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同步测试:第7课 陆文学自传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同步测试:第7课 陆文学自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04 12:1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陆文学自传
音乐是一种心境
音乐是一种心境。
肖邦让黑白相间的钢琴键轻轻起伏,当清澄的和弦与如歌的旋律从中飞逸出来的时候,你有没有感受到他那一腔柔情?他在向你诉说一个流亡者的孤独,诉说爱情带来的惆怅,还有那莫名的、却永远弥漫于心头的雾霭……贝多芬让百十多人的大乐队轰然作响,当铿锵嘹亮的号角音调震撼整个大厅的时候,你有没有体会到那股英雄的豪气?他在向全世界宣告人类的理想,人类的力量,他伸出巨大的拳头,猛击在命运布下的锁链上!柴可夫斯基深情地唱起俄罗斯农民的曲调,他是在告诉你,那广袤的土地上,有着多么深重的、三套马车印下的辙迹。舒伯特也把一个独行旅人的背影,悄悄印在菩提树的绿荫间,你看到他了吗?别闭上你的心扉,瞧,他们正向你走来,凝视着你的眼睛,握住你的手。
巴赫在他的赋格曲中,以美妙的和谐、均衡、严谨体现了建立秩序、树立权威的“巴罗克”时代风貌,他引着你走进的,是宏伟壮丽、坚固精巧的殿宇。而柏辽兹却用《幻想交响曲》中狂热的音浪裹挟着你左奔右突,直到古典的形式扭曲、变形、坍塌,然后,听他高唱挣脱灵魂桎梏、摧毁旧日城堡的浪漫主义赞歌。……循着音乐之声,不知不觉中,走进深邃而迷人的历史幽境中去,每一扇被你推开的大门后面,都有不同的歌声为你响起,那就是一代又一代人心境的回声。
音乐是你自己的心境。
1.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赏读: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资治通鉴》
 赏读:生活环境从节衣缩食变成丰衣足食,轻而易举;若是由丰衣足食变成节衣缩食,那就很困难了。
3.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
 赏读: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
4.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明·朱柏庐《治家格言》
 赏读: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作者视窗
中国文化史上的奇才——陆羽
陆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才。
行为奇。和人闲处,半途离开是常事,且连招呼都不打一声,想走抬脚就走;答应别人的事,即使“冰雪千里,虎狼当道”,也不会延误。交往“名僧高士”,无事时便驾小舟往来山寺,清苦却逍遥自在、其乐无穷。只是回家时却“号泣而归”,忧时伤世毫不掩饰。你说这人奇不奇?难怪人家把他比作狂人接舆!
经历奇。陆羽三岁就成了孤儿,被积公和尚收养。九岁因不愿从师理佛而想学孔圣之文,被罚做繁重的劳动,练就了坚强的性格;专司为人烹茶,奠定了成功基础。历尽艰难困苦而初衷不改,后离开寺院沦为伶人,这使他有机会接触更广阔的社会生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陆羽这个奇人最终成功了,写下了一系列作品,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性格奇。如果没有少年时期的坚持,没有一颗率真、纯洁、高雅的心灵,没有刻苦执著的奋斗精神,中国历史上便少了一位特立独行的文学家,更少了一位茶学的开拓者,中国的茶学不知会因此往后推迟多少年。从这点说,陆羽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化遗产,更有不竭的精神财富。
陆羽(733—804),字鸿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竟陵)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也很善于写诗。著有《茶经》、《陆羽自传》。
写作背景
《陆文学自传》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自传”为题的传记文,是陆羽在二十九岁时应皎然之约为浙西诗会的诗友而写的。所以它不像一般史传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一生的事迹,而侧重表现自己目前的思想性格特点。
基础梳理
1.古今异义
(1)褊躁多自用意。
古义: 
今义: 
(2)豁然不惑。
古义: 
今义: 
(3)闭关读书。
古义: 
今义: 
(4)他日于学者得张衡《南都赋》。
古义: 
今义: 
(5)宜野人乘蓄。
古义: 
今义: 
