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必修4单元测试:第2单元 诗言志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必修4单元测试:第2单元 诗言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03 22:2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诗言志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几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道路,特别是这30年发展的道路进行了广泛的评论。最初是中国问题专家库伯·雷默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所谓“北京共识”,他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发展途径。此后有许多评论把“北京共识”称为“中国模式”,进而出现了从不同角度定义和评论“中国模式”的文章和专著,他们的解释并不相同,评论也相差甚大,许多相当客观,但也有“意识形态化”的“中国威胁论”,甚至提出要警惕“中国模式”的输出。
有西方的评论说,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那时英国是海上霸主;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美国是军事和经济霸主;而21世纪会是中国的世纪或亚洲的世纪。如果这是指在21世纪,亚洲和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会复兴,那将是一种可能出现的前景,如果是指21世纪中国会具有当年英国式或当今美国式的霸权,则是错误的推断。
中国没有输出“中国模式”的任何打算。有的发展中国家愿意参考中国改革开放的某些做法,正如中国愿意参考他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些做法一样,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这是自然的事情。
输出“中国模式”违反了中国坚持的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制定政策的原则。我们认为,不只中国,任何发展中国家正确的发展政策也都必须从它们的国情出发。也即,“中国模式”没有普适性,正像已经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发展模式也没有普适性一样。
说到普适性时,我认为是限定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宏观意义上的普适性。如“博爱”“自由”“和平”“民主”显然是有普适性的。但说到某一民族、某一国家、某一宗教,这些概念下的价值观和具体表现又会有所区别,会有不同的特色,而这些特色也无优劣之分。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弗朗西斯·福山认定,当今的西方政治和经济制度已经是最后的制度,几近完美,所以历史已经终结。他不单没有给西方创造新模式留下余地,更没有给其他国家已经存在的和以后可能产生的新社会模式留下任何余地。他不顾及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其他属性,而以西方的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形式为唯一,违背了多元化世界的现实。
“中国模式”或“中国案例”是处于现在进行时。“中国模式”存在于中国,并会继续发展和完整,这应当是有充分理由的。中国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还出现了许多必须克服的困难,其中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过多依靠出口的经济结构;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司法和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方面,问题仍然较多,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中国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加强法制建设和政策调整,继续认真加以解决。
中国对于超级大国的位置既不羡慕也不憧憬,她许多年以来专注于国内建设和解决自己的问题。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国际也对中国对国际的贡献有所期望。中国也愿意承担与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
(节选自2010年1月7日《参考消息》)
1.下列有关“中国模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模式”是国际社会研究当代中国发展道路后,对中国发展模式的一种定义和评论。
B.“中国模式”被认为是适合中国的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一种发展途径。
C.“中国模式”是继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之后,中国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创造的第三种模式。
D.“中国模式”给有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这是全球化浪潮下自然而然的结果。
2.下列关于中国对所谓“中国模式”所持的立场和态度的认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没有输出“中国模式”的任何打算,任何发展中国家正确的发展政策也都必须从它们的国情出发。
B.“中国模式”虽然还不具备高度发达国家所创造的发展模式那样的普适性,但很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C.“中国模式”存在于中国,处于现在进行时,它会继续发展和完整,不会一成不变。
D.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其他属性,中国有理由坚持自己的选择,走独立发展的道路。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际社会的某些人借中国的快速发展宣扬“中国威胁论”,担心中国会谋求世界霸权,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
