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课件+学业分层测评):专题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7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课件+学业分层测评):专题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7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05 18:14:55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学业分层测评七届二中全会西柏坡城市工业国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民主主义 独立主权工人阶级政治建设国家性质 人民民主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大会基本长期共存大杂居区域自治政治制度内蒙古西藏当家做主经济发展学业分层测评(十一)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39张PPT。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学业分层测评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有法可依民主集中制五一六通知革命委员会 人民代表大会 实事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2依法治国学业分层测评(十二)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39张PPT。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学业分层测评告台湾同胞书国共合作邓小平资本主义制度 撒切尔夫人基本法香港问题澳门外国列强祖国统一大业历史遗留徐向前通邮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学业分层测评(十三)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13张PPT。巩固层提升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主法制遭践踏
“一国两制”学业分层测评(十一)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2016·洛阳高一期末)1953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一条规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各民族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下列对此材料的解读,准确的是(  )
A.此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取代了政协制度
B.阐释了直接民主的选举原则
C.《共同纲领》为当时中央人民政府的执政纲领
D.它说明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
【解析】 注意材料的时间“1953年”。新中国成立后,《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一直持续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体现代议制民主,B项错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确立于1954年,D项错误。
【答案】 C
2.下图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中央国家机构组织,它所体现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是(  )
A.国家民主政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 “国家民主政治制度”不属于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图片中没有反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信息,故B项错误;图片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信息充分说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 C
3.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对这一论述评价正确的是(  )
【导学号:17080071】
A.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
B.指导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C.新中国重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解析】 刘少奇强调目前的“迫切任务之一”是“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说明了党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视,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4.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两点:一是时间1953年6月,二是妇女选举权的扩大。人民民主原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管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自由和民主权利,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材料中妇女选举权的扩大说明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是在1954年,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政治协商制度,故C项排除。D项出现在改革开放后,排除。
【答案】 A
5.“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部宪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
【导学号:17080072】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D.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解析】 由材料“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说明该宪法是在1949年后颁布的,A、B、C三项都是共同纲领的内容,体现不出共同纲领的发展。
【答案】 D
6.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新中国成立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
【导学号:17080073】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度
【解析】 由题干材料“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可知考查的是政党制度。新中国成立后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选B项。
【答案】 B
[能力提升]
7.1953年某地普选传单:“旧社会,太可恨,不把妇女来当人!新社会,大改变,男女都有平等权。积极参加大普选,认真行使民主权。”传单主要是为了(  )
A.宣示新中国与旧社会的区别
B.进行民主训练实践新民主主义
C.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解放妇女建立男女平等新社会
【解析】 材料宣示新中国与旧社会的区别,但其主要目的是号召民众参与普选,故A项错误;1953年是一届人大召开前,是为一届人大召开作准备,不是为了践行新民主主义,故B项错误,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已经获得解放,材料的宣传主要是宣传选举,故D项错误。
【答案】 C
8.1965年,中央人民政府正式设立西藏自治区。这一举措对形成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意义在于(  )
【导学号:17080074】
A.实现了自治区人民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
B.开创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先例
C.促进了自治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D.实现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解析】 中国最早的自治区是1947年的内蒙古自治区,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满足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 A
9.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 一届全国  图二 毛泽东主持全  图三 新疆维吾尔自
人大纪念邮票    国政协一届一次会议   治区成立30周年纪念
            银币(1985年发行)
(1)指出与图一相关的重要历史信息,并从新中国政治建设方面评价其意义。
(2)图一、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的什么政治制度?
