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课件+学业分层测评):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7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课件+学业分层测评):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7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05 19:43:45

文档简介

课件39张PPT。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学业分层测评等级森严平民化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短袍窄袖旗袍中山装军装通商口岸 礼节要求 四合院 租界完全欧化西式建筑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火葬剪辫易服公历点头鞠躬学业分层测评(十一)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37张PPT。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学业分层测评城镇城市改革开放城市出租汽车洋务运动上海轮船招商局收回铁路利权有轨电车北京驿站 海关大清邮政局中华邮政台湾 国际无线电报1882人员信息城市化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学业分层测评(十二)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38张PPT。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学业分层测评大众报纸 传教士昭文新报中外纪闻通俗性哈尔滨私营南京黑白国产片西洋影戏1905定军山政治宣传 北京中央电视台政府职能网上购物互动媒体生活平台新观念学业分层测评(十三)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6张PPT。巩固层提升层 鸦片战争
新中国
火车
电报
互联网学业分层测评(十一)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
1.“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名为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中国社会出现这种现象开始于(  )
A.明末清初 B.鸦片战争前
C.鸦片战争后 D.辛亥革命后
【解析】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开始于”。鸦片战争后,西方的东西开始大量涌入中国,中国社会才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答案】 C
2.1902年,天津《大公报》刊登了一则征婚广告,要求女子:一不能缠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三要“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这则广告反映了(  )
【导学号:68230060】
①开明人士推崇西式婚礼 ②反对缠足的主张已经提出 ③女子已普遍获得受教育的权利 ④辛亥革命推动了婚俗变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有人推崇西方婚礼以及反对缠足。③表述不符合史实;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④。故选A项。
【答案】 A
3.1912年5月1日,《申报》载文称:“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下列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
A.维新派主张改革传统婚俗
B.国人逐步接受西方的婚俗
C.新文化运动推动婚俗改变
D.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解析】 维新变法发生于1898年并以失败而告终;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D项开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均与题目中的时间“1912年”不符,故排除A、C、D三项。 由题干中的信息“看侬亲手挽郎行”可知B项表述正确。
【答案】 B
4.上海石库门住宅(见右图)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近代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文化。综上所述,石库门的出现反映了(  )
①近代中国建筑的完全欧化 ②近代中国生活模式的转型 ③近代中西文化的交融 ④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题干中“上海石库门住宅(见右图)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表明近代中国建筑的完全欧化表述错误,排除含①的选项即可,故选B项。
【答案】 B
5.1921年9月8日,《申报》载文称:“西装冬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下列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
【导学号:68230061】
A.20世纪初中国的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标准
C.辛亥革命促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解析】 A项中“应有尽有”说法错误,B项中“辛亥革命导致说法”错误,D项说法绝对化,故选C项。
【答案】 C
6.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
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
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中国日益与世界潮流接轨
【解析】 近代化的范围过大,礼仪上的变化只能体现习俗上的近代化,不能反映其本质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交礼仪的变化,从“跪拜礼”“老爷”“大人”不平等的礼仪发展为“握手、鞠躬”“先生”“同志”等平等的礼仪,体现了民主、平等精神,故B项正确;西学在中国的发展和与世界潮流接轨只能反映表面现象,不能体现本质,故C、D两项错误。
【答案】 B
[能力提升]
7.秋瑾(1875—1907)在《敬告姊妹们》一文中说:“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据此推断,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
A.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已经明显转变
B.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女权思想兴起
C.经济独立应是女子自由幸福的基础
D.西方思想冲击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解析】 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革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沿海大城市变化较为明显,内陆广大农村变化很小,“明显转变”与史实不符,故选A项。
【答案】 A
8.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的变化记录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元元年,高宗又“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并金带;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并银带;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石带;庶人服黄,铜铁带”。
——《新唐书 ·车服志》
材料二 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衣着华丽、不循规制者大有人在……新式学堂里生动活泼的学生装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新式军队也一改过去兵勇时代邋遢的形象,呢制军装映衬出军人威武的英姿;民国以后……衣饰上的平等观念更是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
——苏文生、赵爽《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
