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课件+学业分层测评):专题2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7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课件+学业分层测评):专题2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7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05 19:40:22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学业分层测评商品经济资本主义手工棉纺织业商品化世界市场家庭手工业商业势力买办化上海劳动力民族工业劳动力民用官办企业官僚手工工场上海继昌隆缫丝厂棉纺织业沿海甲午战争输出资本实业救国工矿企业大生纱厂社会经济学业分层测评(五)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39张PPT。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学业分层测评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二十一条新增资本纺织业面粉业沿海轻工业独立完整外国资本传统经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币制改革抵制洋货农工商业国家政权毁灭性西南反共反人民通货膨胀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官僚资本捐税学业分层测评(六)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33张PPT。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学业分层测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机器进口侵华战争美货甲午战争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官僚资本没收资产阶级封建主义中华民族全国反日会上海十九路长城抗战官僚资本主义规模小本国封建势力学业分层测评(七)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13张PPT。巩固层提升层自然经济
反帝爱国
国民政府
美国学业分层测评(五)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
1.“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
【导学号:68230025】
A.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B.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民族工业的产生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中国的手工业棉纺织业的衰败。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将大量商品输入中国,输入的洋货多为机器制造,物美价廉,竞争力强,而中国的土货滞销,土布、土纱等的销售陷入困境,同时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2.下面是19世纪中后期中国茶叶产销统计表。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
年份
植茶面积(万亩)
产量(万担)
内销(万担)
外销(万担)
1837年
521
260.5
200
60.5
1861年
625
312.5
202.5
110
1871年
819
409.5
202.5
207
1886年
934.9
567.46
205
362.46
①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②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大量倾销商品 ③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④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从1837年到1886年,中国的种茶面积不断增大,茶产量不断增加,内销和外销的产量不断增加,特别是外销的比重不断增大,故①正确;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应该是使中国国内和国外的销量不断下降,与表中内容不符,故②错误;中国茶的大量内销和外销打破了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③正确;外国打开中国国门主要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使中国成为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原料市场和商品销售市场,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3.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的含义是(  )
【导学号:68230026】
A.大批洋货涌入中国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
C.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取代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解析】 自然经济的特点是家庭手工业和小农生产相结合,即男耕女织,所生产的产品基本不投向市场,所以“解体”的含义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答案】 D
4.19世纪70年代前后,民间出现了以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为代表的民族工业。关于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集中在机器制造领域 B.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
C.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 D.大多在沿海开放口岸
【解析】 中国的民族工业从一开始就是发展轻工业,而A项集中在机器制造领域中的“机器制造”是典型的重工业。另外,B、C、D三项都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非常显著的特点。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大多在沿海开放口岸、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
【答案】 A
5.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中存在着外商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等几种近代企业。这些企业的共同点是(  )
【导学号:68230027】
A.由私人投资兴办 B.采用机器设备生产
C.都设于通商口岸 D.都是资本主义企业
【解析】 外商企业是鸦片战争之后最先在通商口岸出现的采用机器生产的外国人兴办的企业,洋务企业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由洋务派兴办的采用近代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民族工业是由地主、商人、官僚等投资的采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故选B项;其他选项都不是共同点,故排除。
【答案】 B
6.从1895年开始,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张謇的企业从一个扩大到20多个,形成了一个以纺织为主跨行业的资本企业集团。这主要得益于(  )
A.洋务企业的诱导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C.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解析】 注意时间是“从1895年开始”,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因此答案为D项。
【答案】 D
[能力提升]
7.(2016·全国卷甲)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导学号:68230028】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西方商品大量涌入中国,从而出现“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的状况,故选C项。中国市场主动开放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故排除A项。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自然经济虽然开始逐渐解体,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D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
【答案】 C
8.下面是1865年和1894年中国对外贸易统计表(单位:万海关两)。以下对该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
项目
1865年
1894年
增幅
进出口总值
22 019.7
28 605.9
137.99%
进口值
16 003.6
14 605.4
143.28%
出口值
6016.1
14 000.5
132.72%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B.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
C.中国对世界市场的依附日益加深
D.中国对外贸易值出超情况逐年增长
【解析】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进口值增加、出口值增加、进出口总值也在增加是因为中国对世界市场的依附日益加深而造成的,只有选项C能完全解读此表格的内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只能解读出出口值增加,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只能解读出进口值增加,题干信息表明的是中国对外贸易值入超情况而非出超情况逐年增长。
【答案】 C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68230029】
材料一 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
年份
茶(万磅)
丝(包)
鸦片战争前年平均
5 000
5 000
1845年
8 019
