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4(课件+学业分层测评):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7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4(课件+学业分层测评):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7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05 21:33:50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学业分层测评商鞅变法 李斯 韩 齐 中央集权 皇帝 郡县制 三公九卿制 皇帝 皇帝 金字塔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小篆 共同文化 咸阳 灵渠 重农抑商 中央集权 思想文化 刑法 学业分层测评(一)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33张PPT。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学业分层测评康熙 鳌拜 尚可喜 1681 郑成功 攻抚兼施 施琅 台湾府 雅克萨 雅克萨 1689 额尔古纳河 格尔必齐河 南 北 黑龙江 乌苏里江流域 维吾尔 乌兰布通 沙皇俄国 乌兰布通 多伦 盟旗 喀尔喀蒙古 黄河 赋制 康熙字典 学业分层测评(三)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30张PPT。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学业分层测评农民起义 李渊 长安 秦王 薛举 刘武周 窦建德 624 唐太宗 颉利可汗 突利可汗 文成公主 天可汗 魏征 帝范 徭役赋税 社会生产 繁盛 学业分层测评(二)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12张PPT。巩固层·知识整合提升层·主题强化专题综合测评专题综合测评(一)
点击图标进入… 学业分层测评(一)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秦王嬴政继位时,统一的条件基本成熟,这表现在(  )
①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 ②长期战乱,统一成为人心所向 ③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国实力增强 ④齐、楚等六国出现政治危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秦国实现统一的条件包括商鞅变法奠定的基础、各地联系逐渐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等,齐、楚等六国并未出现政治危机。故选A项。
【答案】 A
2.“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表明“新皇帝”的重大举措是(  )
A.建立皇帝制度 B.废分封,立郡县
C.设立三公九卿 D.统一货币、度量衡
【解析】 题干“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即废除分封制。“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即推行郡县制,由中央任命官员管理地方,故选B项。
【答案】 B
3.在中央,皇位由私家世袭,地方由异姓非世袭官僚管理。这种制度是指(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B.三省六部制度
C.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 D.科举选官制度
【解析】 题干强调皇帝制度和地方郡县制的特点,这两方面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故选A项。
【答案】 A
4.秦朝统一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政权,与下列图片相关的措施是
(  )
秦半两钱     秦铜权
A.统一货币、度量衡 B.修筑驰道
C.修筑长城 D.统一文字
【解析】 根据图片可知,这与秦统一后采取的统一货币、度量衡的措施有关。B项是交通设施;C项是边防工程;D项属于文化方面。
【答案】 A
5.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相继修筑驰道、直道的主要目的是(  )
A.传达政令,调遣军队
B.加强对全国各地的控制
C.促进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D.改善落后的交通状况
【解析】 秦始皇修驰道、直道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全国各地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
【答案】 B
6.以下关于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  )
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秦之所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的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了农民大起义。秦朝的暴政是其灭亡的主要原因。分析各选项可知,D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D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材料二 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材料三 ……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若有欲学法令者,以吏为师。
材料四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以上材料均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二中辩论的焦点是什么?材料一对此持何种态度?
(2)材料二、三的建议各有其依据,明显不同的用词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了战国哪位思想家的主张?你的依据是什么?
(4)材料四中秦始皇赞成哪一种主张?他的理由是什么?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可以理解辩论的焦点是在地方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材料一主张实行郡县制。第(2)问中材料二主张实行分封制,理由是商周实行分封制,巩固了国家统治;材料三主张统一思想言论,理由从社会现实状况回答;明显不同的用词应该是“师古”和“师今”。第(3)问材料三体现了战国韩非子的主张,其根据是“法令出一”“士则学习法令辟禁”“若有欲学法令者,以吏为师”,这些言论充分体现了韩非子的集权法治思想。第(4)问材料四中秦始皇赞同实行郡县制的主张,理由是“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即诸侯国的存在是战乱的根源。
【答案】 (1)焦点:地方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态度:材料一拥护郡县制,反对分封制。
(2)“师古”和“师今”。
(3)韩非子;依据:“法令出一”、“士则学习法令辟禁”、“若有欲学法令者,以吏为师”。这些言论充分体现了韩非子的集权法治思想。
(4)秦始皇赞成“师今”、实行郡县制的主张。理由是“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即诸侯国的存在是战乱的根源。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二 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也……亟役万人,暴其刑威,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郡县之制,垂两千年而弗能改也,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六国者,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1)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材料一、二、三各是怎样评述的?
