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课件+学业分层测评):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7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课件+学业分层测评):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7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05 19:50:51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学业分层测评社会主义资产阶级苏维埃余粮收集制高度集中实物配给制劳动义务制苏维埃农民大旱灾战时共产主义经济危机余粮收集制战时共产主义实物税粮食税自由支配国营企业国家资本主义租让制自由贸易按劳取酬工业化工农联盟战时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学业分层测评(二十一)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36张PPT。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学业分层测评农业国国防力量物质技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重工业工业体系工业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工业工业化斯大林工业化富农农业集体化 市场调节重工业法制斯大林学术文化学业分层测评(二十二)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37张PPT。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学业分层测评斯大林模式斯大林农业税玉米个人崇拜斯大林模式新经济体制经济管理军事实力停滞社会矛盾加速发展战略政治领域民主化民族分裂邦联八一九学业分层测评(二十三)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11张PPT。巩固层提升层新经济政策
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模式
苏联解体学业分层测评(二十一)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
1.“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为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列不属于这一政策内容的是(  )
A.把大中企业全都收归国有
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D.按国家规定价格征收农民余粮
【解析】 本题考查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识记。根据所学基础知识可知B项不是其内容,符合题意要求。
【答案】 B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后,农民隐瞒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较为普遍,这说明(  )
【导学号:68230104】
A.苏维埃政权得不到农民的拥护
B.工农联盟已经出现严重危机
C.这种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D.小生产者的自私性暴露无遗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给国家,这引起了农民的不满,隐瞒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日益普遍。A、B、D三项与题干材料含义不符。
【答案】 C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其中的“非常时期”是指这一时期苏俄面临(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困境
B.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进攻
C.严重的兵变和农民暴动
D.法西斯侵略势力的威胁
【解析】 十月革命后,面对严峻的内忧外患,苏维埃政府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施的时间是1918年,当时苏俄已退出了一战,A项错误;C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消极影响;D项发生在二战期间,与时间不符。
【答案】 B
4.1921年10月,列宁在党的代表会议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这里,列宁主要强调(  )
A.利用市场机制 B.建立工农联盟
C.生产资料公有 D.按劳分配产品
【解析】 新经济政策的突出特点在于注意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故选A项。
【答案】 A
5.列宁说:“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以下符合上述理论的措施是(  )
【导学号:68230105】
A.允许私人创办和租赁工厂
B.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C.实行余粮收集制
D.禁止自由贸易
【解析】 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之后,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答案】 A
6.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从经济规律的角度讲,主要“新”在(  )
A.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
B.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D.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解析】 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B项只是新经济政策的一个方面,不如D项概括全面;C项是两者的共同点。
【答案】 D
[能力提升]
7.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当时苏俄(  )
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
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C.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解析】 A项“彻底”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只是一种改革的尝试,当时党内还有很多反对意见,排除;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答案】 C
8.读表,苏俄(联)粮食作物耕种面积和产量,表格中,1921年以后所发生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9 446
6 620
7 860
8 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社会主义政权建立
C.苏俄彻底粉碎外来干涉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解析】 由表格可以看出,苏俄(联)粮食作物耕种面积和产量在1923—1925年得到发展,恰好与苏俄(联)在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相符,故D项符合题意;A项发生在1918—1920年,B项发生在1917年,C项发生在1920年底。
【答案】 D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68230106】
材料一 1920年列宁约见了一位来上访的老农。
列宁:依你看,现在农村主要的问题在哪里呢?
老农:我看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庄稼人失去了干活的兴趣。政府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多干得少,干得好干得不好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
列宁:有什么办法能唤起大家干活的兴趣呢?
老农:为什么不采用我们庄稼人早已习惯,而且认为最合理公平的办法呢?我说的是政府按俄亩规定固定上缴税收,而且要事先公布,不随便改变。
列宁:你是说,允许庄稼人按规定交税后,自己可以支配剩下来的产品?