答案 (1)古义:指按自己的意思做事。今义:指居心、企图。(2)古义:指不再疑惑。今义:指人四十岁。(3)古义:闭门。今义:指不与外界往来。(4)古义:指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5)古义:指隐士,山野之人。今义:指未开化的人。
2.一词多义
(1)所
(2)去
(3)遗
(4)释
(5)以
答案 (1)与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处所、地方,名词
(2)距离,动词 离开,动词 (3)遗失,动词 赠送,动词
(4)指佛家 放下,动词 和尚,名词 (5)把,介词 用,介词 让,介词
3.词类活用
(1)常扁舟往来山寺: 
(2)杖击林木,手弄流水: 
(3)主者以为慵惰,鞭之: 
(4)因倦所役: 
答案 (1)名词作状语,坐扁舟。(2)杖、手:名词作状语,用杖、用手。(3)名词作动词,用鞭打。(4)意动用法,对……感到厌倦。
4.文言句式
(1)陆子盖今之接舆也: 
(2)结庐于苕溪之湄: 
(3)常扁舟往来山寺: 
(4)故特以相赠: 
答案 (1)语气词“也”,表判断。(2)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苕溪之湄结庐”。(3)省略句,“来”后省略介词“于”。(4)省略句,“以”后省略宾语“之”。
5.翻译下列句子
(1)常扁舟往来山寺,随身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
译文: 
(2)宜野人乘蓄,故特以相赠。
译文: 
(3)见人为善,若己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
译文: 
答案 (1)(陆羽)经常坐着小船在山寺间往来,随身携带的只有纱巾、藤鞋、短衣、短裤等物品。
(2)(这头牛)适合山野之人骑乘和蓄养,所以特地把它送给我。
(3)见到别人做好事,就像自己也做了这样的事;见到别人做了不好的事,就像自己也做了不好的事而羞耻。
6.文白对照
文本助读
陆羽通过为自己立传,追述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突出了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表达了自己因遭遇坎坷而内心悲苦的情绪,同时也寄寓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心。
结构图示
半生经历
重点突破
一、作者说自己“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也。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是何意图?
提示 作者故意把自己的名和字颠过来倒过去,颇为怪异,客观上具有渲染神秘色彩的作用,可以烘托作者如癫似狂、放荡不羁的独特个性。作者自幼失去双亲,对自己的家世一无所知,所以说“不知何许人也”,貌似幽默,实为辛酸。
二、作者写自己“有仲宣、孟阳之貌陋,而有相如、子云之口吃”,又写“为人才辩为性,褊躁多自用意”等,这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性格?
提示 介绍了自己的外貌、性格,把自己与王粲、张载、司马相如、扬雄这些人相提并论,可见作者也是一位有才能的文人。作者故意夸大自己的缺陷,表现出率真的个性。但从“为人才辩为性,褊躁多自用意”一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雄辩的口才以及直率、有主见、不满足于现状的性格品质。
三、第2段文字的顺序安排与一般传记不同,从时间上看,这些内容应该放到最后来写,你如何理解这种构思?
提示 本文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自传”为题的传记文,是作者二十九岁时应皎然之约为浙西诗会的诗友而写的,所以它不像一般史传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一生的事迹,而侧重表现自己目前的思想性格特点,而这一段和第一段在内容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放在一起。第3段追述幼年经历,可以看成是对作者性格形成原因的铺垫。
四、第3段主要写了作者哪些生活经历?作者是怎样看待这段经历的?
提示 第3段先写三岁而孤,被积公收养,极为简略。再写佛儒之辩,作者年虽幼小,但目标明确,性格倔强,面对恩重如山的积公,敢辩善辩,决不屈从。接着写受罚期间,繁重艰苦的劳动和不堪承受的鞭打,丝毫没有改变他坚持己见的决心和对“孔圣之文”的向往。最后奋起反抗,逃出寺庙,加入戏班。这一切,绝不是一般孩子所能做到的,最终感动了积公,从其所愿。这段经历,在作者笔下,没有自伤自怜,只有自强自励,充分表现了这个不幸少年的超凡意志,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也使人对他成年之后与众不同的言行举止有了深刻的理解。
五、第4、5两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写这些材料有什么意义?
