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新学案】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巩固训练:第4单元 时代聚焦 4.12 飞向太空的航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金版新学案】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巩固训练:第4单元 时代聚焦 4.12 飞向太空的航程(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06 11:0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言基础]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诞生(dàn)     苛刻(kē)
希冀(jī) 朝阳辉映(huī)
B.酝酿(yùn) 尘封(chén)
靓妆(jìnɡ) 耸入云天(sǒnɡ)
C.秘密(mì) 横亘(ɡèn)
作揖(yī) 飞船着陆(zháo)
D.透露(lù) 相当(dānɡ)
模样(mó) 为期不远(wéi)
解析: A.“冀”应读jì;C.“着”应读zhuó;D.“模”应读mú。
答案: 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载体 规划 陷井 四战四捷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B.沉闷 竖立 妨碍 直刺九宵 道不同不相为谋
C.震动 跨进 天疆 大漠深处 醉翁之意不在酒
D.落伍 响彻 厮守 发源地  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解析: A.“陷井”应为“陷阱”;B.“直刺九宵”应为“直刺九霄”;D.“其力断金”应为“其利断金”。
答案: C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________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
②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________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③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________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④1970年,19位优秀的飞行员被列入了预备航天员的名单。他们都经过了近乎________的各种身体测试。
A.托举 震惊 实行 苛刻
B.带着 震动 实行 苛求
C.托举 震动 实施 苛刻
D.带着 震惊 实施 苛求
解析: “托举”把火箭推动飞船飞上天的状态很形象地表达出来,而“带着”则应是火箭在前,飞船在后,这不符合实际情况,用词不准确;“震动”(重大的事情或消息等)使人心不平静,“震惊”则是使人大吃一惊的意思;“实施”虽也有实行(法令、政策等)的意思,但它比“实行”更正规一些,它后面往往跟的是法令、政策等;“苛求”后面往往有宾语,而“苛刻”一般没有。
答案: C
4.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组是(  )
A.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反复)
B.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反语)
C.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反语)
D.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比喻)
解析: B.这句话并没有正意反说。用了比喻,“‘流言’的种子”比喻流言的材料。
答案: B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发射定在凌晨。________。火箭________,如同一条喷吐着烈焰的蛟龙,映红了整个山谷。________,将塔架导流槽内的蓄水化作一团浓雾,天女散花般四处散开。短短几秒钟,火箭精灵般地钻入了云层。我的眼睛追随着箭尾,突然热泪盈盈。
①沉睡的群山,深邃的夜空,被一声轰鸣突然惊醒
②一声轰鸣,突然惊醒沉睡的群山和深邃的夜空
③拔地而起,以雷霆万钧之势
④以雷霆万钧之势,拔地而起
⑤喷射的火焰
⑥火焰喷射
A.②④⑥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①④⑤
解析: 从强调发射环境(上文的“凌晨”)考虑,第1处选①;从突出气势是与下文衔接考虑,第2处选④;第3处选⑤,与句①的句式一致。
答案: D
[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今天,已经可以透露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000米!但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6.文中说“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不同凡响”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要理解“不同凡响”的含义,“不同凡响”比喻事物不平凡。理解这一层意思,然后结合文章,可以找出“不同凡响”的地方。另外还要注意这一句的位置,是上一段与下一段的过渡句,是对上一段“发射”的总评,后面几个句子又是对“不同凡响”的解析,概括几点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因为这次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7.“为了这个飞天梦想……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重点句子的作用。解答此题应考虑两个方面的作用:①句子的内容及在主题方面的作用;②句子的位置及在结构上的作用。该句子写为了实现飞天梦想,中国航天人做出了巨大努力,引起后文对努力过程的回忆。
答案: 引起下文对中国航天人近半个世纪艰苦努力的记叙。
8.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为什么震动了中国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读本节选部分第5段可知中国是最早拥有飞天梦的国家,从远古到明代的万户,这个梦想一直持续了几百年,而最早实现这个梦想的国家竟然是苏联,这对中国人来说势必是一个巨大震动。
答案: 从远古时期的神话嫦娥奔月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百年,然而最早实现这个梦想的却是苏联人。
9.节选部分从记叙的角度看采用了怎样的记叙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是从记叙手法的角度进行考查的。叙述手法从记叙角度可分为顺叙、插叙、倒叙、补叙等,本节选部分是对几代中国航天人努力的回忆,应属于倒叙。
答案: 倒叙手法。先写“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再历数我国为飞向太空而不懈奋斗的历程,这样更能吸引读者,使读者了解成功背后的艰难历程。
二、课外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我在月宫这一年
□ 邱晨辉等
①嗨,大家好!我是嫦娥三号着陆器,现在从距地球38万公里外的月宫里跟你们说话。今天是12月14日,一个对我和“玉兔”来说特殊的日子——我们登陆月球已经一周年啦!
