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2张PPT。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学业分层测评土地改革国营企业工业化建设重工业工业化手工业1957工业落后生产合作社公私合营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社会变革要求过急1956北京工业国农业国经济文化农业国建设社会主义发展速度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农村工作调整充实周恩来按劳分配铁路整顿四人帮经济建设社会秩序发达国家学业分层测评(八)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43张PPT。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学业分层测评以阶级斗争为纲现代化建设权力下放 经济建设全面改革新时期生产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小岗村农业生产责任制包干到户经济体制经济形势国有企业商品经济自主权厂长(经理)负责制 海南岛对外开放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经济特区内地有重点学业分层测评(九)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38张PPT。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学业分层测评改革开放 生产力综合国力生活水平资本主义共同富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资源配置公有制现代企业基本框架 邓小平理论国有经济市场经济思想解放市场体系 学业分层测评(十)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12张PPT。巩固层提升层三大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层次学业分层测评(十)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
1.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人民公社化时代
C.计划经济时代 D.市场经济时代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粮票是中国从1955年到1993年发行的一种购粮凭证,以粮票为代表的票证是中国因长期实行计划经济而导致商品短缺的见证。1993年,“票证经济”的落幕,表明我国迈入了市场经济时代。
【答案】 D
2.十四大报告指出:“它不是要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A.国有企业改革
B.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结合题干中十四大以及材料中“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说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故选D项。
【答案】 D
3.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发生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实行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解析】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由“计划”到“规划”的变化,体现了由计划指令到规划指导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答案】 C
4.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主要是因为这次会议( )
【导学号:68230056】
①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工作重心 ②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③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问题 ④解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问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内容。①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解决的,②是在中共十四大上解决的。十五大在③④等问题上提出的论断,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
【答案】 B
5.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至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所有经营行为都由政府控制,企业效益好坏与企业自身关系不大。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一时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故其比较“茫然”,本题应选D项。
【答案】 D
[能力提升]
6.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使用粮票,1993年2月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粮票的使用与废除实际上体现了( )
【导学号:68230057】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B.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C.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解析】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粮票的使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粮票的废除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则属于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7.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确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在不断地变化,由“合理调整工商业”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再到“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最终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逐步建立起来的
B.国家逐渐放松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C.改革开放加快了经济体制的变革
D.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解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0多年来,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故选D项。
【答案】 D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材料二 1990年7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邀请一批经济学家座谈经济形势与对策……持“计划取向”观点的人……认为,1988年的通货膨胀……都是由于采取“市场改革取向”错误路线的结果。1992年初春,88岁高龄的邓小平于1月17日离开北京……对这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当时为很多人不理解……完全是客观形势使然。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材料一,从原因和结果方面分析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正确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很多人不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历史根源。作者为什么认为这次南行是“客观形势使然”?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有何意义?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国家在发展经济时应注意的问题。
【解析】 第(1)问“原因”方面从人民公社体制的消极性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生产力的角度回答;“结果”方面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收入的角度回答。第(2)问“根源”从体制弊端回答;原因结合改革成就和国际背景回答;“意义”结合社会主义的本质回答。第(3)问从利用国际背景,促进生产力发展,结合国情、经济规律等角度回答。
【答案】 (1)①从原因分析:人民公社制度超越了当时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通过改革农村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表现。②从结果分析: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从而保证了“社会的安定、生产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改善和国家财力的增加”。
(2)历史根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意义: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要关注民生,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依据国情,对经济政策进行适当调整;调整经济政策,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局势,抢抓机遇,全力发展。
学业分层测评(八)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图中的历史信息体现的建设成就是( )
我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飞机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生产线
A.新中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B.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
C.“大跃进”改变经济落后局面
D.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企业活力增强
【解析】 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但与图片无关,故A项错误;第一批喷气式飞机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都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故B项正确;“大跃进”是“左”倾错误的体现,故C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与图片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6·全国卷甲)“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解析】 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一五’计划期间”,二是压缩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这说明国家的投资主要用在了生产领域,这是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故选A项。B项本身与材料矛盾,排除。C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未反映深层原因,排除。D项与材料矛盾,工业化必然促进城市化发展,故排除。
【答案】 A
3.下表是中国某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该表中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个体手工业
开始年
41.5
3.2
4
30.7
20.6
结束年
54.5
17.1
27.2
0.04
1.2
A.1956年;1978年 B.1953年;1956年
C.1966年;1976年 D.1952年;1978年
【解析】 本题为表格材料型选择题,解题关键在于准确识读表格中的数字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由表中全民、集体、公私合营与私营、个体手工业等所占比例的情况可以看出这是在三大改造期间的变化,而三大改造的起止时间是1953—1956年,故选B项。
【答案】 B
4.右图为华君武、朱会然创作的宣传画《大豆过江》,图中的题诗为:“叶作风帆荚作船,长江飞渡若云烟;出自豆类成大器,家在东吴试验田。”该作品描述的是中国哪一阶段的历史( )
A.20世纪50年代初期 B.20世纪50年代末期
C.20世纪60年代末期 D.20世纪70年代末期
【解析】 该宣传画反映的是“大跃进”中虚报粮食产量的浮夸风。20世纪50年代初期“大跃进”还未开始,故A项错误;“大跃进”开始于1958年,属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故B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末期“大跃进”已经出现,故C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末期“大跃进”已经出现,故D项错误。
