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有教无类
课时演练·促提升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及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中人(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以上,可以语(yǔ,告诉)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B.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停止)之,无愠(yùn,生气、怨恨)色
C.不愤(郁结,指有疑难问题想弄明白)不启,不悱(fěi,郁闷、凄切)不发。举一隅(yú,墙角)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1·世纪*教育网
D.贫而无谄(chǎn,讨好、奉承别人),富而无骄,何如
解析:A项,“语”应读“yù”。B项,已:罢免。C项,悱:想说而说不出来,不知如何表达。
答案:D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连词,就。B项,兼词,之于。C项,副词,表猜测,大概。D项,动词,罢免/语气词,了。
答案:D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求也退,故进之
A.起予者商也 B.如会同,端章甫
C.己欲立而立人 D.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解析:C项和例句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A项,动词的正常用法;B项,名词用作动词;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C
4.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起予者商也 B.其斯之谓与
C.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D.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解析:A项为判断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A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21·cn·jy·com
(《论语·先进》)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www.21-cn-jy.com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
(《论语·公冶长》)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求也退,故进之
退:退缩。
B.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政:政事。
C.由也兼人,故退之
兼人:一个人做两个人的事情。
D.崔子弑齐君
弑:子杀父、臣杀君。
解析:C项,兼人:一人顶两人、超过别人,即敢作敢为。
答案:C
6.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句中语气词,表停顿。B项,介词,把/动词,认为。C项,疑问代词,哪里/语气词,可不译。D项,动词,到/代词,这。2·1·c·n·j·y
答案:A
7.下面对文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做了不同回答,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来源:21·世纪·教育·网】
B.从孔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许多话是根据具体情况而说的,因此我们对于孔子的话,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教条地去照搬照用。2-1-c-n-j-y
C.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白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21*cnjy*com
D.在孔子看来,“忠”和“清”只是“仁”的一个方面,仅有忠和清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不能被称为君子。【来源:21cnj*y.co*m】
解析:D项,“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不能被称为君子”错,根据文意可知,孔子仅仅认为他们两人不能被称为“仁者”。【版权所有:21教育】
答案:D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参考答案:(1)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这样回答他,推进他一把,以便他遇事能够放下包袱;子路敢作敢为,有时不够慎重,所以我这样回答他,以使他遇事能够退一步想想。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陈文子抛下这四十匹马到别的国家去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3题。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子贡利口巧辞。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至齐,说田常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吾兵业已加鲁矣,奈何?”子贡曰:“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出处:21教育名师】
子贡南见吴王。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名存亡鲁,实困强齐也。”吴王曰:“吾尝与越战,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夫勇者不辟难,智者不失时。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21*cnjy*com
越王除道郊迎。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勾践顿首再拜,遂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子贡报吴王,吴王大说,遂发九郡兵伐齐。子贡因去之晋,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晋君许诺。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端木赐》,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置齐而伐越 置:安排。
B.越王除道郊迎 除:清扫。
C.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 诚:如果确实。
D.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 兵:兵器。
解析:A项,置:放弃。
