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古诗两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3古诗两首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04 20:0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33课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并能运用。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2.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受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并联系生活获得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词向来是以其阳春白雪式的唯美典雅,吸引了无数虔诚的追随者,尤其是那些集作者思想、感情、智慧、创造力于一身的千古名句,虽历经千载沧桑仍熠熠生辉,尽管在现代文明的嘈杂与喧嚣中独自起舞,却从未被后人遗忘。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鼓励学生朗诵自己积累的古诗。)21·cn·jy·com
2.介绍诗人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3.导入课题: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也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题目中的西林指西林寺,位于庐山东林寺西,创建于东晋年间,是庐山最古老的名刹之一。寺后有著名的唐建千佛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题西林壁
学生齐读)
4.解题:题,书写,题写。西林,江西庐山寺名,始建于六朝,宋代改称乾明寺。壁,墙壁。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二、初读课文,探究初成。
1.自由诵读古诗,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小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课后注释、课文插图来理解这首诗歌)
2.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4.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教师提示: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学生按老师的提示试着再读。)
5.多媒体出示停顿规律,师配乐朗诵古诗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师:我们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1.出示“庐山风光片”,可让学生在看片时自由朗诵《题西林壁》。
2.学生边看边想题西林壁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3.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情感。【出处:21教育名师】
四.品读欣赏,质疑再探。
(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多媒体出示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齐声朗读。) 
2.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3.结合图画引导学生理解“横看”“侧”,横看:正面看。侧:从侧面看。  
4.结合图画说说“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5.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6.交流理解“远近高低”,远近高低:指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不同的角度看。
7.结合图画说说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不同的角度看后的感受。(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
8.指名说说对诗句的理解。(横看庐山,崇山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从高处俯瞰,从山下仰望,所看到的庐山景象各不相同。)
9.教师小结:这里的“横”“侧”“远”“近”“高”“低”,都是写“看”的角度,也说明诗人在到处看。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仔细观察、欣赏。由于诗人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以,才有奇峰突起、崇山峻岭、千变万化的不同景象。
10.学生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多媒体出示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不识:认不清。只缘:只因为。
3.诗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诗人说: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中。
4.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5.教师小结:诗的后两句从字面上看,是作者对庐山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实际上,这两句诗中包含着一个极普通、又常常被人忽视的道理,这就是,当人们要想对一个事物有一个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就是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后两句先说结果,后点明原因。从而更加突出了最后一句。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6.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诗句。
五、总结全文,升华美
1.引导学生进行总结:《题西林壁》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是实写,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2.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请学生说说这四位盲人错在那里。(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说说明白了什么?(盲人摸象的故事告诉我们,看问题不能凭自己主观的片面了解就作判断,应了解事物的全貌。)
六、聆听歌曲,欣赏美
1.教师导言: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2.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学生欣赏。
七、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
2.学生交流,指名发言,教师利用多媒体总结。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五老峰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课堂作业新设计】
1.默写《题西林壁》。
2.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1)题西林壁:

(2)题:

(3)西林:

(4)横看:

(5)侧:

(6)岭:

(7)峰:

(8)庐山:

(9)只缘:

(10)此山:
。  
(11)各不同:

  
(12)不识:

  
(13)真面目:

  
(14)缘:

3.解释下列诗句的意思。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题西林壁》一诗的后两句蕴含了深刻的道理,请写一写。
【课堂作业新设计】参考答案
1.默写《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
(2)题:写上。
(3)西林:西林寺,在庐山。
(4)横看: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www.21-cn-jy.com
(5)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6)岭:顶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状长而平。
(7)峰:山顶端,形状尖而高。
(8)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9)只缘:只因为。
(10)此山:指的是庐山。侧:侧面。
  
