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机械 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3.5机械 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7-01-04 18:2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5机械
教案
【教学课题】
机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机械的定义

掌握机器和机构的特点

掌握机器与机构的区别及联系

掌握机器的组成及功用

了解构件、零件的区别及联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区分机器和机构、构建和零件,并能知道机器有哪几部分组成及各部分的功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用辩证的观点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安排】
90分钟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机器的特点
2、机器与机构的区别及联系
3、机器的组成及功用
难点:机器与机构的区别及联系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图片导入法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通过问题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引导启发法、师生互动、实物模型等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去,培养同学们的参与意识,成为课堂的主体,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法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教学用具】
为了更好地与学生互动,准备了机器模型,以便
让学生对机器的了解更直观一些。
【教学过程】
1、机器的组成
1、机器的特点
(1)机器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机器是人工的物体组合。

各部分(实体)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能够转换或传递能量和信息,代替或减轻人类的劳动。
(2)机器:同时具有上述三个特征的实体组合。
机器按其用途可分为:
(1)发动机:将非机械能转换成机械能的机器。
例:摩托车、汽车、飞机——热能转换为机械能
(2)工作机:用来改变被加工物料的位置、形状、性能、尺寸和状态的机器。
例:普通车床、铣床、加工中心——做有用功,传递能量
2、机器的组成
2、机械使用与人类社会发展
人类成为“现代人”的标志就是制造工具。石器时代的各种石斧、石锤和木质、皮质的简单粗糙的工具是后来出现的机械的先驱。从制造简单工具演进到制造由多个零件、部件组成的现代机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8世纪后期:
蒸汽机的应用从采矿业推广到纺织、面粉、冶金等行业。制作机械的主要材料逐渐从木材改用更为坚韧,但难以用手工加工的金属。机械制造工业开始形成,并在几十年中成为一个重要产业。
机械工程通过不断扩大的实践,从分散性的、主要依赖匠师们个人才智和手艺的一种技艺,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有理论指导的、系统的和独立的工程技术。机械工程是促成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机械大生产的主要技术因素。
19世纪末:
19世纪末,电力供应系统和电动机开始发展和推广。20世纪初,电动机已在工业生产中取代了蒸汽机,成为驱动各种工作机械的基本动力。生产的机械化已离不开电气化,而电气化则通过机械化才对生产发挥作用。
  发电站初期应用蒸汽机为原动力。20世纪初期,出现了高效率、高转速、大功率的汽轮机,也出现了适应各种水利资源的水轮机,促进了电力供应系统的蓬勃发展。
  19世纪后期发明的内燃机经过逐年改进,成为轻而小、效率高、易于操纵、并可随时启动的原动机。它先被用以驱动没有电力供应的陆上工作机械,以后又用于汽车、移动机械和轮船,到20世纪中期开始用于铁路机车。蒸汽机在汽轮机和内燃机的排挤下,已不再是重要的动力机械。内燃机和以后发明的燃气轮机、喷气发动机的发展,是飞机、航天器等成功发展的基础技术因素之一。
工业革命以前:
工业革命以前,机械大都是木结构的,由木工用手工制成。金属(主要是铜、铁)仅用以制造仪器、锁、钟表、泵和木结构机械上的小型零件。金属加工主要靠机匠的精工细作,以达到需要的精度。蒸汽机动力装置的推广,以及随之出现的矿山、冶金、轮船、机车等大型机械的发展,需要成形加工和切削加工的金属零件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要求的精度也越来越高。应用的金属材料从铜、铁发展到以钢为主。
