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课时演练·促提升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宦:做宦官。
B.称此以求,则天下不足矣
称:相称,配得上。
C.而越人跣行
跣:赤脚。
D.三虱食彘,相与讼
讼:争论。
解析:宦:做官。
答案:A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②圣人见微以知萌 ③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 ④子虽工自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众,子必危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见:①动词,引见、介绍;②动词,看见、看到。虽:③④均为关联词语,虽然。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
B.假人于越而救溺子
C.陈轸贵于魏王
D.焉往而不美
解析:D项是宾语前置句,A、B、C三项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答案:D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变是心也,居晋而可;不变是心也,虽远越,其可以安乎
(2)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3)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参考答案:(1)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居住在晋国就可以了;不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即使居住在遥远的越国,难道就可以安宁了吗
(2)凭着你们夫妇的特长,到用不着这些特长的国家活动,想要使自己不穷困,难道可以做到吗
(3)有才有德而去掉自以为有才有德的心思,到哪里能不美呢。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宋君曰:“醉足以亡裘乎 ”对曰:“桀以醉亡天下,而《康诰》曰‘毋彝酒’,‘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
……
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犁锄曰:“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
……
曾从子,善相剑者也。卫君怨吴王。曾从子曰:“吴王好剑。臣相剑者也。臣请为吴王相剑,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卫君曰:“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吴强而富,卫弱而贫。子必往,吾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乃逐之。
(《韩非子·说林上》)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 亡:丢失。
B.假人于越而救溺子
假:假如。
C.卫君怨吴王
怨:怨恨。
D.臣请为吴王相剑
相:鉴别。
解析:B项,假:借。
答案:B
6.关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①假人于越而救溺子 ②吴强而富 ③子之为是也 ④吾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而:①表目的关系;②表并列关系。之:③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④代词。
答案:D
7.下列关于文段的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绍绩昧故意醉酒亡裘,是为了对经常饮酒的宋君进行讽谏,告诫他不要因此亡国。
B.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是为了将来鲁国有难,能够得到晋国和楚国的帮助。
C.犁锄认为要真正使鲁国避免祸患,首先要同近邻齐国搞好关系,因此应让众公子宦于齐。
D.曾从子欲为卫君而行刺吴王,可是卫君认为他是为了“利”而行刺,因而不会成功,所以最终拒绝了他。
解析:A项,“故意醉酒亡裘”错;C项,“因此应让众公子宦于齐”错;D项,“因而不会成功”错。
答案:B
8.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
(2)臣请为吴王相剑,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
参考答案:(1)跟遥远的越国借人来抢救淹在水中的孩子,越国的人虽然善于游水,这孩子也一定是没命了。
(2)请让我去给吴王鉴别宝剑,我把剑拔出来给他看,乘便为您刺杀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3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 ”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 ”对曰:“信。”公曰:“安信 ”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②两和: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大夫期十日 期:约定。
B.会天疾风
会:适逢。
C.犯风而罢虞人
犯:冒着。
D.过而击之也
过:经过。
解析:D项,“过”应为“犯过错”。
答案:D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解析:A项,第一个“者”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第二个“者”是“……的人”。B项,第一个“而”是表顺承关系的连词;第二个“而”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却”的意思。C项,第一个“以”是表目的关系的连词,“来”的意思;第二个“以”是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因为”的意思。D项,两个“且”都是副词,意思是“将要”。
答案:D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
