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0张PPT。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学业分层测评商品销售市场 香港岛辽东半岛派兵保护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沙市、重庆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半殖民地半封建财产文明遗产领海商品政治贷款三国干涉还辽胶州湾旅顺口租借地既得权益利益均沾国际共管体系学业分层测评(五)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35张PPT。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学业分层测评1841四方炮台第一次自发抵御外侮英国俄国先北后南左宗棠伊犁改订条约行省北洋舰队邓世昌马关条约邱逢甲民族危机反清直隶落垡东交民巷中外反动势力反帝爱国瓜分中国学业分层测评(六)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49张PPT。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学业分层测评“征服满蒙”1931东北南京大屠杀以华制华奴化教育以民族革命战争八一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联军蔡廷锴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日货民族矛盾北平蒋介石内战分裂对峙自卫抗战声明书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全面抗战陕甘宁回民支队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波茨坦公告对日寇的最后一战9月2日台湾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学业分层测评(七)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15张PPT。巩固层提升层鸦片战争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黄海海战
义和团运动
抗日战争 学业分层测评(五)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2016·镇江高一检测)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而言最严重的后果是( )
A.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
B.列强大批入侵
C.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D.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解析】 主权是一个国家独立的标志,《南京条约》签订的最大影响是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其中主权丧失是最严重的后果。
【答案】 C
2.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
【导学号:17080026】
A.方式相同 B.背景相同
C.目的和性质相同 D.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
【解析】 A、B两项虽为两次鸦片战争的相似之处,但都不能体现这次战争的内在联系;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发动的,排除D项;两次鸦片战争的目的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都带有侵略性质。
【答案】 C
3.(2016·张家界高一检测)翻阅《中国近代史》时,看到有关某不平等条约的一段文字:“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你推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A.《马关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南京条约》
【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词“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马关条约》的内容。
【答案】 A
4.清朝进士李希圣曾记录:“……自联军之入城也,时掠取财物,而德兵尤横……夷兵至骑驴上三殿,玉帛图籍焚掠无遗。……俄、英兵迭居颐和园,及出而薪木皆尽矣。”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次战争(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 由材料信息“自联军……而德兵尤横……夷兵至骑驴上三殿,玉帛图籍焚掠……俄、英兵迭居颐和园,及出而薪木皆尽矣”可知,此次战争涉及多国侵略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材料意思相符,故选D项。
【答案】 D
5.(2016·洛阳高一期末)“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导学号:17080027】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 根据“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可知,此时中国已经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的签订意味着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项正确。
【答案】 D
6.关于圆明园遭劫焚事件,时人李慈铭在其《越缦堂日记》中记载道:“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该日记片段( )
①揭示了圆明园毁于内外勾结的事实 ②谴责了国人对圆明园的趁火打劫 ③来自听闻的内容,真实性尚需考证 ④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圆明园劫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由“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可知圆明园的毁灭并不是由于内外勾结,①错误,故选D项。
【答案】 D
[能力提升]
7.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官僚体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官职或机构。这些变化( )
【导学号:17080028】
A.说明原有的官僚体系必须否定
B.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
C.标志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完成
D.无益于近代中国的发展
【解析】 “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官职或机构出现,是在列强侵略下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表现,故B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官僚机构半殖民地化的表现,C项错误;晚清新型管理机构出现,但原有的官僚体系并没有完全否定,故A项错误;列强的侵略使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故D项错误。
【答案】 B
8.《马关条约》第六款约定:“清、日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清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对该条款理解恰当的是日本( )
A.主宰中国的局面基本形成
B.迫使中国承认中日两国的平等地位
C.取代中国确立东亚领导地位
D.同等享有其他列强在中国的特权
【解析】 由“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清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可知日本要求同等享有其他列强在中国的特权,故选D项。日本企图独占中国的局面是在一战期间和全面侵华期间,故A项错误;《马关条约》是不平等条约,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答案】 D
9.根据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导学号:17080029】
(1)图一、图二反映了列强侵华的什么罪行?这次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是什么?
