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专练
新提升·跟踪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①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
虑
熟
谋
审
力
不
劳
而
功
倍
作
事
可
以
为
后
法
一
宜
书
不
苟
一
时
之
誉
思
为
利
于
无
穷
而
告
来
者
不
以
废
二
宜
书
岳
之
民
人
与
湖
中
之
往
来
者
皆
欲
为
滕
侯
纪
三
宜
书
以
三
宜
书
不
可
以
不
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注: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正确断句的能力。这段文字中“一宜书”“二宜书”“三宜书”已经标明了层次。另外,再通过诵读,力求从语感和语意上来断句。
【答案】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有所记
愿:希望
B.覆溺之虞
虞:料想
C.使堤土石幸久不朽
使:假如
D.常显用之
常:曾经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虞:忧虑、担忧。
【答案】 B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予发书按图
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
B.问其所以作之利害
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
C.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
D.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应该理解为“(各级官员)都不能改变滕侯的主张”,“易”是“改变”的意思。
【答案】 C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滕侯对偃虹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是出于他对百姓深切的关怀和热爱。
B.古代不少利国利民的工程,由于年深日久缺乏维护,往往成了废弃的遗迹,令人遗憾。
C.滕子京请欧阳修作《偃虹堤记》,是为了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
D.《偃虹堤记》是一篇应邀之作,欧阳修在文中借赞美滕侯表达了心中理想的为官之道。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为了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于文无据。
【答案】 C
5.《偃虹堤记》写到“(滕侯)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请在方格里填写《岳阳楼记》中内容与之相关的文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答案】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 政通人和 百废具(俱)兴
【参考译文】
有一个从岳阳来的人,拿着滕侯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图来告诉我说:“希望您能写篇记。”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看到从岳阳城门往西到金鸡石的右边,远方有一个又高又长的建筑,叫偃虹堤。问来人建造此堤的人和为此堤起名字的人,来人说:“这都是我们滕侯做的。”又问滕侯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回答说:“洞庭湖是天下最险要的,岳阳又是荆州、潭州、黔州和四川四个地方的要冲。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也没停泊的地方,都只能在南津停泊,如果需要到州中办事就又远又累,而且又常常有遇到风波、船翻人死的恐慌和担忧。现在,船到了全部停泊在偃虹堤下,有事到州里的,又近又没有危险。”我问这个堤有多大,花费多少人力,回答说:“全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底部宽度比高增加二尺,动用工人一万五千五百个,没有超过原定时间就完成了。”我问他开始是如何谋划的,回答说:“州里把这件事上报给转运使,转运使挑选有能力的官吏视察这件事是否可行,反复视察了多次,又上报朝廷,由三司来决定,三司认为这件事可行,他们都不能改变我们滕侯的主张。”(然后催促我)说:“这是有德行的人的举动,可以为此写篇记。”
大概深为老百姓考虑的人,在开始谋划一些事情时便很精细到位,所以能够用力少而取得的功效多。凭着百步远的湖堤,抵挡天下最大的险阻和深深的忧虑,惠及当地百姓乃至荆州、潭州、黔州和四川,凡是往来于洞庭湖中的人,不论是远是近都得到这个堤的好处。况且岳阳又是四面八方往来集会的要冲,来到并停泊在此的船只,一天要有多少呢!假使偃虹堤的土石有幸长久不坏,那么滕侯对人和物的恩惠,难道是可以用数计算的吗?事情不怕干不成,怕就怕容易坏。建造者开始并非不想让它长久完好,可是继承者却常常把它废弃。自古以来的有才德的人,为了百姓兴利除弊,他们留下的遗迹各地都有。如果继承者都像建造者那样用心,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受到他们的恩惠,天下难道有被遗弃的公益工程吗?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
滕侯志向高远、富有才华,在当世很有名。目前正是朝廷用兵,急于招揽人才的时候,他曾经被朝廷任用过。但还没有功成名就,就退下来当一州的知州,这里没有施展他的才能的地方,只是稍稍发挥他的余力,凭修这个堤来惠及百姓。他深思熟虑,事半功倍,这种做事的方式可以让后世的人效法,这是我写此记的第一个理由。不是只想着为当世的人所赞颂,而是想着为千秋万代谋利,并且告诉后人不要废弃,这是我写此记的第二个理由。岳阳的百姓与洞庭湖中往来的人们,都想为滕侯写这个记。这是我写此记的第三个理由。有这三个写记的理由便不能不写,于是就写下了此篇文章。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易》,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如之与语。安进曰:“今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
