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1.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分封制受到冲击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作为诸侯,郑庄公的种种行径说明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已被破坏,故D项正确。A项的“开始”说法不正确,故排除。B项的“彻底”说法错误,故排除。C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西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贵族等级序列。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瓦解;战国时期,各国推行变法,分封制开始被废除;秦朝统一后即全面被郡县制所代替。从汉至清一直存在分封。在封建社会,分封是皇权的体现之一,但所封诸侯王在封地内大多没有政治、经济、军事统治权。
2.远古姓与氏不同,姓从原始村落或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同姓氏族散居产生的符号。氏以别贵践.姓以别婚姻。春秋至秦朝,氏与姓已难分辨。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平等意识的形成
B.长期战乱打破民族地域界艰
C.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
D.宗法观念随社会变迁而消亡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先秦时期相关史实的认识。从材料中“氏以别贵贱”联想贵族政治没落造成姓氏不分,故C项正确。依据史实,“平等意识”在秦时尚未形成,故A项明显错误。B项不是主要因素,故排除。D项的“消亡”错误,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宗法制·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因素
3.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树子”指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引者注)这说明齐桓公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极力维护宗法制
C.主张废除分封制
D.推崇法家思想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诛杀(对父母)不孝的人,不得擅自改立太子,不(能因为小妾年轻漂亮)就把妾立为正妻。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中信息可知,齐桓公要维护嫡长子和正妻的地位,极力维护宗法制,故B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涉及,故排除。C项材料所示不是分封制,故排除。D项材料维护的是宗法制,而不是法家思想,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修改了商朝时期的继承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血缘关系确保了政治的稳定。一般来说,凡是材料中出现祖、宗、家谱、血缘等字眼的,大多与宗法制有关。虽然宗法制在西周以后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其思想流传下来,在中国人的姓与名的组合上能够得到充分的反映。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分封制、礼乐制度和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等也需要掌握。
4.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一书中认为:“自秦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水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
A.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B.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C.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耍环节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强调了自秦汉实行郡县制以来,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正是由于郡县制的实施,中国始终为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说明郡县制对于巩固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故选B项。材料并未体现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
5.《汉书·刘辅传》中提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这一做法
A.目的是强化皇权
B.继承秦代的三公九卿制
C.强化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知,皇帝是为了加强自己地权力,所以选用一些亲信和近臣组成了中朝,使原来的丞相等百官变成了外朝,以此实现加强皇权的目的。故选A。B项材料内有提及三公九卿制,故排除。C项与题意相反,故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加强皇权的措施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
(1)调整中央机构。秦始皇时期是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期是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立内阁;清朝时间设立南书房,后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其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北宋削弱地方势力;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朝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代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明朝设置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
(4)注重官吏的选拔。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汉武帝时推行察举制;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演变为八股取士。
(5)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狱。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人民。
6.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钱先生所述的第一级和第二级演进分别开始于
A.秦汉隋脚
B.西周隋唐
C.西周秦汉
D.秦汉明朝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结束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的是在秦汉时期,结束门阀士族把持政权的局面,实行科举制是在隋唐时期,故选A。根据材料分析,B项时期西周不属于封建时期;C项西周不属于封建时期;D项是实行科举制时期,但是在隋唐以后。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科举制
7.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这两种制度”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郡县刚和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和郡县制
D.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唐代制度”“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可知“选拔人才的制度”指科举制,“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指三省六部制,故D项正确。A项与唐代不符,故排除。B项的郡县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故排除。C项的郡县制与唐朝不符,故排除。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的政治制度·唐朝的政治制度
