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练习:3 赏析示例将进酒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练习:3 赏析示例将进酒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05 09:19: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赏析示例 将进酒
新提升·跟踪训练
一、名句默写
1.补写出下列语句空缺部分。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__________________。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__________________。
(3)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去还复来。
(5)烹羊宰牛且为乐,__________________。
(6)岑夫子,丹丘生,__________________,杯莫停。
(7)与君歌一曲,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但愿长醉不愿醒。
(9)古来圣贤皆寂寞,__________________。
(10)陈王昔时宴平乐,__________________。
(11)主人何为言少钱,__________________。
(12)五花马、千金裘,__________________,与尔同销万古愁。
【答案】 (1)奔流到海不复回 (2)朝如青丝暮成雪 (3)莫使金樽空对月 (4)天生我材必有用 (5)会须一饮三百杯 (6)将进酒 (7)请君为我倾耳听 (8)钟鼓馔玉不足贵 (9)惟有饮者留其名 (10)斗酒十千恣欢谑 (11)径须沽取对君酌 (12)呼儿将出换美酒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2~3题。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寄托。“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对“月”的形象特点的把握需要从总体上来理解。
【答案】 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赋予月亮浓厚的感彩,把它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3.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月、影本是无知无情之物,作者偏把它们拟人化,视为知己,引为同调,与卑鄙龌龊的尘世相比,真可谓是无情胜有情了。
【答案】 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密欢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二)阅读李白的《长相思》,完成4~5题。
长 相 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箪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注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注:美人,借以寄寓个人政治理想。
4.“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箪色寒”,从哪几个角度写出了深秋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听觉、视觉、心里感觉的角度写出了深秋凄冷的特点。(注意角度和深秋特点两方面)
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直抒胸臆,以“长相思,在长安”“思欲绝”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政治理想的渴望和追求;但天长水远、关山难度,要实现个人美好的政治理想是多么的艰难,所以“空长叹”“魂飞苦”“摧心肝”,因而又感到无奈、悲苦、愤懑。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6~7题。
南 乡 子
黄庭坚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①。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②。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
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注:①黄庭坚为仇家构陷,被流放到宜州,只能栖身戍楼,困苦不堪。②戏马台,南朝宋武帝刘裕在彭城(今徐州)戏马台欢宴重阳。金络头,多为有功武将战马头部的佩饰。
6.词的前两句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写出了词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景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本词考核的是前两句,应从修辞或表现手法入手分析,通过“诸将”和“独倚楼”可以看出是对比,对比的效果是突出某种事物或某种情感,此题应是情感,从后文“休”可以看出是“罢了”的意思,应该是放弃对功名利禄的一种鄙视。
【答案】 这两句运用了对比(或衬托)手法,把众将如何高谈阔论如何立功封侯的情形,与词人悄然独立,和着短笛,倚楼长歌的形象对比,凸显出词人鄙弃功名、卓然孤高的形象。
7.这首词用到“戏马台”的典故,有什么用意?“催酒”和“白发簪花”的行为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情感的题目,探究诗歌的情感要从题目、注释和文中的关键词语中寻找,题目中是“即席而作”,注释是被放逐,诗中发词语,引用“戏马台”的典故,目的是“万事尽随风雨去”,“休”直接点明是放弃功名利禄的意思,“催酒莫迟留”应是追逐生活中的乐趣,应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思想,“白发簪花”更显出放弃功名利禄之后的乐观旷达之情。
【答案】 第一问:写当年宋武帝刘裕创建的英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去”,流露出词人对人事无常的感慨,寄托了看淡是非得失,升降荣辱的思想感情。第二问:豪兴勃发,催杯劝酒的举动,不畏嘲笑,白发簪花的行为,表达了词人乐观豁达的豪放情怀和不消沉不服老的倔强精神。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渔 家 傲
朱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
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际,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
寄语东阳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8.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词上片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上片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的自然景色,重点描写了小雨纷纷之中的湿花,因恋树不忍飞,但又不得不和春天一起随着水流归去的愁苦。作者通过描写湿花对树的留恋来表达对春天的留恋,从而传达出恋春惜春之感。
【答案】 上片即景抒情。写暮春时节,纤风细雨,烟笼杨柳,郁郁葱葱,万家屋舍,掩映在杨柳的青烟绿雾中;水流花落,春光将尽,惹人愁思,借湿花恋树寄寓人的恋春惜春,表现了诗人的感伤情绪。
9.下片中“而今乐事他年泪”,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二评论说:“二语合参,可悟一意化两之法。”也即“一语两意”,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而今”寄意颇深,即表明而今的暂时欢乐,又预示他年回忆此时情景,将成为兴感的来源罢了。从这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是:由而今而念及他年,又由他年回思而今,在意念的推移往复中,显示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常常使人有哀乐不同之感。
