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练习:第五单元 阅读专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练习:第五单元 阅读专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05 11:1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阅读专练
新提升·跟踪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吴德基传
[明]宋濂
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扃钥甚严。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籍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何辞也?”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守语塞。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瘠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郡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力争不奉命。
德基为吏,不求威名,以爱民为先,民感之。居潍二年,召还。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曰:“自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
德基至京师,遂谢事归。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濂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德基至家,如濂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若:你们
B.脱道中牛死脱:逃离
C.愿得只履事之事:供奉
D.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多:称赞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脱:倘若,倘使。
【答案】 B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吴德基“爱民”的一组是(  )
①德基自如 ②民有诉,召使前与语 ③德基独戒民勿偿 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 ⑤潍民肤无笞瘢 ⑥德基至家,如濂戒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是说吴德基不在乎别人的轻视。⑥是说吴德基虚心接受朋友劝诫。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县令周以中征调乡民不成,反遭乡民斥骂,便施以刑罚,并罪及无辜,吴德基劝他不要滥用国法泄愤。
B.在吴德基看来,百姓未隐瞒官驴的繁殖数量,而莱守强令百姓偿驴,不合情理,违背了为吏之道。
C.县令役使千人代送邻县牛,吴德基认为其命不可从,因为牛在运送途中折损,会没有人代为赔偿。
D.作者与吴德基关系亲密,辞去官职的时间相近。作者所言“慎毋出户”等,体现了对朋友的关爱。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县令役使千人代送邻县牛”错,文中的“令”意为“命令”。
【答案】 C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老百姓有人拉着吴德基的衣襟,以你我相称,(吴德基)也不责怪。
(2)老百姓不讲道理,当众侮辱我,你竟然释放了他们,为什么轻视我到这般地步呢?
(3)做官的人应当宣扬传布恩德,为老百姓解除困苦,(国家)难道还缺少几头驴吗?
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
万夫长易俊原独恃骁勇,与_麾_下_数_十_人_遁_入_山_谷_保_险_自_固_郡_邑_患_苦_之_江_阴_侯_吴_良_承_诏_求_寇_已_移_檄_旁_县_兵_且_集_召_德_基_计_事。德基曰:“易氏未有反状,奈何激之使生变乎?不若先以计致之。果反,用兵未晚也。”(选自宋濂《吴德基传》)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遁入”是动词,要带宾语,所以在“山谷”后断开;“之”是代词,后面应断开;这样将能断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
【答案】 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诏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
【参考译文】
吴德基,名履,是婺州兰溪人。官吏向朝廷推荐他,他担任南康县丞。南康民俗强悍,那里的百姓认为县丞是个书生,就轻视他,吴德基依然如故。几个月后吴德基全面了解了南康的弊病,有所揭发,全县的人都吃惊叹服。吴德基于是更加用宽容来感化他们。百姓有诉讼,(吴德基)召唤他们到跟前与之交谈,不加以呵责。老百姓有人拉着吴德基的衣襟,以你我相称。(吴德基)也不责怪。
县令周以中刚到任,征调百姓运送物资到郡里,没征调成功,周以中就亲自到乡里征调百姓。有一个百姓逃走,周以中让衙役鞭打他。那个百姓不肯屈服,逃到山里,骂县令说:“县官应当在县里,为什么到这里呢?”县令很生气。吏卒趁机用言语鼓动县令,要诬告一个乡里的百姓图谋财物,抓了六七人关进监狱,关押很严密。吴德基考察百姓没有罪,亲自到监狱查看,呵斥狱卒释放他们,狱卒用其他话辩解。吴德基用大槌打碎狱门让他们走,说:“你们没有罪,回去告诉乡亲父老不要害怕。”(然后)才去报告县令,县令很愤怒,说:“老百姓不讲道理,当众侮辱我,你竟然释放了他们,为什么轻视我到这般地步呢?”德基说:“冒犯大人的只是一个百姓,他的同乡有什么罪呢?况且法令是天子的法令,难道是大人泄怒的工具吗?”县令心中羞愧,这件事才停息。
入朝拜见天子,吴德基被提拔为莱州府潍州知州。有百姓饲养官府的四十匹驴,莱州太守核查驴繁殖的情况,与记录不符合,说:“驴应当一年产一匹驴驹,现在几年应该有几匹,为什么竟然少了呢?”准备惩罚他的欺骗罪,征收他的赔偿。各县都已经强令百姓买驴,只有吴德基告诉百姓不用赔偿。太守很生气,问吴德基:“潍州不赔偿驴,有什么说法?”德基说:“百姓确实没有欺骗,怎么可以要求他们赔偿呢?国家富甲天下,做官的人应当宣扬传布恩德,为老百姓解除困苦,(国家)难道还缺少几头驴吗?”太守说不出话。德基就指出不适宜的几方面,太守不敢再说。各县已经赔偿的也都免除了。山东百姓有愿意用羊牛代替秋税的,官府听从他们的请求。吴德基替百姓考虑,羊牛以后有瘦弱死亡的担忧,不如缴纳粟米方便,只收百姓的粟米。其他县的牛羊送到陕西,百姓驱赶行走二千里,都耗尽家产。郡里因为潍州独自保全,命令潍州派千人押送邻县的牛,吴德基罗列不可以这样做的原因,说:“有牛的人家送牛,即使劳苦也不敢埋怨,让别人代替他们,假如路上牛死了,谁来替他们偿还呢?”竭力争辩不接受命令。
吴德基做官,不追求威望和名气,把爱护百姓放在第一位,百姓很感激他。在潍州两年,吴德基被召回朝廷。潍州百姓堵着门抱着他的脚哭着跪拜,说:“自从得到我们的父母官,潍州百姓身上没有鞭打的伤痕。现在丢下我们离开,希望能留一只鞋给我们供奉,来抚慰我们的思念!”
