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必修4单元检测卷(2)诗言志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必修4单元检测卷(2)诗言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03 22:3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检测卷(二)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研究中国古代神话,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神话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没有丝毫削减其价值,相反,现代世界又掀起了广泛的“神话热”。这似乎使人不易理解: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造诣深厚的文人学者和科学家们怎会再度迷恋于原始社会的精神遗存?究其原因,这除了神话本身具有的认识价值外,还因为其充满超现实的荒诞色彩和超自然的神秘性质。正是这些弥补、满足了现代人生活与现代文化所缺乏但又为人性所渴望的精神要素。现代人从神话获得审美的凭藉。从神话反射出我们民族的性格——不仅看到民族精神的最初记录,同时认识了我们的民族性,从而更好地把握今天。
“文艺最能反映民族性”(朱维之语),我们民族的伟大崇高精神充分反映在上古神话之中。其所歌颂的人物,正是人类自己的化身。中国神话中的神,一般都是造福人类、功德无量,为后人所颂扬之神,其实这些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已不是英雄,而是人们企盼的圣人,他们尽善尽美,他们不仅有令人赞羡的外表,而且有诚实、正直、大公无私的美好心灵。中国神话的显著特点是歌颂多于揭露,或者说主要是歌颂,那些征服自然的神话的英雄如精卫、夸父、刑天表现的顽强斗争,虽九死犹未悔的精神气概,正是我们的民族性的原型。同样,正是这种传统,造就了我们民族的创造精神、斗争精神、牺牲精神、集体精神、乐观精神。
然而,正是由于我们的祖先,没有像希腊人那样为爱情、享乐、嫉妒、复仇而消耗生命,正是由于我们的祖先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境遇下忍辱负重,多以正面颂扬我们的理想,面对现实缺乏揭露与批判,这就使我们民族过于顽固地保持了“绝少批判”的善良性,而产生了保守、落后的一面,这些又是上古神话给予我们今天认识自己民族的性格的启迪。
现代社会的人们掀起广泛的神话热,除了上面分析的神话所起的以史鉴今的作用外,还和现代人与祖先的某些相同之处不无关联,正是在这些共鸣之中,使人们满足了现代社会中无法求得的需求。
由于现代人和古代人在心理、生理上的相同,因此人们在这方面的需求取得了同一。比如,关于梦是神话思维的育儿所,神话思维即想象,神话是想象的产物。神话都是有具体形象的,神话中的形象和事件都是虚幻的,但在具有神话思维的原始人中,这种虚幻的神界故事却是绝对真实的。因此,即使现代最富理性的心灵,其内心深处也会与神话的某些方面产生共鸣。
古今人类的这种沟通,决定了神话的根本“魅力”并不在于其本身的内容的原始,而在于原始的幻想借以传播的形式,具有某些象征意味,酝酿了丰富的神秘感,激起了现代人潜在的共鸣。神话的形式,生于人类的原始心理,而这种原始心理较之文明时代的社会心理更切近人的本性,更为现代人的直观所赏识。因此,现代人越来越重视神话,试图在神话中发掘本民族的灵魂与传统文化的精粹。因为任何民族的神话,总与这民族内在的精神气质相贯通,与民族精神互为表里,在民族精神生活的转变中具有巨大的潜能。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神话”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神话具有超现实的荒诞色彩和超自然的神秘性质。
B.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不仅有出众的外表,还有美好的心灵。
C.中国古代神话主要是歌颂神话人物顽强斗争、虽九死犹未悔等精神品质。
D.中国古代神话是想象的产物,神话中的形象和事件一般是虚幻的。
答案 D
解析 神话中的形象和事件都是虚幻的。
2.下列有关“上古神话”与“民族性”的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神话能反射出民族的性格,从神话中不仅能看到民族精神的最初记录,也能认识到民族的个性。
B.中国神话中的神反射出我们民族的创造精神、斗争精神、牺牲精神、集体精神、乐观精神。
C.希腊“上古神话”中的一些神,反映出希腊人有为爱情、享乐、复仇等而消耗生命的性格。
D.我们的祖先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境遇下都能忍辱负重,也形成了我们民族保守、落后的一面。
答案 D
