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五单元测评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管仲的经济思想中,最为奇特的一项是鼓励消费,他甚至倡导奢侈,这在古往今来的治国者中可谓仅见,在《管子》一书中就有一篇奇文《侈靡篇》。
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这显然是长期短缺经济的必然产物。然而管仲却提出“俭则伤事”的观点,在他看来,大家都不消费,就会造成商品流通的减少,从而妨碍生产营利的活动,故曰“伤事”。(见《管子·乘马》:“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要如何才能推动消费 他的答案是,多多消费,甚至无比奢侈地去消费。(见《管子·侈靡》:“问曰:兴时化若何 莫善于侈靡。”)
管仲的这一论述曾经迷惑了此后数千年的中国学者,很多他的信奉者言及于此,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要么百般替管仲申辩。直到近世,历史学家郭沫若才给予了合理的解释。郭氏认为:“他是肯定享乐而反对节约的,他是重视流通而反对轻视商业的,他是主张全面就业而反对消极赈济的,为了能够全面就业,他主张大量消费,甚至主张厚葬。他的重点是放在大量消费可以促进大量生产这一面。因而在生产方面该如何进行,如何改进技术之类的话,他就说得很少,几乎可以说没有。”(郭沫若:《侈靡篇的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
管仲倡导奢侈的理由是,“丹砂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富者靡之,贫者为之”。就是说,只要不人为地堵塞利源,商贾就会日夜不息地从事营运而不知休息。而富裕的人只有不断地消费,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可做。为了强化自己的观点,管仲甚至做过极端的比喻,他建议在煮蛋之前应先加雕绘,在烧柴之前要先加雕刻——“雕卵然后瀹之,雕橑然后爨之”。
管仲本人就是一个富足的享乐主义者。孔子说他的奢侈堪比国君——“其侈逼上”,《史记》说他“富拟于公室”。据《韩非子》和《论语》等书记载,齐桓公把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管仲。
当然,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管仲对侈靡的推崇,并不仅仅为了自己的享乐。在《管子·乘马数》中,他谈及了一个非常先进的观点。他说,每当年岁凶歉的时候,人民没有本业可作,国家就应该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以促进人民就业,尤其要雇用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这时候修筑宫室,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促进就业,平衡经济。
这种通过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来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就业的做法,西方人在两千多年后才学习到手,以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为例,当时的美国、德国等无一不是采用了这样的政策,才走出低谷。可是在两千多年前,管仲就有这样的智慧,确实是让人惊叹的。据美籍华人经济学家杨联陞的考据,在漫长的中国经济史上,除了管仲,只有宋代的范仲淹等极少数人曾经有过类似的思想。
(选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管仲的经济观点的一项是
( )
A.1999年国务院决定增加公民的假期时间,“五一”“十一”长假的出现大大带动了我国旅游业和零售业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B.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投资四万亿元,大搞铁路、公路、机场等基本建设,纾解了四千万失业者的洪流,有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
C.近些年,一些富二代在网络微博中比拼自己拥有的奢侈品,如名牌包、限量版跑车等,更有甚者以百元钞票卷烟,这些现象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D.2014年,苹果公司iphone6、iphone6
plus两款手机首日预定达400万部,为其代工的富士康公司100条生产线加班加点,出货量仍供不应求。
解析:A项,可以在最后一段找到依据;B项,符合鼓励消费,带动就业,刺激经济发展的基本观点;C项,炫富、拼富属于道德讨论的范畴,没有提及消费与生产就业的关系,本文没有与之相关的管仲的经济观点;D项,符合第三段郭沫若分析的管仲的观点:iphone的大量消费促进大量生产。
答案:C
2.下列关于管仲提倡奢侈享乐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管仲提倡奢侈是故意迷惑人们,他的实际意图是:富裕的人不断消费,这样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做;人人不消费,会使商品流通减少,妨碍生产营利活动。
B.管仲反对节约,提倡奢侈享受,是一富足的享乐主义者,奢侈堪比国君。据孔子及古籍的说法,管仲利用财富逼迫君主,使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己。
C.郭沫若的《侈靡篇的研究》较中肯地评价了管仲崇尚奢侈的观点,肯定了他以大量消费促进大量生产的独到,也指出他忽视指导生产、改进技术的缺点。
D.管仲是成熟的政治家。他认为在灾荒年头,人民无业可作,国家大兴土木,尤其是雇用赤贫者,主要是为促进人民就业,平衡经济,并不仅仅是为了享乐。
解析:A项,原文只是说管仲的论述客观上令后人迷惑,并非主观上“故意迷惑”;B项,曲解原意,“管仲利用财富逼迫君主,使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己”原文没有,原文中“其侈逼上”的“逼”是接近而不是“逼迫君主”的意思,“使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己”的说法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齐桓公把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管仲”,无被逼之意;C项,并非“忽视”改进技术,只是“说得很少,几乎可以说没有”;D项,符合第六段论述。
答案: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鼓励消费,甚至倡导奢侈,说明奢侈消费对于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节俭是长期短缺经济的产物,当今提倡节俭,阻碍经济的繁荣发展。
B.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而管仲所认为的“俭则伤事”也有一定的道理,启示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根据实际效用评判事物。
