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单元综合测评4 第4单元 古典诗歌(2)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单元综合测评4 第4单元 古典诗歌(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04 15:5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测评(四)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2)
(时间:100分钟 分值:120分)
一、基础巩固(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前朝鲜队主教练金正勋因南非惨败遭秋后算账:在“思想大会”上低头认错,后被押送某矿山劳改。
②汶川县某领导在灾后重建工作总结会上,如数家珍般介绍了当地连年发生的较大地震灾害的情况。
③客厅墙上挂着我们全家当年在桂林的合影,尽管照片有些褪色,但温馨和美的亲情依然历历在目。
④回望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音乐剧在上海的跨越式发展,都与上海大剧院里程碑式的音乐剧作品的引进休戚相关
⑤董卿休假风波再次点燃了“央视主播离职”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凡离职的主播,对于走的“原因”都讳莫如深。
⑥季羡林先生做学问一丝不苟,在翻译时遇到一个拿不准的词语,都要查阅资料,弄清这个词语的由来和多重含义。
A.①②③
B.①⑤⑥
C.
②④⑥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
( http: / / www.21cnjy.com )秋后算账:比喻等事情发展到最后阶段再判断谁是谁非,也比喻事后等待时机进行报复。句中金正勋先惨败,后在“思想大会”上低头认错,后被押送某矿山劳改,使用正确。②如数家珍:好像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地震灾害”不属于“家珍”。③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亲情”不可能“历历在目”。④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此处应该用“息息相关”。⑤讳莫如深:原意为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使用正确。⑥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使用正确。
【答案】 B
2.(2016·全国丙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导学号:20130094】
A.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B.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宇宙飞船就像今天乘飞机一样方便的时候,银河就不再遥远,宇宙也就不再那么神秘了。
C.首届跨境电商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各知名电商的数十名代表齐聚一堂,分析了电商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D.在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本市历时三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昨日交出了首份答卷。
【解析】 本题从成分残缺、成分赘余、语序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当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A项,成分残缺。乱加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去掉“随着”或者“使得”。B项,成分赘余。“如果有一天”“的时候”重复,去掉“的时候”。D项,语序不当。将“历时三年”放到“开展的”之后,同时在“历时三年”之后加“的”。
【答案】 C
3.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据史料介绍,唐武宗时期的名相李德裕,著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柳次旧闻》、《会昌一品集》等,________,但对他的一句颇富哲理的名言“
正人如松柏,持立不倚;邪人如藤萝,非依附他物不能起”却早有所闻。
A.他不仅有文才,而且政绩很好,我迄今未曾涉猎他的这些书
B.他不仅政绩很好,而且有文才,我迄今未曾涉猎他的这些书
C.他不仅政绩很好,而且有文才,对于他的这些书我迄今未曾涉猎
D.他不仅有文才,而且政绩很好,对于他的这些书我迄今未曾涉猎
【解析】 C项,前句中“文才”与后句中“他的这些书”衔接,后句“我”与后文叙述对象保持一致。
【答案】 C
二、诗歌鉴赏(44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后面的问题。(11分)
边 愁
崔 湜①
九月蓬根断,三边草叶腓②。
风尘马变色,霜雪剑生衣。
客思愁阴晚,边书驿骑归。
殷勤凤楼上,还袂及春晖。
【注】 ①崔湜,字澄澜,唐朝定州人,曾在唐睿宗、玄宗时任宰相。②腓(féi):枯萎。
4.本诗一、二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品的景物形象。紧扣原诗九月蓬根断折、衰草枯萎及霜雪降临的景象,不难分析出描写的时节,写这样一幅衰败景象,则烘托、渲染之意显露无遗。在诗歌鉴赏中,一定要注意情景之间的关系,找准景物特点,就能理解作者的心境。
【答案】 胡天九月,草木枯萎折断,风尘四起,霜雪渐浓,令人生畏。前两联描写了边地凄凉的景象,渲染苦寒的氛围。烘托了后两联的客思之“愁”。
5.最后一联描写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与前三联相比写法上有何不同?(6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诗句中与主人公相关的句子中可以推断。“登楼遥望”是古诗中常用的描写“思妇”的场景,“思妇”“殷勤伫立”等词语就使得主人公的形象跃然纸上。可认为全诗是从“我”的角度出发,想象家中的亲人正在思念远方的“我”,那么前三联为实写,尾联为虚写;也可从“思妇”角度看,前三联虚写,尾联实写,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描写了一个闺中思妇,殷勤
( http: / / www.21cnjy.com )伫望的形象。前三联实写,最后一联虚写,由“边书驿骑”而引发的悬想,家中的亲人一定在巴望着“我”,准备在来年的春色中迎接我归来。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11分)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官多误身③。