解析 答非所问。这句话揭示的是我们民族保守、落后的民族性格产生的原因,并不是说明“上古神话”与“民族性”的关系。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人迷恋神话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神话那种充满超现实的荒诞色彩和超自然的神秘性质,可以弥补、满足人性所渴望的精神要素。
B.在原始人的思维之中,那些虚幻的神界故事都是绝对真实的;而现代人虽然更富有理性,但内心深处却会与神话的某些方面产生共鸣。
C.神话的根本“魅力”一方面在于神话的内容的原始,另一方面是神话借以传播的形式具有某些象征意味,也能酝酿出它丰富的神秘感。
D.人类的原始心理较之文明时代的社会心理更切近人的本性。现代人越来越重视神话,试图从中发掘出本民族的灵魂与传统文化的精粹。
答案 C
解析 神话的根本“魅力”不在于神话的内容的原始,而在于神话“具有某些象征意味,酝酿了丰富的神秘感,激起了现代人潜在的共鸣”。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苏氏文集》①序
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②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③,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相擿裂④,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有删节)
注 ①《苏氏文集》:即苏舜钦文集。苏舜钦,字子美,宋初著名散文家、诗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②韩、李:指韩愈、李翱。③酒食之过:庆历五年,苏子美用卖废纸的公款宴请宾客,被御史中丞以“监守自盗”的罪名弹劾。④以言语声偶相擿(zhāi)裂:摘取古代典籍中的文句,再用声调平仄、对偶等方法拼凑成文章。擿裂,剔取割裂。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遂以其集归之        归:还给
B.子美之齿少于予齿:年龄
C.不牵世俗趋舍牵:牵连
D.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即:接近
答案 C
解析 牵:被……牵制。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苏子美文如“金玉”、人乃“特立”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金玉”之喻,一赞文章精妙,二言其不会永被埋没。“特立”指见解独特、与众不同。A项第二句说的是子美遭受不公正的待遇。B项第一句是说每个时代文章的发展情况。C项第二句是说子美才能虽高,但别人并不嫉妒他。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子美的文章如金似玉,在他遭受排斥、遇到挫折、流离困窘的时候,文章就已流传天下,即使他的冤家仇人,也不能够损毁掩盖他的文章的光芒。
B.唐朝初年,文章还留有五代文风的余习;一百多年后韩愈、李翱等人出现,文章才恢复了古文传统;宋朝兴起后,又过了近百年,古文才开始兴盛。
C.苏子美为文有个性思想,见解独特,与众不同,在当时文坛“时文”风行之时,他不为所动,坚持写古文,被当时很多人非议嘲笑。
D.苏子美因“酒食之过”遭弹劾而被罢官,后来任湖州长史,不久死去;而当初攻击驱逐他的人却被保全,得到了荣耀恩宠,并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
答案 D
解析 “攻击驱逐他的人……”不当。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4分)
译文: 
(2)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6分)
译文: 
答案 (1)(虽然)它在某一时期被遗弃,(但)在后世一定有人收藏它并把它当做珍宝。(见遗,被遗弃;宝之,以之为宝;于后世,介词结构后置。)
(2)如果一旦有了那样的人,又幸运地赶上生活在太平时代,世人难道可以不为此重视他并爱惜他吗?(苟,如果;及,赶上;治世,太平时代。)
参考译文
我的友人苏子美去世后四年,我才在太子太傅杜公的家中得到了他一生文章的遗稿,我收集整理这些文章,把它们编为十卷。苏子美是杜公的女婿,我便把《苏氏文集》归还给杜家,并告诉杜公说:“这些文章就是金玉啊。即使抛弃埋没在粪土之中,也不会消融腐蚀。(虽然)它在某一时期被遗弃,(但)在后世一定有人收藏它并把它当做珍宝。虽然它被埋没而没有问世,然而它的精神和光芒,已经常常自动地放射显现出来,外物也不能掩盖它。所以,正当苏子美遭受排斥、遇到挫折、流离困窘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在天下流传;即使他的冤家仇人,以及曾经出力排挤他要把他置于死地的人,对于他的文章,也不能有丝毫损毁掩盖。大凡人们的感情,忽视眼前的却重视久远的。苏子美困窘地生活在今天,文章还如此受人重视,在将来不再被压抑的时候,他的文章该会怎样呢?”
