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透镜成像规律 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1.4透镜成像规律 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7-01-06 07:4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透镜成像规律
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了解放大镜的应用及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过程,掌握凸透镜成像过程;通过实际观察,掌握放大镜的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难点:
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老师可以在教室里让学生利用凸透镜观察明亮的窗户在纸上成的像,学生即席就可以做此实
验,这是学生事先不容易想到的,会激起学生很大兴趣,适时引导学生讨论,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经历提出问题和猜想的过程。
(一)新课教学:
师: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你还有哪些想法和问题?
1.什么情况下放大?什么情况下缩小
?有没有什么规律?
2.是否一直都能成像?
归纳总结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将这些问题板书,提出物距和像距的定义:
物距(u):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像距(v):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提炼学生提出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节课探究的题目:像的大小、正倒跟物距间
的关系
板书学生猜想的各种可能:
a.
物体离凸透镜越远,成的像越小,是正立的;
b.
物体离凸透镜越远,成的像越小,是倒立的;
c.
物体离凸透镜越近,成的像越大,是
倒立的;
d.
物体离凸透镜越近,成的像越大,是正立的;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法和实验数据表格,并投影出部分学生设计的表格,指出优点和缺点,统一思路。
指导学生对实验器具摆放,将蜡烛、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一直线,应注意烛焰、透镜中心和光屏的中心“等高、共线”等问题
为实验方便快捷,可以指定物距的具体数据,若实验凸透镜焦距为10cm,则数据如下表:
物距(cm)
像距(cm)
像的大小
像的倒正
30



20



15



8



在实验期间,巡视指导,当
学生得出数据和各自结论后组织同学归纳总结。
教师展示课件,利用课件将整个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
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
2.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像
3.
物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像
4.
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光屏上得不到像,只能从光屏这一侧看到一个放大、正立的像
师:前三个像是能用光屏接收到的,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叫实像;最后一个像不能在光屏上得到,也不是实际光线会聚的,叫虚象。
师:我们通常使用的放大镜事怎么回事呢?
21世纪教育网
放大镜是凸透镜,也是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现在用它看书上的字.
[生甲]放大镜能使书上的字放大,字是正立的.
[生乙]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师:若两个凸透镜大小相同时,透镜的厚度对放大倍数有什么影响?
师:若两个凸透镜大小相同时,透镜的厚度越厚放大倍数越大。
三、归纳小结
老师利用课件进一步深化结论。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课件中蜡烛与它的像的位置、大小、虚实变化,完整连贯地说出当蜡烛由无穷远逐渐靠近凸透镜过程中蜡烛与它的像的位置、大小、虚实变化。(该演示是对实验的有力和必要的补充,对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完整、连贯、系统的物像变化“模型”,并用之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