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选读
一、兼 爱
课时演练·促提升
一、基础巩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强必执弱( )
(2)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
(3)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
(4)韦以带剑( )
(5)是以仁者非之( )
参考答案:(1)控制,驾驭 (2)互相使对方得利 (3)事、事情 (4)去毛熟治的皮革 (5)反对
2.下列各句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例: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A.胁息然后带 B.富必侮贫
C.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 D.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
解析:A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B项,“富”指富足的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C项,“野”指在野外,名词作状语。D项,“说”通“悦”,喜好。
答案:A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B.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
C.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D.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解析:A项,虽然:古义,两个词,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此成立。B项,从而:古义,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今义,表目的或因果关系的连词,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D项,左右:古义,身边的人。今义,方位名词,表示大致范围;有时也可作动词,“控制”的意思。
答案:C
4.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B项,其:代词,自己。A项,前一个“然”为“是的”,后一个“然”为“这样”。C项,前一个“恶”为“憎恨”,后一个“恶”为“不好的”。D项,前一个“相”,为“相互”,后一个“相”为“我”,偏指一方。
答案:B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 天下之害何也 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 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 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 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 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墨子·兼爱中》)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之与家之相篡 篡:劫夺。
B.人之与人之相贼
贼:偷窃。
C.何以易之
易:改变。
D.胁息然后带
胁:收敛。
解析:B项,贼:残害。
答案:B
6.下面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
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文的主旨是“兼爱”。②是“兼爱”的结果;③是墨子批评天下士人的话语。
答案:B
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仁人”主要是指那些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实施仁政的人。
B.选文借第三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说理严密具有说服力。
C.“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
D.选文第三段列举事例进行论证,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
解析:C项,文中列举晋文公、楚灵王、勾践的事例,不是说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而是说君主要引领士人“兼爱”,无比较意。
答案:C
8.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 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
(2)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3)此何难之有焉 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参考答案:(1)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呢 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
(2)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
(3)这样有什么困难呢 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
(二)(2015·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3题。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趍(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 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 ”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 ”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 ”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淮南子·修务训》)
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可也;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 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 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言曰:“鲁般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
(《论衡·儒增》)
鲁般者,肃州燉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酉阳杂俎·贬误》)
注: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班”。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闻而悼之 悼:哀悼。
B.于是乃偃兵
偃:停止。
C.如审有机关
审:确实。
D.赍物具千数谢之
赍:赠送。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A项,悼:悲痛,哀伤。
答案:A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B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A项,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介词,给,替。D项,介词,在。
答案:B
11.下列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能够体现鲁班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
①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
②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③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
