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机械运动
玩转安徽10年中考真题(2007~2016年)
命题点1 单位换算(10年2考)
1. (2014安徽1(2)题1分)360 km/h= m/s.
2. (2007安徽3(1)题1分)通常高速公路上小汽车限速是120 km/h,合 m/s.
命题点2 速度公式的相关计算(10年5考,涉及单位换算)
3. (2011安徽3题2分) 如图所示,某物体(可看成一个点)从坐标原点O开始以3 cm/s 的速度沿x轴正方向匀速运动2 s,然后以4 cm/s的速度沿y轴正方向运动2 s到P点(图中未标出).若物体直接从O点沿直线匀速运动到P点,所用时间也为2 s,则物体的速度大小
为 cm/s.
第3题图
4. (2008安徽6题2分)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据报道,武汉地震台于当日14时30分50秒接收到汶川的地震波,已知汶川与武汉的距离约为952 km,由此可求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 m/s.
【专家猜押】1.(教材素材改编题)一辆汽车行驶在合肥到南京的高速路上,汽车上的速度表指针始终指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汽车由图乙中所示的位置A处行驶到B处,需要的时间是 .
专家猜押1题图
命题点3 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取(10年4考)
类型一 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10年3考)
5. (2013安徽1题2分)小林坐在行驶的火车上,以他乘坐的火车为参照物,他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6. (2012安徽1题2分)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无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对接(图为对接示意图).对接时二者的速度相等,这时以“神舟八号”为参照物. “天宫一号”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第6题图
7.(2009安徽1题2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进入运行轨道后,飞行员翟志刚出舱进行了中国人第一次太空漫步(如图所示),若以地球为参照物,翟志刚是 的.
第7题图
类型二 参照物的选取
命题点4 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10年3考)
8. (2015安徽14题3分)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 cm、2.36 cm、2.36 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 2.36 cm B. 2.357 cm C. 2.35 cm D. 2.4 cm
9. (2012安徽2题2分)如图所示,某同学测量一片完整树叶的长度,读数为 cm.
第9题图
命题点5 路程与物体位置变化关系(10年1考)
10. (2012安徽14题3分)我们可以用路程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还可以从初位置到末位置作出一条线段来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如图所示,某物体分别沿两条路径从M点运动到N点:第一次先从M到P,再从P到N;第二次直接从M到N,则物体的两次运动( )
第10题图
A. 路程相等,位置的变化相同
B. 路程不等,位置的变化不同
C. 路程相等,位置的变化不同
D. 路程不等,位置的变化相同
第四讲 机械运动
1. 100 【解析】1 km=103 m,1 h=3 600 s,所以.
2. 33.3 【解析】.
3. 5 【解析】如解图所示,在x轴正方向上:sOA=v1t=3 cm/s×2 s=6 cm;
第3题解图
在y轴正方向上:;在直角三角形OAP中:因为,所以,故从O直接运动到P的速度:.
4. 5.6×103 【解析】从题中可知,地震波从汶川传播到武汉的时间为t=14 h 30 min 50 s-14 h 28 min=2 min 50 s=170 s;地震波传播的路程(汶川到武汉的距离)s=952 km=9.52×105 m;地震波传播的速度.
【专家猜押】1. 0.8 h【解析】如图甲所示,汽车的速度为100 km/h,AB位置的距离为120 km-
40 km=80 km,则汽车从位置A处运动到位置B处所用的时间为.
5. 静止 【解析】坐在行驶的火车里的小林相对于火车没有发生位置上的变化,因此以火车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
6. 静止 【解析】从题中可知,“神舟八号”无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接时二者的速度相等,此时以“神舟八号”为参照物,“天宫一号”相对于“神舟八号”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天宫一号”相对于“神舟八号”是静止的.
7. 运动 【解析】翟志刚和地球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翟志刚是运动的.
8. A 【解析】最终测量结果是三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1 mm,则读数应该保留在分度值的下一位.即为2.35 cm+2.36 cm+2.36 cm3≈2.36 cm.故选A.
9. 2.70 【解析】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起始端从零开始,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因此树叶的长度为2.70 cm.
10. D 【解析】由图可知,物体第一次通过的路程是MP+PN两段线段,第二次通过的路程是MN,根据数学知识可知,MN<MP+PN;物体前后两次位置的变化都是从M到N.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