B.“中国模式”不具备“博爱”“自由”“和平”“民主”等因素,这是“中国模式”没有普适性的根本原因。
C.国际舆论对中国模式的评论,无论其角度如何,甚至是中国不赞同的观点,对中国都有参考的意义。
D.在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中国逐年扩大了参与度,这表明中国愿意承担与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裴行俭传
裴行俭,字守约,绛州闻喜人。贞观中,举明经,调左屯卫仓曹参军。时苏定方为大将军,谓曰:“吾用兵,世无可教者,今子也贤。”乃尽畀以术。迁长安令。麟德二年,擢累安西都护,西域诸国多慕义归附。召为司文少卿。
上元三年,吐蕃叛,出为洮州道左二军总管。仪凤二年,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诱蕃落以动安西,与吐蕃连和,朝廷欲讨之。行俭议曰:“吐蕃叛皛方炽,敬玄失律,审礼丧元,安可更为西方生事?今波斯王死,其子泥涅师质京师,有如遣使立之,即路出二蕃,若权以制事,可不劳而功也。”帝因诏行俭册送波斯王,且为安抚大食使。至西州,诸蕃郊迎,行俭召豪杰千余人自随。扬言“大热,未可以进,宜驻军须秋”。都支觇知之,不设备。行俭徐召四镇酋长,伪约畋,于是子弟愿从者万人,乃阴勒部伍。数日,倍道而进,去都支帐十余里,先遣其所亲问安否,外若闲暇,非讨袭者。又使人趣召都支。都支本与遮匐计,及秋拒使者,已而闻军至,仓卒不知所出,率子弟五百余人诣营谒,遂禽之。是日,传契箭,召诸部酋长悉来请命,并执送碎叶城。简精骑,约赍,袭遮匐。道获遮匐使者,释之,俾前往喻其主,并言都支已擒状,遮匐乃降,悉俘至京师。帝亲劳宴,曰:“行俭提孤军,深入万里,兵不血刃而叛党擒夷,可谓文武兼备矣,其兼授二职。”即拜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
调露元年,突厥阿史德温傅反,单于管二十四州叛应之,众数十万。都护萧嗣业讨贼不克。诏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讨之。率太仆少卿李思文、营州都督周道务部兵十八万,合西军程务挺、东军李文暕等,总三十余万,行俭咸节制之。先是,嗣业馈粮,数为虏钞。行俭曰:“以谋制敌可也。”因诈为粮车三百乘,车伏壮士五辈,赍陌刀、劲弩,以羸兵挽进,又伏精兵踵其后。虏果掠车,羸兵走险。方取粮车中,而壮士突出,伏兵至,杀获几尽。自是粮车无敢近者。
贼拒黑山,数战皆败,行俭纵兵,前后杀虏不胜计。余党走狼山。行俭既还,阿史那伏念伪称可汗,复与温傅合。明年,行俭还总诸军,顿代州之陉口,纵反间,说伏念,令与温傅相贰。伏念惧,密送款,且请缚傅自效。行俭秘不布,密以闻。后数日,烟尘涨天而南,斥候惶骇,行俭曰:“此伏念执温傅来降,非他也。且受降如受敌。”乃敕严备,遣单使往劳。既而果然。于是,突厥余党悉平。(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子泥涅师质京师 质:做人质
B.倍道而进倍:加倍
C.简精骑,约赍简:挑选
D.嗣业馈粮,数为虏钞钞:钱币
5.下面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裴行俭善用智谋的一组是(3分)(  )
①乃尽畀以术 ②外若闲暇,非讨袭者 ③召诸部酋长悉来请命,并执送碎叶城 ④诈为粮车三百乘 ⑤前后杀虏不胜计 ⑥乃敕严备,遣单使往劳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裴行俭因德才兼备在年轻时得到大将军苏定方的赏识,苏定方将用兵之术毫无保留地教给了他,这为他日后建功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B.裴行俭精于谋略,吐蕃叛乱时,他以册封护送波斯王为掩护,用奇谋一举擒获了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并将他们全都押送到碎叶城。
C.裴行俭奉诏征讨突厥时,得知都护萧嗣业先前运粮时,多次被敌人劫夺,于是他采用粮车伏兵的计谋,给劫粮车的贼兵以沉重打击。
D.裴行俭使用反间计使伪可汗阿史那伏念暗中归附,并且伏念又捆绑阿史德温傅前来投降,至此突厥余党全部被平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扬言“大热,未可以进,宜驻军须秋”。都支觇知之,不设备。(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俭提孤军,深入万里,兵不血刃而叛党擒夷,可谓文武兼备矣,其兼授二职。(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取粮车中,而壮士突出,伏兵至,杀获几尽。(2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注]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回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 飕飗:形容风声。
8.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秋天的一景一物无不触动着诗人的情怀。请结合“动”“开”二字分析这首诗的颈联,说说诗人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言笑晏晏。信誓旦旦,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高余冠之岌岌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唯昭质其犹未亏。(屈原《离骚》)
(3)名编壮士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看护父亲的孩子
(意)亚米契斯
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一个满身泥水的乡下孩子,来到那不勒斯市一家著名的医院门口,递了一封信给看门人,说要找他入院不久的父亲。看门人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叫了一个护士领孩子过去。
看着病人的样子,孩子哭起来。病人很瘦,头发变白了,胡须变长了,肿胀的脸又青又暗,皮肤像要破裂似的发亮,眼睛变小了,嘴唇变厚了,全然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只有额头轮廓和眉毛还有点像父亲。孩子叫着:
“父亲!父亲!我是西西洛!母亲不能来,叫我来照顾你。请看看我,跟我说句话吧!”
