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测评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孔子对民生问题是重视的,但语焉不详。孟子则把孔子的仁学落实到政治的措施上,要求社会统治者和管理者在解决民生基本问题上体现仁民爱物的思想感情,中国近代的民生主义即发源于此。
首先,要“制民之产”,使百姓丰衣足食。仁政最核心的内容便是解决好民众的吃穿问题,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有起码的保障。其次,“省刑罚薄税敛”,人民的负担要有一个限度,过此即有灾难,所以要省刑罚,必须薄税敛。第三,救济社会上的孤苦无援者。第四,加强教育,德化民俗。孟子认为要在富民的同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民去恶从善,形成礼义之风。这样,社会才有秩序,人民才会有真正的安宁寿福。
在早期儒家代表人物中,没有哪一位比孟子更重视民众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地位。
孔子讲过“民无信不立”的话。孟子则大大前进了一步,他提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这就是民为邦本的思想。
孟子相信天命,但他把天命化为民意,认为这两者是一致的,这实际上是用民本思想重新解释了传统的天命论,大大提高了民众的地位。他引《太誓》的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的感受和意志,体现了上天的精神,“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君王只要能使百姓满意,就等于服从了天命。孟子用民众的意志代表天命,从而限制君王的意志,“君权天授”变成了“君权民授”。
孟子提出了一个超越同时代人的口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口号一经提出,便使社会震动,响彻了两千多年,成为批判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这个“民贵君轻”的说法,在先秦诸子之中是极为罕见的,它肯定民众是国家的主体,对于君权至上的制度具有很大的冲击力。按照孟子这一思想来设立政治体制,至少能发展出开明的君主立宪制。这是孙中山提出民权主义的思想源头之一。
孟子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是确立中国士人的独立性格,提升了士人的精神境界,为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建立了一种较高的标准。
孟子认为君臣关系完全是相对的,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士可以为明君而死,但不必为昏君而死。暴虐之君可以被废除诛讨,所以他不赞成愚忠。他认为明君必须“贵德而尊士”“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这样,孟子就大大提高了士君子的社会地位。
孟子刻画了有社会责任心的知识分子的气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大丈夫的气度是何等的雄伟宏大,富贵、贫贱、威武这三样东西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节,在生死考验面前能“舍生而取义”,最后成全自己完美的人格。在中国历史上,为了社会进步事业而“成仁”“取义”的志士仁人是很多的,他们的思想多少都受到孟子的影响。
对于我们来说,孟子的思想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如能认真开发而运用,对于今天人性的改良、社会的治理、民族的复兴,将有莫大的助益。
(选自牟钟鉴《从孔子到孟子》,有删节)
1.下列对于孟子“仁政”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孔子和孟子都很重视民生,但孔子的论述模糊、零散,相比之下,孟子的“仁政”思想更清楚,更具体,更有条理,也更具有可操作性。
B.孟子不仅继承而且创造性地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社会的统治者和管理者提出了具体施政要求。
C.孔子关于民生的论述虽然语焉不详,但它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基础,所以,也理应把它看作中国近代民生主义思想源头的一部分。
D.与要求保障基本民生、减轻百姓负担、保护和救济社会弱势群体相比,孟子的仁政更强调用孝悌之义对百姓实行道德教化,以确保社会秩序。
解析:D项,孟子的仁政最核心的内容是要保障基本民生。
答案:D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民本思想和“君权民授”的新天命论,都充分体现了孟子对民众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地位的前所未有的重视。
B.西欧和日本等国之所以能发展并保留成熟的君主立宪制,是因为这些国家比中国封建王朝更能接受孟子的学说,更愿意放弃君权至上的封建制度。
C.孟子为中国知识分子所建立的一套立命处世的高标准,不仅确立了中国士人的独立的人格,而且提升了士人的精神境界。
D.孟子重新阐释了君臣关系,认为士可以为明君而死,但不必忠于昏君,暴虐之君可以被废除诛讨,这已经具有了朴素的平等和民主思想色彩。
解析:B项,原因分析错误,不能从客观结果反推主观意愿。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重视和强调民众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地位,这不仅在早期儒家代表人物中是最突出的,而且在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是很少见的。
B.孟子的仁政学说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孙中山近代革命思想中的民生思想和民权思想也都从孟子那里汲取了精华。