材料三 19世纪的后三十年西方女性裙子的重心移向后臀,并用堆积的大蝴蝶结和褶裥来增加后部的丰满感,上体的造型则是突出胸部的丰满。……塑造出的是既窈窕又丰满、既迷人又端庄的西方美女形象。
——张乃仁、杨蔼琪《外国服装艺术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服饰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二,分析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后期西方女性着装的特点。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进行归纳总结即可;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的第一小问通过对此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归纳总结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的信息分析原因。第(3)问根据材料三进行概括即可。
【答案】 (1)特点:具有严格的等级规范。
原因: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君主专制制度;小农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2)变化:突破等级观念;个性鲜明;职业特点突出;服饰平等得到法律保障。
原因: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教育的发展;新式军队的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西学东渐等。
(3)特点:注重个性;崇尚美感等
学业分层测评(十二)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
1.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论述铁路的作用时说:“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他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是(  )
A.调运快捷 B.连接中外
C.资源开发 D.经济交流
【解析】 作者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军事方面,能起到调运快捷的作用,故A项正确;连接中外、资源开发、经济交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 A
2.近代电车刚进入上海,有人作竹枝词:“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一段时间后,有人又作竹枝词“人坐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电车行驶通租界,市政经营仗市民”。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西方物质文明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习俗
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D.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
【解析】 题干材料是强调西方物质文明一开始并不被上海市民接受,而一段时间后才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存在一个由不接受到逐步接受的过程。所以该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故选D项。
【答案】 D
3.从19世纪末自行车从西方传入中国,成为宫廷贵族的玩具;到20世纪60、70年代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一起成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再到80年代,自行车逐渐成为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如今自行车不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交通工具,也是人们健身、休闲的好方式。自行车命运的变迁不能说明(  )
A.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
C.中国自行车工业世界领先
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自行车命运的变迁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思想观念的改变。题干材料无法体现中国自行车工业的发展水平,故选C项。
【答案】 C
4.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须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于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等。这说明(  )
A.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
B.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
C.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
D.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主旨是在说明近代交通文明已经在上海逐步确立,故选D项。
【答案】 D
5.黄遵宪在《今别离》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是(  )
【导学号:68230064】
A.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B.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C.马车及木船是人们出行的工具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别肠转如轮”“眼见双轮驰”“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可知,描述的是近代交通工具的革新,它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故选A项。B、C、D三项均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排除。
【答案】 A
6.近代某诗人写道:“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  )
A.电报电信业 B.航海事业
C.航空事业 D.铁路运输
【解析】 航海事业与“铁索”无关,且其时效性很差,故B项错误;航空事业虽时效性强,但是其也与“铁索”无关,故C项错误;铁路运输的时效性不强,也与空中“铁索”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
[能力提升]
7.清代某一谕旨中有以下内容:“又谕,电寄张之洞等。日本约内改造土货一节关系最重,江浙等省如丝巾花布可否于出产处先抽厘金方准运出,并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上述谕旨中的“电”是指(  )
A.电车 B.有线电报
C.电话 D.无线电报
【解析】 A项是交通工具,与题意不符,排除;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了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而材料所反映的史实是《马关条约》签订后的情况,故B项符合题意;C项是有声通信工具,与题意不符;无线电报出现是在20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答案】 B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68230065】
材料一
材料二 李鸿章指出:“用兵之道必以神速为贵,是以西方各国讲求枪炮之外,水路则有快轮船,陆路则有火轮车,而数万里海洋,欲通军信,则又有电报之法。”由于开设电报利于防务、外交和商务,清政府便下令沿海疆吏设法兴办。1881年,李鸿章架设了北塘直达天津的电报线。到1892年,经过10多年努力,全国主要地区都开设了电报。
——谢俊美《信息传递与辛亥革命》
材料三 1888年,总长2 000米的清朝宫廷专用铁路建成,行驶在上面的是李鸿章为慈禧太后从德国精心定制的专用列车。因害怕火车汽笛声破坏京城“气脉”,故不用机车牵引,而由太监用绳子拉着走。
(1)根据材料一中的图片,简要概括近代中国交通与通信工具变化的表现,并分析这些变化所产生的原因。
(2)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获取近代电报发展的哪些信息?