机械加工包括锻造、锻压、钣金工、焊接、热处理等技术及其装备,以及切削加工技术和机床、刀具、量具等,得到迅速发展,保证了各产业发展生产所需的机械装备的供应。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机械产品的需求猛增。生产批量的增大和精密加工技术的进展,促进了大量生产方法的形成,如零件互换性生产、专业分工和协作、流水加工线和流水装配线等。
简单的互换性零件和专业分工协作生产,在古代就已出现。在机械工程中,互换性最早体现在莫茨利于1797年利用其创制的螺纹车床所生产的螺栓和螺帽。同时期,美国工程师惠特尼用互换性生产方法生产火枪,显示了互换性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这种生产方法在美国逐渐推广,形成了所谓“美国生产方法”。
20世纪初期:
福特在汽车制造上又创造了流水装配线。大量生产技术加上泰勒在19世纪末创立的科学管理方法,使汽车和其他大批量生产的机械产品的生产效率很快达到了过去无法想象的高度。
20世纪中、后期:
20世纪中、后期,机械加工的主要特点是:不断提高机床的加工速度和精度,减少对手工技艺的依赖;提高成形加工、切削加工和装配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利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成组技术等,发展柔性加工系统,使中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的生产效率提高到近于大量生产的水平;研究和改进难加工的新型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成形和切削加工技术。
机械工程的发展展望:
机械工程以增加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的经济性为目标来研制和发展新的机械产品。在未来的时代,新产品的研制将以降低资源消耗,发展洁净的再生能源,治理、减轻以至消除环境污染作为超经济的目标任务。
机械可以完成人用双手和双目,以及双足、双耳直接完成和不能直接完成的工作,而且完成得更快、更好。现代机械工程创造出越来越精巧和越来越复杂的机械和机械装置,使过去的许多幻想成为现实。
人类现在已能上游天空和宇宙,下潜大洋深层,远窥百亿光年,近察细胞和分子。新兴的电子计算机硬、软件科学使人类开始有了加强机械,并部分代替人脑的科技手段,这就是人工智能。这一新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影响,而在未来年代它还将不断地创造出人们无法想象的奇迹。
人类智慧的增长并不减少双手的作用,相反地却要求手作更多、更精巧、更复杂的工作,从而更促进手的功能。手的实践反过来又促进人脑的智慧。在人类的整个进化过程中,以及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脑与手是互相促进和平行进化的。
人工智能与机械工程之间的关系近似于脑与手之间的关系,其区别仅在于人工智能的硬件还需要利用机械制造出来。过去,各种机械离不开人的操作和控制,其反应速度和操作精度受到进化很慢的人脑和神经系统的,并部分代替人脑的科技手段,这就是人工智能。这一新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影响,而在未来年代它还将不断地创造出人们无法想象的奇迹。
人类智慧的增长并不减少双手的作用,相反地却要求手作更多、更精巧、更复杂的工作,从而更促进手的功能。手的实践反过来又促进人脑的智慧。在人类的整个进化过程中,以及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脑与手是互相促进和平行进化的。
人工智能与机械工程之间的关系近似于脑与手之间的关系,其区别仅在于人工智能的硬件还需要利用机械制造出来。过去,各种机械离不开人的操作和控制,其反应速度和操作精度受到进化很慢的人脑和神经系统的限制,人工智能将会消除了这个限制。计算机科学与机械工程之间的互相促进,平行前进,将使机械工程在更高的层次上开始新的一轮大发展。
19世纪时,机械工程的知识总量还很有限,在欧洲的大学院校中它一般还与土木工程综合为一个学科,被称为民用工程,19世纪下半叶才逐渐成为一个独立学科。进入20世纪,随着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总量的增长,机械工程开始分解,陆续出现了专业化的分支学科。这种分解的趋势在20世纪中期,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后期间达到了最高峰。
  总之,机械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生产.和工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也相信,人类社会会随着机械的发展而更加繁荣昌盛。
【课程小结】
1、机械就是机器和机构的总称。
2、机器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机器是人工的物体组合。
(2)各部分(实体)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3)能够转换或传递能量和信息,代替或减轻人类的劳动。
3、机器的组成及功用
单缸内燃机
原动机部分
执行部分(工作部分)
传动部分
操纵或控制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