老农:正是这样。
材料二 1921年,美国人哈默大学毕业后到俄国访问。在那里他看到饥荒,也看到蕴藏着巨大宝藏。他用易货贸易的方式为俄国购买了价值100万美元的小麦。后来列宁特地接见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
(1)造成老农所说的“现在主要的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列宁是如何解决这些“农村主要的问题的”?
(2)结合材料二回答,此时的哈默能在苏俄开采石棉的前提是什么?如何认识苏俄的这一政策?
【解析】 第(1)问“原因”应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方面回答原因,“办法”结合新经济政策。第(2)问“前提”从新经济政策内容回答。“认识”结合新经济政策的作用、评价、特点回答。
【答案】 (1)原因: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直接损害了农民利益,引起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挫伤了农民劳动生产的积极性。 办法:推行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前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方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认识: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是一条适合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学业分层测评(二十二)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大萧条的影响和意义因苏联的几个五年计划而增大。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独特实验”的主要表现有(  )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解除部分企业的国有化 ③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④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 题目中的“大萧条”指的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此时的苏联在经济上正在形成斯大林模式。该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工业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上走集体化农庄的道路。故①③④表述正确。②为新经济政策,故排除。
【答案】 D
2.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的影响 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C.长期战争的破坏 D.西方国家经济制裁
【解析】 由题目中的时间“1953年”即可排除C项,苏联早在1945年就结束了二战,此后一直处于和平之中。苏联之所以农业产量落后,主要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牺牲了农业,故本题应选B项。A、D两项虽为其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
【答案】 B
3.“在制定的总政策的范围内,国家将生产的各项物品的数量,国民收入中有多少用于生产投资,有多少用于日用消费品的生产,所有级别的工人应收入的工资数量,以及各种产品应以何种价格进行交换等所有经济决策都由上级决定”。这种经济情况与下列哪一事件直接相关(  )
A.义务劳动制的实行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解析】 材料反映了国家对工业生产进行严格的计划控制,采取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严格的配给制,与材料所述不符,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故C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在管理体制上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取代市场调节,开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全新的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
【答案】 D
4.(2016·全国卷甲)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导学号:68230109】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材料的核心信息是1932年以后美国人对苏联的关注增多了,因为这一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人希望从苏联的建设中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故选B项。A项错误,经济危机并未波及苏联,故排除。C项与美国农业生产的相对过剩矛盾,美国不需要考虑这一问题,故排除。D项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矛盾,排除。
【答案】 B
5.美国人科恩在《布哈林》一书中说:“斯大林的政策人为地制造了1932—1933年的饥馑,俄国历史上最可怕的饥馑。”50多年后《真理报》报道:“1932年和1933年冬春相交之际,饿死的人大约有三四百万。”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俄国经济的缓慢发展
B.新经济政策不适合苏联的国情
C.苏联经济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严重干扰
D.“斯大林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
【解析】 在当时,不是俄国而是苏联,况且其经济发展特征是工业发展速度非常快,A项错误;当时实行的是“斯大林模式”,而不是新经济政策,B项错误;苏联的经济模式是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C项错误。
【答案】 D
[能力提升]
6.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解析】 材料文字说明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需要大批资金,而苏联既不能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谋求贷款,更不能采用殖民掠夺的方式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本,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只能依赖自己国内资金;为此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但农业长期为工业化建设让步会造成国民经济的不平衡和非健康的发展,故选C项。A、B两项时期苏联尚未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D项强调的是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而非解决工业化建设资金的方法。
【答案】 C
7.有历史学家在研究苏联(俄)历史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以下各项与三个实验分别对应正确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B.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
【解析】  “理想”是指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追随理想的实验”指的是在落后的经济状态下,实行工商业国有化,企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面对现实的实验”是在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下,依据国情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即新经济政策;“回归理想的实验”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苏联,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斯大林模式”。
【答案】 A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68230110】
材料一 1929—1932年集体化农民占农户总数比例变化
材料二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1928年7月斯大林承诺的,为了工业化而征收的农业“贡税”只是“暂时”的,可是苏联于30年代完成了工业化,于40年代战争也打完了,“贡税”还是没有取消……建立在“贡税”理论基础上的集体农庄体制,像铁链一样捆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材料三 久加诺夫在2004年为纪念斯大林诞辰125周年而写的文章中高度赞扬斯大林的历史功绩,肯定他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卫国战争中的贡献,说他是“伟大的国务活动家”和“强国的建设者”。
(1)材料一反映了苏联农业集体化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危害。
(3)材料三采用了怎样的史学方法评价斯大林?运用这一方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苏联工业化时期农业政策的合理性。