C.孟子刻画的“大丈夫”气象已经成为一种完美人格和优秀精神的坐标,长久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国有社会责任心的知识分子的思想。
D.孟子的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只要我们认真开发、运用,就必定会对今天人性的改良、社会的治理和民族的复兴产生巨大的助益作用。
解析:D项,“只要……就”充分条件关系错误,过于肯定,原文表述为假设关系。
答案:D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7题。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安页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何以能鼓乐也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孟子·梁惠王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语暴以好乐 语:告诉。
B.直好世俗之乐耳
直:只,仅仅。
C.举疾首蹙而相告曰
蹙安页:皱眉头。
D.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王:诸侯王。
解析:D项,王:称王。
答案:D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B.今王鼓乐于此
有复于王者曰
C.可得闻与
然后快于心与
D.不若与众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解析:C项,与:通“与欠”,语气词,相当于“吗”。A项,之:代词,他/助词,的;B项,于:介词,在/介词,向;D项,若:动词,比得上/代词,如此。
答案:C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文中这样写的作用是用庄暴不懂得音乐与政事的关系,说明音乐在政事上的重要性。
B.听了孟子的问话“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时,“王变乎色”。“王变乎色”的原因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感到羞愧。
C.孟子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今之乐由古之乐也”,在孟子看来,其问题不在爱好新乐或古乐,而在于能否施行仁政。
D.孟子由欣赏音乐推及欢乐,技巧十分高明。“臣请为王言乐”,这里的“乐”当解释为“欢乐”,而不能解释为“音乐”,是因为“言乐”的内容包括两个:一是王鼓乐,二是田猎。这两件事,都归结到是否与民同乐。
解析:A项,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艺术的高明,制造议论的悬念。
答案:A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4分)
(2)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6分)
参考答案:(1)寡人不能喜欢古代圣帝明王的音乐,只不过喜欢世俗的音乐罢了。
(2)我们大王喜欢演奏音乐,为什么使我们到了这种最痛苦的地步呢 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离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8~9题。
渔家傲
[宋]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注】这首词创作于作者晚年。此时,作者已被罢相隐居在金陵,心境渐渐平淡。
8.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作者隐居的环境。从词中看,作者隐居的环境有哪些具体特点 请根据词中内容简要概括。(5分)
参考答案:群山环抱、绿水萦绕、花草众多、居室简陋、远离尘世。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6分)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闲适恬淡)。作者先描写了隐居环境的幽静、美丽,远离世俗纷扰,寓情于景;接着描写了自己隐居生活的闲适:午睡甜美,听听鸟语;然后将听鸟语和“听朝鸡”进行对比,突出感情;最后通过黄粱美梦的典故抒发自己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 , ,天下可运于掌。
(3)富贵不能淫, , :此之谓大丈夫。
答案:(1)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三、表达运用(15分)
1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1)在电子商务方面,他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他没有 ,而是瞄准了新的领域。
(2)有分析家指出,西班牙队坚持旧的战术是 ,没有取得好成绩是理所当然的。
(3)在新的环境下,我们对于行情的理解也要变化,不能 ,用旧的思维模式来指导自己的操作。
A.固步自封 抱残守缺 墨守成规
B.墨守成规 抱残守缺 固步自封
C.抱残守缺 固步自封 墨守成规
D.固步自封 墨守成规 抱残守缺
解析:“固步自封”“抱残守缺”“墨守成规”都有“因循守旧”的意思。“固步自封”偏重在不求上进;“抱残守缺”偏重在不肯接受新事物;“墨守成规”偏重在按规矩办事。根据具体语境,第(1)句应用“固步自封”,第(2)句应用“抱残守缺”,第(3)句应用“墨守成规”。
答案:A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菲律宾一家民间机构公布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多数菲律宾民众认为困扰菲国的腐败和贫困问题在总统阿基诺上台以来的三年里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善。