(3)材料三所述的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由此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图片即可归纳;第二小问需结合教材知识回答。第(2)问从李鸿章办电报的目的、清政府对此事的态度以及当时电报开设状况等三个角度考虑。第(3)问从当权者对新式交通工具的态度考虑本题的答案。
【答案】 (1)铁路、轮船航运、航空、邮政等方面。原因:资本主义的入侵,外来交通和通信技术的推动;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的大力提倡。
(2)李鸿章从军事防务的角度出发,极力主张在中国开设有线电报;清政府也很支持开设有线电报业务;到甲午战争前夕,全国主要地区都开设了有线电报。
(3)问题:反映了当权者的愚昧和迷信。认识:观念的落后是中国近代化的重大阻力;中国近代化发展道路的艰难曲折。
学业分层测评(十三)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
1.进入近代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
A.电影电视 B.电报电话
C.报纸杂志 D.铁路交通
【解析】 铁路交通不属于传播媒介,可直接排除D项。报纸杂志在中国出现于19世纪中期前后,而电影、电视、电报、电话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出现时间较晚,故选C项。
【答案】 C
2.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名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由此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
A.报道国内外大事 B.传播商业信息
C.宣传政治主张 D.娱乐大众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由于各地言语不通给经商带来不便,所以创办此报是为了传播信息为工商各界服务,故选B项。
【答案】 B
3.梁启超说:“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主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伟哉报馆之势力,重哉报馆之责任。”梁启超认为“报馆之责任”在于(  )
【导学号:68230068】
①传播信息 ②开通民智 ③引导舆论 ④控制政府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材料中梁启超用形象且生动的排比句罗列出报馆起到的作用是传播信息、开启民智、引导舆论等,①②③正确。报馆只是新闻部门,不可能控制政府,故排除④。
【答案】 A
4.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  )
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
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
【解析】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正是通过报纸宣传这个手段,所以这一现象足以表明报纸宣传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其他几个选项均是对材料的曲解,故排除A、C、D三项。
【答案】 B
5.1909年初,《大公报》载文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身临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当时这种使人们“开眼界”的大众传媒是(  )
【导学号:68230069】
A.电视 B.广播   C.电影  D.互联网
【解析】 电视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广播虽然产生比较早,但无法体现“真如身临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故B项错误;19世纪末期电影产生,20世纪初电影在中国诞生,其可以产生题干所述的效果,故C项正确;互联网出现于1969年,全球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6.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试播(  )
A.说明新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B.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标志着地方电视台的纷纷建立
D.体现了电视技术的迅速提高
【解析】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试播,标志着新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答案】 A
[能力提升]
7.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 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  )
A.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
B.将取代传统的传播媒介
C.成为思想解放的主要手段
D.激发了信息技术的革新
【解析】 由题干中的信息“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你就是……”可得出A项符合题意。 B、C两项本身说法不符合史实且不准确,可以排除;题干未涉及信息技术的革新,排除D项。
【答案】 A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68230070】
材料一 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 若夫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明国报馆所应尽之义务,不敢不勉,此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
——梁启超《时报·发刊词》
材料三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冯自由《革命逸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我国报刊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人自办报纸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回答,梁启超认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文字“汉口”“上海”“广州”“时适中日战后……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可以直接得出特点;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时代背景从内部和外部原因分析作答。第(2)问主要根据材料二归纳报纸的功能,根据材料中“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等信息可以直接得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第(3)问由材料三中“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等关键语句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作用。
【答案】 (1)特点:国人自办报刊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中国人自办报刊盛行于维新变法时期;有识之士办报的目的是救亡图存;报刊的创办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原因:社会时势的需求(民族危机加深);外国人办报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或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2)传递国内外信息。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引导舆论。
(3)提供与维新派(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民主革命)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的进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