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必修4单元检测卷(4)论如析薪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必修4单元检测卷(4)论如析薪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03 21:40: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检测卷(四)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的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多种要素凑合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儒讲“拿得起”,道说“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答案 B
解析 原文说“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2.“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不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一项是(  )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不能仅靠一种学说。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旨趣,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
答案 C
解析 “要素”指人的精神诉求,不是指学说;另外,三教不可或缺,是说接受其文化的渐染而并非一定要信奉。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
B.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
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
D.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入则作了必要的补充。
答案 B
解析 A项原文中无“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这一说法。C项“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错,只儒、道二教即有互补。D项“中国固有的学问”这是比“儒道两家”大得多的概念,不可混淆;且“只是”一词太绝对,原文为“主要是讲人生哲学”。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新修滕王阁记
韩 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①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②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③,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注 ①三王:写《滕王阁序》的王勃、写《滕王阁赋》的王绪、写《重修滕王阁记》的王仲舒。②中书舍人太原王公:王仲舒。③浃和:和睦。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移刺袁州        刺:担任刺史
B.窃寄目偿所愿焉偿:满足
C.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造:制造
D.词列三王之次次:次序,行列
答案 C
解析 造:到达。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表转折,却。B项兼词,“于此”/疑问代词,相当于“何”“哪里”。C项因为/相当于“而”,而且,又。D项于是,就/却,竟然。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作者没有游滕王阁原因的一组是(3分)(  )
①系官于朝,愿莫之遂 ②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 ③便道取疾以至海上 ④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 ⑤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 ⑥窃喜载名其上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答案 B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仅用数语记叙重修滕王阁之事,其余几乎均围绕向往登滕王阁而不得来抒写,既抒写自己的向往之情,又颂扬了王仲舒的政绩。
B.文章三次写自己没有游滕王阁的原因,其中写前两次不得游是第三次不得游的衬笔。
C.作者写第三次不得游滕王阁,实际上是叙王仲舒政绩的衬笔,将王仲舒的政绩不经意中叙入。
D.韩愈极力倡导古文,却称赞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壮其文辞”,以能“词列三王之次”为荣,可见,韩愈还是认为古文不如骈文的。
答案 D
解析 韩愈不认为古文不如骈文。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3分)
译文: 
(2)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2分)
译文: 
(3)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2分)
译文: 
答案 (1)我私下感到高兴和庆幸地对自己说,我认为应当有机会亲自到南昌府述职,承受南昌府差役人员的管束。
(2)可是我们袁州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借来作为出行的理由,又怎能放下自己的事情来麻烦您的接待人员?
(3)到今天刚好满一个月,您又来在这里设宴,您怎么能够没有感情呢?
参考译文
我年轻的时候就听说江南有许多适合于登临观赏的美景,而滕王阁独自排在第一位,有瑰丽、雄伟、奇绝、独特的称号。等到看到了三王所写的《滕王阁序》《滕王阁赋》《重修滕王阁记》等文章,我觉得它们文辞壮美,更想去看一看滕王阁,再读一读这些文章,以便忘记我的忧愁。受到在朝廷做官的束缚,参观滕王阁的愿望没有机会实现。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我因为谏迎佛骨的事情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时选择走近便快速之道而到海上,又不能够经过南昌参观所说的滕王阁。这年冬天,因为皇帝进封(“元和圣文神武法天应道皇帝”)的尊号,在国内施加恩德,我转任袁州刺史。袁州是南昌的下属区域,我私下感到高兴和庆幸地对自己说,我认为应当有机会亲自到南昌府述职,承受南昌府差役人员的管束。等到没有事情将要返还的时候,或许可以得到一个机会到滕王阁的所在,私下里注视胜景,满足我的心愿啊。到了袁州七月的时候,诏书下达,把中书舍人太原人王仲舒先生作为御史中丞,任命为江南西道的观察使;洪州、江州、饶州、虔州、吉州、信州、抚州、袁州都是他所属管治的地方。八个地方的百姓,以前缺乏便利的事情以及不能满足的愿望,王公到了之后,(缺乏便利的事情)都停止了,(不能满足的愿望)都实现了。大的事情通过驿使迅速上报,小的事情立刻处理。在数日之内百姓就修炼出美好的品德,而您在千里之外的湖光山色中怡然自得。我虽然想提出些意见,谈论利益和弊端,在您的府下听从命令,可是我们袁州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借来作为出行的理由,又怎能放下自己的事情来麻烦您的接待人员?于是滕王阁又没有机会到达啊!
