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同步练习:2.3 民为贵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同步练习:2.3 民为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04 12:5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民为贵
一、夯基训练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牺牲既成         既:已经
B.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畜:牲畜
C.暴之于民而受之
暴:显
D.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践:登上、承袭
答案:B
解析:B项,畜:积聚。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于传有之       B.所欲与之聚之
C.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D.谆谆然命之乎
答案:C
解析:A、B、D三项中的“之”均为代词,C项中的“之”为结构助词,的。
3.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于传有之
②战于长勺
B.①所欲与之聚之
②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C.①祭祀以时
②以行与事示之者
D.①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②而居尧之宫
答案:A
解析:A项,①②两项都是“在”的意思。B项,①介词,为、替;②连词,和。C项,①介词,按照;②介词,拿,用。D项,①连词,表顺承,就;②连词,表假设,如果。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B.夫然后之中国
C.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
D.牺牲既成
答案:C
解析:C项,古今意义相同。A项,死亡,古义:被诛杀或者逃亡。今义:死,失去生命。B项,中国,古义:古人称中原地区为中国,这里指国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D项,牺牲,古义:用来祭祀社稷的牲畜。今义: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导学号50730019)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 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上》)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欲与之聚之        聚:积聚
B.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圹:原野
C.苟不志于人,终身忧辱
忧:隐忧
D.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淑:贤能
答案:D
解析:D项,淑:善。
6.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桀、纣之失天下也
B.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
C.民之归仁也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答案:B
解析:B项,助词,的;A、C、D三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7.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2)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参考答案:(1)(君主)得民心有办法:百姓想要的东西就设法为他们积聚,百姓厌恶的东西就不要加在他们身上,如此而已。
(2)现在天下诸侯暴虐无道,如果有一位国君喜欢施行仁政的话,那么百姓就会在这些暴君的“驱使”下归附他。
解析:(1)道,办法;与,给予;施,施加。(2)则,那么;为,被。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9题。
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孟子·万章上》)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天受之         
  受:接受
B.天与之,人与之
与:参与
C.舜相尧二十有八载
相:辅佐
D.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之:到……去
答案:B
解析:B项,与:亲附。
9.把文言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
(2)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
参考答案:(1)让他主持事情,事情处理得很好,而百姓安于他的治理,是百姓接受了他。
(2)如果舜强行住进尧的宫室,逼走尧的儿子,这样的话就是篡位,而不是天把天下给了舜。
解析:(1)治,治理得好;是,这;受,接受。(2)而,如果;与,给予。
三、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导学号50730020)
邹与鲁哄。穆公①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②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穆公:邹国国君。②转:“弃尸”的意思。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与鲁哄         哄:争斗、交战
B.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疾:痛恨
C.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反:背叛
D.君无尤焉
尤:责怪、怪罪
答案:C
解析:C项,反:反过来。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民莫之死也 ②有司莫以告 ③壮者散而之四方者 ④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答案:B
解析:①②两个“莫”字都是不定指代词,“没有谁”之义。③“之”是动词“到,去”的意思,④“之”字是代词。
12.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穆公感到不解的是,面对长官被杀,为什么百姓不愿意去救援,为国家赴死尽节。孟子认为这根子上还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
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因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有司与百姓的关系。君主要行仁政,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为其赴难。
C.孟子指出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国家明明是仓廪充实,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这种毫不体恤百姓的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
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就是要让邹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
答案:C
解析:C项中,“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原文中没有“乘机巧取豪夺”的意思,而是强调官吏在灾年毫不体恤百姓。
13.把文言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2)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参考答案:(1)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老体弱的饿死弃尸于沟坑里,强壮的逃散到四面八方的,有几千人。
(2)要谨慎啊,要谨慎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反过来怎样对待你。
解析:(1)凶,收成不好;第二个“之”,到。(2)乎,从;尔,你;反,反过来;第二个“乎”,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