病人看了孩子一会儿,又闭上了眼睛。
“父亲!父亲!你怎么了?我是你的儿子啊!”
有人轻轻拍他的肩膀,抬头一看,原来是医生:“他脸上发丹毒了,虽然病情很严重,但还有希望。你能在这里照顾他真是再好不过了。”
从此,西西洛就悉心照顾起父亲了。病人常常看着西西洛,好像不很清醒,不过注视他的时间慢慢变长了。当西西洛用手帕捂着眼睛哭的时候,病人总是凝视着他。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他昏睡之后清醒一点儿的时候,总是睁开眼睛寻找看护他的人。西西洛把母亲、妹妹们的事情以及平时盼父亲回国的情形都说给他听,又用深情的话劝慰他。
到了第五天,病人的病情忽然加重,护士送来的药和食品,只有西西洛喂他才肯吃。
下午四点钟,西西洛依旧独自流泪,屋外忽然有人说话:“护士小姐,再见!”
西西洛跳了起来,竭力抑制住叫喊的冲动。
一个胳膊上缠着绷带的人走了过来。西西洛发出刺耳的尖叫——“父亲!”那人回过头,也叫起来:“西西洛!”
“啊!这是怎么回事,西西洛?你认错人了!你母亲来信说你已经来了,快把我担心死了!西西洛!怎么这样憔悴?我已经好了!你母亲、孔赛德拉、小宝宝都好吗?我正要出院!天呀,竟有这样阴差阳错的事!”
西西洛想说家里的情况,可说不出话来。
“走吧!”父亲拉他,可西西洛一动不动,却回头看着那病人。病人也睁大眼睛注视着西西洛。
“别急,父亲!请等一等!我现在不能回去。我在这里五天,已经把他当成你了。我那么爱他,你看他看我的眼神!他不能没有我。”
父亲犹豫不决,看看儿子,又看看病人,问周围的人:“他是谁?”
“跟你一样,也是个农村人,刚从国外做工回来,恰好跟你同一天住院。进来的时候不省人事,话也不能说了。家里人好像不在附近,他准是把你的儿子当成自己的儿子了。”
病人仍看着西西洛。
“那么你留在这里吧,孩子。我先回去让你母亲放心。这几块钱你当作零用。再见!”父亲吻了儿子的额头,走了。
病人似乎安心了。西西洛不离病人半步,病人也紧紧盯着西西洛,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眼神也很和善,只是瞳孔渐渐缩小渐渐昏暗起来。西西洛紧紧握住病人的手,病人睁开眼,看了看西西洛就闭上了。
“他去了!”
“回去吧,孩子。神会保佑你!”
护士把窗台上养着的花取来一束交给西西洛:“收下当纪念吧!”
“谢谢!”西西洛收下花,擦着眼泪,“我要走远路,花会白白枯萎的。”说完将花撒在病床四周,“把这花留下当纪念吧!谢谢医生和护士小姐!谢谢大家!”又对着死者说:“再见!”
忽然不知道该如何叫他,西西洛想了一下,就用几天来已经习惯的称呼说:“再见,父亲!”