8.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人诬告宰相刘炜之受贿,武则天很生气,下令刘炜之停职审查。办案人员奉命向刘炜之出示了皇帝签发的书(命令),结果刘炜之很愤怒也很不屑地说一句:“不经凤阁鸾台(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何得为救!”武则天大怒,干脆下令刘炜之“即家踢死”。对上述事件认识正确的是
A.三省体制导致丞相相权
B.中书门下执掌最高决策权
C.体现了君主权力至高无上
D.三省体制名存实亡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知武则天没有经过中书省和门下省审议就签发敕书,并下令赐死刘祎之,可知皇权至上,故C项正确;从“武则天大怒,干脆下令刘祎之“即家赐死””可知,仍然是皇权至上,没有出现宰相专权的现象,故A项错误;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有决策权,但最高决策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是隋唐中央官制,没有名存实亡,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名师点睛】对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和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认识:(1)唐代三省六部制是在封建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分权,但是最终决定权还是在皇帝手中,本质上来说只是分散了秦汉以来的宰相权力,加强皇权。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服务于加强君主专制。(2)美国三权分立是是把联邦中央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个部分,分属三个部门,三者之间存在“制约与平衡”的关系。美国三权分立体制服务于完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9.钱穆先生写道:“甚至皇帝嫌麻烦,自己不批公事,私下叫太监批。批红的实权,落到太监手里,太监变成了真皇帝,掌握政府一切最后的决定权。”“太监变成了真皇帝的根本原因是
A.处理天下事务太麻烦
B.太监掌握批红权
C.君土牵制六部的需要
D.明时君圭专制空前加强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明朝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结合所学,材料所示的信息是在用太监来防止权利旁落,太监的权利也是皇帝给予的,所以依然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故选择D项。A项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B项没有指出实质,故排除。C项不是题干的主旨,故排除。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内阁的演变
【名师点睛】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地位日益受尊崇。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
10.雅典民主制规定:五百人议事会成员从10个部落的公民中抽签产生,且每个公民在其他公民还未担任过此职前不得再出任。议事会设置类似主席团的五十人团,由议事会中各个部落的成员轮流担任,轮流秩序由抽签决定,每个五十团主持政务35天.这些规定的特点是
A.部落管理和人民主权
B.直接民主和轮番而治
C.直接民主和民主监督
D.人民主权和民主监督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题干“五百人议事会成员从10个部落的公民中抽签产生”直接民主;再据“议事会设置类似主席团的五十人团,由议事会中各个部落的成员轮流担任,轮流秩序由抽签决定,每个五十人团主持政务35天”可知是轮番而治,故本题选B。A项,材料没有涉及部落管理,故排除。C项的民主监督,没有涉及,故排除。D项的都没涉及,故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特点
11.钱穆先生认为古希腊在城邦制的发展中逐渐摆脱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以下选项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A.梭伦改革中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B.克里斯提尼改革组成“五百人会议”,对所有等级公民开放
C.伯利克里时代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D.陶片放逐法和津贴制度打击了贵族势力,保障了民主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克里斯提尼改革,建立五百人会议,享有很大权力,且对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并从中产生公民大会主席团,使雅典所有的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最高级的政治事务,扩大了民主,打破了氏族贵族对政治的垄断,故选B项。A项的“四百人会议”是由四个血缘部落选出的,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的公民大会一直都是公民参加的,故排除。D项说法不准确,不符合题意要求,故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卓尔不群的雅典·克里斯提尼改革
12.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伯利克里这段演讲强调的是
A.权力制约
B.公民意识
C.平民政治
D.法律至上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他们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说明伯利克里强调的是公民意识对维护城邦安全的重要意义,所以答案选B。A项材料没有直接的体现出来。C项材料不是强调“平民”,故排除。D项没有涉及法律,故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卓尔不群的雅典·公民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高考改革中高度关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有关内容,就本题而言主要考察古希腊民主政治发生过程中两次重大改革的比较:①梭伦改革奠定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②克里斯提尼改革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③伯利克里时期古希腊民主达到顶峰。考生要重点掌握。
13.柏拉图曾说:“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民主使智慧边际化。”柏拉图意在指出雅典民主制
A.在实施过程中其有局限性
B.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具有制度化、法律化特征
D.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所述的是在雅典民主之下,领袖人物不是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而是靠人民的喜好而成为领导,所以他们维护自己的名誉和地位,必须要取悦于人民,这是民主制度弊端的体现,故选A。B项错在“真正”,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法律化”,故排除。D项说法违背材料主旨,故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卓尔不群的雅典·弊端
【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1、范围上:广大奴隶、妇女、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制度之外。
2、性质上: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较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3、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被滥用和误用。
雅典古典时代的辉煌诞生于民主政治的宽松和自由的氛围中,而后来的衰落也正是这种民主政治所导致的混乱和内耗造成的。
14.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l2,10年以后又把原有利率减半,公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款的抵押品”。这些变化说明了古罗马
A.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B.坚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平等的原则
C.不断完善公民法,调整借贷关系