B.从温暖的春季到炎热的夏季,随着气温的升高,病原微生物滋生迅速,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预防马铃薯、四季豆、野菜等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C.人工智能作为21世纪最为前沿的技术之一,其发展将扩展人类的能力边界,对促进技术创新、提升国家竞争力乃至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D.报告显示,尽管美国加州房地产市场在2014年里因为美元的升值而疲软,但由于中国买家的推动,使外国人购买加州房屋的增长比例与往年基本持平。
解析:A项,搭配不当,“问题……改善”有误,“改善”改为“解决”。B项,结构混乱,“预防……的发生”不当,应去掉“的发生”。D项,主语残缺,去掉“使”。
答案:C
13.仿照画线句,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4分)
读《孟子》的寓言,须知道故事是“宾”,寓意才是“主”。
孟子讲偷鸡者的故事,不是讽刺小偷,而是讽刺那些知错不改的人;
讲齐人在坟场乞讨的故事, , ;
讲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 , 。
参考答案:不是讽刺齐人 而是讽刺那些不择手段追逐富贵利达的人 不是讽刺逃兵 而是讽刺梁惠王的政治跟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
14.请为右面漫画拟写题目,并写出漫画寓意。(5分)
(1)题目: (2分)
(2)寓意: (3分)
参考答案:(1)题目:要命的WiFi(意思对即可)
(2)寓意:无线信号遍布各处,人们被其异化,失去了生活和思考的能力。
四、作文(60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意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在自然界中,北地的瑞雪,江南的细雨,一望无际的草地和给人以强烈冲击的茫茫戈壁……都给我们留下深深的心灵震撼。
在我们走过的不多的岁月中,一定有你印象最深的人、最深的事,镌刻于我们的脑海,感动着我们的心灵。那些定格的画面与风景永远记载着深藏于内心中的记忆的残片。
要求:请选好角度,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提示:该题是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词为“风景”,我们既可以写自然界中的风景,又可以写自己所经历的人和事。如果写自然风景,可以写与自然风景对话时的状态,希望回归自然生活的心理,还可以沿着一条主线找寻风景背后的人文记忆等。如果写人或事,则应当取材主流意识指导下的人和事,注意真情实感的抒发。内容要表现当今社会的道德风尚的美好、人性的光辉等。另外还要注意“风景”带给人们的永恒的、亘古不变的价值。在行文时,不能只是简单地指出风景,更重要的是,要指出这些风景能够永远深藏的原因,这样才能避免作文流于表面,传达出较为深刻的思想。
参考例文:
不逝的风景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伟大的爱情往往都是如此。青年男女生死以之,半世姻缘不离不弃,即使一朝魂去也永远相依。正是这样的人性光彩使得爱情成为一幅不逝的风景,它给人以追寻的希望,给人以深沉的思考。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的河携着历史的帆,来了又去,旧了又新。但有些人有些事将化为永远不逝的风景,历久弥新,永远驻扎在记忆的紫禁城中,庄严而肃穆,向人们低声述说着它们不随时光而去的原因。
诉说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凄美爱情。时光可以带走生命,但它带不走记忆在苏轼心里的永恒的倩影,“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时间无力携走真挚的记忆和纯真的爱情。当记忆的城门缓缓打开,旧日之景再次浮现,它禁锢了时间之流转,万物之光辉。那生前的美好,那走后的孤寂,和那跨越生死的相爱与相依,都将化作永不逝去的风景,去见证人的至情至性。纵使上穷碧落,纵使下尽黄泉,必然有纯真的爱情来彰显人性的美丽。
诉说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血浓于水的亲情。“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不论你在沙场上何等英姿飒爽,不论你有多么大的功名和成就,留恋处是家的温暖,回首处是崖顶上牵挂的盘桓。每个人心中那一幅幅亲情的画面怎会随时间轻易逝去 由亲情编织的这一道不逝的风景,孕育了我们的生命,滋养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感受血浓于水的温暖。它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消减,更不因历史的尘封而减淡。
诉说着“雄关漫道真知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怎能忘记红军在历山关天险的英勇,又怎能忘记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魄 长征,这不朽的革命史诗,永远印刻在老一辈革命家和中华儿女的心中。时光永远无法风化那“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的民族记忆!如今那赤水河的谋略,乌江边的英勇,雪山上的不屈,草地上的救助都化作了不逝的风景,感动着你我,让世界听到了华夏儿女的最强音。
“流星,飞过天空,可能有一秒的凝望,然而这一瞬的光明,已长久遗留在人的心怀。”岁月流逝如白驹过隙,倏而远去,但历史的记忆却如白沙一样沉积在苍茫大海之中,随波起波落,永恒闪烁。虽“流月将波去,潮水带星来”,但那深藏在记忆紫禁城中的风景永葆庄严肃穆,虽说是流光容易把人抛,可是那红了的樱桃,绿了的芭蕉,是永远定格的画面,是永远不逝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