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课时演练:5.3东海之大乐

文档属性

名称 《先秦诸子》课时演练:5.3东海之大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05 17:2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东海之大乐
课时演练·促提升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以此比形于天地     比:掩护,遮蔽。
B.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闻:名声。
C.不足以举其大
举:全,尽。
D.夫不为顷久推移
推移:变化、发展。
解析:B项,闻:知识、见闻。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解析:C项,均为动词,认为。A项,介词,被/介词,从。B项,于是、就/竟、却。D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
答案:C
3.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B.吾自以为至达已
C.是非坎井之蛙与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解析:B项,认为。A项,古义:面向东;今义:东边。C项,古义:这不是;今义:事理的正确与错误,也指口舌。D项,古义:大道理;今义:不吝啬,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答案:B
4.下列“之”字,按其用法分三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泾流之大 ②两涘渚崖之间 ③野语有之曰 ④我之谓也 ⑤少仲尼之闻 ⑥轻伯夷之义 ⑦睹子之难穷 ⑧非至于子之门 ⑨大方之家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⑦/③/④/②⑤⑥⑧⑨
解析:①⑦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代词,这样;④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②⑤⑥⑧⑨结构助词“的”。
答案:D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端:尽头。
B.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旋:转,改变。
C.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少:不满。
D.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殆:危险。
解析:C项,少:看不起、轻视。
答案:C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C项,连词,“就”。A项,形容词词尾/动词,表示肯定,相当于“是”。B项,连词,表示承接/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且”。D项,介词,表示被动,“被”/动词,看见。
答案:C
7.下列关于选文的分析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伯起初觉得自己的天地最广大,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天地确实阔大,他当初的认识有局限是情有可原的。
B.河伯看到广阔的大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承认自己的原有认识是错误的,这一认识转变是值得肯定的。
C.在河伯的感叹里,河伯觉得有些人对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他们不应该认为孔子的学识少,也不应该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D.河伯的感叹里还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自己有幸来到大海,增长了见识,否则,因见识短浅而自以为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解析:C项,“河伯觉得有些人对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错,原文是河伯“弗信”。