安从克集庆,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后坐事谪知桐城,移知饶州。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援兵至,陈友定败去。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洪武元年,初置翰林院,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注:如:到,往,引申为“接见”。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 拨:治理
B.后坐事谪知桐城
坐:因为
C.帝尝御东阁
御:主掌
D.视诸儒最旧
视:与……相比
【解析】 文言实词的解释,要重视那些在所学课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那些意义与现代汉语中已有较大差异的词语,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文言实词应该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词语予以解释,并且要根据该词在某句子中的切实意义给予恰当的解释,以使句子前后语气通畅、意义明白正确为标准。具体分析时,还要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C项,御:驾临。所以选C。
【答案】 C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耆儒”是指年老的学者。“耆”意为年老。“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
B.“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C.“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建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D.《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一本揭示事物变化的书。
【解析】 此题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B项,“吊伐”是“吊民伐罪”的省略,在古代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凭吊死去之人讨伐有罪之人。所以选B。
【答案】 B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安学养丰厚。他自小聪明,广泛阅读经史,学有专攻,后来太祖还给资格最老的读书人陶安专门赐门帖子赞扬他。
B.陶安擅长政治投机。元末大乱,陶安避世不出,但明太祖大军一到,他又率领乡亲迎接,并奉承太祖说起兵是顺天意得民心。
C.陶安深谋远虑。他深知金陵的战略地位,肯定太祖攻克金陵的战略目标;陈友定叛军攻打饶州城时,陶安抚民心待援兵而获胜。
D.陶安对朝廷极忠诚。他在地方任职爱民如子、政绩显著,深受百姓崇敬;在中央任职出谋划策、针砭时弊,深受皇帝信任。
【解析】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错在“奉承太祖”,“他擅长政治投机”也不对,应该是他富有政治远见。所以选B。
【答案】 B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关键词句:“谕”意为“告诉、传达”,“顺逆”意为“顺从叛军”,“婴”意为“绕、围住”,“谕以顺逆”倒装句式,“隐过”意为“私下的过失、不为人知的过失”,“诘”意为“反问、盘问”,“宁”意为“怎么、难道”,“何从”宾语前置句式。
【答案】 (1)陈友定带兵进攻饶州,陶安接见饶州官员和百姓,把太祖的(官民)可以顺从叛军的命令告诉他们,但都要围住城池牢牢守卫。(关键词句:“谕”意为“告诉、传达”,“顺逆”意为“顺从叛军”,“婴”意为“绕、围住”,“谕以顺逆”倒装句式)
(2)有的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过失,皇帝盘问说:“陶安怎么有这样的事?况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关键词句:“隐过”意为“私下的过失、不为人知的过失”,“诘”意为“反问、盘问”,“宁”意为“怎么、难道”,“何从”宾语前置句式)
【参考译文】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幼年时就很聪敏,广泛阅读经史,在《易经》方面特别有造诣,避乱而隐居在家。明太祖朱元璋攻取太平府,陶安与老儒李习率领城中的百姓出城迎接。太祖接见他,并跟他谈论。陶安进言说:“如今天下大乱,豪杰们纷纷起来争夺,然而那些人的用意在于掠夺子女玉帛,没有治理乱世、拯救人民、安定天下的胸怀。您这次渡江作战,军威神武而又不害百姓,使人们心悦诚服。上应天意,下顺民心,执行抚慰人民、讨伐罪人的神圣使命,天下不难平定。”太祖问:“我想攻取金陵,怎么样?”陶安说:“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如果取为己有,占据优越便利的地势来面对四方,那么向哪里进攻而不能取胜呢?”太祖说:“好!”就留下他参与幕府,授职左司员外郎。
陶安跟太祖攻克集庆后,又提升为郎中。等到聘请的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了之后,太祖问陶安:“这四个人怎么样?”陶安回答说:“我在谋略方面不如刘基,在学问方面不如宋濂,在治理百姓的才干方面不如章溢、叶琛。”太祖赞许他能谦让。黄州刚被攻下的时候,太祖想要派一个重要的大臣去镇守那里,朝中没有胜过陶安的,于是就任命他做黄州的知州。陶安宽缓租赋,减少徭役,百姓因而安居乐业。后因事被贬桐城知府,后改配饶州知府。陈友定带兵进攻饶州,陶安接见饶州官员和百姓,传达太祖的关于官民可以顺从叛军的命令,但都要围住城池牢牢守候。援军到达后,陈友定的军队失败逃走。各位将领想全部杀掉投降叛军的民众,陶安不同意。太祖赐诗赞扬他,饶州百姓建造生祠奉祀他。
洪武元年,刚刚设置翰林院,太祖任命陶安掌管起草诏命,兼修撰国史。皇帝曾经驾临大臣们议事的东阁,与陶安及章溢等谈论前代兴亡的原委。陶安说,丧乱的根源,由于骄纵奢侈。皇帝说:“处在高位的人容易骄纵,处在安逸享乐的环境的人容易奢侈。骄纵,好的话就听不进去,有了过失也听不到;奢侈,正确的思想道德就不能树立,行为也会无所顾忌。这样下去,没有不灭亡的。你说的很恰当。”君臣又谈论到立国的学说、道统。陶安说:“正道不明,是因为有邪说为害。”皇帝说:“邪说妨害正道,犹如美味使人吃了愉快。邪说不除去,正道就不能兴起,天下还怎么治理?”陶安叩头说:“陛下所说的,可以说是深深地探求到了治国的根本了。”陶安侍奉皇帝十余年,与其他读书人相比资格最老,皇帝制作了门联送给他,说:“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非常荣耀的。有的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一些过失,皇帝盘问说:“陶安怎么能有这样的事?况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那个御史回答说:“我也是道听途说。”皇帝大怒,立刻罢免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