13 220
1851年
9 919
23 040
1853年
10 122
62 896
材料二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图一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图二大生纱厂的性质,并说明其创办的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一与图二所反映的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解析】 第(1)问中的“历史现象”可依据材料一中“土特产品出口”和图一“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等信息进行概括,“原因”应注意从列强侵华的角度进行思考。第(2)问中的“性质”联系教材知识即可得出,“创办的背景”要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总结。第(3)问应首先明确材料二中两幅图片所反映的现象,进而围绕自然经济解体与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和发展的关系进行说明。
【答案】 (1)现象: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民大量破产。原因:列强利用侵华特权,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大肆进行商品输出。
(2)性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自然经济遭到进一步破坏;“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内在联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造成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学业分层测评(六)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
1.黄逸峰等编著的《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中指出:“1905—1908年,年均设厂数超过洋务运动30年的20多倍与甲午后的2.5倍,投资额分别超过5.7倍与2.9倍。”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B.“实业救国”成为主要思潮
C.清政府政策的支持
D.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解析】 材料主要是反映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实业救国”成为主要思潮是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精神动力,B项符合题意。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所以A项错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等于政策支持,所以C项错误。D项只是扩大了国内市场,并不是民族资本家的主观努力,排除D项。
【答案】 B
2.“张裕酿酒公司”于1892年在烟台创办,1915年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金奖,它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以下对民族资本主义在民国初期迅速发展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
①辛亥革命的影响 ②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④五四运动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提高了资产阶级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故①正确;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提倡国货,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②正确;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给民族工业一个有利发展时机,故③正确;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受到挤压,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3.1896年,荣氏兄弟看到大量免税外国面粉进口,销路甚广且投资小,见效快,遂决定筹办面粉厂。1900年他们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产品极受欢迎。1903年独资经营,1905年又开设振新纱厂,随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以荣氏企业为代表的民族资本主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有(  )
【导学号:68230033】
①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 ②推动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③民主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④有利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以荣氏企业为代表的民族资本主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均属于其影响,还需要注意的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但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也壮大了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壮大则有利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选A项。
【答案】 A
4.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说的“没有前途”主要是因为中国民族工业(  )
A.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 B.地区分布呈东密西疏
C.生产技术水平低 D.产业结构不合理
【解析】 本题材料提到,费正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社会环境艰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导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因此选A项。B、C、D三项都是由A项决定的。
【答案】 A
5.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对粮食、矿产、税收、金融、交通、物价等实行全方位的管制。国民政府这样做主要是由于(  )
A.抑制官僚资本的膨胀
B.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经济建设服务于抗战
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解析】 1938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抗战时期国统区实行战时体制,这是出于抗战的需要,为坚持抗战提供了物质条件,故选C项。
【答案】 C
6.据《解放日报》报道,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配备’了!”这则报道应出现于(  )
【导学号:68230034】
A.1895—1911年 B.1912—1919年
C.1927—1936年 D.1945—1949年
【解析】 注意题干中美国商品充斥中国市场的情况应该出现在抗战胜利后,美国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使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故答案选D项;A、B两个时期美国实力尚未达到如此情况,C项时期是列强共同侵略中国的时期。
【答案】 D
[能力提升]
7.漫画家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形象,在近代上海家喻户晓。下图说的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三毛流浪到上海,看到橱窗中的商品标价,他非常困惑。造成他困惑的原因是(  )
A.《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美国商品大量输入中国
B.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C.抗日战争爆发,商品奇缺,物价飞涨
D.进口洋娃娃供不应求,定价昂贵
【解析】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于1946年,与材料40年代后期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战费增加,财政入不敷出,为挽救经济危机和弥补财政赤字,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与材料和图片描述一致,故B项正确;40年代后期,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故C项错误;根据图片三毛手中纸币面额较大,说明纸币贬值,通货膨胀,故D项错误。
【答案】 B
8.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的发展过程历经沧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68230035】
材料一 1846年包世臣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1865年由英商佛南于创办耶松船厂于上海虹口。……其第一年度纯利与资本的百分比为13.5%,第二年即升至21%。同治五年(1866年)上海发昌机器厂创建。建厂时只有一座打铁炉,四五个人,专为美商的“老船坞”加工、制造船舶批零配件。三年以后,它开始用车床生产,由一个手工锻炼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
材料二 1913年、1919年轻工业、重工业生产发展情况表
民国初年纺织业发展情况表
材料三 (永利铔厂)厂址选在南京长江北岸的卸甲甸。当时,这里是一片荒无人烟的芦苇滩。永利铔厂在1934年7月破土动工,1937年2月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批硫酸铵,日产硫酸铵150吨、硝酸40吨,填补了我国基础化学工业的空白。永利铔厂建立后,卸甲甸一带被称为大厂镇。……日军进攻南京,永利铔厂沦陷。范旭东摆脱了敌人的威逼和利诱,毅然率领全部技术人员西迁入川。永利铔厂的一些主要设备被日军拆运到日本。