我曾经考察前代文章、政治的兴盛衰败情况,对唐太宗时天下大治,接近三代圣王的兴盛,但文章却不能革除五代沿袭下来的风气感到奇怪。后来过了一百多年,韩愈、李翱这一辈人出现,然后元和时代的文章才恢复了古文的传统。唐朝衰亡,战乱不息,又过了一百多年大宋兴起,天下统一,平安无事。又过了将近一百年,古文才在今天兴盛起来。自古以来太平的时代少,混乱的时代多,幸而时代太平了,但文章或不能纯正精粹,或过了很久还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为什么如此困难呢?难道不是因为难以得到那能够振兴文风的人才吗?如果一旦有了那样的人,又幸运地赶上生活在太平时代,世人难道可以不为此重视他并爱惜他吗?可叹我的好友子美,因为一顿酒饭的过错,以致被削职为民,流落外地死去,这真是值得叹息流泪,而且替当代那些应该乐于为国家培育优秀人才的担任要职的仁人君子们感到可惜啊!
苏子美的年龄比我小,可是我学习古文反而在他之后。天圣年间,我被主考官取为进士,看到当时学习写文章的人,追求文辞声调对偶和摘取古人文句,称之为“时文”,还以此相互夸耀推崇。而唯独子美跟他哥哥苏才翁、参军穆伯长,写作古体诗歌和杂文,当时人们都对他们大加讥笑,可子美却不顾这些。后来皇上担忧“时文”的弊端,下诏书劝勉学写文章的人要学习古文传统,从此那股风气才慢慢消失了,学写文章的人也逐渐趋向古文了。唯独苏子美在全社会都不写古文的时候写古文,他自始至终坚守自己的主张,不被世俗的追求舍弃牵制,可以称得上是见解独特与众不同的人啊。
苏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便被免职,后来任湖州长史,不久便死了,享年四十一岁。他体格相貌奇特雄伟,远看他感到高不可攀,但一接近他就感到和蔼可亲,时间越久越觉得他值得爱慕。他才能虽然很高,但人们也不太嫉妒他,那些人攻击他驱逐他,意图不在子美身上。凭靠皇上聪明仁圣,凡是当时被指名受排斥的人,都被保全下来了,现在都得到了荣耀恩宠。即使那些与子美同时饮酒而获罪的人,大都是一时的杰出人物,现在也被招纳任用,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可是唯独子美不幸死了,难道不是他的命不好吗?悲痛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江 上
董 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8.诗的第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天空比成镜子,把白鸥比成雪花。这一句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为首句寂静的秋江增添了生气,又是沟通江上景与心中情的桥梁。
9.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构思上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的三、四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请求柳树系住垂钓的扁舟,使“我”从此“不别”故乡。在古代诗歌中,“柳”总与“离别”有关,而诗人在这里不落窠臼,把“柳”与“不别”联系在一起,构思巧妙,立意高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三岁为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氓》)
(2)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3)______________,人生几何?__________________,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其一)》]
(4)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__________________,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答案 (1)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 (2)哀民生之多艰 (3)对酒当歌 譬如朝露 (4)捐躯赴国难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
鲍鹏山
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义。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简单地说,既是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也是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屣”的自由的否定,同时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是这样一位向君权表忠的人,一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却表现得尤其强烈而突出。正是这种矛盾现象,使得屈原几乎在所有时代都会得到一部分人的肯定,又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否定。
《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骚者,哭也!为时光哭,为生命短暂哭,为短暂的生命里不尽的痛苦、失意哭。注意,他诗中的“民”,也就是“人”,“民生”即“人生”,“民心”即“人心”。他开始从“人”的角度、“人”的立场来表达愤怒,提出诉求。我们知道,《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屈原很执着地向我们诉说着他受到的具体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兰与靳尚如何谗毁他……从他的诗中,我们读出了人生的感慨,读出了人的命运,读出了一个不愿屈服的个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个保持个性独立意识的人所受到的压迫,甚至迫害。
