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一同步达标训练:《神的一滴》(苏教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一同步达标训练:《神的一滴》(苏教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06 14:3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神的一滴》同步训练
(时间:45分钟 分值:45分)
一、语言运用(25分)
1.下列各句中横线上所填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我宁愿把一天中最________的光阴这样虚掷。
②在那种日子里,慵懒是最________人的事情,我就这样偷闲地度过了许多个上午。
③火车从来不停下来________湖光山色,然而我想,那些司机和那些买了月票的旅客,常看到它,他们多少是会________这些风景的。
A.宝贵 诱惑 欣赏 留心
B.宝贵
引诱
欣赏
关心
C.珍贵
诱惑
鉴赏
关心
D.珍贵
引诱
鉴赏
留心
解析:选A。宝贵:极有价值,非常难得,珍贵;当作珍宝看待,重视。珍贵:价值大;意义深刻;宝贵。诱惑: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吸引、招引。引诱:诱导,今多指引人做坏事;诱惑。欣赏: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认为好,喜欢。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留心:注意。关心:(把人或事物)常放在心上;重视和爱护。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是宏村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布局的特色,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大奇迹。
B.父亲为给儿子治病竟拿着菜刀和扳手去抢银行,虽情有可原但罪无可恕。
C.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虽已不用过那箪食瓢饮的日子了,但那种一掷千金的豪爽也是我们应该唾弃的。
D.一阵振聋发聩的锣鼓开头阵后,集结在乐从的111支龙舟赛艇劈波斩浪冲向英雄河,刹那间神龙踏白浪,千帆争竞发。
解析:选D。振聋发聩:原指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现多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侧重指言论,用在这里不合适,可改为“震耳欲聋”。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年纪轻一点的时候,就在那儿消磨了好些光阴,像和风一样地在湖上漂浮。
B.有些山凹中,葡萄藤爬过了湖边的树,盘成一弯凉亭,可以在下面惬意地通过。
C.这恶魔似的铁马,已经传遍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混浊了。
D.每天他们至少有一次机会与庄严、纯洁的瓦尔登湖相遇。
解析:选D。A项,主语残缺,在开头加上主语“我”;B项,成分残缺,最后一个句子缺主语,应加“船只”一词;C项,搭配不当,第一句话的主语“铁马”与后面的“已经传遍全乡镇了”不搭配,应在“已经传遍”前加上“那震耳欲聋的机器喧嚣声”。
4.将下面几句话按合理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不长时间,这小鸟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安睡了
②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
③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
④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
⑤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啰啰啰嘘”啭着它的歌喉
A.⑤①②④③  B.③⑤①②④
C.④②③⑤①
D.②④③⑤①
解析:选D。本语段先总写月色,然后写月色下的景象。
5.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
A.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
B.湖边的树木宛若睫毛一样。
C.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
D.我从康科德河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样的倒影,我几乎要惊呼:瓦尔登湖,是你吗?!
解析:选D。A、B、C三项都是比喻。
6.提取下面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3分)
①美国国会图书馆把《瓦尔登湖》列入“塑造读者人生的25部首选经典”之中。
②美国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梭罗于1854年写出并出版了《瓦尔登湖》这本书。
③《瓦尔登湖》记录了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时的观察、体验和思考。
④这本书是在瓦尔登湖畔的一间小木屋里写的。
⑤《瓦尔登湖》被誉为“美国人的圣经”。
答: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重组成一个单句,要注意只保留一个主干句,提取材料的其他主要信息加以整合概括,化为主干句的定语、状语、补语等。
答案:美国著名作家和思想家梭罗于1854年在瓦尔登湖畔的一间小木屋里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思考写成了被誉为“美国人的圣经”,并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入“塑造读者人生的25部首选经典”之中的《瓦尔登湖》。
7.请按照下面的句子,仿写两个句子,要求修辞一致,句式相同。(3分)
例句:梭罗说,瓦尔登湖是大地的眼睛。
答:                                    
                                    
解析:仿句要审清例句。例句格式是:……说,……是……,“是”是比喻词。
答案:(示例)张洁说,自然是生命的四季;柯灵说,乡土是精神的家园。
8.看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答题。(4分)
(1)用简洁的语言说明这幅漫画的内容。(2分)
答:                                    
                                    