C.为了推行奢侈消费的观点,管仲甚至建议煮蛋前要先雕绘,烧柴前要先雕刻。这个观点虽与传统道德不符,但就促进经济发展而言,值得后人广泛推广。
D.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受管仲治国之道的启发,美国和德国采用了相似政策,通过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就业,使经济走出了低谷。
解析:A项,“提倡节俭,阻碍经济的繁荣发展”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提倡消费对于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没有涉及节俭阻碍经济的繁荣发展;C项,“值得后人广泛推广”的说法言过其实,从“管仲甚至做过极端的比喻”的表述来看,作者并不完全认同此观点,谈不上“广泛推广”;D项,“受管仲治国之道的启发”的说法曲解原意。
答案:B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9分,每小题3分)
雩而雨,何也 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荀子·天论》)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卜筮然后决大事 决:决定。
B.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
赫:光明、显耀。
C.孰与物畜而制之
畜:畜养。
D.孰与骋能而化之
骋:通“呈”,显现。
解析:D项,骋:施展,发挥。
答案:D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解析:A项,认为。B项,代词,什么/代词,怎么、为什么。C项,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但是。
答案:A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荀子认为,下雨、日食等纯属自然现象,与人的活动没有必然的关系,也不会因人的期望而发生或消亡。
B.人们祭神求雨有时下雨,这和没有祭神有时也下雨完全一样,而老百姓却认为很灵验。这正是百姓愚昧之处,需要君子开启心智。
C.荀子指出,礼义是立国之本。作为一个国君只有尊崇礼义、对百姓仁爱、重贤尚能才能治国安邦称王称霸。
D.在天道面前,尊崇、思慕固然必要,但是掌握天道运行的规律加以控制利用则更为重要。
解析:B项,“这正是百姓愚昧之处,需要君子开启心智”错,原文中无依据。
答案: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8题。(10分)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徐无鬼》)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
(2)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参考答案:(1)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头对跟随自己的人说。
(2)自从惠子先生死了以后,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谁可以说话了!
8.庄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什么 这则寓言表达了庄子的什么感情 (4分)
参考答案: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庄子通过这则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惠子的友谊,流露出对惠子纯厚真挚的怀念之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9~10题。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二绝(其二)
[宋]陈与义
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9.这两首诗都写出了“清明日暮”的景色,其共同的景色特征是什么 两位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5分)
参考答案:这两首诗,都抓住“清明日暮”的景色优美宜人、明丽清新这一特征进行歌咏。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10.这两首诗各自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吴诗运用了侧面描写。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叙节日情景,状清明景色。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而归,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流莺于柳林间啼鸣飞翔,可见景色清丽宜人。
陈诗运用了对比反衬。诗人于清明卧病处境冷落,内心压抑凄楚。而城内外人声鼎沸,节日气氛浓烈;两相对照,更见凄恻之情。(或答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后两句写诗人凝神注目,一改诗歌凄楚之情。微风习习,杨柳袅袅,顿觉百媚滋生、神爽志清。给读者以峰回路转、抑扬顿挫的艺术享受。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
(2)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 , ”。
(3)李白在《行路难》中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的两句诗句是“ , ”。
答案:(1)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3)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三、表达运用(15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1)在网络文学极大丰富着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网络文学存在 的现象,不少网络文学作品缺乏深邃的社会意义、深沉的人生感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2)我们成为世界加工大国,却没有太多的发明创造,假冒仿制盛行就是主因之一。劣质的假冒产品 ,不仅使消费者利益受损,甚至会使一个国家的信用体系受损。
(3)目前家政市场从业人员 ,矛盾纠纷层出不穷,保姆雇主孩子都很受伤,面对如此混乱的市场业态,专家呼吁发展与管理规范需同步推进。
A.鱼目混珠 泥沙俱下 良莠不齐
B.泥沙俱下 鱼目混珠 良莠不齐
C.泥沙俱下 良莠不齐 鱼目混珠
D.良莠不齐 泥沙俱下 鱼目混珠
解析:泥沙俱下:泥土和沙石跟着水一起流了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一同显现出来。鱼目混珠:把鱼眼珠杂混在珍珠中,比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良莠不齐:比喻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