(2)你认为郡县制的推行与秦朝的灭亡有无关系?
(3)结合上述材料,从制度创新角度谈谈启示。
【解析】 第(1)问在认真阅读材料的基础之上,归纳概括即可。第(2)问要联系所学知识,判断两者的关系。郡县制的实行,在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秦王朝的灭亡并不是实行郡县制的结果,而是秦朝的暴政造成的,据此概括说明。第(3)问在回答前两问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答案】 (1)材料一认为秦朝灭亡是由于采用了郡县制;材料二认为秦朝的灭亡是由于秦朝的暴政激起人民的反抗,而不是郡县制的过失;材料三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
(2)没有关系。秦以后许多王朝采用郡县制,出现强盛局面。
(3)制度创新能推动社会进步,但是王朝的灭亡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采用何种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
9.从古至今,史学家们一直对秦始皇的功过争论不休,就这种情况,下列有两则材料分别摘自当代史学家翦伯赞和古代史学家司马迁的观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倾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翦伯赞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1)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
(2)我们应该如何评价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解析】 第(1)问,分析古今史学家的观点,要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要看其对秦始皇的评价是否一分为二;第(2)问,评价历史人物要把握准确的标准,以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评价他的是非功过。
【答案】 (1)翦伯赞从顺应历史发展,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个角度充分肯定秦始皇的功绩,但没有指出秦始皇的过失;司马迁完全否定秦始皇,没有指出他对历史发展的贡献。二者说法都不够全面。
(2)秦始皇固然有“暴虐无道”的一面,但他统一全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及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所以秦始皇是一位功大于过的皇帝。
学业分层测评(二)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列关于发生在李世民身上的事件的先后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玄武门之变 ②被封为秦王 ③继承皇位 
④派李靖统兵出击东突厥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
【解析】 ①—626年,②—618年,③—626年玄武门之变之后,④—629年。
【答案】 B
2.唐初打败东突厥之后,在突厥旧地采取了“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扦蔽”的政策。下列各项不能表达其意的是(  )
A.唐对突厥旧地实行了有效管辖
B.唐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C.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D.唐对突厥采取了镇压的政策
【解析】 材料反映了唐太宗对突厥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D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 D
3.“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古往今来人们已经做出各种思考,其中唐太宗的回答是(  )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B.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
C.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D.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解析】 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故选C项。
【答案】 C
4.635年,唐太宗派李靖等率军深入吐谷浑腹地,开始了对西突厥的进攻。此次军事行动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唐朝的疆域
B.打通中原和西域各国之间的商路
C.显示唐朝的实力
D.消灭少数民族政权
【解析】 唐朝初年,西突厥控制着许多西域小国,切断了中原和西域各国之间的商路。唐太宗向西进兵,其目的是打通中原和西域各国之间的商路。
【答案】 B
5.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生动地刻画了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繁华景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康
B.唐太宗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C.唐太宗知人善任是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
D.唐高祖吸取教训,调整政策,从而出现贞观之治
【解析】 A项中“百姓富足安康”不符合史实;B项夸大了唐太宗的个人作用;D项中“唐高祖”应为“唐太宗”。C项表述正确。
【答案】 C
6.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  )
A.基本上对自己的统治持否定态度
B.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
C.美化自己并掩饰统治期间的过错
D.对最高统治地位已无兴趣
【解析】 从“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这一信息看,唐太宗是在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