这年九月,百姓和官员关系融洽,您和监军派人在这个阁上设宴,文官武将宾客士人都参加宴会。酒宴进行到中途,综合各种意见说:“这阁子如果再不修整,将会毁坏。以前您在这里任刺史的属官,有恰当的理由来翻新滕王阁;您所写的文章,确实还题写在墙壁上。到如今已过了三十年,您来到南昌担任地方长官,到今天刚好满一个月,您又来在这里设宴,您怎么能够没有感情呢?”您回答说:“是的。”因此,腐烂变黑弯曲折断的楹柱屋梁椽子木板栏杆,破败残缺的屋盖瓦片台阶砖子,浸坏模糊不鲜艳的色彩,修治一下就停止。没有比前人奢侈,没有损害可供后人观赏的景观。
工程完成之后,您和大家喝酒,同时写信命令我说:“希望您替我记录这件事情!”我既因为不能够到达滕王阁观赏而叹息,又私下里高兴自己的名字能够写在它的上面,文章列在三王的下边,有荣耀啊。于是没有推辞而接受了您的命令。那山河的优美,登临眺望的欢乐,即使我年龄很大了,如果能获得机会跟着您一起游玩的话,我还能为您作文。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写下这篇阁记。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葛溪驿
[宋]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注]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 漏:漏壶,古时计时器。
9.诗的结尾写蝉声嘈杂,诗人心情烦乱。诗人为什么心“乱”?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5分)
答: 
答案 ①身在病中,②思念故乡,③感慨时世(或感时伤世、忧时、忧国忧民),④漂泊天涯(或独宿驿馆),⑤秋景凄凉。(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10.从全诗看,诗人是运用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自己情感的?请略加分析。(6分)
答: 
答案 ①直接抒情,二、三两联直接抒发夜宿所感。②借景抒情,首联描写葛溪驿的环境,营造氛围;尾联以黄叶、鸣蝉衬托自己的心境。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4)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答案 (1)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 (2)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跟着炊烟回家
马国福
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他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恬静安详,似乎炊烟成了一个乡间的导师,让那些懵懂的心灵找到情感的慰藉,人生的方向。
记忆里的村庄,炊烟和着日升日落的节拍,发出开启新生活的信号。没有风的时候,一束束炊烟像一个个浓墨重彩的感叹号,提醒人们繁忙的一天开始了。黄昏的时候,我们从地里干完活,走在回家的路上,大老远就能看见一束束炊烟,慢慢地穿过林梢。夕阳的余晖洒在林梢间,像涂上了一层层金粉。那时候,我就想,一辈子再也不离开这个村庄了,只为在每天的日升日落中看这炊烟升起又熄灭,熄灭又升起,多好啊!
肩膀上扛着铁锹的父亲说:傻孩子,一辈子窝在这个村庄里有啥出息啊!有本事的人都到城里去工作,哪有像你这样没有上进心的人啊!
土地就像一根宿命的绳子,把父辈一生都拴在土地上,让他们无法脱离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沉重劳动。多年后,我通过知识解开这根绳子离开村庄,到城里谋生。想到村庄里的乡亲们沿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亘古传统,从事永无止境的繁重农活,他们的生活依然很不宽裕,我的心就微微作痛。我知道,父亲当初给我说那番话有他的道理。也许,父亲看透了生活的本质,当时父亲之所以给我狭隘的幸福定义自有他的苦衷吧。
有时候,在城市中受了伤,我就想回到村庄,对着那见证我年少岁月的炊烟,大哭一场。我知道,我的滂沱泪雨,会被炊烟带走,让我无所牵绊地上路、追求。像一缕空气消失在风中,像一抹炊烟擦干我的眼泪,坐在故乡的山冈上遥望炊烟,我的心会归于平静。城市生活衍生的计较、竞争和苦恼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从炊烟熄灭又升起的自然景观中汲取继续抬头前行的力量。计较会让自己更加痛苦,竞争会让自己更加疲惫。一切计较、竞争和苦恼,比与我的生命水乳交融的炊烟还轻,我为什么不放下呢?村庄里可以没有高楼大厦,家里可以没有美味佳肴,灵魂的仓库里可以没有金银细软,但村庄里不能没有炊烟,人的精神家园里也不能没有炊烟。炊烟是村庄里所有人灵魂的导师,她让我们在人生的坐标里找准自己的标尺,时刻保持对生活的信心。
我一直怀念炊烟。远离了村庄的炊烟,我的生命似乎成了一条断流的河,一块荒芜的田地。只有炊烟,以及村庄里那些与炊烟站在一起的风物,才能让我的生命保持长久的美感、幸福和丰盈。心里空虚的时候,我常常打电话给父亲,说我看不到炊烟的落寞。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
通完电话,晚上我就会做梦,梦见炊烟舞动的画面,梦中的炊烟就是一场大雨,湿润我干涸的河流,让我的内心汹涌起思乡的碧波,一波一波,顺着河流的方向回家。
漂泊的宿命已经不能让我经常回家了,命运把我羁押到远方。一年回一次家,看一次炊烟,对我而言是命运的大赦。我只能在梦里跟着炊烟回家。炊烟是一个村庄全部的重量,是生活在炊烟扎根的土地上所有人们的希望。炊烟对我的意义就是灵魂的意义。
一个人的灵魂断炊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我的灵魂里每天舞动着的,那是一束束炊烟。
12.文章第二段描绘乡村景象,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答: 
答案 围绕“炊烟”这一主体,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乡村的恬静幽美,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13.文章第三段父亲为什么要对“我”说那番话?(6分)
答: 
答案 ①土地是农民的宿命,让他们一生离不开土地;②繁重的农活永无止境,而生活却依然很不宽裕;③到城里工作或许能过上幸福生活。
14.文中两次出现“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有何作用?(6分)
答: 