提示 第4段主要写了交接名流的情形。作者当时不过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可谓是名不见经传的后生小子,而这些年龄比他大得多的名人却愿跟他交往,这从侧面烘托出了作者少年才俊的风采。第5段主要写了作者勤奋著述的成就。表现了自己从小爱好写作、爱憎分明的个性。
技法赏析
1.个性突出,形象鲜明。
陆羽一生历经磨难,但他充满自信、敢于挑战的精神,在文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2.善于剪裁,详略得当。
这篇传记善于剪裁,详略得当。作者出于刻画自己性格的需要,对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庞杂的材料进行了精心的筛选。对自己的苦难身世,仅用“不知何许人也”一带而过,对“以身为伶”的经历,也是放在与积公的恩怨是非中略加点染,战乱中颠沛流离的过程,更是完全省略,只字不提。
这样,全文紧扣与自己性格特点发展密切相关的人和事来构织成文:积公如父,但以苦难磨砺了他;李、崔陌路相逢,却一见如故,提携了他,帮助了他。这样写来,整篇传记就不再是自己的人生大事年表,更不是一笔流水账,让我们看出了作者性格发展的脉络,感受到了作者奋斗成长的艰辛历程。
3.语言质朴生动,句式短促有力,使文章具有一种冷峻峭拔的风格,与人物的性格和谐相称。
写作迁移
角度 详略得当
题目:请通过几件事,运用详略得当的手法,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500字左右。
示例 绽放的亲情
小院里的迎春花,那娇小的花骨朵,正等待着一股力量冲开花苞,绽放她的华丽与娇艳。
“吱呀呀,吱呀呀……”我不经意间回头一看,爷爷正躺在摇椅上,嘴里偶尔会溜出一两句戏词,与小猫咪的叫声融合在一块儿,如同一首婉转的曲子。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习惯了凝视爷爷的一举一动,有时甚至会被他的举手投足深深吸引,算算时间,大约是在那个雨天……
爷爷其实有很强的传统观念——重男轻女,而我恰恰是他不喜欢的——女孩儿。在我的感觉里,他从来没对我显露过亲热的样子,总是不太在乎我,一直到外婆去世,我与爷爷也只是偶尔地接触而已。我以为我们将永远保持距离,彼此敬而远之。直到那个雨天,我与爷爷的关系开始转变,亲情的花在我的生命里悄然绽放,灿然盛开。
那天,我正在二楼的露天平台上欣赏夕阳西下。多雨的夏季里,雨常常会不期而至,先前还是彩霞满天,转瞬间就暴雨倾盆,我一下子慌了脚步,无处躲藏,就想赶紧跑到楼下去。因为雨季天气潮湿,楼梯上布满了一层苔藓,加上雨水的滋润,格外湿滑,我刚到楼梯口就差点摔倒。这时,爷爷从屋里跑出来,手里拿了把伞,仰头看了看我,然后打开一扇大门就急匆匆地闪出去了。看着爷爷离去的背影,我心里一瞬间升腾起的温暖又一丝丝凉下去,我感到越来越冷,牙齿甚至不由自主地打起颤来,我好怨爷爷,为什么他从来不关心我,难道只因为我是个女孩?我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小心翼翼的继续摸爬下去。只听大门“哐当”一响,像被什么东西撞开的声音,寻声望去,爷爷重新出现在我的视线里:他浑身已经湿透,手里的伞却并没有撑开,肩上扛着一把木梯,因为走得太急,脚下一滑,打了个趔趄。爷爷把木梯架在楼梯一侧,又用脚抵住梯子的底端,雨水打在他脸上,睁不开眼,他仰起头眯着眼对我说:“小杰,给你伞,小心点儿!楼梯太滑,你从木梯这儿下来,我在这儿扶着。你左手打着伞,右手抓牢梯子,脚底下踩稳了!”听到这些话,我的怨恨委屈霎时全都跑到九霄云外了,泪水在眼眶里打了几个转,终究还是决堤而出。我拭去眼泪和雨水,扶着木梯向下去,我不再害怕,因为有爷爷在呵护着。原来,爷爷的爱从未缺席,只是静水流深。
从那以后,我几乎每次都是高高兴兴地去看爷爷,然后又开开心心地回家。他的脸上也多了几分笑容,几分慈祥。他依然喜欢躺在竹椅上,没有太多的话,偶尔也对我讲他和奶奶的过去,那椅子也“吱呀呀,吱呀呀……”地做着最忠诚也最和谐的伴奏。
今天天气晴好,春光明媚,爷爷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睡着了,看他睡得极其香甜的样子,我也很幸福,回过头一看,院子边的几株迎春花星星点点地开了,金灿灿的,在偷偷地对着我笑呢。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5分)
A.规谏(jiàn)  
豁然(huò)  
多瞋(zhēn)
B.不愆(yǎn)
当道(dānɡ)
苕溪(tiáo)
C.结庐(jiē)
黜守(chù)
汉沔(miǎn)
D.别墅(shù)
游处(chǔ)
书函(hán)
答案 D
解析 A项“瞋”读“chēn”。B项“愆”读“qiān”。C项“结”读“jié”。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5分)
A.羽将授孔圣之文
B.距关,毋内诸侯
C.故卢黄门侍郎所与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答案 C
解析 A项“授”通“受”。B项“距”通“拒”,“内”通“纳”。D项“生”通“性”。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矫怜抚爱 矫:假装
B.折其楚乃释 楚:鞭子
C.意有所适 适:往,到
D.因与之游处 游:游泳
答案 C
解析 A项矫:矫正。B项楚:木名,即牡荆,茎干带刺。D项游:交游,往来。
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20分)
