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赏析 项脊轩志
新提升·跟踪训练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三五:农历每月十五
B.妪,先大母婢也
先大母:去世的祖母
C.吾妻归宁
归宁:回来
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束发:十五岁,男孩成年
【解析】 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两个“凡”都是“共”。A项,介词,凭/介词,用。B项,已而,然后/已经。C项,介词,在/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地点,到。
【答案】 D
3.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雨泽下注 ②东犬西吠 ③乳二世 ④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⑤执此以朝 ⑥使不上漏
A.①④⑤/②③⑥
B.①②④⑥/③⑤
C.①③⑤/②④⑥
D.①②⑥/③④⑤
【解析】 ①②④⑥是名词作状语/③⑤为名词作动词。
【答案】 B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B.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C.今已亭亭如盖矣
D.余久卧病无聊
【解析】 往往:古义,到处;今义,副词,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答案】 A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由“篱”到“墙”,变化的不仅是隔离的材料,更是一个大家族成员之间的心理距离。
B.选文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直接描写了她们的语言,都属于正面描写的方法,如:“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C.作者在文中采用了白描和细节描写的手法写了与母亲、祖母相关的日常琐事,用语清新淡雅,却自成一格。
D.选文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三种伤痛:家道中落的重负,幼年丧母、中年丧妻的哀伤,科举之途的忧虑,且哀痛之情逐渐加深。
【解析】 选文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虽都描写了她们的语言,但对母亲的回忆是通过老妪之口,属侧面描写,对祖母的回忆才是正面描写。
【答案】 B
6.名句默写。
(1)前辟四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影反照,________________。
(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垣墙周庭 以当南日 室始洞然
(2)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
7.翻译下列句子。
(1)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们家读书长久却没有成就功名,这孩子取得成就,就可以等待了呀!
(2)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闲极无聊,就派人再次修补南阁子,那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
(3)房子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经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的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雪 屋 记
[明]杜琼
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缓缓而下,一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于息乎?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故冬至之节,居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阳已生于五阴之下矣。由是腊中有雪,则来春有收,人亦无疾疹之患。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 )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宁独是邪?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以屋名雪,讵不韪欤?至若启斯屋而观夫雪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
(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13年版)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造:建造
B.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尚:推崇
C.今又济之以雪济:加上
D.以屋名雪,讵不韪欤韪:正确
【解析】 A项,造:拜访。
【答案】 A
9.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 )患而已矣
A.而 因 之
B.则 为 所
C.以 乎 之
D.且 于 所
【解析】 填写文言虚词,需要理解语句的意思。这句话的大意是:圣人建造房屋居住,就是希望免除从树上跌下、住在洞穴中容易生病等祸患。第一个括号,根据所给虚词和句意,可排除B、D两项;第二个括号,前面的“免”是“免除”的意思,“二者”指居住在树上和洞穴中;第三个括号,后面的“患”指容易出现的问题:由此可以判定第二个括号里应填无实义的“乎”,第三个括号里应填结构助词“之”。考生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C
10.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B.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C.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D.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解析】 解答文言断句题,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句首发语词、句间停顿词和句末语气助词,一是充当语句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根据句意可知,“冰雪冱寒”“有成物之心”之间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而将B、D两项进行对比会发现D项的断法更合适。
【答案】 D
11.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雪屋”外覆白茅,内涂白垩,不事奢华,与古人造屋简朴实用的特点相吻合。
B.大雪遍覆山林大地,埋没万物,看似悄无声息,但其中孕育的生机能消除灾祸。
C.徐孟祥志行高洁,推善及人,隐居深山而相从问学者众,不求名利而声名远播。
D.文章由屋及雪,叙写雪之寓意,以雪喻人,凸显人之品格,脉络清晰行文晓畅。
【解析】 B项,由原文“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可以知道,作者认为大雪有孕育生机、弭除灾祸的作用,而不是因为孕育生机而弭除灾祸。
【答案】 B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
(2)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3)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