答案 ①点题,②前后照应,③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理解、关爱,④有助于文章主旨的表现。
15.文章的标题是“跟着炊烟回家”,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深刻意蕴。(8分)
答: 
答案 ①在疲惫的城市生活中,慰藉思亲怀乡之情;②在城市遭到挫折时,汲取前行的力量,在人生坐标里找到自己的标尺;③在生命变得荒芜、空虚时,让自己拥有美感、幸福和丰盈的精神家园。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索尼爱立信X10mini机身采用直板触屏设计,搭载热门的androidOS操作系统,同时配有一颗主频为600MHz的CPU,是一款短小精悍的智能手机。
B.记忆中,有关如何改造太平南路的提案以前也有过,提出的改造方案也各有千秋,这次再次成为提案,政协委员们锲而不舍的精神令人感佩。
C.生活中我们拥有的一些细小权利,看起来似乎无关紧要,但决不能因为细小而放弃,反倒正是因为这诸多具体而微的权利,才使我们感觉到身上权利的真切存在。
D.中国探月卫星“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实现了渴望飞天但又插翅难飞的中国人几个世纪以来的探月梦想。
答案 B
解析 B项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符合句意。A项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也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短而有力。这里误用字面意思。C项具体而微:内容大体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D项插翅难飞:形容被围或受困而难以逃脱。这里望文生义。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B.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选择住宅时讲究环境,装修讲究环保,吃饭讲究营养,这体现了人们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C.既然中央政法委暗访已经发现“黄赌毒”等问题,那么守住行动秘密、让对方措手不及,以求精准打击就成为能否将“黄赌毒”一网打尽的关键。
D.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涵盖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系统中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接合部。
答案 D
解析 A项“都靠的是利用”句式杂糅。B项搭配不当,“生活水平”与“改善”不搭配。C项“守住行动秘密、让对方措手不及,以求精准打击”与“能否将‘黄赌毒’一网打尽”是一面对两面,不能呼应。
1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
B.①②④⑤③
C.①④②③⑤
D.④①②⑤③
答案 D
解析 以①开头或以④开头,①说作品,④说其人,从衔接上看,显然④更合理。排除B、C两项。比较A、D两项,应该从结尾入手,③是今人对孔孟的评价,⑤是司马迁对孔孟的评价,其中“意”为主张、宗旨的意思,呼应②。自古及今,③结尾更好。
19.下面一则征稿启事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三处不当,请指出并予以修改。(6分)
征稿启事
《青苗》是我校文学社自办的期刊,它的发展离不开同学们的大力支持,所以本刊诚邀同学们踊跃投稿,同时本刊对希望发表文章的同学也会鼎力相助。从本学期开始,本刊将增设《真我风采》栏目,希望同学们不要敬谢不敏。
来稿要求:严禁抄袭,但可以是公开发表过的;体裁、题材不限;请写清作者姓名及所在班级。
文稿请投到《青苗》编辑部稿件箱,或直接送校刊总编杨老师处。
《青苗》编辑部
2013年10月1日
(1)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诚邀 真诚欢迎
(2)鼎力 竭力(尽力)
(3)敬谢不敏 错失良机
20.给下面这则消息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5分)
中新网10月14日电 举世关注的救援33名智利矿工行动于当地时间12日午夜启动,在全球观众注目下,智利圣何塞铜矿场受困矿工自当地时间13日凌晨零时12分陆续搭乘“凤凰二号”救生舱顺利升上地面。在欢声雷动中,家属深情相拥,现场笑容与泪水交织,掌声与欢呼不断。目前,这33名受困矿工已经全部安全回到地面“重获新生”。
答: 
答案 智利33名受困矿工安全回到地面
五、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仰望着夜空,
感到一阵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
我就会变成流星,
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
我愿变成一段树根,
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角度,确定立意。
要求:①文题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材料的主体部分是当代诗人顾城的诗歌《忧天》,那么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就决定了作文的立意倾向。诗歌中诗人担心失去引力,故而“惊恐”;再以飘行在天宇的流星和扎根土地的树根作对比,得出诗人自己的观点:拒绝自由,扎根实地。
对于诗歌中出现的几个重要意象,我们应该如何解读呢?
意象
相互关系
寓意
地球
流星和树根坚实的基础
我们所生活的现实基础
引力
对地球上的一切包括流星和树根产生束缚
保护、规则
流星
脱离地球
自由、个体
树根
植根大地
坚定执着、脚踏实地的代表
由上表可挖掘出以下信息:对于地球的引力,流星和树根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无依无附”,孤独“飘行”;一个“扎进地层”。对此,诗人的态度非常鲜明,“拒绝这种‘自由’”。我们可顺应诗人观点,也可反其道而行。这里的“自由”既然加了引号,那就不是褒义的“自由”,而是不切实际、脱离现实的散漫、自私、偏执。诗人所愿成为的“树”,正视现实并立足实际,尊重现实也利用现实。参考立意 (1)自由的代价与规则;
(2)成功需要束缚;
(3)根深才能叶茂,实现理想要扎实、努力;
(4)没有绝对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