( )
①遂罢兵而去 ②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④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⑤曾子欲捕彘杀之 ⑥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解析:本文是典型的“一事多人型”的文言文阅读。此种体裁近几年高考出现频率不高。本文共讲了七个人关于“诚信”的故事。四个事例从正面直接体现,三个事例从反面间接体现。第二段是对“诚信”的阐释。故直接体现诚信的事例是第一段“晋文公”,第三段“吴起”,第四段“魏文侯”,第五段“曾子”。所以该题六句话中直接表现诚信的有四句①③④⑤,故选B项。
答案: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解析:D项对“因遣之”的理解错了。遣的是“客”,不是“关市”,所以“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是错误的。
答案: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2)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
(3)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解析:(1)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其”指代词“这样”,“信”是“讲信义”,“归”是“归附”。另外固定用法“可……乎”翻译成“能够……吗”。(2)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止”是“使……留下来”,使动用法;“故人”是“老朋友”。(3)注意重点词语,“而”表顺承关系,译为“就”;“信”是“相信”。固定用法“非以……也”译成“不是用来……的方法”。
参考答案:(1)有了像那样讲信用的国君(或“有国君像那样讲信用”),能不归顺他吗
(2)吴起出门,遇见一位老朋友,便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的。”
(3)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参考译文: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士大夫黄越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晋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国君像(晋文公)那样讲信用,能不归顺他吗 ”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国君像(晋文公)那样讲信用,能不归顺他吗 ”于是向晋文公投降。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并且评价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晋文公问箕郑说:“怎样救济饥荒 ”箕郑回答说:“守信用。”晋文公说:“怎样守信用呢 ”箕郑说:“在名位、政事、道义上都要守信用。名位上守信用,群臣就会尽职尽责,好的坏的不会混杂,各种政事不会懈怠;政事上守信用,就不会错过天时季节,百姓不会三心二意;道义上守信用,亲近的人就会努力工作,疏远的人就会前来归顺了。”
吴起出门,遇见一位老朋友,便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的。”(承诺)马上就会回来吃饭的。吴起说:“我等您来吃饭。”老朋友到晚上还没来,吴起不吃饭等候着他。第二天早上,派人去请老朋友。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
魏文侯和守山的人约定了打猎时间。第二天,正巧碰上天刮大风,近侍劝阻文侯不要再去,文侯不听,说:“不可。因风大的缘故而失掉信用,我不能那样处身行事。”于是亲自驾车前去,冒风告诉守山人打猎的事作罢。
曾子的妻子上集市去,小儿子跟在后面哭泣。孩子母亲说:“你回去,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她去集市回来,曾子打算抓猪来杀。妻子阻止说:“不过是和小孩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可不是开玩笑的对象。小孩没什么才智,要靠父母做出样子才会跟着学,完全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了他,也就是教儿子学会骗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方法啊。”于是就把猪杀掉煮了。
楚厉王遇到军情警报,就击起军鼓作为号召,通知民众一起防守。他喝酒喝醉后,错误地敲响了军鼓,民众都非常惊慌。厉王派人安抚大家说:“我是醉酒后和近侍开玩笑,才错误地击了鼓。”于是民众都松懈了下来。过了几个月,又遇到军情警报,厉王击鼓,民众却不去备战。于是他更改命令,明确信号,这样民众才信从了。
李悝警告左右壁垒的军队说:“小心地警惕敌人!他们早晚就会来袭击你们。”像这样的警告说了好多次,但敌人却没有来。左右壁垒的军队都松懈了下来,不再相信李悝。过了几个月,秦人前来袭击他们,打起来后,几乎消灭李悝全军。这是不讲信用的祸害。
卫嗣公派人扮成经过关卡的人,这个人在过关时受到了主管官吏的非难,该人于是贿赂这个官吏,才得以顺利过关。卫嗣公对那官吏说:“某月某日,有个人给了你钱,你就放他过关了。”关卡上的管理官吏特别害怕,认为卫嗣公明察下情。
三、语言表达
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阴阳五行学说离我们现在已经很遥远了,所以今天的人对这个学说,① 。事实上,阴阳五行学说是包括张仲景在内的古代圣贤通过研究自然规律和生命规律所取得的成果。② ,像那些风水先生和星象学家等,他们也都在运用五行学说。但是,他们所运用的阴阳五行学说,和中医原奉的地阴阳五行学说,③ 。
参考答案:①有着不少的误解或不解 ②它已经渗透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③已经不是一回事
15.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给这幅漫画拟一个题目。要求:不能以《无题》为题,不超过5个字。
(2)请揭示其深刻寓意。
参考答案:(1)不堪一击 (2)这幅漫画讽刺当今社会中某些人做出的承诺似气泡(或气球)一样,轻轻一碰就会破裂,令原本郑重的承诺变得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