如果说,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经》,其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被班固批评为“露才扬己”的屈原,则以其“发愤以抒情”(《惜诵》),“自怨生”(司马迁)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平与伤害时,是何等的锋利而深入。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便从这血泊中挺身而起。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叩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对人间的邪恶不停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
《诗经》的俗世精神很了不起,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个人的意义,阻碍了个性的张扬。它入世的深度恰恰减少了个性的深度。而屈原,在以不堪一击的个体面对命运时,他的个性在绝望中显示的高度、深度与完美却是前所未有的。
在中国古代,像《离骚》这样华丽的交响乐实在太少。单从篇幅上讲,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作为抒情诗,能展开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叹服屈原本人思想和个性精神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形式上的特点。正是由于他自设情节,使得一首抒情诗才能像叙事诗那样逐层打开。抒情诗有了“情节”,也就必然是象征的、隐喻的。所以,象征和隐喻也是《离骚》的主要艺术手法,比起《诗经》的比兴,屈原“香草美人”的系统性设喻,与上天入地、求女占卜等自设情节的使用,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不管怎么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中可考的作者也有多位,但我觉得,《诗经》之伟大,乃是整体之伟大,如果拆散开来,就每一首诗而言,可以说精致、艺术、有个性,但绝说不上“伟大”。“伟大的诗人”须有伟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须有绝大的艺术创造,可以标新立异,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应该说,在这两点上,屈原都当之无愧。(选自《天纵圣贤》,有删改)
11.文中说:“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请解说这几句话的含意。(5分)
答: 
答案 屈原的《离骚》等篇章中显露出的尖锐个性,就是政治理想破灭之后对社会邪恶势力激烈的抗争和反击,更是他把忠君爱国与坚持个性剥离、心灵摆脱这一矛盾的痛苦纠缠之后,个人愤怒的喷发。
解析 理解这几句话的含意,关键是抓住句子中“锋利”“切割”“开剥”这些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锋利”,尖锐的个性;“对社会的切割”,是对社会的抗争和反击;“开剥”,字面的意思是分开剥离,这里是指把“忠君爱国”与“坚持个性”相剥离,使心灵摆脱这一矛盾的痛苦纠缠,让个性充分地彰显。
12.把《离骚》和《诗经》进行比较,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的?请纵观全文,分点概括。(6分)
答: 
答案 ①内容(或情感)上:《离骚》从人的角度、立场来表现个人的愤怒;《诗经》表达的是集体愤怒、道德愤怒和俗世精神。②技巧(或表现手法)上:《离骚》是自设情节,象征和隐喻(或系统性设喻);《诗经》是比兴手法。③成就(或影响)上:《离骚》是伟大的人格精神,绝大的艺术创造;《诗经》是整体伟大,每一首可以说精致、艺术、有个性,但说不上“伟大”。
13.请对第五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作简要赏析。(6分)
答: 
答案 整体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语势连贯,大气磅礴;语句饱含感情,痛苦、绝望、愤怒、坚忍的屈原的形象跃然纸上,酣畅淋漓地抒发出作者对屈原无限的崇敬和颂扬之情;局部词语的使用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如“泪流满面”“掩面痛哭”,以形写心;如“面向风雨”,既扣文题,又用双关,意蕴丰富,文韵隽永。
解析 表达效果的赏析要紧扣文句的语言特点;分析语言特点应该整体和局部相结合,表意和抒情相结合,抓住重点,综合分析;分析时要贴近原文,适当举例。
14.根据本文内容和有关文史知识,请举例作简要阐述(二选一)。(8分)
①“精神的屈原”“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②“艺术创造”“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
答: 
答案 (示例)①屈原身上忠君爱国的精神和独立的人格个性,影响到后来的许多人,尤其是以儒家思想为精神支柱的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仁人志士。比如,他的忠君,曾得到汉代的司马迁、唐代的杜甫等的崇敬;他显现的独立人格,又得到唐代李白的深深敬佩。
②屈原诗歌的表现手法为后代诗人所继承发展,但就整体艺术成就而言,没有人能够超过屈原。如《离骚》中以“香草美人”来比喻政治抱负和理想的手法对后代的影响,像曹植的《美女赋》、杜甫的《佳人》、苏东坡的《赤壁赋》中“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句子等。又如幻想、夸张等浪漫主义的手法,对李白等诗歌创作的影响等。
解析 这道题比较开放,目的既是考查同学们理解文旨、解答问题的能力,又是检测我们沟通新旧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更是对同学们人文知识背景(或语文素养和思想文化水平)的检测。第①题主要谈屈原的人格精神对后世的影响,第②题重在谈屈原诗歌的艺术创造对后世的影响。两道题覆盖面较广,自由度较大。但答题一定要扣住每道题的主题,观点明确,条理清楚,举的例子要和观点统一。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学习古诗文,不但要注意积累,而且还应重视解读的方法,可有些同学却不思其反。
B.这部轻喜剧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人们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了。
C.《诗经·氓》表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生活经历和怨恨之情,旗帜鲜明地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
