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课件+学业分层测评):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课件+学业分层测评):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05 20:02:57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学业分层测评文字礼制禅让家天下传子宗族关系血缘关系占卜子弟旧贵族世袭统治权定期朝贡力役政治周天子血缘宗族关系政治联系嫡长子大宗诸侯附属地位嫡长子卿大夫大宗小宗士社会结构统治阶级内部学业分层测评(一)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36张PPT。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学业分层测评直道灵渠五尺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多元一体郡、县郡县制地方行政乡里垂直管理皇帝官僚政治至高无上太尉国家军政要务十三部刺史学业分层测评(二)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45张PPT。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学业分层测评皇帝 独断性 限制相权丞相中朝宰相政事堂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总理财政行政效率 刺史御史大夫提点刑狱司规范执政专制制度贵族中央汉武帝九品中正制隋朝八股取士世家大族儒学经义行中书省宣政院监察机构中央集权中央和地方 学业分层测评(三)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41张PPT。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学业分层测评丞相制度明成祖加强专制六部百司司礼监政务军务皇帝封闭性君主专制地方行政政治自主性 宗教信仰集权理藩院蒙古改土归流西南地区中央政府太平洋钓鱼岛学业分层测评(四)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11张PPT。巩固层提升层宗法制
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丞相
军机处
郡国并行制
知州
行省学业分层测评(一)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从“传贤”到“传子”,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
A.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是偶然的历史现象
C.不利于社会进步
D.以后历朝历代没有沿用
【解析】 题干材料所述现象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答案】 A
2.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写道:“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  )
【导学号:17080002】
A.分封制 B.封建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很容易判断出此“封建制度”并非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封建制度而是指分封制,故选A项。
【答案】 A
3.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同时又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周公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与商贵族共掌天下
B.拉拢并控制商贵族
C.巩固中央集权体制
D.确立自己的专制权威
【解析】 西周分封商代奴隶主贵族主要是他们的权势及其后裔仍有较大影响力,在其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则是为了加强防范,故选B项。
【答案】 B
4.“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与这一思想观念相对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导学号:17080003】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王位世袭制
【解析】 “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选自左丘明《国语》,大意是:姓相同德行就相同,德行相同心就相同(后一句:心相同志向就相同)。材料反映了家庭婚姻方面的内容,强调宗亲观念与家庭婚姻的关系,故选B项。
【答案】 B
5.西周时期出现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现象。这反映了(  )
A.长幼有序是宗法观念的核心
B.血缘关系的亲疏是分封的依据
C.授民授疆土是分封制的内容
D.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
【解析】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大意是:王位的继承人必须是自己的嫡长子,而不管他是否贤能。
【答案】 D
6.据《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与鲁的关系是(  )
【导学号:17080004】
A.依附 B.兄弟
C.平等 D.大宗与小宗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封弟周公”,说明周公是分封的对象,而周王是分封者,周公是大宗,鲁国则是小宗。
【答案】 D
[能力提升]
7.(2014·全国卷Ⅱ)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解析】 “雅言”是周王室使用的语言,而西周的统治中心镐京在今陕西省境内,故本题选择C项。
【答案】 C
8.观察下图,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导学号:17080005】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西周宗法制规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③是嫡长子,最有资格继承王位。
【答案】 C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印象夏朝]
及禹崩,虽授益(人名)……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
材料二 [印象商朝]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
材料三 [印象西周]
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   大宗、小宗示意图
(1)从材料一中可获得哪些信息?