——陈安吉《名人与南京》
(1)上海发昌机器厂的性质是什么?结合材料一分析其产生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永利铔厂创办时期的有利条件。根据材料三,指出该厂的历史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四五个人,专为美商的‘老船坞’加工、制造船舶批零配件”可知该企业雇佣工人,为了获得利润,分析出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第二小问结合“其第一年度纯利与资本的百分比为13.5%,第二年即升至21%”看出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结合“同治五年”得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2)问,结合图表中数据变化我们可以分析出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第(3)问,由材料所给的时间我们可以看出此题考查的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第(4)问,可以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民众的反帝爱国运动及民族资本家的爱国热情、政府的决策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阐述。
【答案】 (1)性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条件: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2)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3)条件:国民政府鼓励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币制改革、提倡国货运动、实业救国思潮。
历史贡献:填补了我国基础化学工业的空白;促进了工业化、城镇化;为国家保存了技术人员。
(4)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众及民族资本家的爱国热情、政府的决策。
学业分层测评(七)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
1.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呈现出“一流价格,二流设备,三流产品”的不正常现象,最主要原因是(  )
A.缺少必要的资金 B.缺乏先进的投资方式
C.劳动力素质较低 D.设备和技术受制于外国
【解析】 材料反映的民族企业缺乏竞争力的原因中,资金、投资方式、劳动力素质不是主要原因。 中国近代企业依靠引进外国设备和技术建立发展,因而受制于人。这是出现材料中不正常现象的主要原因。
【答案】 D
2.“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1866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纱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上述史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导学号:68230038】
A.近代民族工业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B.近代民族工业经营不善,致使亏本
C.民族资产阶级非常软弱
D.近代民族工业从诞生之初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压榨
【解析】 材料中“洋商”“百计阻抑”主要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压榨。
【答案】 D
3.1912年,孙中山对袁世凯说:“十年之内,大总统非公莫属。”“希望您当十年总统,十年之内我筑成铁路二十五万里,您练精兵五百万。”这段话反映了孙中山的救国理念由革命救国转向(  )
A.实业救国 B.教育救国
C.军事救国 D.法制救国
【解析】 从材料中“我筑成铁路二十五万里”可见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致力于实业救国,大力推动铁路建设。
【答案】 A
4.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的浪潮。”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
【导学号:68230039】
A.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具有爱国的性质
B.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欧洲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解析】 本题材料反映的是兴办实业的历史环境,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知,民族企业的高潮与民族危机和实业救国思潮有关,因而A项正确。B项是客观因素不是直接推动力;C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1907年民国政府还未成立,D项错误。
【答案】 A
5.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为了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需要反对(  )
①外国资本主义 ②本国封建主义 ③官僚资本主义 ④1927—1937年的国民政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在民族资本主义的成长中一直受到①②两种因素的压制,③在形成后也利用其政策和资本上的优势来压制民族工业,④虽然是官僚资本主义的保护伞,但这一时期的国民政府也曾制定一些有利于民族经济发展的政策,因此不能盲目反对。
【答案】 A
6.“‘公永和’……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由材料可知,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公永和”(  )
A.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
B.规模较小且设备陈旧不堪
C.过分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D.技术力量非常薄弱
【解析】 由信息“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等信息可直接判断C项正确。
【答案】 C
[能力提升]
7.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妥协性,其决定性因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C.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人数少,力量单薄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从一产生就受到来自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解析】 题目中给出的四项内容都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但是,B、C、D三项都取决于A项内容。因此,“决定性因素”应该是A项。
【答案】 A
8.鸦片战争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大批的中国人为了实现富国之梦兴办实业,试图以经济振兴实现国家富强,结果都失败了。这一现象说明了(  )
A.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
B.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先天不足
C.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D.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解析】 材料所述的是近代中国人掀起的“实业救国”浪潮,其失败说明了只有获得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富强,即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
【答案】 A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68230040】
材料一 民国初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煤矿比例一览表(%)
年产量(万吨)
≥100
10~99
1~9
≤1
外商企业
100
88.5
41
0
华商企业
0
11.5
59
100
材料二 据粗略估计,1920年前后近代工业的总产值仅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4.87%,并且具有深厚的封建性和商业投机性。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1)材料一实际上反映出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面临着什么问题?
(2)材料二反映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有什么特点?
(3)结合材料三,指出为什么一战后不久中国会出现“铁厂积货如山”“(纱厂)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的现象。这说明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解析】 第(1)问应综合归纳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面临无法与外资抗衡的问题。第(2)问应注意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所占的比例分析发展的特点。第(3)问要围绕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观进行分析说明。
【答案】 (1)无法与外资相抗衡。
(2)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民族资本主义居于从属地位。
(3)原因: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最大因素: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启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要想得到真正发展,必须首先推翻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