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清明上河图 课件+教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19 清明上河图 课件+教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7-01-04 06:17:57

文档简介

19 清明上河图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欣赏、讨论,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生活面貌。认识手卷这种国画形式并初学其欣赏方法。
2、提高学生的欣赏审美能力,发展同学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丰富同学们的历史想象能力,展示同学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活跃的内心世界。
3、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观察、分析,感受到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的自豪感和探究的兴趣。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描述作品表现的场景和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难点:对古代建筑、人物服饰、风俗活动的了解。
3活动准备
1、老师准备《清明上河图》摹本一幅,并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认真阅读有关反映宋代社会生活的课文内容,并收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城市里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吗?(学生自由猜想),今天我们就要通过衣服传世名画去了解北宋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宋代风俗画里举世周知的杰作,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课件显示:《清明上河图》摹本
活动2【讲授】学生交流搜集信息
介绍作者生平。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宋徽宗时的宫廷画家。少年时到京城汴京游学,后学绘画,是以反映城乡“市井小民”生活为题材的风俗人物画的杰出代表。
介绍作品概况。此画属绢本、长卷、水墨画。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共画了各类人物810多个,牲畜90多头,树木170多棵。集中反映了在清明节这一天北宋政治经济中心汴京(即今天开封)繁盛热闹的景象,展示了当时各阶层的生活风貌。
介绍作品绘画技巧、布局。全画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共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象,第二段汴河码头,第三段是街市。
活动3【活动】赏析古画
出示课件:画面分三段逐断显示学生先观察、分析画面内容,教师补充。第一段是汴京郊野的风光,中段描绘了繁忙的汴河码头,后段展示了热闹的城区街道。
研究内容(选择打“√”)
看到的画面:人物()交通工具()建筑()自然风景()其他()
与现代生活不同之处:人物()交通工具()建筑()自然风景()其他()
我的感想:人物()交通工具()建筑()自然风景()其他()
细细欣赏中段画面河面宽阔,几十艘货船散布其间,有的停泊在岸上,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一座巨型的木拱桥横跨在河上,宛若一道飞虹,将两岸街市相连,人们称它为“虹桥”。汴河两岸:画了屋宇、古柳、茶肆、船只、拱桥、车马、行人及船工,一派繁忙喧闹景象。
河面宽阔,几十艘货船散布其间,有的停泊在岸上,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一座巨型的木拱桥横跨在河上,宛若一道飞虹,将两岸街市相连,人们称它为“虹桥”。
街市:城内街市交错纵横,房屋鳞次栉比,酒楼店铺百肆杂陈,招牌幡幌目不暇接,饮食百货应有尽有。
《清明上河图》通过这样三段组成了一个统一的画面,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角度再现了北宋时期都城汴梁的繁华。
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内容丰富,技法精湛,画面的远近、疏密、动静,繁简安排得当,笔画浑然一体,宛如一首宏伟而又和谐的交响乐。我们通过仔细观察,为进一步去体验宋代都城的生活,咱们来个“北宋汴京游览见闻”大讨论吧!
活动4【讲授】探究问题
以宋代社会生活为课题,仔细观察、分析,可充分发挥想象,只要言之有理,都可表扬或鼓励,答案可多种多样。
①有人认为这幅图描绘的是清时时节的情况,所以称为《清明上河图》;也有人认为它因描绘汴京的清明坊而得名,或者是指当时政治清明的意思。你同意哪种意见?从图中找出证据来证明你的见解。
②《清明上河图》上各行各业的人物都有,你能从衣着、神态等方面判断画中人物的职业和身份吗?
③宋代流行哪些娱乐活动?古代居民的服饰、生活跟现在有何异同?
④从《清明上河图》能看出汴京是当时全国性的商品集散地吗?
活动5【活动】活动总结
(启发)请回顾,这节课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赏析,我们在画中看到了哪些东西?了解了哪些有关宋代生活的情况?
教师小结:堪称国粹的《清明上河图》为我们展现了宋代开封城生动的历史画面,是世界艺术长廊里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多种渠道、多种方法来收集历史信息,知道了历史信息的来源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除文字外,还可以是传说、绘画等。这节课上,我们运用了观察法收集历史信息,了解到宋代社会生活的有关情况,也了解了一些绘画的基本知识,初步培养了同学们的审美能力,扩大了知识面,同时,我们也为祖国古老灿烂的文化而骄傲和自豪。
活动6【活动】活动延伸
从辽宋夏金元社会风俗画中任选一幅,配写一段富有历史感的,饶有趣味的文字。
课件17张PPT。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北宋(960-1234)相当流行的题材,其中以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最为有名,他以清明时节作为引子,展开对汴京的精描细绘,是写实风俗画的杰作, 后事仿作改编以清院本最佳。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这是一件彩色且高度透视的作品,也受到当时传进来的西洋画风所影响。此卷用色鲜丽明亮,用笔圆熟细致,界画桥梁、屋宇、人物皆细腻严谨,是院画中极精之作。请把画面中你看到的东西说出来这里的房子有何特色?
