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尊 生
课时演练·促提升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
B.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C.实熟则剥,剥则辱
D.大枝折,小枝泄
解析:A项,“旁”通“方”;C项,“剥”通“扑”;D项,“泄”通“抴”。
答案:B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副词,“将要”/连词,“尚且”。C项,介词,“用、拿”/动词,“认为、以为”。D项,代词,“你”/助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B项,动词,都为“到……去”。
答案:B
3.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因杖策而去之
A.籍吏民,封府库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解析:D项,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A、B、C三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D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2)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参考答案:(1)太阳出来的时候起来劳动,太阳落山以后就休息,在天地间自由自在,而自觉得意、开心。
(2)能够珍视生命的人,即使富贵也不会因用来养生的物品伤害身体,即使贫贱也不会因追逐利益而拖累、祸害身体。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 若将比予于文木邪 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 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 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庄子·人间世》)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絜之百围
絜:用绳子等计量圆筒形物体的粗细。
B.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辍:中止。
C.实熟则剥
剥:剥落。
D.几死,乃今得之
几:将近、几乎。
解析:C项,剥:通“扑”,击打。
答案:C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B项,语气词,表强调/代词,他的。A项,连词,就。C项,语气词,用于主谓之间舒缓语气。D项,副词,才。
答案:B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匠师徒去齐国的曲辕看到了一棵被当作神树的栎树,树冠高大,树身粗壮,看的人如同赶集一样多,而木匠师徒认为其无用却对此不屑一顾。
B.木匠认为栎树是百无一用的散木,所以才能长得如此粗大。文章以寓言的形式阐述了无用而用的深刻道理,贴切自然,形象生动。
C.许多树木正因为对常人有用而中途夭折,不能成材,世间许多事物都是如此。栎树因为无用才活得长久,又因为长寿而被世人尊为神树。
D.文章善于运用对比说理。柤梨橘柚果蓏等结出的果实能为人所用而常被击打挫伤,相反,栎树因为无所可用却免遭斧斤得以保全。
解析:A项,“木匠师徒认为其无用却对此不屑一顾”错,文中师父不屑一顾,但徒弟看了个够。
答案:A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2)女将恶乎比予哉 若将比予于文木邪
参考答案:(1)这是不能当材料的树木,没有什么用处,所以它才能有如此长寿。
(2)你要拿什么和我相比呢 你将把我跟有用的树木相比吗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2题。
大定岁丙午冬仲月,予由侍从出守汝南。既视事之明年,即州之北,得败屋数楹,旁穿上漏,不庇风雨。乃命枝倾补罅,仍其旧而新之,公余吏退以为燕息之所。两檐之外,左有笋石,屹然而笔卓;右有仙榆,蔚然而盖偃。每佳夕胜日,予幅巾杖屦,徜徉乎其间。至于倚苍壁而送飞鸿,藉清阴而游梦蝶,方其自得于言意之表也,心如坚石,形如槁木,陶陶然,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其为乐可胜计耶 予自是与木石有忘年莫逆之欢,因榜其轩曰“三友”。
客有过而问焉,曰:“窃闻吾子杜门屏迹,交亲解散,其所友者谁欤 ”予指以告。客仰而叹俯而笑曰:“曩吾以子为达,今子之鄙至此乎!所谓笋石者,鳞皴枯燥,不任斤凿,此固无用之石也。所谓仙榆者,离奇卷曲,不中规矩,此亦不材之木也。人且贱而弃之,曾不一顾,子恶取而独友于是哉 ”予曰:“嘻!若知其一,未知其二。向有牛奇章之嘉石,钱吴越之大树,则第以甲乙,衣以锦绣矣。予虽欲友,其可得乎 今以予谬人,与夫顽石散木,皆绝意于世,而世亦无所事焉,此其所以为友也。夫人情之嗜好,固不在乎尤物,而在乎适意而已。如谢康乐之山水,陶彭泽之琴酒,嵇康之锻,阮孚之屐。然必先得之于心,而后寓之于物,故无物不可为乐。虽其所寓不同,亦各适其适也。子意以为何如 ”客曰:“是则然矣,奈何木石无情,奚足以知子之区区如此 ”予曰:“不然,人之遇物但患不诚果能以诚则生公之石可以点头玄奘之松亦能回指。幸无忽。”
客愧予言,茫然自失,宜其有会于心者,乃相顾一笑而去。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时丁未夏,四月望日。三槐王元老记。
(取材于王寂《三友轩记》)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仍其旧而新之 仍:仍然。
B.不任斤凿 任:承受。
C.曾不一顾 曾:竟。
D.奚足以知子之区区如此 区区:拳拳之心。
解析:A项,仍:依循。
答案:A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屹然而笔卓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子恶取而独友于是哉 彼且恶乎待哉
C.予虽欲友,其可得乎 其可怪也欤
D.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解析:A项,表并列关系。B项,副词,怎么/代词,何。C项,表反问语气。D项,趁机。
答案:B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情嗜好“虽其所寓不同,亦各适其适也”,这与王羲之“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兰亭集序》)所见略同。作者以木石为友,苏东坡则“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可谓各适其适。
B.作者说,夫人情之嗜好,而在乎适意而已,在议论中体现道家推崇的无为超脱、随意自适的思想和独特的人生旨趣。
C.《三友轩记》生动地再现了作者贬官以后“心如坚石,形如槁木”的情状,记述了甘与顽石、散木为友的心理。表面故作旷达,实则难掩郁郁不平之气。
D.全文语言朴素,物我两融,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融于一体,意蕴深刻。
解析:D项,“语言朴素”有误;另外,也没有使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答案:D
12.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人之遇物但患不诚果能以诚则生公之石可以点头玄奘之松亦能回指。
答案:人之遇物/但患不诚/果能以诚/则生公之石/可以点头/玄奘之松/亦能回指。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曩吾以子为达,今子之鄙至此乎!