【注】 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楚辞》的名篇。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官多误身”。
6.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作简要分析。(5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象。巧了解诗歌的意境要抓住关键意象。上阕主要有“灯火”、“黄昏”、“山头”、“云”、“鹧鸪声”等意象,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出诗歌描写的环境是昏暗的夜里,其中夹杂着鹧鸪凄凉的叫声,由此可以判断出诗歌的意境是昏暗、萧瑟、凄冷的。
【答案】 上阕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的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声”的凄凉和村落的稀落,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意境凄冷。(而“潇湘逢故人”传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欣喜。答出这一点也可给分)
7.下阕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感情?(6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品的形象。结合注释我们可以知道下阕运用了用典的手法,用“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的周瑜与自己作对比,表现了作者的痛苦心情。我们结合诗人的身世了解诗人形象: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由此我们知道诗人空有爱国之志,但是不被重用。在这首诗中借用了周瑜的典故、和杜甫诗句的典故,两相对比表现了诗人年轻时像周瑜一样风流潇洒、意气风发。又通过杜甫的诗句表现了自己漂沦憔悴、落魄江湖。通过自己年轻时的壮志与现在的落魄相对比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与郁愤。
【答案】 下阕使用了对比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典的手法,写出了一个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现在却漂沦憔悴、落魄江湖的词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与郁愤。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1分)
自 叙
[唐]杜荀鹤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8.分析诗中暗示的社会背景。(5分)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诗中暗
( http: / / www.21cnjy.com )示的社会背景的词语有“窃禄人”、“不容真”、“无言处”。透过这些词语就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认识,借此明确其社会背景。
【答案】 天下庸俗的官吏、腐朽的统治阶级窃取俸禄;世间人妖颠倒,是非混淆,容纳不了敢说真话的正直之士。
9.分析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6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行为、心理等来体会主人公形象。“酒瓮琴书伴病身”表现了诗人志趣高雅;“熟谙时事乐于贫”表现了诗人安守穷途。“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表现了诗人愿做隐逸诗人,也不愿投身官场;“诗旨未能忘救物”表现了诗人救物济世的热忱;“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表现了诗人空有报国之志,却得不到重用的无奈。
【答案】 诗人虽贫寒、孤寂,失意潦
( http: / / www.21cnjy.com )倒,但以贫为乐,表现出了贫贱不能移的处世态度;诗人宁愿安守穷途,做隐逸诗人,也不愿投身官场窃取俸禄,表现了自己冰清玉洁的高贵品格;诗人虽处境艰难,但仍不忘国家和人民所遭受的灾难,表现出一片救物济世的热忱;诗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充满着在昏暗现实面前的无奈和悲愤。
(四)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11分)
【双调】 折桂令·客窗清明
乔 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10.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甚情绪灯前”中的“甚”字在曲中的作用。(5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这首诗写的是清明,诗人守着窗儿,一无出户赏春的情绪,这就为以下客况的种种回忆留出了地步。诗人以一个“甚”字总领,有感慨万千之意;领起以下散句,由景及情,渐渐道出了客子的愁苦情怀。一个客居在外的人,面对孤灯一盏,当然没有好心情。客中的情怀、重重的心事和天涯漂泊的苦况,萦绕在枕边耳际。写出了作者无限的愁思和感慨。
【答案】 “甚”字,领起“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句,由景及情,表达了客子(游子)的愁苦情怀。
11.这首元曲开头和结尾写的都是暮春景象,但一个是悲景,一个是喜景。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这两种不同的景物气氛对表达感情的作用。(6分)
【导学号:20130096】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首曲开头三句写即目所见的景物。清明时节,时届暮春,经过风吹雨打,窗前的梨花已日渐凋零了。这是透过窗棂所看到的外景,也是悲景。“蓦见人家”以下三句,陡然一转,将视线移向窗外人家,这家门前的杨柳如含烟雾一般,长得与屋檐相齐,充满着春来柳发的一片生机,给这家人家带来盎然的春意和生活的情趣,这是喜景。此情此景,悲景与喜景对比,反衬出游子天涯漂泊的孤独之感。
【答案】 这首元曲开头写的是风雨梨花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渐凋零的景象,这个景象与客居游子心情相协调,正面衬托了悲的心情;末尾写的是春来柳发的良辰美景,这景象与游子心情相矛盾,反衬了悲的情感。这样一首一尾、一正一反,从两个角度烘托了游子天涯漂泊的孤独之感和失意情怀。
三、语言运用(17分)
12.