D.汉乐府与《诗经》《楚辞》可谓鼎足三立,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答案 D
解析 A项应针对错误做法,“不思其反”用在此处不当。B项“涣然冰释”形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用在此处不合语境。C项“旗帜鲜明”指观点、立场非常明确。用在此处不当。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
A.大家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科研和教育战线上努力开创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B.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学生自治会六个职员的时候。
C.要学有专长,同时努力拓宽知识面,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和提高自己。
D.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坚持不懈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 C
解析 A项应为“在教育和科研战线上”,否则和后面的内容照应不一致。B项应为“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D项应为“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1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自然界的物体,多数呈曲线状。崇山峻岭,______;江河溪流,________;大海汪洋,________;湖光粼粼,________。
①是抖动着的曲线 ②是翻腾着的曲线 ③是流动着的曲线 ④是屹立着的曲线
A.④②③①
B.④②①③
C.④③②①
D.④①②③
答案 C
解析 注意横线前事物的特征。“崇山峻岭”高大,与“屹立”照应,故选④;“江河溪流”奔流不息,与“流动”照应,故选③;“大海汪洋”汹涌,与“翻腾”照应,故选②;这样①就对应“湖光粼粼”。
18.将下面句子中的画线部分改为主动句。(5分)
《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掩盖、被断章取义、被歪曲篡改、被儒家学者拿去附会剥削阶级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答: 
答案 但儒家学者就逐步掩盖它的本来面目,断章取义,歪曲篡改,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19.我国每个传统节日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请从下面几个节日中任选两个,各用一句话表现它们的特点。(6分)
重阳节:拄杖登山,老夫聊发少年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答案 (示例)清明节:清明时节纷纷雨,点点滴滴落心头。/雨也纷纷泪也涟涟,思也悠悠意也绵绵。
端午节:龙舟竞,千帆舞,汨罗江畔吊屈原。/吃粽子,赛龙舟,一缕英魂万古传。
中秋节:两岸共赏月,一心盼团圆。/月到中秋圆,亲人心相连。
(任选其二)
五、写作(60分)
20.请以“屈原,我想对您说”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思路点拨 屈原一生三次被流放,最后投江而死。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写此作文可通过屈原的作品以及事迹展现屈原的高尚人格和情操,语言要富于感染力,并且要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参考例文
谏屈原书
屈公:
悠悠数千载,安然无恙乎?
每每拜读大作,或伫立案头,或观龙舟竞渡,粽投鱼腹,不胜感慨系之。思量再三,不禁为您的结局或曰“下场”抱憾。以您的文韬武略,后世百代能有几人与您匹敌,何苦为了区区一个楚王,轻掷千钧之身呢?
想来老前辈过于执拗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夫子尚且留此后手,您又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呢!何必为了一棵树而放弃整片森林呢?倘若不愿漂洋过海,去开洋荤,还是有几个方案可供选择的。
一曰:弃官从文。您的《离骚》《天问》《橘颂》,名满天下,以此作为招徕,哪个文人墨客敢不趋从?倘若办个补习班,不要说十几条干肉,就是要几百元,上千元,以您的威望,谁不乐得屁颠屁颠的。到时,弟子们再发表发表文章,炒作一下,您岂不名利双收?乐哉乐哉!您老可曾听北大方正的王选说过:“近年来,我并没有什么成就,但我每年都会多一个头衔,三料‘院士’。”此为方案一。
二曰:半官半隐。若您老不以官位为念,不妨在政府挂个公职头衔,领着俸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再弄个三妻四妾,儿孙满堂。这个一声“爹”,那个一声“爷”,为了儿子、孙子、票子、车子、路子,哪有闲心“上下求索”?此为方案二。
三曰:以“油”润官。若您矢志不移,立意为官,那须得加点“油”,有所禁忌。真话、实话、兜底话,切切不可说。若烽烟四起,您得唱“火烧旺运”;若起草文书,您得歌功颂德。对主上的嫔妃,哪个得宠,便要专事奉承。要知道,裙带风、枕边风,比那十二级台风还强。君不见,红塔集团的诸时健不就是唯夫人之命而行事吗?实在不行,得暂收良心,忍痛割爱,将婵娟恭送,以博得“皇恩浩荡”。以您为文之精妙,奏陈之机敏,定能博得赏识,那靳尚、令尹子兰、司马子椒之流,何在话下?不过“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罢了。此为方案三。
以上三策,老前辈可任选其一。如今观念飞转,切不可固守一志;况您伟岸身躯,一旦没于流水,芸芸众生何其痛惜哉!
区区小子,扰耳前辈,不胜惶恐。
即颂
回心转意。晚生子虚顿首
某年某月某日
点评 这是一篇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写成的作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书信。作者的思路穿越时空,用正话反说的笔法,同大诗人屈原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侃侃而谈,丝丝入扣,不仅体现了对屈原的深入了解,而且显示了对时弊敏锐的洞察力,令人嬉笑中不觉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