(2)根据材料二分析商朝的政治统治的显著特征。
(3)根据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从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4)结合以上探究结果,总结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析】 第(1)问通过材料中“君帝禹之子”“即天子位”可以得出在当时出现了公共权力及父子相传的状况。第(2)问通过材料中的“尊神”“事神”可以得出王权神秘化的色彩。第(3)问比较简单,主要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及其关系。第(4)问应综合材料一、二、三的信息进行概括回答。
【答案】 (1)夏朝已产生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特征: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3)西周实行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和诸侯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4)特点:王权与神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学业分层测评(二)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章太炎在《秦政记》中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据此,你认为秦始皇能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地位,最主要是因为他(  )
【导学号:17080008】
A.兼并了六国
B.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解析】 秦始皇兼并六国,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答案】 D
2.春秋时期,秦国有“伐邦、冀戎,初县之”“初县杜、郑”,晋国有“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等资料。这说明(  )
A.郡县设置与军事有关
B.郡的地位远远高于县
C.郡和县的设置在各国推广
D.分封制已退出历史舞台
【解析】 题干材料中秦国、晋国设置郡县均与“伐”“克敌”等军事行动有关,故选A项。
【答案】 A
3.《汉书·贾山传》载:“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是实行(  )
【导学号:17080009】
A.郡县制 B.皇帝制度
C.分封制 D.三公九卿制
【解析】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二年(公元前220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驰道是皇帝的专用车道,皇帝下面的大臣、百姓,甚至皇亲国戚都是没有权利走的,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的“国道”。郡县制是中央加强对全国控制的措施,驰道通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全国的统一,因此也有利于驰道的畅通,故选A项。
【答案】 A
4.某学者说:“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政”主要是指(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王位世袭制 D.中央集权制
【解析】 “中国之政”是指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故选D项。
【答案】 D
5.秦朝政府的一位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解析】 由材料中“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并结合三公的职责可知应为御史大夫。
【答案】 B
6.(2015·海南高考)《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知,秦始皇否定了分封诸侯的主张,设置郡守等官职,与周代以来“分封建邦”的分封制有很大不同,故选A项。B项与材料主旨相悖,C、D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均可排除。
【答案】 A
[能力提升]
7.梁启超在《战国载记》中说:“始皇宁为中国之雄,求诸世界,见亦罕矣。其武功焜耀众所共知不必论,其政治所设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其中“皋牢百代”的政治举措是(  )
【导学号:17080010】
A.创立皇帝、丞相和郡县制度
B.“使黔首自实田”
C.“书同文”,以小篆为标准字体
D.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解析】 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是“政治举措”,A项为政治举措,B项为经济举措,C项为文化举措,D项为军事举措,故选A项。
【答案】 A
8.(2015·上海高考)在中央集权体制初创的秦朝,选用啬夫的是(  )
A.太尉 B.皇帝 C.郡守、县令  D.丞相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尉名义上掌管军事,一般是虚职,故A项错误;秦朝皇帝直接任免三公九卿和郡守县令,故B项错误;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故D项错误;啬夫是乡一级官吏,职掌听讼、收取赋税,由郡县长官选用,故选C项。
【答案】 C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7080011】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三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根据材料一分析,“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与秦朝破解之策,分析其破解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
【解析】 第(1)问根据“封建子弟”不难判断出该制度的名称,根据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从血缘关系和内部等级两方面归纳其特征。第(2)问第一、二小问需要紧扣材料,逐条列举;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第(3)问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和辩证思维能力,需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答案】 (1)制度:分封制。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原因:王室的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破解:统一国家,全面推行郡县制。变化: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
(3)认识:官僚体制一方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维护国家的稳定);另一方面强化了皇帝的专制,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学业分层测评(三)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读右图历史人物图片。他主持政务以后,频繁更换丞相,破格选用人才,形成“外朝”和相对应的“中朝”(内朝)。他即位后,还下诏策试贤良,让中央和地方上荐举人才。他在位期间,该朝代出现强盛局面。他就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
【解析】 根据题干我们不难判断出,建立“中朝”与“外朝”制度,并通过察举制来发现人才的应为汉武帝。
【答案】 B
2.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  )
【导学号:17080014】
A.分封制   B.中外朝制
C.三省六部制 D.三公九卿制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分权制度的雏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分工明确,办事效率提高,而且体现集体决策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答案】 C
3.下图为唐朝中央行政机构示意图,其反映的是 (  )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解析】 从题干示意图中的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可知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故选C项。A项主要是指秦朝和汉朝的中央行政机构;B项属于地方政治制度,与题干不符;D项是明朝的中央机构,排除。
【答案】 C
4.“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供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曰为‘计相’。”文中的“……”应为(  )
【导学号:17080015】
A.通判 B.中书门下
C.枢密院 D.三司
【解析】 由材料信息“一归……,通管盐铁”判断说明文中的“……”应该掌管财政方面。A项是地方监察官员,B项为最高行政机构,C项掌管军事,D项掌管财政。
【答案】 D
5.[宋]范公偁《过庭录》载:“吴人孙山,滑稽才子。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孙山等人做官是通过(  )
A.承荫世袭 B.立功受奖
C.乡人举荐 D.科举考试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理解“赴举他郡”“解名尽处是孙山”“榜上”,结合隋朝时期形成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可知本题选D项。
【答案】 D
