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天然放射现象 原子结构 课件 (2)(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1天然放射现象 原子结构 课件 (2)(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7-01-06 14:3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 天然放射现象
原子结构 人们通过什么现象或实验发现原子核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人们认识原子核的结构就是从天然放射性开始的。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和含铀的矿物能够发出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以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
具有发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元素这种自发的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铅盒放射源射
线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发出的射线
可使照相底片感光照相底片 放射性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究发现,原子序数大于等于83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的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放大了1000倍的铀矿石放射性物质发出的射线有三种:点击观看动画氦原子核高速
电子流高能量
电磁波1/10光速接近光速光速弱较强很强很容易较弱更小阅读课文填写表格: 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为新核的变化叫做原子核的衰变. 原子核衰变时电荷数和质量数都守恒 U238在 衰变时产生的钍234也具有放射性,放出 离子后变为(镤)Th234,上述的过程可以用下面的衰变方程表示:++ 放射性同位素衰变的快慢有一定的规律,其原子核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叫做元素的半衰期.
??考古学家确定古木年代的方法是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时钟”,来测量漫长的时间,这叫做放射性同位素鉴年法.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原子核的组成 1.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原子核的人工转变:用高能粒子轰击核,产生另一种新核的反应的过程。
1919年,卢瑟福了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有了很重要的发现. 卢瑟福发现质子核反应方程: 查德威克主要从事原子核物理学的实验研究。首先发现β射线能谱是连续的。再就是他证实了卢瑟福的原子理论和关于元素的核结构以及核电荷数与元素的原子序数相等的结论。查德威克对科学的最大贡献还是他发现了中子。这改变了当时人们的物质结构的概念,同时还为研究和变革原子核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手段,促进了核裂变研究工作的发展和原子能的利用。 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1932年):2.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 )和中子( )组成的,质子和中子统称核子.
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质子数;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核子大小为0.8×10-15m,
核子可相互转化3.核力核力:把核子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力叫核力,质子与质子间,中子与中子间,质子与中子间都存在核力。
特点:①强力;
②短程力(2×10-15m距离内作用)只在相邻核子间存在;
③核力与核子的电荷无关。三、探测射线的方法
四、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虽然放射线看不见,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一些现象来探知放射线的存在,这些现象主要是:探测射线的方法1、使气体电离2、使照相底片感光3、使荧光物质产生荧光威耳孙云室观察威耳孙云室的结构,研究射线在云室中的径迹:威耳孙云室观察威耳孙云室的结构,研究射线在云室中的径迹: 射线径迹 径迹的长短和粗细可以知道粒子的性质;粒子轨迹的弯曲方向可以知道粒子带电的正负. 射线径迹 气泡室里装的是液体,控制室内的温度和压强,使室内的温度略低于液体的沸点,当气泡室的压强突然降低时,液体的沸点降低因此液体过热,在通过室内射线粒子周围就有气泡形成.通过照片上记录的情况,可以分析粒子的带电、动量、能量等情况.气泡室 德国物理学家盖革在1928年与弥勒合作研制出的计数器用来检测放射性是非常方便的,盖革管的结构如图所示:盖革-弥勒计数器窗口阴极阳极接放大器粒子盖革-弥勒计数器放射性的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在农业、医疗卫生、和科学研究等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应用是沿着利用它的射线和作为示踪原子两个方向展开的.有些同位素具有放射性,叫做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的应用射线应用示踪原子探伤仪培育新种保存食物消除有害静电消灭害虫治疗恶性肿瘤农作物检测诊断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生物大分子结构及功能研究放射性
的应用食品保鲜棉花育种“交联”作用放射性同位素造影术粮食保存“放疗”治疗放射线测厚仪放射性污染和防护??过量的放射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人类和自然界产生破坏作用. 20世纪人们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研究放射性遭原子弹炸后的广岛放射性污染和防护??为了防止有害的放射线对人类和自然的破坏,人们采取了有效的防范措施:检测辐射装置全身污染检测仪辐射检测系统辐射源的存放铀放射性污染和防护??核电站的核反应堆外层用厚厚的水泥来防止放射线的外泄:铅盒放射源射
线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发出的射线
可使照相底片感光照相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