【参考译文】
吴地有一位读书人叫徐孟祥,他读书写文章,志向品行高洁,住在光福山中。跟着他学习的人很多,他的名声在郡国默默地流传。士大夫们到西山游玩,一定会到他家拜访他。徐孟祥曾经盖了几间房屋,上面盖着白茅,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是用白土刷墙壁,房子就好像雪屋一样。(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范阳的卢舍人用古隶书写了匾额,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冬神当令,草木消失,天地闭塞,冬天来临。天地积累阴冷的气息,空气潮湿就会下雨,天气寒冷就会下雪,雪缓缓而下,千里之地一片雪白。山林大地全都被雪覆盖。万物埋没在雪中,什么都看不到,万物的生机不几乎停止了吗?谁能想到它们的生机反而蕴含在其中呢?所以,冬至这一节气,在小雪这一节气后,在大雪这一节气前,而一线生机已经在五阴之下产生了。因此,腊月有雪,那么来年就会大丰收,人也没有了疾病的祸患。这些雪,不只是因为它们的颜色洁白而让人崇尚,还有蕴含生机、消除灾祸的功劳在这儿。上古的人,有的住在树上,有的住在洞穴里。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圣人建筑房屋居住,就是希望凭此免除这二者的祸患而已,最初的时候,不曾有后代这样奢华的装饰。徐孟祥读书学习古人,用茅草盖屋,没有奢华的装饰,这不是古人的思想吗?如今,又加上大雪的帮助,不正能表现他高洁的志向品行吗?难道单单是这些吗?徐孟祥隐居深山,不被世俗重用,贫穷困顿居于人下,就像天寒地冻的冬天;说到他用善惠及别人,并且有成就万物之心,他这样做大概不是为了结果吧!这就如大雪一样有蕴含生机、消除灾祸的功绩啊。把房屋命名为“雪屋”,难道不对吗?至于打开这个房屋的门观看到的雪的样子,则可以在其他人的描写中见到,我就不再做更多的记叙了。
3
新视界·高考对接
如何阅读文言文
考点解说
《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要求是阅读浅易的古文。所谓“浅易”,就是命题材料尽量贴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心理认知,能够让学生阅读有兴趣,思考有规律,答题有方法,不出现冷僻、艰深、晦涩的题目,不故意为难学生。从这几年的考查内容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有如下的特点:
(1)选材的多样化。文言文阅读的选材由原来传统的史传文学材料,转向融叙述、议论、抒情于一体的游记文、随笔或哲理小品、赠序等材料,呈现出选材多元化、体裁多样化的特征。这些贴近生活的选文,凸显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注重了对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考查,体现了新课标对文言文学习与考查的拓展阅读题材、提升阅读境界、积淀阅读素养的精义。
(2)考点的固定化。高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内容逐步固定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等。
(3)题型的灵活化。命题人在试题设计方面较之以往将会更加机动灵活,总是力求在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做出一些调整,如进一步减少选择题量,加大文言语句翻译的比重和分值。全国绝大多数试卷的题型以客观题为主,主观题只有一道翻译题。不过,湖南卷文言文阅读已出现了一道归纳内容要点的主观题,上海卷文言文阅读很早就以主观题考查为主了,这将是改革的方向,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技法汇总
文言文阅读答题基本步骤如下:
(一)读文段
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一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它们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认真阅读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
(二)读题干
根据不同题目的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加以解读。
1.文言实词题答题技巧:
①分析字形,辨明字义。②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③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④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⑤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⑥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2.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
①翻译文言虚词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②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③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④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⑤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3.词类活用和句式题答题技巧:
①根据课内学过的活用和句式的典型例子去进行判断,同时联系文段的语境对语句试着进行翻译,如果按照活用或句式特点来翻译,符合原文语境的,则算正确的。②有时候,要求判断句式特点的某一个句子会同时兼有不同的句式,要根据所给的选项,揣摩出题人的出题点。
4.文段内容理解题答题技巧:
找到选项对应的原文,关注上下文的内容,做出合理的理解。题干中,有时候会以故意曲解某个词的真正含义设错,需要大家把文言词句知识和文意理解结合起来。
5.文句翻译题答题技巧:
(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意。
(2)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3)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
(4)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三)试答题
选择题可以直接标示在试题卷上,翻译题最好先打好草稿,再做调整修改。
(四)誊答案
选择题填(涂)到相应的地方。翻译题答案认真抄清楚。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幼好学,善属文属文: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践祚: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励精:专心致志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荡覆:动荡倾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励精:振作精神。
【答案】 C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断句要反复默读找出人名、地名、官名、文言虚词等。
【答案】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休烈并没有直言不讳地回答肃宗,而是委婉含蓄。
【答案】 A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2)而亲近贤才,屈身接纳士人,举荐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