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示例 种树郭橐驼传
新提升·跟踪训练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病偻(脊背弯曲) 名我固当(本来)
B.遂而鸡豚(成,养大) 故病且怠(穷困)
C.根拳而土易(拳曲,伸展不开) 有类橐驼者(同类)
D.勖尔植(勉励) 字而幼孩(养育)
【解析】 类:似。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D项,①②都是表目的关系的连词,译为“来”。A项,①连词,虽然;②连词,即使。B项,①副词,于是,就;②介词,趁机。C项,①连词,并且;②连词,尚且。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和用法最接近的一项是( )
A.故乡人号之“驼”
B.既然已,勿动勿虑
C.不抑耗其实而已
D.若不过焉则不及
【解析】 “而已”古今都当“罢了”讲。A项,古义:两个词,“所以乡里”;今义: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老家。B项,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D项,古义:不是过多;今义:连词,表转折,跟“只是”相同。
【答案】 C
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名我固当 ②旦视而暮抚 ③早实以蕃 ④其筑欲密 ⑤非有能硕茂之也 ⑥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⑦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⑧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⑨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A.①③④⑦/②⑧/⑤⑥⑨
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
C.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
D.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
【解析】 ①③④⑦是名词用作动词,②⑧是名词作状语,⑤⑥⑨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 A
5.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A.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B.吾又何能为哉
C.理,非吾业也
D.苟有能反是者
【解析】 B项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项,省略句,“以(之)为”;C项,判断句;D项,省略句,“反(于)是”。
【答案】 B
6.翻译下列句子。
(1)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豪富人家要种树作为观赏游览的以及那些种树卖果营利的人,都争着迎接和雇用他。
(2)虽说是担心它,而实际上是仇视它:因此(他们)种树就不如我。(其实)我又有什么能耐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宋 清 传
柳宗元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①,咸誊清。疾病疕疡②者,亦皆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③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清居(囤积,此有营销之意)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④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世之言,徒曰“市道交”。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注:①雠:出售。②疕(bǐ):头疮,亦谓秃也。疡(yánɡ):疮。③蚩:傻,无知。④翦翦:心胸狭隘,小气。
7.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皆乐就清求药,冀速已已:治愈
B.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辞:言辞
C.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直:药钱
D.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执:坚持
【解析】 辞:推辞,拒绝。
【答案】 B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C项,其:副词,表猜测,大概。A项,以:介词,因为/连词,表修饰,不译。B项,也:助词,表判断/助词,句中表停顿。D项,者:代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答案】 C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清是一个专事卖药的商人,但他不同于一般买卖人所为,从不坑害与其交往的任何人。
B.宋清卖药时慷慨好义,经常把堆积如山的债券烧掉。对此,人们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有人认为他是个痴人,有人怀疑他是否有道。
C.在作者看来,宋清做药材生意有战略眼光,从不为眼前小利而斤斤计较,所以他能够得到比较丰厚的回报。
D.作者将宋清的处世方式与“炎而附,寒而弃”的官场现象进行了对比,充分肯定了宋清所为,讽刺了自称为士大夫的那些人。
【解析】 B项,不是怀疑而是认为宋清“有道”。
【答案】 B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宋清只不过是追求利润来养活妻子儿女罢了,并不是有道德修养;然而说我痴呆荒唐的人也是错误的。
(2)宋清赚钱取利目光长远,因为长远,所以收益也大,哪里像一般的小商人呢?