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也。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有仲宣、孟阳之貌陋,而有相如、子云之口吃,而为人才辩为性,褊躁多自用意。朋友规谏,豁然不惑。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人或疑之,谓生多瞋。又与人为信,纵冰雪千里,虎狼当道,而不愆也。
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读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常扁舟往来山寺,随身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故楚人相谓:“陆子盖今之接舆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 
或:或者
B.豁然不惑
惑:疑惑
C.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
宴处:闲处
D.不杂非类
杂:混淆
答案 A
解析 或:有人。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5分)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而:都是连词,表修饰。A项孰:疑问代词,谁,哪一个/疑问代词,什么事,哪件事。C项何:疑问代词,什么/疑问代词,为什么。D项相:互相/偏指一方,第二人称代词,你。
6.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又与人为信,纵冰雪千里,虎狼当道,而不愆也。
译文: 
(2)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读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
译文: 
答案 (1)等到与别人有约,即使相距千里,冰雪满路,虎狼挡道,也不会延误。
(2)在湖州苕溪边建了一座茅屋,闭门读书,不与非同道者相处,而与和尚、隐士整日谈天饮酒。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25分)
李贺小传
李商隐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①下榻叩头,言:“阿母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彩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注 ①欻(xū):迅疾。②嘒管:乐声。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语长吉之事尤备    
备:详细
B.过亦不复省
省:察看
C.长吉竟死
竟:最终
D.苟信然
信:相信
答案 D
解析 “苟信然”中“然”是“这样”的意思,“信”是“确实”的意思,修饰“然”。
8.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直接说明李长吉“创作个性”的一项是(  )(5分)
①能苦吟疾书 ②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③上灯,与食 ④过亦不复省 ⑤复来探取写去 ⑥或时有著,随弃之
A.②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答案 B
解析 ②属于间接说明;③⑤分别是家人和友人的行为。所以排除含有②③⑤的选项,故选B项。
9.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5分)
A.杜牧曾经给李长吉的文集作序,很详尽地描述了长吉的奇事。李商隐这篇小传中所写长吉将死一事,是从长吉的姐姐那里知道的。
B.李长吉不像其他人那样重视作诗的规范。他经常骑驴跟从小奴仆外出,一有心得感悟就写下来放在随身携带的袋子里,晚上再修改补足成篇,放到另外的袋子里,之后不再理会这些作品。
C.李长吉临死前看到一个手中拿一块写有篆体字或石鼓文的木版的人,召唤他为天帝刚建成的白玉楼写记;长吉气绝后,亲人们等了大约像煮熟五斗小米那么长的时间,他最终还是死去了。
D.李商隐在末段用了六个反问问,前三句含蓄地点明临终之事其实是梦幻,归结到“哀其不寿”;后三句顺势由幻入实,伤其怀才不遇,突出了作者对李贺一生遭遇的同情。
答案 B
解析 B项原文“恒从小奚奴”意为“他经常带着小奴仆”,而B项将其误理解为“经常跟从小奴仆外出”。
10.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5分)
译文: 
(2)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彩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5分)
译文: 
答案 (1)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草稿,见写的稿子很多,就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肝才算完啊!”