(2)图三、图四反映了列强侵华的什么罪行?图四所反映的战争及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又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四幅图片,侧重考查列强发动侵略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史实,从而得出列强的侵略是中华民族危机始终存在的根源的认识。
【答案】 (1)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结果: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2)疯狂地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丧心病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影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加重。
学业分层测评(六)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某博物馆馆藏梁廷的《夷氛闻记》中记载:“方议款时,夷兵以船泊泥城,登岸肆扰,沿西及北。……大肆淫掠,奸及老妇,村民大哗。……举人何玉成,即柬传东北南海、番禺、增城连路诸村,各备丁壮出护。附郭西北之九十余乡,率先齐出拒堵。……夷兵方舍命突围出,无奈人如山积,围开复合,各弃其鸟枪,徒手延颈待戮,乞命之声震山谷。”书中为残缺,据材料推测,处应该是( )
A.香港岛 B.三元里
C.旅顺口 D.大甲溪
【解析】 首先确定地点,根据“番禺”和所学史实可知指的是广东,再根据“夷兵骚扰”“鸟枪”“徒手”等即可以判断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 B
2.下面张滨的漫画《甲午轶事》,就甲午战争的结局而言,该漫画反映了( )
【导学号:17080032】
A.中国战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经济结构
B.甲午战后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日益高涨
C.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改革的结果
D.战争的结局在于中国落后的政治体制
【解析】 漫画反映了清政府盲目自大,不知中日之间的经济差距。就甲午战争的结局而言,中国战败的原因在于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日本是资本主义经济,故A项符合漫画寓意。
【答案】 A
3.“战斗开始不久,旗舰由于下水十二年,久已失修,舰桥被突然开火的大炮震塌,丁汝昌摔伤,信旗被毁。丁汝昌拒绝随从把自己投入内舱,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可是他只能鼓一舰士气,战斗刚开始,整个舰队就失去了指挥……”针对材料所描述的战况,下列相关叙述最准确的是( )
A.该战役结束后,日军乘机控制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B.此次战役我方主力丧失殆尽
C.该战役结束后,日军乘机抢占了朝鲜全境
D.此次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解析】 题干材料中提到的战役是黄海海战。战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北洋大臣李鸿章要求避战保船,日军围攻威海卫,最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军控制了黄海的制海权。
【答案】 A
4.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 )
【导学号:17080033】
A.三元里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
C.反割台斗争 D.南京保卫战
【解析】 从“保卫国土”“不令倭得”可以判断是1895年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答案】 C
5.19世纪末,谭嗣同奋笔疾书《有感》一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作者所哀伤的是( )
A.揭竿斩木的反抗风潮 B.泛滥成灾的鸦片贸易
C.日益腐朽的清朝统治 D.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故选D项。
【答案】 D
6.美国人石约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一书中写道:“无论如何,起义虽只是象征性、鲁莽的行动,但却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
【导学号:17080034】
A.三元里抗英斗争 B.义和团运动
C.反割台斗争 D.新文化运动
【解析】 由材料“起义虽只是……鲁莽的行动”“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等,可以判断这次运动是一次鲁莽盲目的、和政府有联合的、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爱国运动,这完全符合义和团运动的特点。
【答案】 B
[能力提升]
7.《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材料主要说明( )
A.国人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B.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
C.英军笼络了广东下层民众
D.清政府已完全失去人民支持
【解析】 “他们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说明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这反映了中国普通民众的民族意识极为淡薄,尚未认识到这是一场反侵略斗争。
【答案】 B
8.李大钊说,义和团将“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他主要强调义和团运动( )
A.是一场反侵略的爱国运动
B.具有旧式小生产者的保守性
C.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障碍
D.坚持“扶清灭洋”的方针
【解析】 由材料信息“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可知,李大钊认为,义和团运动反抗西方工业经济压迫,敌视西方工业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具有旧式小生产者的保守性,故B项正确。A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利于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义和团“扶清”,故D项错误。
【答案】 B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7080035】
材料一 当割台的噩耗传到台湾,全岛为之震栗,“若午夜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人们奔走相告,游行集会,鸣锣罢市,愤怒抗议卖国罪行。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在义和团的排外主义中表现了“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服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三 盖中国数千年在沉睡之中,今大梦将觉,渐有“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之思想,故义和团运动,实由其爱国心所发,以强中国,指外国人为目的者也。虽此次初起,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非无故也。 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竞之志者。
——赫德《中国实测论》
(1)材料一中,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台湾人民除了“抗议卖国罪行”,还进行了哪些抗击侵略的行动?