【参考译文】
宋清是长安西部药材市场上的人,他搜集售卖好药。有从深山大泽来的采药人,一定把药卖给宋清,宋清很好地接待他们。长安的医生得到宋清的药来配制他们的方剂,便容易出售,都称誉宋清。生疮害病的人,也都愿意到宋清处买药,希望迅速治愈。宋清总是乐于满足他们的要求,即便是没有现钱的人,都给予好药,积累下来的债券堆积如山,从不前往讨取药钱。有的不相识的人从远地来写债券购药,宋清也不推辞。到了年底,估计人们无力偿还,便把债券烧掉,始终不再提起。市场上的人因为他的行为与众不同,都笑他,说:“宋清是个愚蠢荒唐的人。”也有的人说:“宋清大概是个有道德的人吧?”宋清听到这些议论,说:“我不过追求利润以养活妻子儿女罢了,并不是有道德;然而说我愚蠢荒唐也是错误的。”
宋清卖药四十年,烧掉药债债券的有一百几十人。有的人后来做了朝廷的大官,有的人成了管领几个州郡的封疆大吏,享有很高的薪俸,他们一个接一个地上门馈赠宋清财物。即使有不能立刻报答,而且赊账以后就死去的人成百上千,这也并不妨害宋清发财致富。宋清求利的目光远,目光远所以收益大,哪里像那些小商人啊!一次讨不到货款,就勃然大怒,两次就詈骂并与之结仇了。他们求利的方法,岂不是太狭隘了吗!我发现愚蠢的人倒是有的啊。宋清的确是用上述方法获得大利,行为又不荒唐,坚持他的做法不改变,终于致富。来求他的人更多,他接待的范围更广。有被贬官放逐沉沦失意,亲戚和朋友都冷眼看待他的人,宋清也并不因此怠慢;遇到他们有病,一定像过去一样给好药。一旦他们重新当权,就更加厚重地报答宋清。他从长远考虑来求利,都类似这样。
我看现在的朋友,得势时便攀附,失意时便抛弃,很少有能像宋清这样的行为的。世俗之言,只是说“用做买卖的方法来交往”。唉!宋清是个买卖人,现在的朋友有能期望别人报答像宋清那样目光长远的么?假使能有,那么天下穷困潦倒、废黜受辱的人得免于死亡的就多了!柳宗元先生说:“宋清身在市场却不用市场的道理,可是身在朝廷、在官府、在学校乡里自称为士大夫的人,反倒争着不停地做买卖,可悲啊!这样说来宋清就不仅仅不同于一般的买卖人了。”
3
新视界·高考对接
文言断句与翻译
考点解说
(一)考点阐释
断句在古代称“句读”,明辨句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断句能力的高低,成了文言文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准确理解文意内容的关键所在。在具体考查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二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考查规律
文言文断句的主要考查题型:①客观选择题,答案提供四个选项,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②主观题,给出选文(或选文外)的一段文字,让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标出停顿。
文言翻译的命题规律:一般采用主观题形式,要求翻译两个或三个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具有以下特点:①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我们需通读全文才能理解该句;②含有关键词(重点实词、虚词)的句子,我们需熟悉关键词,特别是多义词,才能确定其义,准确译出,这是得分点;③句式较特殊的句子,从表达方式上看,多为叙述性句子,少有议论性句子。
技法汇总
(一)文言断句的方法
1.找名词,定句读。
文言文中名词,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如: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鸿门宴》)
2.找虚词,定句读。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发语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
3.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如: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
这段文字始句为总起句,故应断为句。接着紧承始句,发“叹”,其中“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为总叹。下文分“夷以近、险以远”而至者“众、少”及其原因、结果,“有志”“力不足”者、“有志与力”而“无物”“相”者、“力足以至(而不至)”者、“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几种情况进行议论。最后又用“此余之所得也”作结。辨明哪些是“总”,哪些是“分”,又“分”几层,就可以大致断句了。
4.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些都为断句提供了方便。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5.理对引,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如: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6.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7.明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语势连贯。如: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二)解答文言翻译题的方法
要做好文言翻译题,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保留法:
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2.替换法: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不一,这就要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去替换古代的说法。例: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瑰”换成“珍贵”,“观”换成“景象”。
3.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难”和“易”可用加字法翻译。此句译成: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4.删略法:
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例:张良曰:“谨诺。”(《鸿门宴》)句中的“谨”表谦称,可不译。
5.补充法:
文言文中若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例: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这一句不但省略了主语,还省略了谓语,翻译时必须补出。本句可译为:不行,(那些人)只是没(跑)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6.调序法:
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应先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句序后再翻译。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这是一个状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该把状语调整到它们应在的位置上,可译为:原因是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
7.拆分法: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这时翻译就要使用拆分法。如文言中的“妻子”有时要使用“拆分法”拆分成“妻子儿女”。