②大家还记得吗?去年的12月15日,我和巡视器“玉兔”彼此凝望,完成互拍。那一刻,我们胸前的五星红旗图案,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光阴荏苒,转眼已是2014年12月14日,我和“玉兔”在月宫生活也满一年了。
③两器互拍后,我们虽然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我和“玉兔”却不敢懈怠,还是像以前那样卖力工作。尤其是“玉兔”,由于操劳过度,又加上水土不服,1月16日生了一场大病。从那以后,原来活蹦乱跳到处跑的小兔子只能跟我一样原地踏步了。
④望着“玉兔”在月面行走时留下的脚印,我伤心了好长时间。从2013年12月14日开始飞行,到入住月宫,再到迈出我们月面的第一步,往昔的景象历历在目。我们领略了此前从未见过的景色,也经历着此前不曾经历的跋涉,以及难以忍受的严寒酷热。
⑤好在,“玉兔”很乐观,它对我说:“咱们离得这么近,至少我还能在你工作累时,陪你说说话,聊聊天。”
⑥月面荒芜,又无空气,比起老家美丽的山山水水真是差得太远了。每一次,从睡梦中醒来,我们都会眺望远方璀璨星空中那颗蔚蓝色的星球。那里,有大家的陪伴和祝福,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还有一群人默默守护着我们。
⑦月面由于没有大气,昼夜温差极大,夜晚月面温度会降到零下180摄氏度。为了保护我们的“器官”不被冻坏,每个月我们都会进行月夜休眠和月昼唤醒。在北京中心长管科技人员的精确计算和悉心照顾下,到月宫一年来,我和“玉兔”共进行过13次月夜休眠和月昼唤醒,成功经受住了历次月夜极寒环境的考验。
⑧月昼期间是我工作的时间。但或许是我喜欢睡懒觉的原因,要把我从月夜休眠中唤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一次唤醒控制,中心长管人员都会提前制定好方案和流程,做好故障处置预案。从完成唤醒前的各类状态设置到我最终从睡梦中成功醒来,他们要连续十几个小时不眠不休地陪在我身边。
⑨月食对老家人来说已经是一种熟悉的天文现象了,但能在月亮上亲身体验两次月食的感觉,我和“玉兔”绝对是前无古人的头一个了!
⑩第一次月食发生在2014年4月15日的下午,持续近5个小时。第二次发生在10月8日的傍晚,持续约4个小时。 当时,月宫突然从艳阳高照的白天变成了漆黑的夜晚,一丝光线都没有。月面热量迅速流失,周围环境温度下降,这对我们的安全是一次极大的考验。
?幸运的是,北京中心早就算出了月食的准确时间,提前通过降低功耗、热控模式调整等方式帮我做好了各种防护措施,我才有惊无险地度过两次月食。
?有时候,他们就像母亲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着我的工作生活。
?当然,我也没闲着,还实实在在办了几件大事。这一年来,我开展过8次UHF器间通信试验,代传“玉兔”各类数据;进行过30余次无线电测量试验,地面通过数据处理分析获取高精度观测量,从而验证了北京中心深空干涉测量系统的性能……
?对了!你们注意到了吗,今年的6月19日,我还完成了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网络火炬太空传递活动。看到可爱的网络火炬手砳砳向我走来,看到我们航天技术可以服务社会,我内心油然而生一股成就感!
?但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就在刚刚,北京中心的科技人员发来指令,让我进入月夜休眠。尽管还有很多话想说,但为了以后能说更多的话,只能跟大家说再见了。
?晚安,地球!
?晚安,故乡的亲人!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10.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①段用“距地球38万公里外”“已经一周年”等语句,提示了本文写作的特殊背景,也表达了“我”的自豪之情。
B.第⑤段以拟人的手法写“玉兔”对“我”的宽慰,既与上文的“原地踏步”“伤心”照应,又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C.嫦娥三号登月后,曾多次经历零下180摄氏度的极寒环境的考验,这种极寒发生在月夜和月昼期间的月食时段。
D.本文条理清楚,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嫦娥三号从发射、飞行到登月、月面行走的过程,展示了嫦娥三号的工作成果。
E.文章采用嫦娥三号自述的形式写作,使文章内容显得真实可信,也有利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感到亲切。
解析: C.月食是否使温度下降到零下180摄氏度,原文并未说明。D.原文并未完全按时间顺序来写,也未写到发射过程。
答案: CD
11.第④段说“我们领略了此前从未见过的景色”,嫦娥三号看到了哪些“此前从未见过的景色”?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月球上看到的:①“玉兔”在月面行走时留下的脚印和月面荒芜的景象。②璀璨星空中蔚蓝色的地球。③月食景象。④青奥会网络火炬太空传递情景。(意思对即可)
12.文章多次穿插叙写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工作情况,有何好处?请根据文本简要探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丰富文章的叙述角度,扩大文章的容量,有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嫦娥三号的工作情况。②展现中国航天科技人员技术精湛、敬业奉献的风采,表达作者的敬佩之情。(意思对即可)
[表达交流]
13.
右面这幅图展示的是我国航天员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轨道舱舱门,首度实施空间出舱活动时的精彩情景。请从比喻、排比、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中任选两种,对画面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不超过7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翟志刚身着洁白的航天服,如一只矫健的雄鹰飞翔在深邃的太空里,他手中鲜艳的五星红旗,正向世人宣告:太空从此也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
14.在保留原意的前提下,把下面几个短句改为语意连贯、文字简洁的一个长句。
①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载人飞船被命名为“神舟”五号。
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了“神舟”五号。
③北京时间十月十五日上午九时,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我们可从所给句子中选中句③为基本句子。然后将句①②中的相关信息嵌入基本句中,使之成为中心句中的相关的修饰成分。
答案: (示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于北京时间十月十五日上午九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