(11)各不同:不相同。
  
(12)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13)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14)缘:同“原”,因为;由于。
3.解释下列诗句的意思。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庐山,崇山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从高处俯瞰,从山下仰望,所看到的庐山景象各不相同。2-1-c-n-j-y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4.《题西林壁》一诗的后两句蕴含了深刻的道理,请写一写。
无论做任何事,都要全面、客观、冷静的分析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否则就会被片面、主观的现象所迷惑。【来源:21cnj
y.co
m】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效果察
                    不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耘”“绩”等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5.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重点难点】
1.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学过哪些有关农村生活或儿童生活的古诗?请背诵几首。
池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观游鱼
【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牧童
【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2.提示课题:四时田园杂兴。注意“兴”是多音字,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3.解题。《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
4.了解作者:
(1)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词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21
cnjy
com
(2)田园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范成大一直以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作为自己的歌咏对象,这些都使得范成大不同于前朝的田园诗人(仅描写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优美的田园景象)【版权所有:21教育】
二、初读课文,探究初成。
(一)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互相交流,指名说说诗应该怎样读?
(2)师生交流: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3)多媒体出示本诗的节奏。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3)教师播放动画配音朗读,学生欣赏动画,听范读。
(4)鼓励学生自由朗读。
(5)指名学生试读,师生评议。
2.鼓励学生读了这首诗后,简要地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3.小声自读,边想边想: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村庄儿女——耘田织布——童孙——学种瓜)
(二)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1)昼:白天。
(2)耘:除草。
(3)耘田:在田里除草。
(4)绩麻:把麻搓成线。
(5)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6)未解:不懂。
(7)供:参加。
(8)耕织:耕田织布。
(9)傍:靠近。
(10)桑阴:桑树下。
2.指名试着概述全诗大意: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www-2-1-cnjy-com
三、品读欣赏,质疑再探。
1.赏析前两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想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白天、夜晚)“昼出耘田夜绩麻”是什么意思?(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
(3)结合想象反复诵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齐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
(4)教师小结:诗的第一句“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诗的第二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赏析后两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诗歌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2)引导理解:诗的第三、四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什么?(指那些孩子们,写年龄更小的孩子。)大人和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都参加劳动,那些幼小的孙儿们在干什么?(“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学种瓜。)尽管他们不会耕田织布,但在大人的影响下也做些家务。这两句诗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21
cnjy
com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小孩子不懂得种田织布之事,
却也学着大人在桑树阴下种瓜。)
(4)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天真、勤劳、不怕苦、好学、可爱、爱劳动)。
3.指导朗读:这首诗赞颂农村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所以,诵读时,语调要轻。第一句,节奏稍慢些,突出“昼”“耘田”“夜”“绩麻”;第二句,要突出“各当家”;三、四句是个转折,突出“童孙未解”和“学种瓜”。
4.学生朗读: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2·1·c·n·j·y
四、教师小结,积累背诵。
1.教师小结:全诗语言古朴,描绘细微,热情地赞颂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前两句写乡村男女耕织,日夜辛劳,表现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后两句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渴望加入到劳动中的情趣场景,流露出对热爱劳动的村童的赞扬。始终描绘的儿童形象天真淳朴,生动活泼。全诗既有概述,也有特写,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乡村男女老少积极参加劳动的情景,生活气息浓郁。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课堂作业新设计】
1.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2.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1)杂兴:

(2)耘田:

(3)绩麻:

(4)各当家:

(5)未解:

(6)供:

(7)傍:

(8)桑阴:

3.解释下列诗句的意思。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默写两首自己积累的田园诗。
【课堂作业新设计】参考答案
1.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四时田园杂兴
  
南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1)杂兴:各种兴致
(2)耘田:在田间锄草。
(3)绩麻:把麻搓成线或绳

(4)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家庭重任。
(5)未解:不懂;不知道。
(6)供:从事,参加。
(7)傍:靠近。
(8)桑阴:桑树的树阴。
3.解释下列诗句的意思。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4.默写两首自己积累的田园诗。
独坐敬亭山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竹里馆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直接写劳动场面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课后反思】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因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后两句写所感,讲了从看庐山的经历中所悟出的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21教育网
《四时田园杂兴》语言古朴,描绘细微,热情地赞颂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前两句写乡村男女耕织,日夜辛劳,表现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后两句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渴望加入到劳动中的情趣场景,流露出对热爱劳动的村童的赞扬。21·世纪
教育网
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第二:领会古诗的大意是小学古诗教学的重点,但是教学的长远目标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学生以后能够自主阅读学习。在教学中以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为目的,让学生自己学习,让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符合学生的长远发展。
第三:通过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养成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存在的问题:对时间的把握不太精准,环节衔接得不够完美。从第二行诗到三、四行诗的过度上问题的设计还不是很合理,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理解古诗的意思上花费的时间太多,导致在感悟道理的环节较为仓促。
今后改进的方案:教学古诗重在诵读和积累。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让朗读真正走进课堂,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如小组读、自由读、比赛读、全班读等方法,读出诗句的语言美、音韵美、韵律美,从而增强语感,以读促悟,感悟诗句所蕴含的情感,达到积累语言的效果。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