【答案】 这句话,一方面写今日买醉春风里的快乐,实际表达的是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一方面借想象将来将追思今日之乐而不可再得的悲凉,何况今日东城买醉,仅为驱遣春愁,又非真正的赏心乐事,突出人生失意的哀愁。
3
新视界·高考对接
分析鉴赏诗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考点解说
古人十分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衬托、对比、婉曲、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中以“青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描写得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一)常见的考查角度
(1)辨认并具体分析诗句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2)对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分析。
(3)通过意象、诗歌内容、诗歌情感、炼字等间接考查修辞。
(二)常见的命题方式
(1)本诗第几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本诗采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
经典题例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斋独宿
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问题: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意助读】 (秋斋独宿)山中的月亮皎洁明亮,风儿不时吹动竹林,半夜里鸟儿不时被惊起,只有屋里的人独自静静地安眠。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幽深的竹林中传来阵阵雨声,惊起的鸟儿不时地一声鸣叫,寒冷的枝头让鸟儿难以安眠。
【解析】 第一步:审清题意。抓关键词“分别指出”“第一句”“修辞手法”“赏析”。
第二步:明确手法。韦诗抓住“如”字,可知运用比喻,赵诗抓住“侵”字,可知运用拟人。(如果由“冷晕”答出借代也可)
第三步:分析效果。抓住第一句的形容词,韦诗中的“皎”。赵诗中的“冷”“残”。
第四步:整合答案。回答时按照手法+具体表现+效果的模式。
【答案】 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技法汇总
(一)分析鉴赏诗词中的修辞手法题两技巧
1.积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明确其特点和作用。
如“对偶”,是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凝练,概括力强。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萧萧”的落叶对“滚滚”的长江,使诗的意境广阔深远,气象万千,从这里能让人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浓浓悲苦。
2.逐一揣摩、吟诵诗句,以敏锐的眼光捕捉有关修辞手法的信息。
如“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两句中,将无知之物“柳”人格化,赋予其情感,因而这里就使用了拟人手法,使诗人的情感跃然纸上。
(二)答题步骤

(三)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修辞手法
表达作用
夸张
增强表达效果,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共鸣
拟人
把物人格化。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
对比
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分得更加鲜明
比喻
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生动、深刻的印象
借代
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引人联想
反复
音节舒缓和谐,朗朗上口;强调主题,形成气势,突出情感;使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
对点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残  叶
李靓
一树摧残几片存,栏边为汝最伤神。
休翻雨滴寒鸣夜,曾抱花枝暖过春。
与影有情唯日月,遇红无礼是泥尘。
上阳①宫女多诗思,莫寄人间取次②人。
注:①上阳:唐宫名。玄宗时杨妃专宠,貌美宫人多被遣居于此。天宝中有宫人在叶上题诗,宣宗时宫人韩氏也有题红叶诗。②取次:意为随便、草草、等闲。
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效果?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句清新,感情真挚。诗的开头两句写时已深秋,树叶纷纷凋零,作者凭栏怅望,顿感神伤。三、四句,以“寒”字点翻雨的清冷,以“暖”字点抱花的温馨;把叶儿的今昔作了鲜明的对比。五、六句,写残叶的遭遇。前句写残叶未落之前日月以无私之情为它们留下恋枝的瘦影;后句写坠落的红叶却遭泥尘的无礼玷污。结尾两句,是设想残叶落后的归宿,表达了作者对落叶的祝福。修辞手法不难回答,重点和难点是效果。要联系具体的句子来分析,不能只有结论。
【答案】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篇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残叶、日月、泥尘以感知,感情真挚,表达了对残叶命运的同情与关切。
本诗还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第三、四句把残叶现今的凄苦情状与往昔盛时的温馨可人进行对比,第五、六句把残叶未落时日月有情与残叶经霜委地后泥尘污染的无礼进行对比,从而揭示了残叶的命运,寄寓了深沉的感慨。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首诗,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第二句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第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第二首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
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并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芯,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答案】 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唐 多 令
邓剡注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时所写。
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邓剡曾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是一个有爱国心、有民族气节的人。这首《唐多令》是宋亡之后他在建康的吊古之作。“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中的“世”,在这里运用双关,借季节的变换来暗示朝代的更替。
【答案】 双关,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