(3)概括新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
【解析】 第(1)问,考查第一届全国人大的主要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即可。第(2)问,根据图片直接判断即可。第(3)问,实际上要求回答三大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案】 (1)信息: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符合中国国情,具有社会主义特色;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昭示了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前提,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民族区域自治是一项基于国情而实施的重要政治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
学业分层测评(十二)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而只能乱了自己。“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在于(  )
【导学号:17080077】
A.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
B.“左”倾错误严重
C.中共中央对国内外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D.党内民主制度不健全
【解析】 “文化大革命”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故B项正确。A、C两项都是B项的表现,D项是“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答案】 B
2.“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踢开党委闹革命”“服从毛主席要服从到盲从的地步,相信毛主席要相信到迷信的地步”,这些曾经流行于中国的口号从政治层面反映出(  )
A.经济建设必须为政治斗争服务
B.社会性质发生根本转变
C.阶级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D.民主与法制遭受践踏
【解析】 题干中口号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全面夺权”和对毛泽东极端个人崇拜的史实,从政治层面反映出我国民主与法制遭到了严重践踏。
【答案】 D
3.1967年1月,上海以王洪文为首的造反派组织,非法夺取上海党政各级领导权一事对全国造成的直接影响不包括(  )
【导学号:17080078】
A.刘少奇被永远开除出党
B.各省市掀起夺权高潮
C.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D.武斗事件普遍发生
【解析】 刘少奇受迫害与王洪文在上海夺权没有直接联系。
【答案】 A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标志,这一制度经历了曲折发展、严重挫折、恢复健全三个阶段。其第三阶段开始于(  )
A.1954年 B.1966年
C.1976年 D.1978年
【解析】 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遭受严重挫折。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恢复并迅速发展。
【答案】 D
5.1978年,邓小平曾说:“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成‘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这主要反映了(  )
①存在“无法可依”的现象 ②民主政治建设亟待加强
③一些党员干部的法律意识淡薄 ④亟待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说明当时存在“无法可依”的情况;“把领导人说的话当成‘法’”说明民主政治建设亟待加强,党员干部的法律意识淡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亟待建立和健全。
【答案】 D
6.1978年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重提民主:“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因为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民主集中制没有真正实行,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在这里,邓小平强调(  )
【导学号:17080079】
A.平反冤假错案的紧迫性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反对个人崇拜的重要性
D.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性
【解析】 材料中“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民主集中制没有真正实行,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是指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国内个人崇拜盛行,破坏了民主集中制,故选C项。
【答案】 C
[能力提升]
7.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报告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是(  )
A.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B.保障人民政治权利
C.保障人民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D.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解析】 题干一再强调“人民主体地位”,其目的是“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做主”,说明我国民主政治根本目的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表现,排除。
【答案】 D
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全面展开。到1983年7月,“文革”中30多万件冤假错案、110万件历史遗留案件得到纠正和复查,300多万名干部得到平反昭雪。这成为“拨乱反正”的关键一步。此举(  )
【导学号:17080080】
①成为实行改革开放的起点 ②为现代化建设奠定社会基础 ③促成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 ④调动了干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改革开放的起点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平反冤假错案无关,故①错误;平反冤假错案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社会基础,故②正确;平反冤假错案使历史遗留案件得到纠正和复查,受迫害干部得到平反昭雪,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故③正确;平反冤假错案使受迫害干部得到平反昭雪,故能调动干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故④正确。
【答案】 D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材料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做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以上均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书皮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所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的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网》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期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解析】 第(1)问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注意从材料二、三中归纳要点,注意语言要精练。第(3)问属于开放性题目,选取不同的角度谈自己的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特点: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既借鉴吸取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的道路。
(3)认识:新中国成立是民主政治实现的必要前提;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民主政治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必须相适应。