④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
⑤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
⑥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使用排除法,②是说墨子能破解公输的“巧”。⑤为作者的质疑。
答案:B
12.对上面三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淮南子·修务训》一段中,鲁班虽然制造出攻城利器云梯,但在与墨子的攻守模拟中完败,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B.《论衡·儒增》一段,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指出儒书中对鲁班的记述有浮夸不实之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衡》作者的务实精神。
C.《酉阳杂俎·贬误》一段,对鲁班的记叙颇有神异色彩,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曲折,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D.三段文字虽然都涉及了古代能工巧匠鲁班,但体裁有别,叙议各有侧重,文字风格不同,表达主旨各异。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A项,结论不妥,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答案:A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
(2)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
(3)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
参考答案:(1)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2)如果木鸢机件、枢纽完全具备,和木车马相同,就一直飞翔不会落下来。
(3)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必:果真。义:道义,用为名词。曷为:为什么。(2)机关:设有机件并能制动的机械装置。集:停止,这里是落下的意思。(3)为:为(他们)。雨:下雨。
参考译文:过去楚国要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以后很悲伤。他就从鲁国出发赶了十天十夜路,脚上打起一层层的老茧也不肯休息,撕下衣衫布包裹一下脚又向前赶路,到达楚都郢城。拜见楚王,说:“我听说大王您要兴兵攻打宋国,您是估计一定能攻占宋国后才决定攻打呢,还是要使民众劳苦和逃亡,损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之地,仍要进攻呢 ”楚王说:“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墨子说:“我看大王一定是名誉受损,又必定得不到宋国。”楚王又说:“公输现在是天下有名的工匠,由他来制造云梯这种器械来攻宋城,为什么不能取胜 ”墨子回答说:“请让公输模拟攻城,我来防守。”于是公输般摆开器械来攻城,墨子也摆出守城的阵势和装备。公输般连攻九次城,被墨子打退九次,始终攻不进城内。于是楚王才息兵,停止对宋的进攻。
儒者的书上说:“鲁般和墨子技艺高超,用木头雕刻成老鹰,飞了三天没有落下来。”说他们用木头做成老鹰会飞,是可能的;说它飞了三天没有落下来,就是夸大。用木头雕刻成老鹰,就因为仅仅像老鹰的样子,怎么能飞上天就不落下来呢 既然会飞翔,怎么能达到三天之久呢 如果真有机关,飞上天就一直翱翔,不会再落下来,那么该说终于能一直翱翔,不该说三天不落下来。像社会上流传的话说:“鲁般技艺高超,丢失了他的母亲。”这是说巧工鲁般为他母亲做木车马,用木人驾驭,机件、枢纽完全齐备,车上面坐着他母亲,车一跑就不回来了,鲁般就失去了他母亲。如果木鸢机件、枢纽完全具备,和木车马相同,就一直飞翔不会落下来。(实际上,)机关只能在很短时间内起作用,不会超过三天,那么木车马一样也该三天内在路上停下来,不会一去不回因此而丢失他的母亲。这两件事一定都不符合真实情况!
鲁般,肃州敦煌人,生卒年不详,他心思精巧,技艺高超。他在凉州建造佛塔时,造了一只木鸢,敲击机关三下,木鸢就可以飞动,他就乘着木鸢飞回家。不久,他的妻子怀孕,父母再三追问,他的妻子才说了原因。后来,他的父亲偷偷拿到木鸢,敲击十多下机关,乘上它,一直飞到了吴地的会稽。吴人以为鲁般的父亲是妖怪,就杀了他。鲁般重又造一只木鸢,乘上它飞到吴地,找到了父亲的尸体。鲁般怨恨吴人杀了他的父亲,回来后在肃州城南,造了一个木仙人,让他的手指向东南吴地方向,于是,吴地大旱三年。(吴地的一位占卜术士,)占卜后说:“(吴地大旱,)是鲁般干的。”于是吴人带着许许多多的物品来向鲁般谢罪。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本朝初期,当地人还向这个木仙人祈祷过。
(三)〔2015·北京,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19题。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①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 ”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 ”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 ”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巨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注:①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后文解狐、午、腹黄享(tūn),均为人名。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1)至公也
A.到达 B.极、最
C.至于
D.导致
解析:此句是对“尧、舜不让位给自己的儿子而让位给舜、禹”这一行为的评价。因此“至公也”是评价尧舜大公无私,应当是“极其公正”的意思,故选B项。
答案:B
(2)忍所私以行大义
A.忍耐
B.容忍
C.对……狠心
D.抑制
解析:此句是评价腹黄享不徇私枉法而杀其子的行为,“忍”应该是“对……忍心、狠心”的意思。句意为“对自己偏爱的东西狠心(割舍)来成全大义”,A、B、D三项的意思由“容忍、忍耐”引申而来,语意有交叉,且不能体现腹黄享不徇私枉法,故不恰当。
答案:C
15.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A项,副词,表疑问语气,“那么”/代词,“它的”。B项,助词,“的”。C项,副词,“于是、就”。D项,助词,“……的人”。
答案:A
1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与其子而授舜
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舜
B.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C.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
D.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翻译,联系上下文可知,“君问可”是“您问我谁可以胜任这个职位”的意思,“可”指的是“胜任”,因此选B项。
答案:B
17.请把第一段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解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联系文意,注意词类活用的现象。“烛”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解释为“照亮”;“行”和“四时”联系在一起理解,解释为“运转”;“长”解释为“发展、生长”。翻译时要注意语序,使句子通顺。
参考答案:日月照耀万物而不偏私,四季运行而不偏私。天地、日月、四季都是依据德而行,所以万物能够顺利生长。
18.用恰当的熟语描述下列人物各自的处事为人。要求任选两人,每个人物用两个熟语(包括成语)描述。
①晋平公 ②祁黄羊 ③腹黄享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俗语运用能力。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也需要对文言文中的人物性格、作为有清晰的了解。晋平公要抓住他咨询、听取祁黄羊意见这一特点;祁黄羊要抓住他“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这一特点,更偏重于公正不阿;腹黄享要抓住他坚守法律惩处自己的儿子这一特点,更偏重于不徇私枉法。
答案示例:晋平公:从谏如流 择善而从
祁黄羊:出以公心 不念旧恶
腹黄享:大义灭亲 铁面无私
19.请具体说明“善”字在以下三种语境中指向的对象。①平公曰:“善。”②国人称善焉。③孔子闻之曰:“善哉!”