外面天亮了。
(摘自《精品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因为病人病情很重,好像不很清醒,把西西洛当成了亲儿子,所以西西洛很高兴,把母亲、妹妹们的事情以及平时盼父亲回国的情形都说给他听,又用深情的话劝慰病人。
B.病人后来也明白了事情是阴差阳错,但他仍紧紧盯着西西洛不放,见西西洛回到病床旁才安下了心,他的私心反衬着西西洛的善良。
C.这篇小说通过讲述乡下孩子西西洛在医院看护“父亲”的故事,歌颂了人间超越亲情的爱和故事主人公美好善良的高尚情怀。
D.这篇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是不乏波澜,其情节的安排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E.西西洛的父亲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同意西西洛留下并且给了他零花钱,让我们看到了善良背后的善良。
(2)文中对病人有两处关于嘴唇的动作描写,病人到底要说什么?请合理想象,说出病人要说的内容。(6分)
①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找出小说的景物描写,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以“看护父亲的孩子”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只要3G用户双方同时拥有足够的宽带,就可让远隔几千里的人实现既能闻其声又能见其人的梦想,真可谓咫尺天涯。
B.朝韩炮击事件恶化了朝鲜半岛的安全态势。目前,两国边境数千门大炮对峙,局势紧张,双方枕戈待旦,摆足了架势。
C.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对这一问题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姑妄言之吧。
D.“语文科目让我觉得比较难的是繁体字辨析,每个看起来都似是而非。”在参加完2011年复旦“千分考”后,一名考生如是说。
1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上海世博会举行的香港活动周为游客安排了包括音乐欣赏、电影展播、时装表演以及智能卡先进应用科技展览在内的一系列内容。
B.“中国元素”在很大程度上被人误解了,以为就是在核桃上面刻条船什么的,反而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所积淀的大国气度被忽略了。
C.在家乐福超市买的牙膏盒上的外贴标签显示有效期至2013年,但撕开这个标签,盒上印的有效期却为2006年12月至2009年12月。
D.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中国一直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努力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和质量,让民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受到广泛认可。
14.学习古代诗歌,我们徜徉在先秦汉魏晋唐宋的诗歌长廊中,我们仰视历史天空灿烂的诗星,我们鉴赏诗歌,解读人品,体验真情。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6分)
屈原在《离骚》楚韵的悲歌中,怀沙沉江,用生命诠释了爱国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临别赠言,即分别时说的或写的勉励的话,往往言简意丰,三言两语中饱含着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自我体验。写作时要切合人物身份,契合特定的情境,用语得体。请你参照例句,以另外一学科老师的身份,给同学写一则赠言。(4分)
例句:英语老师——人生可以有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但绝不能有一般过去时和将来时。
物理老师——人生的痛苦有裂变、聚变、衰变,但绝对没有永恒不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将下面三个句子改写成一个语意连贯的长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4分)
①春运期间,临时加开的旅客列车,以其低廉的票价深受众多学生,尤其是外出务工人员的欢迎。
②临时旅客列车晚点问题,让急于返乡过年的旅客备感头疼。