D.制定万民法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公元前357年又把原有利率减半、公元前344年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等字眼是在说明古罗马是在不断地调整借贷关系的,是在不断的完善公民法的,所以整个这个变化历程只能说明古罗马不断完善公民法,调整借贷关系,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A项“习惯法”错误,故排除。B项材料将的是变化,不是原则,故排除。D项也没有体现主旨,故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古罗马不断完善公民法
15.约公元前150年,《阿梯钮斯法》中规定:不论什么被偷的东西.对它们的追索权都是永久性的。此语重申了《十二铜表法》第8表第17条关于盗窃物不能以时效取得的禁令。这反映出
A.罗马法不断完善
B.《十二钢表法》存在野蛮性
C.古罗马依法治国
D.古罗马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此语重申了《十二铜表法》”可知没有出现新的发展变化,不属于罗马法的完善,故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关于盗窃物的规定是文明合理的,不具有野蛮性,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关于盗窃物品的内容,没有体现出古罗马依法治国,故C项错误;盗窃物可以被永久的追回,可知是保护物品所有者的权利,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
【名师点睛】罗马法的基本内涵:
1.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调整财产关系,顺应了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2.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维护罗马公民和自由民的社会地位。
3.渗透着“自然法”思想,宣扬平等、人权、理性、法律至上、正义法理精神。
16.1775年一位英国作者写的《中国旅行者》中对某制度的优越性有这样的描述:“年轻人总是毁于游手好闲、懒懒散散,而持续不断的工作可使他们避免误入歧途:……第三,能人为官……第四,既然官职是授予的,皇帝就可以十分公正的罢黜那些无能之辈。”他所描述的制度产生的影响是
A.国家权力由贵族世代把持
B.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C.官员文化素质提高,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D.官员队伍素质低下,出身低微而有才能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能人为官”和所学史实1775年应该指的是清朝中期,这一时期选官制度应该是科举制。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A是在夏商周时期;B是在秦朝时期;D是在明朝时期,而且与题干无关。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科举制
17.1689年3月,英国议会下院通过拨款法案,授予国王每年120万镑的税款,并规定其中60万镑用于宫廷和非军事性开支,其余用作海陆军开支。1697年议会又通过《年金法案》,规定自翌年起,每年拨出固定款项作为宫廷开支,长期不变。上述拨款法案的通过旨在
A.保障国王的军事权
B.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C.确保王室财政独立
D.依法监管王室财政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国王的税款必须由议会下院通过立法拨款,充分体现了英国君主立宪制下依法监管王室财政的特点,D项正确。B项表述没有表明对国王财政权的限制;行政权、军事权与材料信息无关,C项材料是指限制王权,而不是确保,故排除。A项说法没有涉及,故排除。
考点:西方近代的政治文明·英国代议制的发展·限制王权
【名师点睛】关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1)确立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2)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3)两个趋势:国王权力逐渐削弱和议会权力不断增强。(4)三个转移:立法权力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力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
18.17世纪英国革命中克伦威尔建立护国政体,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后将邦联制改造成联邦制,19世纪初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这一系列现象反映出
A.高效的军事体制有利于维护新生政权的统治
B.确立制度与稳定秩序是巩固革命成果的需要
C.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斗争的曲折艰难
D.新旧交替时代“君权神授”的观念影响深远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7-19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克伦威尔和拿破仑都曾建立过军事独裁,美国独立战争后将邦联制改造成联邦制,这反映了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都通过确立制度来巩固革命的成果。故选D。其中“美国独立战争后将邦联制改造成联邦制”与A项不符合,故排除;C项与美国不符,故排除。D项也与美国不服,故排除。
考点:西方近代的政治文明·代议制的发展·特点
19.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屈维廉在他的专著《1688—1689年的英国革命》一书中,特别强调奥兰治(即荷兰)的威廉入侵英国的重要性。它是“欧洲所有的新教各族人民共同汇合在一起来帮助拯救英国,并成为英国历史上得决定性的转折点”。“转折点”在此主要是指
A.王权结束
B.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C.国王与议会之问形成了制衡关系
D.责任内阁制形成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威廉入侵英国的重要性”是指英国光荣革命,随之,颁布《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使议会权力上升,本题选择B。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制衡”错误,故排除。D项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8世纪中叶,故排除。
考点:西方近代的政治文明·英国代议制的发展·光荣革命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光荣革命的相关史实。依据所学,1688年光荣革命实现了国家权力的转移,由国王主权变成了议会主权,但是此刻国王还拥有行政权,在18世纪,责任内阁制逐渐的确立,国王逐渐的退出内阁,成为了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到了1832年又进行了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大量的进入议会。
20.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取消了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使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这些改革措施
A.顺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B.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使广大工人、妇女获得政治权利
D.背离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顺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而进行的一次改革,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时英国君主立宪制早已确立,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并未使广大工人、妇女获得政治权利,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不是背离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而是民主政治的继续发展,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B项是《权利法案》,故排除。C项工人的权利受到限制,故排除。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议会改革
21.根据美国宪法,总统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力量统帅于一身,除拥有属于其本职的行政权、外交权和军事权之外,还掌握着部分立法权和部分司法权。这里“部分立法权和部分司法权”指的是