答案:C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2)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参考答案:(1)水流很大,波涛汹涌,两岸之间以及水中陆地与河岸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2)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的道理多了,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1题。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然有形①。撽以马捶②,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 将③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 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 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 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 ”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 ”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 ”髑髅深颦蹙④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
(节选自《庄子·至乐》)
注:①骨尧(xiāo)然有形:骨尧然,尸骨干枯的样子。有形,有似生人头颅的形状。②撽(qiào)以马捶:撽,敲打旁击。马捶,马鞭。“捶”通“箠”。③将:还是。④深颦(pín)蹙(cù)安页:皱眉头,愁苦的样子。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    患:担心。
B.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
累:负担。
C.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虽:即使。
D.吾使司命复生子形
复:恢复。
解析:A项,“患”,此处应为名词,祸患。
答案:A
1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
(2)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句式和词语。“不善之行”,不好的品行;“愧”,愧疚;“丑”,羞耻;“安能”,怎么能;“南面王”,面朝南做君王;“劳”,劳苦。
参考答案:(1)还是你有不好的品行,怕给父母妻子留下耻辱而这样的呢
(2)我怎能舍弃南面为王的快乐而再次去受人间的劳苦呢
11.这段文字选自《庄子·至乐》。在庄周看来,最大的乐趣是什么 这体现了庄周怎样的“生死观”
解析:解答时,要结合故事的内容,从髑髅的最后一句话“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中不难看出。
参考答案:在庄周看来,人活着是痛苦的,死才是最快乐的事。这是庄周对当时黑白颠倒的社会的愤激之言。
参考译文:庄子到楚国去,见到一颗死人头骨,干枯而有生人头颅的形状。庄子用马鞭子敲打着髑髅问道:“先生是由于贪图享乐,放纵情欲,丧失养生之理而成为这样的吗 还是遭遇亡国之事,为斧钺诛杀而至于此呢 还是你有不好的品行,怕给父母妻子留下耻辱而这样的呢 还是你因为挨饿受冻而成为这样的呢 还是你年事已高本该如此呢 ”就这样讲完,拉过髑髅,枕在头下睡去。半夜时,髑髅显现在他的梦中,对他说:“听您的言谈好像是位善辩之士,看您所说之事,都是活人的负担,死人则没有这些。您愿意听听死人的快乐吗 ”庄子说:“是的。”髑髅说:“死人,没有君在上面,没有臣在下面,也没有一年四季的操劳之事,从容自得地与天地同在,即使南面为王的乐趣,也不能超过啊。”庄子不相信,说:“我让主管生死之神复活你的形体,还给你骨肉肌肤,归还你父母、妻子、邻里朋友,乃至知识,你愿意吗 ”髑髅紧紧皱起眉头,现出愁苦的样子说:“我怎能舍弃南面为王的快乐而再次去受人间的劳苦呢 ”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15题。
左慈显神通
左慈字元放,庐江人也。少有神通。尝在曹公座,公笑顾众宾曰:“今日高会,珍羞略备。所少者,吴松江鲈鱼为脍。”放曰:“此易得耳。”因求铜盘,贮水,以竹竿饵钓于盘中,须臾,引一鲈鱼出。公大拊掌,会者皆惊。公曰:“一鱼不周坐客,得两为佳。”放乃复饵钓之。须臾,引出,皆三尺余,生鲜可爱。公便自前脍之,周赐座席。公曰:“今既得鲈,恨无蜀中生姜耳。”放曰:“亦可得也。”公恐其近道买,因曰:“吾昔使人至蜀买锦,可敕人告吾使,使增市二端。”人去,须臾还,得生姜。又云:“于锦肆下见公使,已敕增市二端。”后经岁余,公使还,果增二端。问之,云:“昔某月某日,见人于肆下,以公敕敕之。”
后公出近郊,士人从者百数,放乃赍酒一罂,脯一片,手自倾罂,行酒百官,百官莫不醉饱。公怪,使寻其故。行视沽酒家,昨悉亡其酒脯矣。公怒,阴欲杀放。放在公座,将收之,却入壁中,霍然不见。乃募取之。或见于市,欲捕之,而市人皆放同形,莫知谁是。后人遇放于阳城山头,因复逐之。遂走入羊群。公知不可得,乃令就羊中告之,曰:“曹公不复相杀,本试君术耳。今既验,但欲与相见。”忽有一老羝,屈前两膝,人立而言曰:“遽如许。”人即云:“此羊是。”竞往赴之。而群羊数百,皆变为羝,并屈前膝,人立,云:“遽如许。”于是遂莫知所取焉。
老子曰:“吾所以为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若老子之俦,可谓能无身矣。岂不远哉也。