8.转述法: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使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例: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雾”“星”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9.变通法:
变通法主要用在文言文特殊的文言现象中,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互文同义等。当直接根据此字的常规意义来理解而无法直接翻译或不符合文意时,就要考虑到特殊的文言现象。例:“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一句,根据常规翻译,“举酒欲饮无管弦”就没有了明确的主语,究竟是主人下马想饮酒呢,还是客人上船想饮酒?根据后面的文字“醉不成欢惨将别……添酒回灯重开宴”可了解到“举酒欲饮无管弦”的是主人和客人,所以“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是用到了互文同义,可译为:主人和客人下马上船,举起酒杯想喝酒却没有音乐。
10.扩充浓缩法:
古文中有些句子言简而意丰,有些句子言繁而意单,对这些句子就可用扩充或浓缩的办法来翻译。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该句将一个意思从各方面加以铺陈,语意连贯,气势磅礴,但现代汉语里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来一一对译,这时可浓缩为:秦国有并吞四海,统一天下的雄心。
经典题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廉希宪事略
廉希宪,字善甫,畏兀(今作“维吾尔”)氏。公以辛卯五月二十五日生于燕,适其父孝懿公廉访使命下,孝懿喜曰:“是儿必大吾门,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从之。”举族承命。
公身材魁伟,举止异常。年十九,侍孝懿北觐,入侍世祖,上亦因其多智,有威容,论议宏深,恩顾殊绝。
诸贵臣校射上前,一贵臣顾公,取三矢,似欲授公,公曰:“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诸贵假以劲弓,三发连中,诸贵惊服,曰:“真文武全材,有用书生。”
国初,拜为平章政事。秉政日。中书右丞刘整以初附为都元帅,骑从甚都,诣门求见。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整求退,谓曰:“此是我私宅,汝欲有所言,明日当诣政事堂。”及出,愧赧无人色。
顷之,宋士之在羁旅者,寒饿狼狈,冠衣褴褛,袖诗求见,公之兄弟皆揶揄之。蓟公复为入言,急令铺设坐椅,且戒内人备酒馔,出至大门外,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诸儒但言困苦,乞归。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
是夜,诸兄弟问曰:“今日刘元帅者,主上之所倚任,反菲薄之;江南穷秀才,却礼遇如此其至。我等不能无疑。”公曰:“我是国家大臣,言动颦笑,系天下重轻。整虽贵,卖国叛臣也,故折辱之,令其知君臣义重。若寒士数十,皆诵法孔子者也,在宋,朝不坐,燕不与,何故而拘执于此?况今国家起朔漠,斯文不绝如线。我更不尊礼,则儒术且将扫地矣。”公之作兴斯文若此,是大有功于名教者也。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南村辍耕录》,有删改)
1.请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这个句子关键抓住实词“亿”,反问句式“岂……耶”和程度副词“差”。“亿”可以翻译为“猜想、推测”,“岂……耶”可以翻译成“难道……吗”,“差”可以翻译成“稍微”。(2)这个句子关键抓住“展拜”这个词语和“予”。“展拜”可以翻译成“展身拜倒”,“予”可以翻译成“给予,授予”。(3)这个句子关键抓住副词“肃”、动词“执礼”及动词活用为名词的“居止”,同时还要根据上下文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副词“肃”可以翻译成“恭敬地”,动词“执礼”可以翻译成“对待……的礼节”,动词活用为名词的“居止”可以翻译成“居住的地方、住的地方”。
【答案】 (1)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弓稍微软了点。
(2)刘整行拜礼后起身,在旁边站立,廉希宪不跟他讲一句话。
(3)(廉希宪)恭敬地(把秀才们)迎入家里,陪他们坐着,摆出酒食,对待他们的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记下他们住的地方。
2.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丁太夫人忧,希宪公率族亲行古丧礼,勺_饮_不_入_口_者三_日_恸_辄_呕_血_扶_乃_能_起_既_葬_结_庐_墓_所_诸_相_以_居_忧_无_例_欲_极_力_起_公,相与诣庐,闻公号痛,竟不忍言。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有删改)
【解析】 断句短文表现的是希宪公的孝心,主语一定要扣住,因为常常省略。这些句子,一方面表现了他的悲伤程度,另一方面表现了旁人(诸相)面对他的忧伤,都不忍心劝阻他。关注名词如“三日”“血”“墓所”“例”和虚词“既”“欲”及其他一些动词。另外,这段话四六句居多,可试着划分。
【答案】 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辄呕血/扶乃能起/既葬/结庐墓所/诸相以居忧无倒/欲极力起公。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
振:救济。
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
当:承担。
C.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
临:面对。
D.核所积金银,著之籍
著:彰显。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著:登记、记载。
【答案】 D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D.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是韩文对刘瑾等人的不满,文段先写刘瑾等人引导皇帝沉溺声色犬马的行为,接着写韩文对这些行为的不满。于是据此理解断句。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一事;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
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
C.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不理政事,他采用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刘瑾等的嚣张气焰。
D.韩文刚者易折,饱受政敌陷害。刘瑾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释放后又两次罚米,使他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复官而后退休。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不顾非议”属无中生有。
【答案】 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书,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答案】 (1)淳安公主有三百顷皇上赏赐的田地,又想夺取任丘老百姓的产业,韩文竭力抗争才让这事停止下来。
(2)韩文立即偕同各位大臣匍匐在金銮宝殿给皇帝上书,奏章递入皇宫,皇帝吃惊得哭泣着吃不下饭,刘瑾等人十分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