A.对立法拥有一定的否决权
B.对法官拥有灵活的任免权
C.对宪法拥有权威的解释权
D.对国会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除拥有属于其本职的行政权、外交权和军事权之外,还掌握着部分立法权和部分司法权”的立法权否决权,故A项正确;法官任免权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C不是材料主旨;D项绝对说法错误,故排除。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11787年宪法
【名师点睛】对于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要从积极和局限两个角度分析,一分为二,不能全盘肯定或否定。积极性:可避免滥用职权(避免独裁或绝对权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局限性:有时也会出现三权扯皮,甚至相互否决,导致效率低下。影响统治集团意志的有效贯彻。
22.据报道,由于民主党、共和党在移民问题上分歧严重,美国参议院于2015年2月23日第四次未能通过国土安全部新一财年预算案。这意味着,如果美国国会不能在该周内通过新预算案或临时拨款案,国土安全部十多万雇员将从2月28日起停薪。据此可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美国两党在移民问题上的严重分歧影响了国土安全部的正常运转
B.美国两党在某些问题上互不相让,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美国两党交替执政、相互监督,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D.美国两党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严重威胁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来看,美国两党在移民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以致参议院未能通过国土安全部新一财年预算案,甚至可能会导致国土安全部因无法发薪而关门,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故A、B两项可以从材料中反映出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C项说法正确;美国两党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都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故本题选D项。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两党制
23.据《论美国的民主》一书记载:“在美国,正像只有一个立法机构可以立法一样,只有一个法院可以解释法律。因此,在这两个主要点上,美国比旧法兰西王国还要集权,”这主要表明近代美国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立法和司法机构相互配合
C.联邦政府具有集权性
D.民主共和制具有专制色彩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美国联邦制的相关内容。依据材料可知,牺牲部分民众或州的权利,来保障自由权利的实现,故C项正确。A项材料讲的是集权,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立法与司法的配合,故排除;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联邦制
【名师点睛】关于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从命题角度上看,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启蒙思想及影响、1787年美国宪法的内容理解仍是高考命题重点;从题型上看选择题出现的可能性大,多种形式的材料解析逐渐增多。考主观题也有一定的可能性;从内容上看,应该美国联邦制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和特点,注意把启蒙思想、英美代议政治、法德日代议制、工业革命、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探索等内容结合思考;在复习时可与热点联系起来:奥巴马与国会在2011年夏季“美国债务上限调升”上的争端和最后的解决。
24.有学者针对中国近代某条约的一个条款指出,“他们只要交纳5%的关税,就能通过条约口岸中的任何一个口岸,运进洋货或输出土产;他们只要再交纳进口税额的一半,作为子口税,就能把洋货运至内地和由内地运出土货”。这一条款
A.使列强控制了清政府财政大权
B.适应了列强商品输出的需要
C.有效减少了各国间的贸易壁垒
D.加速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只涉及“交纳关税”,故A项错误;“只要交纳5%的关税,就能通过条约口岸‘运进洋货或输出土产’就能把洋货运至内地和由内地运出土货”,表明是《南京条约》打开了中国市场,故B项正确;“针对中国近代某条约”,与“各国间的贸易壁垒”无关,故C项错误;经济近代化主要表现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方面,材料未涉及,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近代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列强入侵的目的
25.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这一认识的局限是
A.表达了英国的贸易诉求
B.掩盖了英国的侵略本质
C.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分析问题
D.从全球发展的角度看问题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的实质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可以看出这一认识没有正确看到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因而没有看到英国的侵略本质,故B项正确;A项不属于认识的局限,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D项不是题干的主旨,故排除。
考点:中国近代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鸦片战争
【名师点睛】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爆发的原因:
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硝烟引起英国不满。
根本原因:19世纪3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英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
重要原因: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国力衰弱为英国发动战争提供了可能。
26.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一一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一一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的政治制度“大变动”指什么?分析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指什么?它的作用有哪些?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3)据明清相关史实说明简要概括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的建立
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
作用:相权被分割,皇权得到加强;三省分工明确、互为补充、互相牵制,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2)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
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3)明初:废宰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