(选自《搜神记》)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恨无蜀中生姜耳     恨:怨恨。
B.公怒,阴欲杀放
阴:暗地里。
C.昨悉亡其酒脯矣
亡:丢失。
D.乃募取之
募:广泛征求。
解析:A项,“恨”应为“可惜”。
答案:A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不能直接表现左慈神通的一组是(  )
①须臾,引一鲈鱼出 ②公使还,果增二端 ③公怒,阴欲杀放 ④却入壁中,霍然不见 ⑤行视沽酒家,昨悉亡其酒脯矣 ⑥而群羊数百,皆变为羝
A.②④⑥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①④⑤
解析:②是左慈神通的结果,不是直接表现;③是因为左慈神通,使得曹操想杀掉他,是间接表现;⑤酒家丢失酒肉,是左慈神通的结果,也是间接表现其神通。
答案:C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曹操宴请宾客,邀请左慈赴宴。为了验证左慈神通,故意说缺少鲈鱼,没有蜀中生姜。
B.左慈施展神通,在宴会上就将曹操的命令转达给了他的使臣,结果使臣真的多买了两段锦。
C.丢失的酒脯其实都让左慈通过神通转移给百官享用了。可见,其神通只是物体的转移。
D.左慈为了躲避曹操的追杀,让自己及数百只羊都变成同一模样,因此躲过了曹操的追捕。
解析:B项,“在宴会上”错,原文是说“人去,须臾还”,此时左慈已经离开宴会。
答案:B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视沽酒家,昨悉亡其酒脯矣。
(2)或见于市,欲捕之,而市人皆放同形,莫知谁是。
(3)吾所以为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参考答案:(1)走到一家酒店,得知昨晚这家酒店的酒肉全都丢失了。
(2)有人在街上见到元放,想要捕捉他,可是整个街上的人都变得和元放一模一样,不知道谁是真的。
(3)我之所以有大忧患,是因为自己有形体;如果我没有形体,我还有什么忧患呢
参考译文:左慈字元放,庐江人。年少时就有神通。他曾经参加曹操的宴会,曹操笑着对众宾客说:“今天高朋满座,山珍海味都准备得差不多了。所缺少的,是用吴松江特产鲈鱼做的鱼脍。”元放说:“这容易弄到。”于是他要了一只铜盘,盛满水,用竹竿挂上鱼饵在盘中垂钓,一会儿,就从盘中钓出一条鲈鱼来。曹操拍手叫好,众宾客感到十分惊奇。曹操又说:“一条鱼不够招待大家,有两条就好了。”于是元放再用竹竿鱼饵在盘中垂钓。一会儿,又钓出一条鱼来,两条鱼都有三尺多长,新鲜活泼。曹操准备亲自下厨烹调,一一赏赐在座宾客。曹操说:“现在鲈鱼有了,可惜没有蜀地的生姜作调料。”元放说:“这也好办。”曹操恐怕他在附近路上买,就说:“我先前派人到蜀地买彩锦,你告诉我的使臣,叫他多买四丈。”元放离开后,一会儿回来,带来了生姜。还对曹操说:“在蜀锦市场见到了您的使臣,已告诉他多买四丈彩锦了。”一年以后,使臣回来,果然多买了四丈彩锦。曹操问那个使臣,那个使臣说:“去年某月某日,我在市场见到一个人,把您的命令传达给了我。”
后来曹操到近郊游玩,随从官员有一百多人,元放拿着一坛酒,一片肉干,亲自为官员们倒酒,一百多个官员都酒醉肉饱。曹操觉得很奇怪,派人查找原因。走到一家酒店,得知昨晚这家酒店的酒肉全都丢失了。曹操生气了,暗地里想要杀掉元放。元放在宴会上,曹操想捉拿他,他往后面退到墙壁之中,忽然不见了。于是曹操悬赏众人,见到元放就捉拿他。有人在街上见到元放,想要捕捉他,可是整个街上的人都变得和元放一模一样,不知道谁是真的。后来有人在阳城山头见到元放,又去追捕他。元放于是跑进羊群不见了。曹操知道元放不容易捉住,就叫人对着羊群说:“曹公不再杀你,只想试一试你的神术,现在已经应验了,只想与你见面。”忽然有一只老公羊,弯着两只前膝,像人一样站起来说:“看我们慌忙成这个样子。”那些人立刻说:“这只羊就是元放。”那些人争着扑向这只羊。然而那群羊有几百只,一下子都变成老公羊,并弯着两只前膝,像人一样站起来说:“看我们慌忙成这个样子。”于是就不知道抓哪一只羊了。
老子说:“我之所以有大忧患,是因为自己有形体;如果我没有形体,我还有什么忧患呢 ”像老子这样的人,可以说能够做到没形体了。难道他们的精神还不远大吗
三、语言表达
16.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一次“什么是幸福”的社会调查活动,请你根据随机调查的9个行人的回答,写出一条对幸福的调查结论。
调查问题:什么是幸福
调查记录:
①三轮车夫:有钱就是幸福。 ②忙的白领:有闲就是幸福。 ③下岗工人:有工作就是幸福。④失去双亲的人:父母在就是幸福。 ⑤捡破烂的人:多捡些垃圾就是幸福。⑥落榜考生:考上大学就是幸福 ⑦双目失明的姑娘:能看见就是幸福。 ⑧轮椅上的瘫痪病人:站起来就是幸福。 ⑨小学生:妈妈能带上我上公园玩就是幸福。
调查结论(不超过20字):
参考答案:生活中缺少什么,什么就是幸福。
17.仿照前面的语句,补写两句话,使得前后句式一致、文意连贯。
最快的脚步不是跨越,而是继续;最慢的步伐不是缓慢,而是徘徊;        ,    ;        ,    。
答案示例一:最好的道路不是大道 而是坦荡 最险的道路不是陡坡 而是陷阱
答案示例二:最大的幸福不是得到 而是拥有 最好的财富不是金钱 而是健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