③在今年春运中,南昌铁路局通过制定旅客列车晚点应急预案,破解了春运临时旅客列车晚点的难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培育种子的人说,新培育出来的玉米第一代杂交新品种,看上去一点也不饱满,一粒一粒瘪瘪的瘦瘦的,灰头土脸的,几乎没什么光泽;而农民用它做种子种出来的玉米,却是穗长、颗粒饱满、色泽金亮。但是如果用这种颗粒饱满、色泽金亮的玉米做种子,长出来的下一代玉米却要减产30%~50%。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
1.C [“创造的第三种模式”属无中生有。]
2.B [与第四段“‘中国模式’没有普适性,正像已经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发展模式也没有普适性一样”意思矛盾。]
3.B [表述错误,文章第五段说“但说到某一民族、某一国家、某一宗教……优劣之分”。]
4.D [钞:劫掠。]
5.C [①为苏定方做的事情。⑤表明裴行俭的战绩。⑥表明裴行俭的谨慎。]
6.B [“一举擒获”的说法错误,应是将先擒获的阿史那都支和诸部酋长押送到碎叶城,等擒获李遮匐后,又一并押到京师。]
7.(1)他(故意)高声说:“天太热,不可以前进,应该在此驻军到秋天。”阿史那都支侦察知道了这一情况,于是不加戒备。
(2)行俭率领孤军,深入万里之外,未交锋叛乱之徒就被擒获平定,可以说文武双全,应该授予两个职位。
(3)(贼兵)正想从车中取粮,车内壮士突然跃出,后面的伏兵也紧接着到来,抢粮的突厥兵几乎全部被杀或被捉。
参考译文
裴行俭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属山西省)人。贞观年间,考中明经,调任左屯卫仓曹参军。当时苏定方为大将军,对他说:“我的用兵之术,世上没有值得教的人,现在你德才兼备(值得我教)。”于是把自己的用兵之术全都传授给了他。(后来)升为长安县县令。麟德二年,提升为安西都护,西域诸国多仰慕他的道义而归附他。朝廷召他为司文少卿。
上元三年,吐蕃叛乱,裴行俭出京任洮州道左二军总管。仪凤二年,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诱使诸蕃部落动摇安西,与吐蕃相联合,朝廷想进行讨伐。行俭建议说:“吐蕃叛乱的气焰正盛,敬玄进军不利,审礼被杀,怎么能再在西方添乱?现在波斯王已死,他的儿子泥涅师在京师做人质,如果派使者去立他为王,即路经二番,若见机行事,可以不用辛劳而获得成功。”皇帝于是下诏让裴行俭前去册封护送波斯王,并且为安抚大食国的使者。到了西州,诸蕃部落到郊外迎接,裴行俭召集豪杰千余人跟随自己。他(故意)高声说:“天太热,不可以前进,应该在此驻军到秋天。”阿史那都支侦察知道了这一情况,于是不加戒备。裴行俭又召集四镇酋长,假装相约打猎,于是四镇子弟愿跟从他的有万人,接着他暗中部署军队。几天后,兼程前进,当距离阿史那都支军帐还有十余里时,他先派遣都支的亲信前去问安,表面上像非常随便,不是征讨袭击的人。(紧接着)又派人急忙去招呼都支。都支本来与遮匐计议,等到秋天再抗拒使者,忽然听说军队已到,仓卒间不知所措,只得率领子弟五百余人到行俭的军营谒见,于是被擒获。这天,行俭又传做符契的弓箭,召各部落酋长都来听命,然后将他们一块押送碎叶城。行俭又挑选精锐骑兵,轻装上阵,袭击李遮匐。半路上捉住了李遮匐的使者,释放了他,让他前去晓谕他的主人,并且诉说都支已被擒获的情况,遮匐于是投降,行俭将他们全都押送到京师。皇帝亲自设宴慰劳说:“行俭率领孤军,深入万里之外,未交锋叛乱之徒就被擒获平定,可以说文武双全,应该授予两个职位。”接着授予裴行俭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
调露元年,突厥阿史德温傅反叛,单于管内二十四州也响应他,共有数十万人。都护萧嗣业讨贼未能成功。朝廷下诏任命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前往征讨。他率领太仆少卿李思文、营州都督周道务的部属十八万,又会合西军程务挺、东军李文暕等,总共三十余万人,全都归行俭指挥调遣。在先,萧嗣业运粮,多次被敌人劫掠。行俭说:“可以用计谋制敌。”于是伪装了运粮车三百辆,每辆车内埋伏壮士五人,都携带陌刀、强弓,派弱兵拉车前进,又埋伏精兵跟在后面。贼兵果然来劫粮车,弱兵向艰险之地逃跑。贼兵正想从车中取粮,车内壮士突然跃出,后面的伏兵也紧接着到来,抢粮的突厥兵几乎全部被杀或被捉。从此再也没有敢靠近粮车的人。
贼兵拒守黑山,数次交战都失败了,行俭纵兵,先后杀死的贼兵不计其数。剩余的贼兵逃到狼山。裴行俭回朝后,阿史那伏念又伪称可汗,与阿史德温傅会合。次年,行俭又回前线指挥诸军,驻扎在代州的陉口,使用反间计,劝说伏念,使他与温傅互相猜忌。伏念害怕,暗中向行俭表达了甘愿服罪之意,并且请求将温傅绑来以表忠诚。行俭秘不公布,暗中奏报朝廷。后数日,烟尘蔽天向南而来,哨兵惊慌,行俭说:“这是伏念捆绑温傅来降,没有其他事情。但是受降要如同受敌。”于是命令严加戒备,派一个使者前往迎劳。随即得知果真是伏念来降。至此突厥余党全部被平定。