解析:“善”字在三句话中都有“赞许”之意,必须联系上下文来确定评价的对象。第一句出现在祁黄羊的建议之后,因此是对“建议”的赞许。第二句是一个总括性的语言,是对祁黄羊的举荐、晋平公的纳谏以及被举荐人物的称职作为的赞许。因此这一句应该是百姓对一系列行为的评价。第三句是孔子评价祁黄羊,后有议论“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因此“善”的对象是祁黄羊公正的做法。
参考答案:①晋平公认可并批准祁黄羊的建议。②国人对祁黄羊的荐贤、晋平公的纳谏以及解狐、祁午的称职表示赞赏。③孔子对祁黄羊的荐贤原则表示赞赏。
参考译文:上天不为私利而去覆盖万物,大地不为私利而去承载万物,日月照耀万物而不偏私,四季运行而不偏私。天地、日月、四季都是依据德而行,所以万物能够顺利生长。
尧有十个儿子,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禹,这是最公平的。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缺少一个长官,谁可以担当这个重任呢 ”祁黄羊回答说:“解狐适合(补这个缺)。”晋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 ”(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可以胜任这个职位,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晋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都城的人(都)称赞(任命解狐)好。过了一些时候,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缺少个掌管军事的官,谁担任合适 ”(祁黄羊)答道:“祁午合适。”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 ”(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平公(又称赞)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都城的人称赞(任命祁午)好。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话,真好啊!(他)荐举外人,不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墨家有个有名的人叫腹黄享,住在秦国。他儿子杀人,秦惠王说:“先生年纪大了,没有其他儿子;我已经命令官吏不要杀他,在这件事上先生你还是听我的吧。”腹黄享回答说:“墨家的准则说:‘杀人的人死,伤人的人被判刑。’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禁止杀伤人是天下的大义。大王即使赐我儿子活命,命令官吏不要杀他,我也不能够不遵守墨家的准则。”没答应惠王,于是杀了他儿子。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的了。对自己偏爱的东西狠心(割舍)来成全大义,腹黄享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了。
三、语言表达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俗话说:“开卷有益。”读书对人有很多好处,可以帮助人“修心”。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生活里没有书籍,① 。读书还能够祛除人内心的空虚,让一颗心在知识的海洋中渐渐丰盈、充实起来。读书人不会无奈和茫然,② ;读书人不会孤独和寂寞,因为有书为伴。因此,③ 。
参考答案:①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②因为可以从书中获取智慧 ③我们平时要多读书
21.下列对“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标志整体呈圆形,既体现民族团结、和谐包容的文化内涵,也体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B.标志中的太阳神鸟图案动感很
强,既体现中国文化强大的向心力,也体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C.标志中的神鸟与太阳光芒的数目,暗合中国文化中四季、四方、十二生肖、十二时辰等元素。
D.标志中光芒四射的太阳,既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也象征着我国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D项,“也象征着我国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有误,此徽标的核心是保护文化遗产,重在保护,理解为“飞速发展”属牵强附会,太阳表现的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