是楼阁还是平房?
说出他们跟环境的关系?
建筑在哪里?长桥与楼阁你看到了几种树?说说看有什么特色?
左边房子旁有些什么?请描述一下跟我们现在平常看到的山景有何不同?河道旁都是建筑请注意房子的门窗有哪几种造型? 找出哪些地方用到圆的造型?多处平房、人、车与动物进入面是人群集散的地方,街上十分热闹,请注意观察这些人物,并猜猜看他们正在做什么?
你看到了几种动物? 跟人的关系与互动如何?多处平房、车辆与人物请说出你看到哪些车?
跟我们现在的车有何不同?靠什么力量或方式移动?高度透视的拱桥这是一个大型拱桥草地上有牲畜分布请找出到底有几种不同的船造型?你能猜猜这些不同样式的船有什么不同的特色与功用吗?队伍与人群长长的队伍,猜猜他们在做什么? 一堆人聚在一起,妳猜他们在做什么?回归自然滚动条末又回归到树木河流等自然景观,说说看,画面的安排中,人物与热闹处都聚集在哪里,为什么? 印章特写北宋画家张择端   张择端(1085年—1145年),字正道。汉族,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著名画家。他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世界名画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描绘当年汴京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真实生动,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的优秀风俗画。经过近千年的漫长岁月,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择端他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他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这两件作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另外,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署名“张择端”的小幅《西湖争标图》,系委托之作,该作品现在已经转到天津博物馆。《清明上河图》尚存,是《东京梦华录》、《圣畿赋》、《汴都赋》等著作的最佳图解,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不只继承发展了久已经失传的中国古代风俗画,尤其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 清明”与“上河”含义之谜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如此巨制一定是有寓意。那么《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与“上河”是什么含义呢?
  《清明上河图》的专家学者通过对“清明”的考证得出三种观点:一,“清明节之意”;二,“清明坊之意”;三,即“清明盛世之意”。
  持“清明节”观点的专家学者,有已故文物鉴定专家郑振铎先生,和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先生等。郑振铎先生甚至指出就是清明节这一天。
  持“清明坊”观点的专家学者,是已故河南开封中学的孔宪易先生,1981年,孔宪易先生在《美术杂志》上发表了《清明上河图——质疑》的文章。孔宪易先生在文章中通过对木炭,石磙子、扇子、西瓜、服饰等考证研究,认为是画的秋景。清明之意是指“清明坊”。根据是当时东京城划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东郊区共划分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 《清明上河图》传说   关于《清明上河图》,在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一个传说:明朝时候有一位地位不高的官员,名叫莫怀古。他家中藏有三样宝贝:一是《清明上河图》,二是玉环“一捧雪”,三是一位名叫雪艳的美妾。不幸的是莫家有位匠工叫汤勤,出卖主人投靠奸相严嵩门下,为严嵩出谋划策把莫怀古的三宝夺过来。严嵩首先派人勒令莫怀古把《清明上河图》送上。莫怀古舍不得把画交出,但又怕得罪严嵩,最后只好请人摹画了一张复制品给严嵩送去,谁知此事被汤勤识破,告诉严嵩:“画中的麻雀这样小怎么能踏满两片瓦?张择端决不会这样大意,一定是个摹品。”严嵩听完大怒,以莫怀古“通倭”罪名投入监狱。幸好莫家有一位家人名叫莫成,长相与莫怀十分相像,愿意以自身替主人免于一死。莫怀古便带着《清明上河图》逃生。这样,《清明上河图》才得以保全下来。这个传说于清代由戏剧家李玉编成剧本,到处演出。故事虽属传说,但也说明《清明上河图》历来被视为珍宝。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社会风俗画,长二五二五公分,在这幅不大的构图中,画了五百多个人物、二十多只船、二十多辆车、五十多头牛、马、驴等牲畜,农舍绿树,山水河流,真是应有尽有,一切都清晰自然,形象逼真。这说明画家张择端长期认真深入观察生活、具有高超的表现技巧。 画家通过这一天,细致生动地描绘了北宋京城汴京(今开封市)百姓过节赶集的盛况。画一开始就表现人们四面八方向上河镇汇集,有乘轿的、坐车的、有赶着满载东西的毛驴的,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一条通向城门的街道上,有乘轿的妇女、加有棕毛盖的牛车和串车队。街道两旁,有各种各样的店铺、地摊和临时棚子,人们有着各自的生意,有造车轿的、卖吃的、卖药的、算命的、卖弓的、卖布匹的、卖水果的、理发的甚至代写字的,这是临近闹市的序幕,一切应有尽有,五花八门,三教九流。十字路口是商业闹区,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什么“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疋帛铺”、“杨家应症”、“赵太丞家”……商店林立,热闹非常。再有十字路口转角又是另一番景象:有说书的、杂耍的。街上各种身份的人物特别丰富:官吏、绅士、商人、船夫……他们举止不一,各司其事。这些人物刻画得非常细致,神情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