依据下面的示例仿写,要求句式、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选择“月”、“湖”、“鱼”作为描述对象。(5分)
【导学号:20130097】
【示例】
弯月落在湖水中;
鱼儿游去了,
碎得月影半池——
听见了嫦娥幽怨的歌声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仿写语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能力。答题时应明确题目要求“句式、结构与示例相似”且要符合情理。先从内容上看,要分析示例中的事物,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月”与“鱼”同在“湖”中,有动有静,第三句紧承前两句造成的一个意境,第四句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意趣。再从结构、手法上看,第四句是联想想象,虚实结合,同时还是一个问句的形式。
【答案】 (示例)
残花缀在繁枝上;
鸟儿飞去了,
撒得落红满地——
听见了花儿落地的叹息么?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十个字。(6分)
山水画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__
( http: / / www.21cnjy.com )①__,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__②__,长期观察。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达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__③__,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①                                    
②                                    
③                                    
【答案】 ①而思想感情的产生 ②必须身临其境 ③对客观事物不熟悉
14.下面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途径”的示意图,请根据提示内容写成一段话,要求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字。(6分)
由图可见,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有两条途径: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相关信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概括凝练。本题题干提示的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途径”,图表内容比较容易归纳,一是农民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关键点:打工。二是农村人口进入大学、职高等高等学校,关键点:求学;最终成为知识人士、技工融入城市,关键点:就业。
【答案】 一是农民通过到城市打工,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二是农村人口通过求学进入大学、职高等高等学校,参加就业成为知识人士、技工融入城市。
四、写作训练(50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领取第九届长江韬奋奖后说过这样一句话:“万众欢腾的时候,要学会倾听;一片沉寂时,要勇敢地说出自己的心声。”
以上这句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耐人寻味的名言材料。它有两个层次,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角度一:抓住“万众欢腾的时候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学会倾听”一句,以此为切入点,可以提炼出“不盲从、善分辨是一种品质”的观点。“万众欢腾”可理解为众人一致赞成或支持某人某事,“要学会倾听”则表示遇事时要先学会倾听,然后进行理性的分析,分析这样的“欢腾”是一种理智“缺席”的狂热还是人心所向,从而决定自己的取舍。
角度二:针对“一片沉寂时,要勇敢地说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己的心声”,以此为突破口,提炼出“不畏惧、有勇气是一种境界”的观点。“一片沉寂”或是因为惧怕权威,或是因为举棋不定缺乏决断力,或是因为尚未形成个人的观点。不管出于何种原因,都处在一种或怯懦、或犹豫、或沉思的状态,而“勇敢地说出自己的心声”,则是一种有主见、有责任、敢言说、显个性的行为。
角度三:将上述两个角度综合起来思考。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人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有异于他人的个性特质,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拒绝盲从,拒绝懦弱,只有这样,才能站在人格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