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4.3数据的整理教学案
一、教与学目标
1、会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组整理;
2、能对实际事例中收集的数据找出合适的分组方法;
3、参与收集的活动,从中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必要性,培养慎密、细致的学风。
二、教与学重难点
1、会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组整理;
2、能对实际事例中收集的数据找出合适的分组方法;
三、教与学方法
合作交流
四、教与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略)
(二)探究新知
1、问题导读
阅读课本80~81页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一组数据分组整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目的是
。(比较清晰地掌握数据的整体分布情况)
(2)、数据分组应做到
.(不重不漏)
注意:把统计的材料与表中填好的数据核对一下,看有没有漏写或误写的地方,合计和总计计算得对不对.
2、合作交流
如何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
3、精讲点拨
组距:每组的最高数值与最低数值之间的距离。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分组整理统计量数时,组的大小可因系列内量数的全距及所要划分的组数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每一组的最小限度叫做下限,最大限度叫做上限。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距离,
即为组距。
21教育网
第一步:确定组数。一组数据分多少组合适呢?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般与数据本身的特点及数据的多少有关。由于分组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观察数据分布的特征,因此组数的多少应适中。如组数太少,数据的分布就会过于集中,组数太多,数据的分布就会过于分散,这都不便于观察数据分布的特征和规律。组数的确定应以能够显示数据的分布特征和规律为目的。
第二步:确定各组的组距。组
( http: / / www.21cnjy.com )距是一个组的上限与下限的差,可根据全部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及所分的组数来确定,即组距=(最大值-最小值)÷组数。而且第一组的下限应低于最小变量值,最后一组的上限应高于最大变量值。如果数据相差过于悬殊,也可自定组距。
21cnjy.com
给你一组数据,例如:
1382
1001
6744
3
( http: / / www.21cnjy.com )297
2376
4238
2728
3689
1674
7438
4677
5986
3471
4140
9079
9256
6028
6440
8642
4489
787
250
8329
1925
请把该组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整理.
个性化设计:
(三)学以致用
下面是七(1)班数学单元考试成绩单:
100
89
94
56
87
75
69
83
75
98
99
76
85
91
64
95
60
81
96
74
78
65
73
85
93
100
77
58
60
67
74
76
80
84
88
95
63
65
76
88
92
95
78
89
95
(1)按分数段填写下表
分数
100
90—99
80—89
70—79
60—69
60以下
合计
人数
(2)这个班同学的分数在(
)一段的人数最多。在(
)一段的人数最少。
(3)如果把满分定为一等奖,把90
( http: / / www.21cnjy.com )—99分定为二等奖,把80—89分定为三等奖,那么一等奖有(
)人;二等奖有(
)人;三等奖有(
)人。全班有(
)人获奖。
(四)、达标测评
在某公路上,交通部门设置了雷达探测
( http: / / www.21cnjy.com )器检测汽车的行驶速度,以下是交通部门某天记录的驶过该处的30辆汽车的行驶速度(单位:千米/时),试将以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
55
49
61
47
49
54
( http: / / www.21cnjy.com )
49
57
59
58
50
51
48
49
80
58
48
54
70
71
62
45
56
65
78
52
60
55
49
75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1、2
七、教学反思
个性化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