吴德基来到京城,就辞职回家。我和德基交往很亲密,当时也退休将要回家,喊住德基对他说:“你愿意接受长者的教诲吗?”德基说:“好啊,您有什么嘱咐呢?”我说:“千万不要出门,不要和断绝禄位的世家官吏交往。”吴德基回到家里。遵从我的告诫,君子称赞他能接受善意的言辞。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太平州学记
[宋]张孝祥
学,古也。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恭也。当涂①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而置之屋壁。
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②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摇。侯下车,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饥者饱,坏者筑。赤白囊④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侯语教授沈瀛曰:“学如是!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客于是又有叹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万世无敝者也。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人而已耳!财用之不给,甲兵之不强,人才之不多,宁真不可为耶?《诗》曰:‘无竞维人。’谓予不信,请视新学。”
夏四月既望。历阳张某记。
注:①当涂,古县名,宋代称太平州,今属安徽。②王侯秬,王秬,时为太平州知州;侯,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③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袋。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坎而置之屋壁   坎:挖洞
B.当涂兵之冲
冲:突袭,冲击
C.侯下车
下车:初到任
D.力不赡耳
赡:足,够
【解析】 B项,根据原文的表述,“冲”应该是“要冲”之意。
【答案】 B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解析】 A项,前一个“也”字表示判断语气;后一个“也”字表示陈述语气。B项,前一个“则”表示顺承关系。译为“那么”;后一个“则”表示转折关系,译为“却”。C项,都是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D项,前一个“之”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后一个“之”字表示宾语前置。
【答案】 C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名为“学记”,却略于州学本身的具体描述,将重心置于有救民兴学之功的王秬,塑造了一位勤政崇学的地方官形象。
B.文中以“客”的口吻盛赞王秬贤于当涂历任长官,就是因为只有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故能事济而功成。
C.文末感叹,自古以来天下之治乱强弱皆系于人,成事与否关键也在于人,太平州学得以重建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D.文章语言质朴流畅,叙事简而有法;后半部分的大段议论,宏阔高远,显示出宋代士大夫心忧天下、善议政事的特点。
【解析】 B项中,“只有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与原文“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相矛盾。
【答案】 B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解析】 这道题只要理解了画线句子的意思,就可准确断句。首先通读全文,理解大意。再仔细研究画线句子。“先是”表示时间,可以独立成句,然后“侯命取以为阁”是人物行为,容易理解,“凡学之所宜有”是对前面一句的概括,“宜有”一词也是常见的句末词语。故本句的断句为: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答案】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句,“孰”字是重点,课本中多次遇到,没有难度。第二句中的“以……为……”是“把……看作……”的固定句式,掌握了这个句式,翻译这句话就基本没有什么难度了。
【答案】 (1)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
(2)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
【参考译文】 
设立学校,是古代就有的制度。在学校里建文庙来祭祀孔子,是后世建立的制度;在学校里建立阁楼来收藏天子的书籍,是古今都奉行的道理,也是身为臣子的恭敬礼仪。当涂在江淮一带的郡中有名声,有学校,却没有(供大家)朗诵学习的地方;有文庙,却没有祭祀孔子的地方;有天子的藏书,(却只是)在墙壁里挖洞来放置它们。
甲申年秋天,直秘阁王秬来当涂做太守,这个时候正有水灾,堤防都被毁坏了,老百姓没有一粒米吃。到了冬天,又有战事,当涂位于军事要道,上上下下都动荡不安。王秬初到任,(就把)救灾的政策,防备敌人的策略,都有次序地说出来。饥饿的老百姓得以饱食,毁坏的堤防得以修筑。紧急情报连夜送来,王秬一一镇静地填写。第二年春天,和议成功,改元乾道,将要在学校里举行释奠礼。王秬对教授沈瀛说:“学校就要像这个样子!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命令他手下的官员蒋晖、吕滨中撤掉(旧有的建筑)重新(修筑)学校。在这以前,郡政府将要建一座新楼,建筑材料已经准备好了。王秬命令(把材料)取来做成藏书阁,兴建藏书阁的大门,并且做了两道门。凡是学校里面应该有的建筑,没有一个不具备的。
有个客人拜访州学之后感叹说:“贤能的人就像这样不停(做好事)!现在的当涂,(跟)以前的当涂(相同),来到这里做太守的人,谁不知道应该兴建学校呢,却单单的忘记了,难道真的是忘记了吗?是能力达不到罢了!王侯秬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王秬改变了百姓的忧愁,把他们安置在安乐的地方,用他余留的精力大规模新建这所学校,百姓没有徭役之苦,点点头,挥挥手,(很轻松地把事情)办好了。贤能的人就像这样不停(做好事)。”
这时候,客人又有感叹说:“尧、舜、禹、汤、文、武流传下天下一直到今天,天地的位置,日月的光明,江河的流水。万代都没有衰败过。(可是)政治有时清明有时混乱,(国力)有时强大有时弱小,难道因为别的原因吗?人为的原因罢了!政府的财力不充足,军队不强大,人才匮乏,难道真的不能改变吗?《诗经》说:‘国家强盛是由于贤人。’如果你认为我说的不正确,请看看新建的学校吧。”
夏四月十六日,历阳张孝祥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