及国家的产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还要学会从历史文物、资料中提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和知识,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这些能力对我们今后的历史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生产力发展展
产品剩余
私有制产生
阶级出现
国家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