(2)那么上天这么高远,天帝这么尊贵,(天上)也应该有文学才华超过这个世上的人物啊,为什么唯独对长吉眷顾而使他不长寿呢?
参考译文
京兆杜牧替《李长吉集》作序,非常详尽地描写李长吉的奇特之处,世人(争相)口传。(其实)嫁给姓王的人家的李长吉的姐姐,谈起李长吉的事情更加详尽。
李长吉身材细而瘦,两眉相距很近,几乎相连,长手指。能够苦心吟诵、迅速书写,最先被韩愈赏识。和他一起游学的人中,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人过从甚密。他每次早晨出去与各位好友游玩,没有得到题目就写诗,也不像其他人那样想方设法去迁就凑合题意。总是让书童跟随,骑着驴子,背一个古朴残破的锦囊,遇到可以用的(东西),就记下投入囊中。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草稿,见写的稿子很多,就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肝才算完啊!”点上灯,和大家一起吃饭。长吉从奴婢那儿取来锦囊,研墨叠纸全部抄成,然后投入另外一个锦囊中。如果不是喝得大醉或吊丧之日,每天都这样做,过去了也就不再省察。他的朋友王参元、杨敬之等人常来探求写作的方法。李长吉往往单人独骑,往返于国都与洛阳之间,所到之处有时有所著述,随写随弃,所以沈子明家里拥有的仅是所剩的四卷罢了。
李长吉将要死去的时候,忽然白天见到一个红衣人,驾着赤虬,拿着一个木片,上面的字像上古的篆书,或者说像霹雳石文,上面写着:“应该召请李长吉。”李长吉完全不能读,就突然走下床榻叩头说:“我的母亲年老并且多病,贺不愿离去。”红衣人笑着说:“玉皇大帝刚落成白玉楼,征召你为白玉楼作记。天上的差事比较快乐,一点也不苦。”李长吉独自哭泣,旁边的人都见到了。不久,李长吉断了气。平常所住的房子的窗中,有浓浓的烟气往外冒,听到行车嘒管的声音。太夫人急忙制止其他人哭泣,等了大概烧熟五斗黍的时间,李长吉终于死了。长吉的姐姐是不会编造出长吉这些事来的,所见到的确实像这样。
啊!天苍苍而高远,莫非天上果真有玉帝吗?天宫里真有苑囿、宫室、观阁这些玩乐的地方吗?如果确实如此,那么上天这么高远,天帝这么尊贵,(天上)也应该有文学才华超过这个世上的人物啊,为什么唯独对长吉眷顾而使他不长寿呢?唉!又莫非是世上所谓的才俊,不独地上少,即使是天上也不多吗?李长吉活了二十七岁,地位不过奉礼太常,当时的人也多排挤诽谤他。又难道有才的奇士,唯独玉帝看重他,而人间反而不看重吗?又莫非世人的见识会超过玉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