【解析】 第(1)问从时间长短、数据变化快慢和集体农庄的性质等方面概括。第(2)问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入手,分析对农业的消极影响。第(3)问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合理性从当时农业所起的作用方面分析。
【答案】 (1)时间短,速度快,公有化程度高。
(2)问题和危害:为发展工业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集体农庄体制影响了农民积极性,造成农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3)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观点)。
合理性:苏联成立初期,经济上落后,政治上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需要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尽快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以巩固社会主义政权。从这个角度讲,苏联的农业政策是合理的。
学业分层测评(二十三)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
1.赫鲁晓夫在上台之初说:“我们共产党员……好像是布道的神甫,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我们又不是神甫,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
【导学号:68230112】
A.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经济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
B.反映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C.赫鲁晓夫决定全盘否定斯大林体制,对苏联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D.表明赫鲁晓夫试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态
【解析】 题干材料不能反映赫鲁晓夫决定全盘否定斯大林体制,对苏联进行全方位改革,故选C项。但是材料反映了“没有土豆吃”这一现实情况,这与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弊端有关,也与农业集体化直接相关,揭示这一现象实际上是为即将开始的改革提供支持,所以A、B、D三项的表述是正确的,故排除。
【答案】 C
2.赫鲁晓夫在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这一措施(  )
A.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
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C.废除了斯大林模式
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借鉴模式
【解析】 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题干只涉及农业措施,故A项错误;这一措施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扩大了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故C项错误;中国的农村改革是从群众自发到中央肯定与推动,故D项错误。
【答案】 B
3.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形成了一套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
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解析】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依然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下进行的改革,只是对原有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进行根本性变革。分析各选项可知,B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故选B项。
【答案】 B
4.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导学号:68230113】
A.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C.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D.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解析】 由题干中“1971年”可知此时苏联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勃列日涅夫改革虽触及了斯大林体制,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仍然存在,这一点为五年计划报告内容所证实,其中“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体现了触及原有体制,“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是对原有体制坚守的体现。A、C、D三项与材料明显不符。
【答案】 B
5.自1956年苏联进入改革时代后,改革的过程进中有退,反复无常,最后改革变成了改向,导致了苏联瓦解。就本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
A.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B.重点放在农业上
C.关注工业体制的改革
D.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把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工业体制方面,所以A、B、C三项不是二者的共同点。他们的改革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总的来说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所以最终成效都不大,故选D项。
【答案】 D
6.韩西林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
A.适应了时代需要,获得成功
B.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
【解析】 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经济发展到了计划经济体制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了经济改革,调整了苏联经济结构,但其改革没有正确的思路,并未取得成功,也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故选C项。
【答案】 C
[能力提升]
7.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20世纪80年代,苏联也出现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  )
【导学号:68230114】
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
B.放弃政府宏观的调节手段
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试图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A项正确。
【答案】 A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
材料三 1985年,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1)从三则材料看出,苏联三位领导人当时改革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2)从三则材料看出,他们各自的经济改革有哪些缺点?共同的不足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历史上的三次重要改革,要从所给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答题关键在于对不同时期的领导人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
【答案】 (1)赫鲁晓夫:农业;勃列日涅夫: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戈尔巴乔夫: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各自缺点:赫鲁晓夫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不顾自然条件的差异推行种植玉米,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勃列日涅夫与美国争夺霸权,进行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停滞不前,人民不满情绪高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实现“加快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经济增长率下降。共同的不足:没有真正解决因斯大林体制的僵化而导致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问题。
(3)①历史原因: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和一些政策上的错误。②现实原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③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