答案:B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10月27日,“翰墨中国——全国书法作品大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参展作品围绕“中国梦”为主题,用书法的艺术形式传承中国文化精神。
B.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节目组成员在武汉的精彩表演,受到了武汉各高校学生的热烈欢迎,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C.平时煮粥,大家都喜欢把粥熬得稠稠的,觉得这样的粥具有细腻的口感、丰富的营养和很好的食欲,脾胃虚弱的人容易吸收。
D.调查结果显示,“看病难、物价涨、房价高”的民生问题,已连续三年成为专家提意见最多的焦点问题。
解析:A项,“围绕‘中国梦’为主题”句式杂糅,将“围绕”改为“以”;B项,将“给予”改为“得到”;C项,粥“具有很好的食欲”搭配不当。
答案:D
14.(2015·课标全国Ⅰ,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随着雾霾频发,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PM2.5的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而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 。有鉴于此,我国将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
A.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减少10%
B.汽车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可减少10%,现有汽车的改造并不是必须的
C.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将减少10%以上
D.不管是否改造现有汽车,其尾气中的相关污染物排放都将减少10%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得体连贯的能力。解题时要根据语境要求识别选项,全句意在强调“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那么“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减少10%”,这种逻辑关系最为合理。
答案:A
15.下列是汉字“初”“仁”的篆体写法,请用平实的语言写出你对每一个汉字的形与义的正确理解。要求:对每一个字的解释不超过35字。(6分)
答:
参考答案:初:由“衣”和“刀”构成。用剪刀从开端裁剪衣服,含义为起始(开端)。
仁:由“人”和“二”构成。两个人走在一起却亲如一人,含义为两人亲近友爱。
四、作文(60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傅山在《作字示儿孙》小序中写到,写字要注意“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鲁迅对于作文白描法,也曾谈过十二字:“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其实,这何止是对写字作文的要求,做人做事亦理应如此。
请联系材料,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2)自拟题目。(3)自选文体,诗歌除外。(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理解“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这几句话的含义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宁拙毋巧”,言字应拙朴、自然、本色,而非华巧、机巧;“宁丑毋媚”,言字宁丑而不熟媚轻态,丑中见境,丑中见美,外丑内美;“宁支离毋轻滑”,言字形散乱有骨力但不轻浮;“宁直率毋安排”言字直率为之,凌云健笔,而非巧做安排,失真失性。不仅写字,鲁迅先生对于作文白描法,也曾谈过十二字:“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联系材料中“这何止是对写字作文的要求,做人做事亦理应如此”,这其中包含着一种价值观。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心态浮躁,信仰和理想常常抛到脑后。这则材料就是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材料作文,主题还是比较好把握的,一般不会写跑题,但想要拿到高分也不容易。行文时应围绕价值观问题展开作文。所以本文可从以下角度立意:①隐去浮华,追求本真;②质朴为人,率真为事;③外表的朴素与内心的华贵。符合题旨皆可,亦可进行辩证思考。
参考例文:
褪去浮华求本真
深夜滤去了所有的光影,留下最原始最自然的深邃的黑,不要掩饰,也无须伪装。人们的心也由此沉淀得如此宁静,暴露得如此淋漓尽致。几度深思便觉褪去浮华,还以本真。
当落叶旋着褪色的裙摆完成生命中最后一次轻盈的舞蹈,它追求的是真实,纵使华颜已衰,却在最后的决绝中舞出生命的绚烂。当断墙残垣横亘在废墟的一隅沉默,它不需要任何修复,残损才是它想要留给世人的警示,因为那才是曾经岁月的真实。聆听古寺钟声,斑驳锈迹的钟鼎,也能发出禅意的淡定;抚过青瓦枯藤,残败的痕迹中,似摸过历史的纹路;放肆的笑声,无忌的哭喊,那是人们最真实情感的袒露。撕碎伪装的面具,抛弃所有的装饰,褪去繁华,我们需要的只是真实。
华丽的辞藻,恭维的语调,冠冕堂皇的做作,只能是可笑的形式,那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本质。洗尽铅华的真实才是我们向往的,我们需要的是最真最诚实的话语,也许只是只言片语,也许只是低吟浅唱,却也能化作流过心底深海的暖流。当然“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更是经典而深刻。刻意地显示所拥有的富贵,这只能暴露你内心的虚荣。纵使金杯玉盏,又怎能相抵双手捧饮甘泉的痛快 不必让那些附庸的形式羁绊向往快乐真实的心,简单地看世界,追求真诚而非伪饰。
有时城市太过喧嚣,太过华丽,闪烁的霓虹掩不住内心的空虚,充斥耳膜的音乐纷乱了内心的琴弦。当一切繁华落尽,又能剩下什么让人喟叹 华丽的城市如同一杯卡布其诺,在氤氲的奶油中得到短暂的甜味,咀嚼之后除了苦涩别无所有。而那些大山里来的人,他们看似狂放的舞蹈,听似混杂的音域无不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正是那种无保留的情感宣泄,让心灵远飞。像嵇康一般,在草屋前握铁,在月下抚琴,让天籁传来,让生活无比纯净。
不为世间浮华言语所同化,不为人世虚幻情感所虏获。人,要追求本真。简洁而朴素,率性而为,超越于世俗的潜在规则与无言约定、言语逢迎与情意交接,去追求本真。拥有了本真,丢弃了浮华,你会得到纯天然的快乐!
除去浮华装饰,看庭前花开花落天外云卷云舒。
保持生命本色,让精神天空晴空一碧高远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