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课时演练·促提升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责:要求。
B.更也,人皆仰之 更:改正。
C.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弘:弘扬,光大。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舍:舍弃。
解析:D项,舍:止,息。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D项,停止、放弃。A项,动词,是/动词,治理。B项,动词,更正,改正/副词,又。C项,形容词,快/动词,招致。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答案:D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所给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A.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B.小人之过也必文
C.夫子之得邦家者
D.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解析:B、C、D三项与例句同,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之:代词,他。
答案:A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参考答案:(1)做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
(2)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去掉一项,那么在这三项中先去掉什么呢?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曰:去兵 兵:士兵。
B.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信:信任。
C.必不得已而去 去:离开。
D.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立:富足。
解析:A项,兵:武器装备。C项,去:去掉。D项,立:立足。
答案:B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所给例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A.杀鸡为黍而食之
B.舍生而取义者也
C.必不得已而去
D.夫子莞尔而笑
解析:B项与例句同,均为连词,表并列。A、C两项,均为连词,表承接,不译。D项,连词,表修饰,不译。
答案:B
7.下列对选文的分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信”不仅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的为政者维系自己统治必不可少的德行。
B.一个国家治理得好不好,应该看该国是不是百姓富足,军队是不是强盛,为政者是否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拥护。21·cn·jy·com
C.一个国家的为政者只要能够设法取得百姓的信任,就能够最终战胜贫苦,抵御外来的侵略。
D.选文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的说理方法。
解析:C项,原文中无此意。
答案:C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1题。
改过说
汪 琬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有奇有偶,其用则为刚为柔。刚柔互居其位,而后吉、享、利、无咎、凶、厉、悔、吝之象生焉。盖教人趋吉避凶之道至矣。而又于颐卦之后,系以大过。其在颐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圣人以为言语饮食,特细故耳,及其不慎不节,则必为过之大者,故以大过继之。孔子为《易·系辞》曰:“颜氏之子,其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夫知而不行,此即改过之道也。2·1·c·n·j·y
吾谓善改过者,始乎悔,而成乎勇。昼之所为,夜而思焉。少盛之所为,壮老而思焉。举凡言语之不慎,饮食之不节,以失其身,取怨尤于人者,不可谓不多矣!自非刚愎之士,思之岂有不悔者哉?然悔之未几,而因循掩护之念复作,不曰姑俟诸异日,必曰此不足以累我。及其甚也,至于败名裂检而不顾,岂有他哉?患在于不勇耳!吾尝譬之,此其势若江河然,当其将溃也,不过一篑之土,数尺之堤,足以维持而控御之。释此不为,则将汜滥四出,而无所底止。天下之人,尝忽之未溃之时,而欲救之无可如何之后。孰知势之所至,固有一败而不可复返者也。过之不改,何以异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吾故曰:必乘其悔而以勇承之,斯为善改过者矣。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教人趋吉避凶之道至矣 至:到。
B.夫知而不行,此即改过之道也 道:道理。
C.必曰此不足以累我 累:连累。
D.必乘其悔而以勇承之 乘:趁着。
解析:A项,至:极,最。
答案:A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体现作者直接阐述“改过”看法的一组是( )
①圣人以为言语饮食,特细故耳 ②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 ③始乎悔,而成乎勇 ④少盛之所为,壮老而思焉 ⑤自非刚愎之士,思之岂有不悔者哉 ⑥必乘其悔而以勇承之,斯为善改过者矣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解析:①为圣人的看法,②为孔子评价颜回的话。
答案:D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言语饮食如果不加以注意很容易引起大错,与《易》中观点不谋而合。
B.孔子提出了改过之道在于“知而不行”。
C.知错而重犯并对所犯错误认为是小事,是成为大错的重要原因。
D.作者认为改过的办法在于“乘其悔而以勇承之”。
解析:A项为圣人的观点。
答案:A
11.请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失其身,取怨尤于人者,不可谓不多矣!
(2)然悔之未几,而因循掩护之念复作。
(3)过之不改,何以异是?
参考答案:(1)由此失了身份,招来别人埋怨、责备的言行,不能说不多啊!
(2)可是悔悟没几天,沿袭旧习、掩饰过错的念头又产生了。
(3)错了而又不改正,和这情况又有什么不同呢?
参考译文:过去,聪明通达的人作《易》,有奇数的阳爻,有偶数的阴爻,它们各自表示的属性有刚健、有柔顺。刚柔相互配合在一定的位置上,就有吉祥、顺当、有利、无害、灾难、危险、后悔、忧虞等卦象显示出来。这样教人进取或躲避的办法是很周到的了。而且《易》还在颐卦之后,接着设置了大过的卦。它在颐卦象辞上说:“山下有雷,象征着要修养(自己)。有道德的人应当说话慎重、节制饮食。”聪明通达的人认为言语和饮食,不过是生活小事罢了,但如果对这些小事不慎重、不节制,就必定造成大的过失,所以要把大过卦排在颐卦之后。孔子作《易·系辞》说:“颜路的儿子颜渊,可说大体近道了吧!有了不好的言行没有不认识到的,认识到它没有再犯的。”知道有不好的言行就不做,这就是改正过错的原则呀。
我认为善于改错的人,始于悔悟,而彻底改正在于勇气。白天所做的事,夜间要回想一番。少年、青年时所做的事,壮年、老年要回想一番。所有一切说话不慎重、饮食不节制,由此失了身份,招来别人埋怨、责备的言行,不能说不多啊!自己如不是傲慢固执的人,想到这些难道能不悔悟吗?可是悔悟没几天,沿袭旧习、掩饰过错的念头又产生了,不是说姑且等到以后再改,就必定托词说这些(过错)不足以累及我的名节。更为严重的情况是,发展到败坏名誉品行也不管了,这难道有别的原因么?毛病就在没有勇气改过罢了!我曾经有过譬喻,错误的发展势态,就像江河一样,当它将要决口时,不过倒一竹筐土、修几尺堤,就足以维持原样并防止它决口。放弃这些事不去做,洪水就会泛滥四溢,而没有止息之时了。天下的人,常常忽视了洪水未决口的时候,而要在无可奈何之后才去补救它。哪知(不好的)势态发展到最后,当然就一败而不可收拾了呀。错了而又不改正,和这情况又有什么不同呢?21教育网
所以我说:“犯了错误,必须乘着悔悟的时候鼓足勇气去改正它,这就是善于改错的人了。”
三、语言表达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东西方宗教中都有一个假设:在地球之外,① ,那里尽是金碧辉煌,尽是山珍海味,没有尘世的种种苦难或悲惨。这假设中的天堂,纯属子虚乌有。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或坚决控制地球上的人口,下决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② 。但这后一条出路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月球上没有大气;比如,金星的表面温度很高。所以,除了地球,③ 。?21cnjy.com
解析:本题的每个空白处均需要考虑上下文,尤其需要关注代词(例如“这”“那里”)与连词(例如“或”“但”“所以”)等,它们是决定如何衔接的关键所在。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①(某个地方)有一个天堂
②或将人类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去住)
③我们没有其他的任何星球可去
13.(2014·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21·世纪*教育网
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论语·公冶长》)
注: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ī):醋。
(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 观。?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思想观点,这则材料谈到了如何交朋友,说的是孔子的“择友观”。
答案:择友
(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
解析:本题考查对孔子思想的领会和分析能力,以理解分析为主。答题时要紧扣材料“友直”“益矣”以及对“乞诸其邻而与之”的理解,挖掘孔子评论的用意所在。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2-1-c-n-j-y
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于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