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基础]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见:看见
B.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涕:眼泪
C.乃遂私见樊於期 私:私自、私下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受
解析: A.“见”在此表被动,可解释为“被”。
答案: A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B.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C.秦王还柱而走
D.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解析: A项中“振”通“震”;C项中“还”通“环”;D项中“卒”通“猝”。
答案: B
3.对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解析: ①中的“而”是连词,表修饰,②中的“而”是连词,表承接;③④中的“以”均为介词,可解释为“用、拿”。【版权所有:21教育】
答案: C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又前而为歌 ③乃朝服,设九宾 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使使以闻大王 ⑥箕踞以骂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皆白衣冠以送之
A.①②③ B.④⑤⑦
C.②③⑧ D.①⑥⑧
解析: C.均为名词用作动词,①⑥为名词作状语,④为意动用法,⑤为使动用法,⑦为形容词用作动词。
答案: C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C.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D.诸郎中执兵
解析: B.“太息”古今均为“叹息”之意。A.“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C.“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D.“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方言,称中医医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B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样就可以报将军的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就消除了。
(2)(荆轲)到了秦国之后,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以厚礼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3)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想活捉你,然后要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呀!
[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今行而无信 信:相信
B.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C.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喜欢,高兴
D.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夺取
解析: 信:信物。
答案: A
8.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B.都是结构助词,的。A.前一个是连词,表转折;后一个是连词,表承接。C.前一个是连词,于是、就;后一个是副词,却、竟然。D.前一个作介词,因为;后一个是表目的的连词。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答案: B
9.从选文后两段文字内容来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解析: “心狠手辣”的评价不当,“诱使樊将军自刎”说法不当。
答案: D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2)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而右手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愿意呢?21教育网
二、课外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①。”www-2-1-cnjy-com
……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21*cnjy*com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②,跪地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战国策·燕策三》)
[注] ①请入图之:南宋鲍彪注:“请太子入息,己乃图之。”②道:通“导”,引导。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造焉 造:到……去
B.却行为道 却:退
C.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逮:达到,及
D.愿足下急过太子 过:超过
解析: 过:拜访。
答案: D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D.以:介词,因为。A项,介词,在/介词,对;B项,副词,将要/连词,并且,而且;C项,介词,通过/副词,于是,就。21cnjy.com
答案: D
1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本文段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力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
B.鞫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鞫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相同。
C.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物。
D.田光自杀是因为他想激励荆轲以及太子的叮嘱——“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鉴赏理解能力。要从整体上把握主要人物、事件及其发展过程。A项,“亲自去拜访”错,是通过别人招来,并未亲自拜访。
答案: A
1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眼看秦就要吞灭六国,大军已临易水,恐怕灾祸将至,太子丹很忧愁。
(2)现在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道我的身体已经跟不上了,有幸教导我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有好主意。”21·cn·jy·com
[参考译文]
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逃回燕国。眼看秦就要吞灭六国,大军已临易水,恐怕灾祸将至,太子丹很忧愁。对他的太傅鞫武说:“燕与秦势不两立,望太傅能够图谋良策。”鞫武回答说:“秦国地盘遍布天下,威胁着韩、魏、赵三国,然而易水以北,局势还不一定。何必因在秦遭受凌辱的怨恨,就想去招惹秦国发怒呢?”太子说:“那么,怎样才好呢?”太傅说:“请让我好好考虑考虑。”www.21-cn-jy.com
……鞫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他智谋深远,勇敢沉着,可以跟他商议。”太子说:“愿意通过太傅来结交田先生,可以吗?”鞫武说:“可以。”太傅去见田光,传太子话:“有国事愿与先生相商。”田光说:“遵命。”于是来到太子的住所。
太子跪着迎接,退着行走来做前导,跪着抹拭座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起身请教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有好主意。”田光说:“臣听说骏马壮盛之时,一日而行千里,到它衰老,劣马也能超过它。现在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现在我的精力已经快没有了。虽然这样,我也不敢以此(为借口)怠慢国事。(我)有一位要好的朋友荆轲,可以让他来担当这个使命。”太子说:“希望通过先生来结交荆轲,可以吗?”田光说:“可以。”立即起身,快步而出。太子送他到门前,嘱咐说:“我所告知的,先生所说的那些话,是国家大事,请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低头一笑说:“好的。”2·1·c·n·j·y
田光弯腰而行见荆轲,说:“我和你交好,燕国无人不知。现在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道我的身体已经跟不上了,有幸教导我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有好主意。’我私下里觉得不应该对您见外,向太子推荐了足下,愿足下到宫中去拜见太子。”荆轲说:“遵命。”田光说:“我听说长者的言行,不让人怀疑,如今太子叮嘱我说:‘所说的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这是太子怀疑我。立身行事使人怀疑,不是节烈的侠士。”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说:“愿足下赶紧到太子那里,就说我田光已死,以表明保守机密。”于是自杀而死。21·世纪*教育网
[表达交流]
15.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仿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句式,要求结构相似。
从古至今,分别都是使人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燕太子丹与荆轲之间的“壮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的“愁别”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豪别”
16.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二十四史”做一解说。(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1-c-n-j-y
①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是二十四史的编撰目的。
②封建统治者称二十四史为“正史”。
③纪传体是二十四史采用的体例。
④对中国四千多年来的历史,二十四史所做的记录是比较系统的。
二十四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二十四史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而编撰的,对中国四千多年历史做了较系统的记录,被封建统治者称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来源:21cnj*y.co*m】
17.对于荆轲刺秦王这桩历史公案,历来见仁见智。请从下列六段文字中归纳出古人对这桩历史公案最基本的态度,并就其中一种态度做分析。【出处:21教育名师】
①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史记·刺客列传》)
②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左思《咏荆轲》)
③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陶渊明《咏荆轲》)
④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 故扬子(西汉辞赋家扬雄)论之,荆轲……不可谓之义。(《资治通鉴·卷七》)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⑥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朱熹)
古人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古人的态度:有赞赏(肯定)、批评(否定)两种。
赞赏——荆轲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英勇气概,不畏强暴、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顽强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学习。21*cnjy*com
批评——荆轲看重义气,有血气之勇,但缺少政治眼光,不懂得秦国统一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想依靠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借助恐怖手段,刺杀秦王,保全燕国,这在政治上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在行动上也是注定要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