学业分层测评(十三)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1979年,邓小平访美时宣布:“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
【导学号:17080083】
A.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展
B.放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前提和立场
D.使“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形成
【解析】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故选A项。B项叙述错误,我国政府没有承诺放弃武力;C项是1992年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个重大问题上达成的共识,称为“九二共识”;“九条方针”后来成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D项错误。
【答案】 A
2.(2016·台州高一检测)“忽然遭世变,两别泣不休,相相人已远,海角天涯梦,结发夫妻尤似梦,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战祸何时终?”这首诗最有可能出自(  )
A.抗战老兵   B.台湾老兵
C.老红军 D.老知青
【解析】 由题干材料“两别”“相相人已远”“人间战祸”可知反映的是台湾与祖国的分离,故选B项。
【答案】 B
3.“忆往昔,求和割地华夏声咽忍顾黎民血;看今朝,喜迎回归举国同庆再造中国魂。”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副对联主题的是(  )
【导学号:17080084】
A.开国大典   B.“文化大革命”结束
C.改革开放 D.香港回归
【解析】 从题干材料“求和割地”“迎回归举国同庆”可知是香港回归,故选D项。
【答案】 D
4.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代表西方社会发表了《香港已死》的预言文章。12年后,《财富》的姊妹杂志《时代》以25页的专辑否定了《财富》的预言。这从根本上说明(  )
A.西方社会反对“一国两制”
B.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
C.“一国两制”适合香港发展
D.西方对华态度发生根本变化
【解析】 由《财富》预言《香港已死》到《时代》否定预言,承认香港繁荣发展,从根本上说明了中国政府“一国两制”政策的正确性,故本题选C项。
【答案】 C
5.1980年,当时的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蒋经国在回答美国人士提问时说:“大陆是中国领土,凡伤害中国同胞者,皆为中华民族敌人。”材料主要表明蒋经国(  )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希望完成国家统一
C.希望两岸人民共同维护民族利益
D.希望两岸同胞团结反对外敌入侵
【解析】 蒋经国的观点指出了海峡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都是中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A项。
【答案】 A
6.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九二共识”最主要的内容是(  )
【导学号:17080085】
A.两岸和平统一 B.坚持“一国两制”
C.两岸实现“三通” D.“一个中国原则”
【解析】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就是“九二共识”。
【答案】 D
[能力提升]
7.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一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说明(  )
A.“一国两制”的构想就此提出
B.“一国两制”的理论因此形成
C.“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
D.“一国两制”的构想已成功运用
【解析】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排除A、B两项;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运用,排除D项。
【答案】 C
8.据新华社报道,原籍常州的台胞周纯娟女士,是第一个取得入境大陆探亲签证的人。当她第一次探亲走出机场出口的时候,82岁的周老先生一眼就认出女儿,健步迎上去与女儿紧紧拥抱,眼睛全湿润了,泪水里浸满了40年的思念。这一历史事件表明(  )
【导学号:17080086】
A.两岸达成了“一个国家”共识
B.台湾当局结束对大陆敌对政策
C.两岸关系缓和出现历史性变化
D.大陆对台政策发生根本性转折
【解析】 1987年之后,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两岸达成“一个国家”共识发生在1992年,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台湾当局并没有结束对大陆敌对政策,故B项错误;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方面与大陆进行交流,这说明两岸关系出现了历史性变化,故C项正确;大陆对台政策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转折,故D项错误。
【答案】 C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
材料二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有人担心这个政策会不会变,我说不会变。核心的问题,决定的因素,是这个政策对不对。如果不对,就可能变。如果是对的,就变不了。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
材料三 澳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回归后七年中有四年的GDP增长幅度达到双位数。2006年本地生产总值创下历史新高,人均达28 436美元。澳门治安状况良好,各族群体和睦相处,人们安居乐业。……香港回归十年间,已先后有世界银行年会、世界会计师大会、《财富》全球论坛、世贸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活动在香港成功举办。1997年外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地区办事处的数量是2 514家,而截至去年十二月已有3 845家……
——《陈佐洱向欧洲介绍“一国两制”下的香港
澳门》(2007年)
材料四 “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的成功实践,是全世界公认的,对两岸关系发展具有启示性意义。……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一国两制”方针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一国两制”方针实践上,香港走出第一步,许多困难是过去从未遇到的,这些经验都可以在交流交往中提供给台湾同胞,以便今后做得更好、设计得更好。
——《访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
副主任梁爱诗》(2011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设想有何相同点,又有何发展?
(3)港澳在回归后取得的成绩说明了什么?指出“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
(4)综合以上材料,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谈谈你对“一国两制”的认识。
【解析】 第(1)问关键信息: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第(2)问根据材料一、二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即可。第(3)问“一国两制”设想的提出是为了台湾的回归,但首先成功运用于港澳,说明其正确性,第二小问阐述港澳回归的共同意义。第(4)问注意问题答题角度: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理论须联系实践,促进发展,然而实践也可不断丰富理论。
【答案】 (1)变化:由军事对峙到和平统一。
(2)相同: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发展: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观点(或明确提出在大陆和台湾分别实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政策的稳定性(或长期不变)。
(3)说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系:“一国两制”方针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首先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港澳“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可以为台湾提供借鉴。
(4)认识:“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了港澳的回归;“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创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