6.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
【导学号:17080016】
A.“世胄蹑高位,英雄沉下僚”
B.“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解析】 A项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B项反映的是科举制;C项反映的是嫡长子继承制;D项反映的是察举制。
【答案】 B
[能力提升]
7.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解析】 本题通过唐代政治制度,考查对文字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题干材料中“政事堂议决”说明了皇帝与政事堂之间的权力关系,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8.(2015·安徽高考)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解析】 根据材料“推举六名孝廉”可知,题干考查察举制,察举制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举荐人才为官的制度。人才可以由地方官员举荐,所以A、D两项不符合史实。B项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符合九品中正制,而不符合察举制,故排除。由“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可知,察举制有一定的弊端,故选C项。
【答案】 C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7080017】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武)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郡举贤良……并在左右”“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与大臣辩论”等归纳即可。 第(2)问,实质考查唐朝诏令颁布的运行机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答案】 (1)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
(2)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的主要特点。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周天子与诸侯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君臣名分逐渐确定;“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周王室的统治。第(2)问实际考查行省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需要综合两则材料,从地方行政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来总结特点。
【答案】 (1)变化: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或君臣之名分确定)。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答出“巩固统治”即可)
(2)特点: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3)地方势力不断被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学业分层测评(四)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留下上述祖训的皇帝是(  )
【导学号:17080020】
A.唐太宗 B.宋太祖
C.明太祖 D.清世宗
【解析】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丞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故选C项。
【答案】 C
2.“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
A.内阁制度 B.丞相制度
C.宦官集团 D.胡惟庸集团
【解析】 胡惟庸为明朝初年的丞相,由“……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可知朱元璋真实目的在于通过此案废除丞相制度,加强皇权,B项正确。
【答案】 B
3.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由“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等信息可知,清代军机大臣的职责是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这时的军机处已经不再是单纯地办理军务,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军机处机构是否完备,排除C项;由材料“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可知,军机处不是专理刑狱的机构,排除D项。答案为B项。
【答案】 B
4.(2016·开封高一检测)“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
【导学号:17080021】
A.协助奏章 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
【解析】 题干这些“中级官员”是指殿阁大学士,他们是皇帝的侍从顾问,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即整理批阅奏章,很少能参与决策。
【答案】 A
5.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中枢机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处四个时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时建立了“三公九卿制”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交付尚书省执行
C.明太祖废除了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D.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解析】 “三公九卿制”在秦朝时建立,A项错误;唐朝三省体制中,政令草拟后,还要由门下省审议,B项错误;设立内阁是在明成祖时期,C项错误。
【答案】 D
6.(2016·咸阳高一期末)康熙会典中记载“四十九旗自王而降,岁时必有至阙下者”。清设立与此相应的机构有(  )
【导学号:17080022】
A.台湾府 B.宣政院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解析】 材料反映了少数民族首领每年觐见皇帝,朝廷接待,与此相关的机构是理藩院。
【答案】 C
[能力提升]
7.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明代内阁和唐代宰相的职能,注意限定词“相同之处”。明代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没有决策权,故A项与明代内阁不符,排除;官吏的任免权由皇帝掌握,地方政务由中央下派的地方长官管理,不是两者的职能,故排除C、D两项;B项是两者的共同之处。
【答案】 B
8.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  )
①防止了大臣专权 ②强化了君主专制 ③削弱了内阁的权力 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 由材料中“小心敬慎”“不至有权臣”“权属于君”说明军机大臣并无实权,从而强化了君主专制。③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 A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7080023】
材料一
材料二 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康熙中,谕旨或命南书房翰林撰拟。是时南书房为最亲切之地……雍正年间……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卷一《军机处》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一所示政治制度是从哪一朝代开创的?图二所示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分析中枢权力,使之互相牵制是加强皇权的重要方法。请以图二所示政治制度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的中枢权力机构发生过什么变化?有人认为,军机处的设置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解析】 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判断出图一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图二是隋唐开创完善的三省六部制。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进行归纳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说明。
【答案】 (1)秦朝;三省六部制。
(2)三省分别行使起草诏令、封驳审议、执行的职责,三省之间互相牵制,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加强了皇权。
(3)变化:由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南书房再到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置,削夺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等的权力;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提高了行政效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