(2)材料二、三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义和团运动最重要的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3)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三归纳即可。
【答案】 (1)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爱国志士邱逢甲、徐骧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开展反割台斗争。
(2)两者都肯定了义和团所表现出的英勇无畏的精神,以及对中国人民的激励作用;同时又看到了其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和局限性。
(3)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
学业分层测评(七)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这里的“统一”指( )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C.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下的“统一”主要指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故选D项。
【答案】 D
2.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宣言》中郑重承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这突出说明了当时中国共产党( )
【导学号:17080038】
A.放弃了自身的奋斗目标
B.改变了对国民党的认识
C.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
D.实现了与国民党的合作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做出了一些让步。
【答案】 C
3.(2015·江苏高考)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导学号:17080039】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解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的标志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故A项错误。题干时间表明这一时期是抗日战争的初期,即防御阶段,而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是在抗战中后期,故B项错误。抗日战争初期,虽然国民政府组织了多次重大战役,但国民党军队无力阻止日军进攻,故C项错误。“新气象”指的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形成,故D项正确。
【答案】 D
4.右图为张乐平在1940年创作的漫画《共荣圈》,左边穿衣服的狗代表汪精卫。能体现该漫画寓意的是( )
①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政府的失望情绪 ②讽刺了汪精卫当上伪国民政府的主席 ③揭露了日本“以华制华”的侵略罪行 ④表明了日本“共荣圈”梦想彻底破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 1940年3月30日,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成为日本的傀儡政府,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漫画作者一方面讽刺了汪精卫,另一方面也揭露了日本“以华制华”的罪行,故②③正确。作者的讽刺对象是伪国民政府,不是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故①错误;漫画不能说明日本“共荣圈”梦想彻底破灭,故④错误。
【答案】 C
5.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反法西斯国家参战数据示意图。它反映了( )
【导学号:17080040】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反法西斯国家参战数据示意图
A.抗战胜利标志着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
B.国际力量支持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C.抗日战争结束了列强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
D.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解析】 从图表中反法西斯时间和参战国军民伤亡人数来看,中国在反法西斯斗争中付出代价较大,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6.(2016·武汉高一检测)二战中谁打败了日本?史学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是美国的原子弹,苏联的对日宣战,还是中国人民的长期抗战?从整体史观来看是( )
A.美国的原子弹
B.苏联的对日宣战
C.中国人民的长期抗战
D.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解析】 整体史观是从事物发展变化的整体着眼考虑问题,故选D项。
【答案】 D
[能力提升]
7.(2015·皖南八校联考)有学者评论:“抗战之前的中国是传统的、一盘散沙的、领导核心无力而且缺乏代表性的非现代化中国,而抗日战争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全新的现代性。”“全新的现代性”是指( )
A.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B.抗战结束促进了现代化建设
C.战争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抗日战争促成了全国的统一
【解析】 抗战之前的中国是一盘散沙,抗日战争爆发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因此抗日战争“带来了全新的现代性”的表现是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故选C项。A项不能体现材料内容,B、D两项说法错误。
【答案】 C
8.观察右图所示漫画,其寓意不包括( )
A.日本必然走向失败
B.中华民族团结抗战
C.敌我力量悬殊较大
D.两个战场相互配合
【解析】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C项内容无法从漫画中得出,故选C项。
【答案】 C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7080041】
材料一 2010年8月15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执行会长步平回顾了中国抗战史研究的新变化。他提到,近年来,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格外注重研究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同时,抗日战争史研究站在整个民族的立场上,充分评价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重要作用。
材料二 右图中的布鞋是为悼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日本强制劳动而死难的中国劳工而缝制的。6 830双布鞋,6 830名死者,每一双布鞋的背后都是一个被撕裂的家庭。从1943年到1945年,日本共强行绑架169批,共计38 936名中国劳工到日本135个工地从事重体力劳动。另据日本外务省1946年的统计,有6 830名中国劳工客死异国他乡。
材料三 据悉,二战时被强掳到日本酒田港从事残酷劳动的原中国劳工及遗属13人此前提起诉讼,向日本政府及酒田市酒田海陆运送公司(原酒田港湾运送)索赔共1.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 151万元)。日本仙台高级法院审判长小野贞夫承袭日本最高法院的判例驳回原告上诉称:“1972年的日中联合声明已经放弃了个人索赔权。”
(1)从材料一研究的视角,概括指出中国抗日战争的地位。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怎样的侵华行径?抗战期间日本在沦陷区对我国的民族工业还进行了哪些破坏活动?其意图及影响是什么?
(3)日本仙台高级法院审判长小野贞夫驳回原告上诉的言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抗日战争的地位,注意材料一强调了全球史观。第(2)问从材料二加以归纳,并联系相关知识组织答案。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需要结合时事来回答。理由可从中国政府在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中的内容仅限于放弃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赔偿,不包含其他的诸如劳工纠纷方面的个人赔偿等角度来回答。
【答案】 (1)地位: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互配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
(2)行径:掠夺中国大量劳动力,进行强制性劳动。活动:在沦陷区,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意图:把沦陷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的战时经济体系当中(“以战养战”)。影响:严重破坏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极大地限制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空间。
(3)不合理。理由:中国政府在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中宣布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是着眼于两国人民友好相处做出的政治决断,仅限于放弃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赔偿,不包含其他的诸如劳工纠纷方面的个人赔偿。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绝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愤图强。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材料二 尽管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已成为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但国共军队牵制了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但)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扑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
(1)根据材料一,简单评述李鸿章对中日甲午战争结果的认识。
(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学者对中国抗日战争地位看法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认识变化的依据。
【解析】 第(1)问,首先从材料一关键信息中概括认识,然后从日本侵华的史实中认识其观点的错误:掩盖了中日甲午战争的侵略性质,没有看到中日甲午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等方面分析。第(2)问,变化根据材料可知由不重视到充分重视;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回答依据。
【答案】 (1)认识:否定种族歧视理论;促进中华民族觉醒,促进了国民奋发图强,要求中日联合,共抗欧洲列强。评价:其观点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没有看到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表现了其迎合日本侵略要求的一面和封建统治的腐朽。
(2)变化:由不重视到充分重视。依据: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主力,有力地支持了欧洲、太平洋等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在远东的侵略,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