【答案】 B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隋主残暴,身死匹夫之手……炀帝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贞观政要》
材料二 (贞观)五年七月戊申,初令天下决死刑必三覆奏,在京诸司五覆奏,其日尚食进蔬食,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
史臣曰:用人如贞观之初,纳谏比魏征之日……贞观之风,到今歌咏。
——《旧唐书·太宗本纪》
材料三 贞观十一年,上作飞山宫……贞观二十二年,上营玉华宫……备设太子宫、百司,苞山络野,所费已巨亿计。
——《资治通鉴》
材料四 贞观二十二年,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且曰:“吾居位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帐烦劳……汝……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
——《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2)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唐太宗的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写作《帝范》的目的。
(4)根据上述材料中唐太宗的言行,对其作简要评价。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二中提取“国以人为本”“人君简静”“隋主残暴”等信息作答。第(2)、(3)问同样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回答。第(4)问评价唐太宗注意具体的历史环境。
【答案】 (1)存百姓,与民休息的民本思想;吸取隋亡的教训;慎用刑法;善于用人、纳谏。
(2)大兴土木,耗费巨资。
(3)总结反省,告诫后世,以求长治久安。
(4)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出现贞观之治(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具有自我反省(批判)的良好品质;作为封建君主不可避免出现了骄惰奢纵的行为。
学业分层测评(三)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康熙继位后的辅政大臣中苏克萨哈与鳌拜有矛盾,鳌拜矫诏诛杀了苏克萨哈。这一事件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A.康熙亲政后打击权贵
B.苏克萨哈威胁皇权
C.鳌拜大权独揽
D.康熙对鳌拜优礼相加
【解析】 材料通过鳌拜矫诏诛杀苏克萨哈的史实,说明了鳌拜独揽大权,威胁到皇权。
【答案】 C
2.“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之宫中柱上。”此处的“朕”可能是(  )
A.顺治帝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解析】 康熙帝把解决三藩问题当做头等重要的大事。
【答案】 B
3.下列有关清政府设立台湾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驱逐了荷兰殖民者
B.加强了东南海上防务
C.使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D.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解析】 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的是郑成功,而不是清政府。
【答案】 A
4.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
①崇尚儒家文化 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 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解答本题要阅读题干,依据康熙帝的作为进行思考。结合祭孔、听学、授官可知①③④正确。材料未体现“提升满族文化”的内容,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5.某校将举办“杰出历史人物”图片展。小兰找到“康熙大帝”像,他在康熙的主要事迹栏上写下了“少年果敢,制服权臣;当机立断,平定三藩;一鼓作气,消除割据;除恶务尽,平定叛乱”,但他觉得还不能全面展现康熙帝的功绩。你认为下列活动可以作为图片展补充的是(  )
A.修筑驰道,巩固统一
B.羁縻府州,形成制度
C.抗击沙俄,维护主权
D.设台湾省,加强控制
【解析】 A项是秦始皇的功绩;B项是唐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政策;D项发生于晚清时期(1885年),并非康熙时期(当时只是设立台湾府);此三项均排除;故选C项。
【答案】 C
6.下列对康熙帝历史功过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B.打击分裂割据势力,维护统一
C.敏锐地洞察到世界的变化趋势
D.基本奠定了中国的版图
【解析】 评价康熙帝,既要看到他对历史发展所做的贡献,也应认识到其局限性。A、B、D三项属于康熙帝的历史贡献;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选C项。
【答案】 C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新唐书》
材料三 削平三藩,巩固统一;统一台湾,开府设县;抵御外侵,缔结条约;重农治河,兴修水利;亲征朔漠,善治蒙古;移天缩地,兴修园林;兴文重教,编纂典籍;吸纳西学,学习科技。
——阎崇年评康熙的功绩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为解决民族矛盾而采取的主要措施。
(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康熙帝和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何不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朕独爱之如一”和材料二中任命少数民族首领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第(2)问主要从材料三中分析归纳即可。第(3)问在前两问的基础上并结合时代背景回答。
【答案】 (1)开明平等,武力与怀柔并用,实行羁縻政策,重用少数民族首领。
(2)三征噶尔丹,抗击沙俄。
(3)不同:唐太宗主要采取平等友好方式,康熙帝主要采取武力征服的方式。时代特征:唐朝时期封建社会繁荣,中华文明世界领先;清朝时期封建社会渐趋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