8.运用了拟人、对比的手法。
拟人手法:作者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也即诗题中的秋风,当它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诗人“君”,也即诗人。
对比手法:秋风去年与诗人分别,而今听到秋蝉鸣叫又回到诗人身边,今昔对比,形象而准确地点明秋风去而复还的特点。
9.颈联描写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一展骥足,奔驰疆场和鸷雕展翅蓝天,搏击长空的形象。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从侧面显示出秋风给它们带来了虎虎生气。抒发了诗人不服老,还想为国立功的昂扬斗志和积极进取的豪情。
10.(1)总角之宴 不思其反 (2)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 (3)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
11.(1)CD
(2)①你真是我的儿子吗?我怎么觉得你好像既熟悉却又十分陌生?到底是我病糊涂了,还是你认错人了呢?真是你吗,我的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呢?(表现出病人的纳闷即可)
②谢谢你了,善良的孩子!谢谢你这些天的照顾!谢谢你在我生命的最后时刻给了我亲人般的温暖!我就要走了,真不知道该怎样感谢你。回去吧,孩子,愿神保佑你,愿你幸福!(表现出病人的感激即可)
(3)开头“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和结尾“外面天亮了”。开头的“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天气情况,烘托了主人公焦急、忧虑的心情。结尾“外面天亮了”象征着主人公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觉,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4)文章从西西洛急着赶去看护父亲写起,行文处处紧扣西西洛对父亲的细心照顾和看护,特别是在得知认错了人之后竟然还选择了留下,明知不是自己的父亲竟然还以“父亲”称呼,以此为题目,意在充分表现西西洛的善良、充满爱心的美好品质,凸显小说的主题。
12.B [A项“咫尺天涯”比喻距离虽近,却像是远在天边一样,形容难以相见或隔膜很深。B项“枕戈待旦”形容时刻准备着战斗。用在此句中恰当。C项“姑妄言之”意思是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表示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常用指自己发言前的自谦。D项“似是而非”指事物似真而实假,或似正确而实错误。本句的意思是像是对的又像是错的。]
13.A [B项关联词语不当,改为“而中国……却被忽略了”;C项句式杂糅,应为“在家乐福超市买的牙膏,牙膏盒上的外贴标签……”;D项“改善”和“质量”不搭配。]
14.示例一:陶渊明在误入尘网的悔恨中,守拙归园田,用执著守住了孤傲的本性 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
示例二:苏轼在赤壁矶头的浪涛前,慷慨高歌,用豪放解读了如梦的人生 李清照在凄楚孤苦的守望中,把盏啜饮,用闲愁涂满生命的黄昏
15.示例:语文老师——人生可以有逗号、感叹号、省略号,但不能有句号。
数学老师——人生有曲线、抛物线,但绝对没有直线。
化学老师——人生的方程也需配平,痛苦和欢乐共存,既要感谢欢乐,也要感谢痛苦。
历史老师——曾经的辉煌,只能说明过去,一切都已经成为历史。历史的改写,依然要靠我们自己。
地理老师——人生和地质勘探不一样,可以向前看、向上看、向左看、向右看,但绝对不能向后看、向下看。
16.在今年春运中,南昌铁路局通过制定旅客列车晚点应急预案,破解了春运期间临时加开的以其低廉的票价深受众多学生尤其是外出务工人员的欢迎的旅客列车让急于返乡过年的旅客备感头疼的晚点的难题。
(或:在今年春运中,南昌铁路局通过制定旅客列车晚点应急预案,破解了春运期间以其低廉的票价深受众多学生尤其是外出务工人员的欢迎的临时加开的旅客列车让急于返乡过年的旅客备感头疼的晚点的难题。)
17.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