答案:A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二三子何为莫出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子胥以谏死 引以为流觞曲水
C.夫伐小越而畏强齐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D.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解析:C项,连词,都表转折。A项,介词,因为/介词,替。B项,介词,因为/介词,把。D项,副词,于是/副词,竟。21教育网
答案:C
11.子贡在游说各国君主时,总在赤裸裸的利益之上,加上一层冠冕堂皇的道理外衣。下面都属于“道理外衣”的一组是( )21cnjy.com
①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②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 ③夫勇者不辟难,智者不失时 ④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 ⑤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 ⑥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②句不是“道理”,而是救鲁的方法。④句是子贡叙述自己先前的做法。⑥句只是叙事,而非“道理”。①③⑤均为子贡游说各国君出兵的大道理。www-2-1-cnjy-com
答案: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阴谋家田常想谋反,但又担心高、国、鲍、晏四大权臣反对,于是准备发动对鲁国的战争以削弱四人的实力。子贡临危出使,辗转于各国,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成功分化瓦解他们,保存了鲁国。
B.子贡凭着能言善辩,纵横捭阖,奔走于众多诸侯国中,最终使这些诸侯国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吴国和越国,原先强大的吴国灭亡了,原先濒临灭亡的越国则崛起。
C.吴国以救鲁的名义入侵齐国,打败齐国后,与晋国争霸,但最终未能如愿。吴军被晋军大败的消息传出后,越国趁机突袭吴国,吴国形势急转直下,曾经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也最终身死。
D.越王勾践为了让吴王夫差放心前去攻打齐国,以使自己得到再次崛起的机会,除了派人给吴王送上贵重的宝物,他还在吴王面前表示,自己愿意带上越国兵马助吴王一臂之力。
解析:D项,“他还在吴王面前表示……”属无中生有。
答案:D
13.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
②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
参考答案:(1)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2)①这样,您上无强大的群臣相抗衡,下无百姓责难,架空君主而控制齐国的就只有您了。
②让(越王)出兵相随,这实际上是使越国国内空虚,名义上是追随诸侯去讨伐(齐国)。
参考译文:端木赐,卫国人,字子贡。口齿伶俐,能言善辩。田常想在齐国作乱,却畏惧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的势力,所以想调遣他们的兵力来攻打鲁国。孔子听说这件事,对门下的弟子说:“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地,是父母之邦。国家危险到这个地步,你们几个为何不挺身而出呢?”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国,孔子答应了。子贡到了齐国,劝说田常说:“我听说,忧患在国内的攻打强国,忧患在国外的攻打弱国。现在您的忧患在国内。如今你想打败鲁国来扩张齐国的国土,战胜了,会使齐君骄傲,会使齐国的大臣受到尊宠,而你的功劳却不在其中。所以说不如攻打吴国。攻打吴国如不胜,百姓死在外国,朝廷内大臣势力空虚,这样,您上无强大的群臣相抗衡,下无百姓责难,架空君主而控制齐国的就只有您了。”田常说:“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怎么办?”子贡说:“请让我前去见吴王,请他援救鲁国攻打齐国,您就率兵迎击他们。”
子贡南下去见吴王。劝吴王说:“如今,拥有万辆兵车的齐国独自占领千辆兵车的鲁国,与吴国争强弱,我私自为大王的危险担心。况且援救鲁国,表面上是保存危亡的鲁国,实际上是围困强大的齐国。”吴王说:“我曾经与越国交战,越王苦练自身,优养名士,有报复我的打算。您等我攻打了越国后再听从您的意见。”子贡说:“越国的实力没有超过鲁国,吴国的强大没有超过齐国,大王放下齐国而去攻打越国,那么齐国早已平定鲁国了。况且大王攻打弱小的越国而害怕强大的齐国,就不是勇敢了。勇敢的人不避危难,明智的人不会坐失良机。如今保存越国向诸侯表示自己的仁义,援救鲁国攻打齐国,给晋国施加威力,诸侯一定会竞相朝见吴国,称霸天下的大业就成了。大王如果确实厌恶越国,我请求去会见越王,让(越王)出兵相随,这实际上是使越国国内空虚,名义上是追随诸侯去讨伐(齐国)。”吴王大喜,就派子贡出使越国。
越王清扫道路,到郊外迎接。子贡说:“现在我已劝说吴王援救鲁国攻打齐国,他的本意想去却又怕越国,说‘等我攻破越国才行’。像这样,攻破越国是肯定的了。况且有报复人的志向而让人知道,这是不安全的。”勾践听完叩头拜了两拜,于是就问子贡该怎么办才好。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猛残暴,子胥因直言进谏而被赐死,太宰伯嚭当权,只知顺从君王的过失而保存自己的私利:这是残害国家的治理方法呀。现在大王若果真出兵辅助吴王来迎合他的心意,用贵重的宝物来博得他的欢心,用谦卑的语言来表示对他的尊重,那么他就一定会攻打齐国了。如果这场战争败了,就是大王的福气了。如果战胜了,必然兵临晋国,我请求北上去见晋王,让他共同攻打它,这样灭掉吴国是必然的了。”越王大喜,同意按他的意见行动。子贡回来向吴王汇报了情况,吴王大喜,就发动九郡的人马攻打齐国。子贡于是就离开吴国到晋国去,劝说晋君整治兵器、休养士兵来等待吴军的到来,晋君同意了他的意见。子贡离开晋国回到鲁国。吴王果真与齐国的军队在艾陵开战,大败齐军,擒获了七个将军率领的士兵还不班师回国,果然调兵开赴晋国,与晋国人在黄池相遇。吴晋两国争强,晋国人攻打吴国军队,大败吴军。越王听到吴军战败的消息,就渡江袭击吴军。后来杀死了吴王夫差和太宰伯嚭。攻破吴国三年后,越国成为东方霸主。
三、语言表达
14.(2015·山东,17)用排比的修辞方式,改写下面画线部分。要求:①句式一致;②字数相等;③与上文语意连贯;④不改变原意。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长途跋涉后,我终于在林中寻到这幽深澄碧的水潭。这潭水,可以将我的容颜映照在它明镜一般的水面上;我把这潭水当作激发我诗兴的佳酿;这潭水还可以成为我的墨池,供我笔走龙蛇。
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解答本题,首先梳理语句的结构,明辨语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从整体看,画线句表达了“我”与“潭水”的关系,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三个分句有三个比喻,故应以比喻为核心,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之结构一致,字数相等。
答案示例:如明镜,让我映照容颜;似佳酿,助我激发诗兴;若墨池,供我笔走龙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