总之就是加强皇权,排斥相权。(其他措施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结合秦汉和唐朝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分析回答。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朝所沿用;唐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秦汉和唐朝的政治制度建设的作用:依照书本回答即可,难度系数不大。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回答,但一定要注意分层归纳概括,不能够只用“推恩令”代替,如: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等。第二小问要结合第一小问的解答对比考虑即可,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三指出“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说明明清两代君权失去制约,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联系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两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推恩令;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军机处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旨在考查考生史实理解以及历史阐释的历史思维能力,即了解主要历史事件的历史变迁及其特征以及运用多种方法表述历史的能力。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相关内容的认识。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要注意每个朝代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措施的不同。基础知识较强的考生,解答本题还是比较容易的。考生平时要强化对基础知识应用的培养,如多角度认识历史事物即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27.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一一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一一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
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后来的法学家们继承并系统论述、论证自然法学说。
一一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
(3)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说:“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试以古罗马法的演变为例,阐释该观点。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1)政府垄断立法;立法形式多样化;保护私有财产。
(2)保护对象:中国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罗马保护公民。
立法理念:中国注重等级观念(礼仪或以儒入法);罗马注重理性、平等(自然法)理念。
经济主张:中国重农抑商;罗马保护商业。
(3)法律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随着平民反对贵族斗争、领土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罗马法逐渐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的内容分析其相似点为政府垄断立法;根据材料一中“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的内容分析其相似点为立法形式多样化;根据材料一中“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的内容分析其相似点为保护私有财产。
(2)根据材料二中“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的内容可分析出中国法律的保护对象是地主阶级;根据材料三中“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可分析出罗马法律的保护对象是公民;根据材料二中“‘刑不上大夫’”,“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的内容可分析中国法律注重等级观念;根据材料三中“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的内容可分析出罗马法律注重平等理念;根据材料二中“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的内容可分析出中国法律重农抑商;根据材料三中“罗马法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的内容可分析出罗马法保护商业。
(3)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根据题意对黑格尔观点进行阐述,然后结合罗马法言败你的史实进行简单解释。如法律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随着平民反对贵族斗争、领土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等等。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发展
28.
材料一
英国的内阁制被称为“贵任内阁制”,所谓责任内阁制是指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一种行政权力的组织形式。……内阁的主要职权是协调和指导政府各部门的活动,从而制定出一种始终一贯的政策。有的政治学家称它为把行政与立法两部门连接起来的一个“纽扣”,又称它为议会推选出来的统治全国的委员会,更严格地说,它是下院多数党的一个委员会,少数党是没有代表在内的,这是它与其他的议会委员会不同的地方。……英国内阁的建立是没有任何正式的成文的法律作为依据的,它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依据惯例逐步形成的。
一一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胜利……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当的参议院。“邦联条例”建立了由各州政府控制的、而和公民个人没有直接联系的全国政府;新宪法则建议成立一个独立于各州政府之外的全国政府,它有一个直接由合众国人民选举的众议院和一些直接对人民行使司法权的联邦法院。“邦联条例”把全国政府置于一个由代表组成的一院制国会的手中,只赋予它很小的权力;新宪法则把全国政府分成几部分以防止滥用职权,并赋予它真正的权力。
一一J.布卢姆等《美国的历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在费城起草的宪法”取得的“创造性胜利”有哪些?结合材料一、二,英美两国代议制民主形成途径有何不同?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1)特点:内阁掌握行政权;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依惯例逐步形成;内阁与首相共进退;内阁产于议会下院多数党;是连接行政与立法两部门的纽带(任答三点得六分)
(2)胜利:总统是国家权力的中心;联邦政府由总统、国会、最高法院组成,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
立联邦制国家,加强中央集权。(言之有据,即可得分)
不同:英国依据惯例;美国通过宪法设计。
【解析】
试题分析:(1)本小问特点,据材料一“责任内阁制是指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一种行政权力的组织形式”可知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据材料一“有的政治学家称它为把行政与立法两部门连接起来的一个‘纽扣’”可知内阁协调行政权与立法权(或协调政府各部门活动),据材料一“它是下院多数党的一个委员会,少数党是没有代表在内的,这是它与其他的议会委员会不同的地方”可知内阁成员由下院多数党成员组成,据材料一“英国内阁的建立是没有任何正式的成文的法律作为依据的,它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依据惯例逐步形成的”可知依惯例逐步形成。
(2)第一小问创造性胜利,据材料二“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当的参议院”、“新宪法则建议成立一个独立于各州政府之外的全国政府,它有一个直接由合众国人民选举的众议院和一些直接对人民行使司法权的联邦法院”和“新宪法则把全国政府分成几部分以防止滥用职权,并赋予它真正的权力”可知行政首脑权力较大,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立法、司法机构健全,联邦政府拥有实权,成为单一主权国家;第二小问不同,据材料一“英国内阁的建立是没有任何正式的成文的法律作为依据的,它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依据惯例逐步形成的”和“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胜利”可知英国依据惯例,美国通过宪法设计。
考点:西方近代的民主政治·英国代议制的发展·责任内阁制;西方近代的民主政治·美国1787年宪法·三权分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