【答案】 B
5.1958年一则新闻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 956斤(18 478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 )
【导学号:68230045】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这是“大跃进”,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A项错误,题中反映的现象为“大跃进”,不是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B、C两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题干中反映的是“大跃进”中的浮夸风现象,故D项正确。
【答案】 D
6.下列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有( )
【导学号:68230046】
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②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 ③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④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1958年“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故选C项。
【答案】 C
[能力提升]
7.1956年7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货汽车出厂,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建设热情。这一成就的取得是由于(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B.中共八大方针的指导
C.“大跃进”的开展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解析】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于1953—1957年;中共八大于1956年9月召开;“大跃进”的开展是在1958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是1960年提出的;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8.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失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68230047】
材料一 我们党深信,只要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动员六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一定能够高速度地进行建设,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
——1958年5月29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 1957—1965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年份
1957年
1960年
1962年
1965年
钢产量
535
1 866
667
1 223
粮食产量
3 900
2 870
3 200
3 891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总之,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社论体现的心态。结合1956—1957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计量化的方法是史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观察材料二中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所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作用。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等信息和材料语气可回答心态,迁移所学知识不难解答其主要因素。第(2)问,关键是要细致观察材料中数据的变化,然后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其原因,应注意题目的限制是“主要原因”。第(3)问,要注意提问要求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不能脱离材料漫无边际作答,注意适度迁移所学知识。抓住“物质技术基础”“骨干力量”“工作经验”等信息不难概括。
【答案】 (1)心态:乐观自信;急于求成。
主要因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缺乏建设经验。
(2)主要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3)历史作用:奠定物质基础;培养骨干力量;积累建设经验;提供深刻教训。
学业分层测评(九)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
1.1979年初,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标语是(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政治挂帅,提高觉悟,争取更大的跃进”
D.“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A项出现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时间不符,排除;B项符合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标语,正确;C项出现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出现于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之后,时间不符,排除。
【答案】 B
2.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下列对小岗村改革的影响分析有误的是( )
【导学号:68230051】
A.个体小农经济彻底消失
B.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农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D.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 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并对城市经济改革具有推动作用。
【答案】 A
3.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D.大家伙对他的背叛
【解析】 材料中的合作化是指农村合作化运动,农村集体生产,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A项与史实不符,所有制没发生变化;题干中“二十多年后大家又散伙了”指的是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这改变了农业合作化时代集体经营的方式,故B项符合题意;C项与材料信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无关;D项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
【答案】 B
4.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导学号:68230052】
A.增强企业活力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的时间“198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故选A项。B项是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后;C项不是改革的中心环节;D项是在十四大上提出来的。
【答案】 A
5.1984年,国家允许城镇居民个人出资兴办小手工作坊、小商店(不准雇工)劳动所得收入除向国家交纳一定的工商税外,全部归己,时称个体户。当时的城镇个体户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民相比( )
A.都属于私有经济
B.都获得经营自主权
C.都属于商品生产
D.都获得相同的劳动所得
【解析】 城市个体户兴办小手工作坊、小商店,自主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民也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两者经营方式相同,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公有制经济,A项错误;农产品进入市场才算作商品生产,C项错误;劳动所得不可能相同,D项错误。
【答案】 B
6.20世纪90年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步骤是,开发开放( )
【导学号:68230053】
A.深圳 B.浦东 C.厦门 D.海南
【解析】 20世纪90年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步骤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能力提升]
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是( )
①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③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④关键是改变了所有制形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改变所有制形式,④错误。
【答案】 B
8.有人把中国1979年所做的追赶世界、融入世界的决策称为打开了“第一扇窗”。“第一扇窗”比喻的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在广东和福建设立经济特区
C.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解析】 1979年春,邓小平在与广东省领导谈话时指出可以在广东划出一片地方来,建立特区。几个月后的一份中央文件中指出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可以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个重大决策对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答案】 B
9.口号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用口号解读历史,别有一番历史的“味道”。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个时期,都留下过许多有着时代特色的口号。20世纪五六十年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加拼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干了再大干,超产了再超产,奉献了再奉献”“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备战、备荒、为人民”等众多口号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要想富,先修路……家养一只兔,不缺油盐醋”“少生孩子快致富”“发展才是硬道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口号,成了大街小巷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少口号还成了口头语,广为流传。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口号的显著特点。
(2)分析上述口号形成各自特点的主要原因。
(3)某班同学围绕“社会是否需要口号”展开辩论。有人说,社会不需要口号,要的是淡定有为;有人说,社会需要口号,要的是激情涌动。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问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显著特点要结合革命、政治等回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显著特点要结合生活、经济等回答。第(2)问前者结合“左”倾错误、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后者结合经济建设、改革开放逐一回答。第(3)问若答“不需要”,可从口号的主观性、鼓动性回答。若答“需要”,可从口号的宣传、号召和激发热情等方面回答。
【答案】 (1)特点:①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观热情高、革命性强、政治色彩浓、群众运动色彩明显、极富鼓动性。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贴近社会实际、更加理性务实、语言朴实、发展经济意识浓、多为经验性总结。
(2)原因:①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高涨;“左”倾错误和情绪滋长;国际、国内形势紧张。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3)观点:不需要。理由:口号属于意识的反映,带有主观性;口号具有较强的鼓动性;不切实际的口号对公众有负面引导作用;社会发展需要务实理性。
观点:需要。理由:口号反映社会现实;口号流传快,有较强的宣传力和号召力,对公众影响大;切合实际的口号能激发公众的热情;切合实际的口号对公众有积极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