②夫人情之嗜好,固不在乎尤物,而在乎适意而已。
参考答案:①从前我认为您很通达,(没想到)现在您竟见识浅薄到如此地步!
②人的情感喜好,原本就不在于寄托的是否为珍奇之物,而在于是否能称心合意罢了。
参考译文:金大定丙午年冬季十一月,我以侍从的身份离京任职汝南。我到任治事后的第二年,在州北寻得几间破屋子,四壁透风,屋顶漏雨,不能遮风避雨。于是让人支撑倾斜(的地方),修补缝隙,依循它的旧貌来翻新它,在我公务余暇,小吏下班之后,把它作为休息的地方。(屋子)两檐之外,左有笋石,高耸而笔直;右有仙榆,长势茂密,枝叶横垂,大如伞盖。每逢美好时日,我束巾拄杖漫步石木之间。至于(有时)背靠着苍青的石壁而目送远飞的鸿雁,(有时)借一片清凉的树荫而像庄周梦蝶,每当自己悠闲得用言语无法形容,内心就像磐石(笃定),身体就像枯木(沉静),闲适快乐得都不知道什么是我,什么是外物,那种快乐之情怎么能够计量得出呢 我从此和木石有了忘年知心的交情,于是命名(木石)之旁的屋舍为“三友轩”。
有来访的客人(不解其意)而问我:“我私下里听说您闭门隐迹,亲戚朋友疏离,那和您做朋友的是谁呢 ”我指着石木告诉(客人)。客人前仰后合地笑道:“从前我认为您很通达,(没想到)现在您竟见识浅薄到如此地步!笋石,有如鳞片般的皴痕,形体干枯,不堪斤斧雕琢,它原本就是无用的顽石。仙榆,盘绕弯曲,不合于规矩,也是无用的树木。常人尚且看不上并将它们抛弃,甚至不愿多看一眼,您怎么偏偏把它们作为好友呢 ”我说:“啊!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从前(唐人)牛奇章的美石,钱吴越的大树,(世人)就已经把(它们)置之高位,(给它们)穿上锦绣。我即便想与它们为友,哪里能做得到呢 现在我(这个)被贬受辱的人,和那顽劣的石头、无用的木头一样,都无意于世俗,也不想有什么作为,这就是我以它们为友的原因。人的情感喜好,原本就不在于寄托的是否为珍奇之物,而在于是否能称心合意罢了。正如谢灵运(袭封‘康乐公’)寄情山水,陶渊明(曾做彭泽令)寓情琴酒,嵇康打铁,阮孚蜡屐。但是一定是先在心里有所领会,之后再寄托在外物之上,所以没有什么外物不能够让人感到快乐。虽然他们所遇到的事物不同,却都各自满意于能带给自己快乐的事物。您的想法如何呢 ”客人说:“(您所说的)这番话是对的,怎奈木石无情,哪里能够完全了解您这般诚挚的心意呢 ”我说:“不是这样的,人对待外物,只怕不够真诚。如果能够以诚相待,那么生公讲经之石可以点头,玄奘之松也能够转向而指。希望您不要忽视啊!”
客人对我所说的感到惭愧,怅然若失,(那些话)应当是让他内心有所领悟的,于是对视一笑(他)就离开了。我于是把这番话刻在这石崖上。当时是丁未夏四月十五日。三槐王元老记。
三、语言表达
13.下文对《清明上河图》所绘是“清明时节”提出了异议,请概括提出异议的三个角度,不超过20字。
清明时节黄河中下游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10度左右,但画中却有很多带着扇子的人物,还有光着身子的小孩在街上玩耍。再进一步细察,还可以看到在画卷的右首有驮木炭的驴子,如果清明前后进暖炉炭,则违背宋人生活的一般规律。画面上还有多处酒肆,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宋代秋季新谷下来要酿酒喜庆丰收,此酒谓之“新酒”。
参考答案:人物穿着特征;生活习俗;新酒酿成季节。
14.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4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连日来,海南博鳌因众多政府首脑齐聚于此参加在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的大背景下召开的旨在解决亚洲各经济体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博鳌亚洲论坛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解析:首先明确主干:海南博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然后从状语中切分、提炼出三个信息:论坛参与者、论坛召开背景、论坛目的。
答案:①连日来,海南博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②因为众多政府首脑齐聚于此参加博鳌亚洲论坛。③此次博鳌亚洲论坛是在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的大背景下召开的。④它旨在解决亚洲各经济体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15.下面是贵阳龙场镇阳明精舍俟圣园中的一副对联,顺序已经打乱,请重新排列。(只填序号)
①山中明月 ②伴人观鸟迹 ③五千年往事胸中翻滚 ④依圣学安立 ⑤天元正始道在是 ⑥林下清风 ⑦照我读麟经 ⑧九万劫洪荒性里收尽 ⑨赖王心断截 ⑩知体培根命归焉
上联:
下联:
答案:①⑦③⑨⑤ ⑥②⑧④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