(2)写出漫画的寓意。(2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先对漫画进行整体解读,将“环保资金”被“建楼”吞噬与“工厂”排放污水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寓意要结合漫画内容来考虑,写出讽刺的这种社会现象。
答案:(1)内容:巨大的环保资金正在被标有建楼名目的房屋吞噬,而连接工厂的管道里正涌出大量的污水。
(2)寓意:讽刺了那些打着环保旗号却无视环境污染问题,侵吞环保资金为建楼所用,环保资金得不到保障的社会现象。
二、阅读提升(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瓦尔登湖的遥想
刘晓娟
①这是一池清澈的湖水,水中的一草一木一鱼一石甚至是蓝天云彩的微影浮动,都可尽收眼底;这是一方宁静的宝地,鸟鸣嘤嘤、松风阵阵尽在耳畔。阳光的明媚和煦,世外的宁静淡然,召唤着渴望远离尘嚣的亨利 大卫 梭罗,于是他借来一把斧头,来到了这里,瓦尔登湖畔。
②瓦尔登湖的风景是卑微的,虽然很美,却并不壮观宏伟,甚至在地图上找不到它的标记。不常来游玩的人,不住在岸边的人未必能被它吸引住,可是它深邃澄澈远离尘嚣。梭罗就在它的岸边用斧头伐木造自己的房子,独居林中,方圆一英里之内没有任何邻居。就这样每天出去打水、生火、做饭、种豆、阅读、倾听,孤独生活了920天。温暖的黄昏,他常常坐在船里吹笛,看着鲈鱼在周围游来游去,仿佛笛声已将它们迷住。月光映照在罗纹条状的湖底,湖底零星散落着林木碎片,深更半夜,月色皎洁,梭罗坐在船里,一连钓了好几个小时的鱼,成群的银色小鱼在月光下尾巴一扫一扫,给水面撩起阵阵涟漪。泛舟湖上,听着猫头鹰和狐狸的小夜曲及一些不知名的鸟儿的吟唱,这些对于梭罗来说弥足珍贵。他说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自然中,黎明来临,自然透过宽宽的窗户,凝视着室内,神态安详,心满意足。在这个湖光潋滟的湖畔,他细心观察体验,看到了人类最原始的生存状态,体会了一餐一饮的艰辛。
③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并不能被视为隐士生涯,他的宁静不是一潭死水,不是独善其身,他是在探索人生。在《瓦尔登湖》结束语中他说:如果一个人按照梦中指引的方向勇往直前,过他想过的日子,那他就会获得平时意想不到的成功。生活越简单,宇宙法则就越不复杂,孤独不成其为孤独,贫困不成其为贫困,软弱不成其为软弱。由此可见他对人生异样而深刻的感悟。梭罗很自然地让我想起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他的生活理想是落英缤纷、良田美池、阡陌交通而又鸡犬相闻的桃花源,其间没有战争、没有黑暗,一片和谐安乐,看似陶潜在逃离社会,然文字中流淌的实则是一种大胆的斥责和无畏的反抗,一种深沉的人生追问。
④不论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有多大,二者在人生的探寻上似乎是血脉相通的。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描绘了一个具有清晰统治原则和丰富管理手段的理想之国;托马斯 莫尔假托神秘旅行家拉斐尔 希斯拉德之口讲述了一个没有贫穷,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花草树木令人心旷神怡,一切财产共有的乌托邦;当然还有詹姆斯 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中描写的一个在中国西南部深山中的乐园,一片充满和平、安宁与幸福的人间乐土——香格里拉……太多太多的遐想。桃花源最终无迹可寻,理想之国也不过是幻想,乌托邦本身的含义就是乌有之邦,香格里拉意为心中的日月……如何看得见?而唯有梭罗勇敢地拿起斧头来到瓦尔登湖畔,亲自去探索人生,体会生活,他是我们未来的引擎人,是寂寞的高歌者。
⑤但寂寞不是保守,不是隐退,不是与世隔绝,寂寞是脱离复杂而廉价人际关系的沉思,是心与心默契的对话。他以选择宁静的方式选择瓦尔登湖,选择远离尘嚣的恬静,选择春日湖畔的那份好心情。他在湖边,在林中,在瓦尔登澄明的月光下,从容不迫地生活,聆听生活的教诲和真谛!
(选自《西安日报》,有删改)
9.文章第①段从哪些角度描写瓦尔登湖?表现了瓦尔登湖的什么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                                    
                                    
                                    
答案:(1)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瓦尔登湖的景物。(2)表现了瓦尔登湖湖水清澈、环境宁静、景色优美的特点。(3)渲染出一种远离尘世的“世外桃源”的氛围;自然引出下文,为写渴望远离尘嚣的梭罗选择瓦尔登湖畔定居做铺垫。
10.作者为什么在第③段和第④段中分别写到陶渊明和柏拉图、托马斯 莫尔、詹姆斯 希尔顿的事例?(6分)
答:                                    
                                    
                                    
答案:第③段中用陶渊明来作类比,强调梭罗和陶渊明一样,不是逃离社会,而是与现实抗争,对人生进行追问和探索,更有力地证明了“如果一个人按照梦中指引的方向勇往直前,过他想过的日子,那他就会获得平时意想不到的成功”这一观点,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第④段列举柏拉图等人的事例,与梭罗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表现了梭罗勇敢追寻理想、亲自探索人生的精神。
11.文中画线部分的语句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答:                                    
                                    
                                    
答案:(1)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2)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梭罗所处的环境——瓦尔登湖的宁静优美以及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好境界。
12.请结合文章的题目“瓦尔登湖的遥想”和内容,探究本文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6分)
答:                                    
                                    
                                    
答案:主旨:作者“遥想”瓦尔登湖,表达了对勇于远离尘嚣、甘受孤独、拥抱自然,并从中思索人生、洞悉人生真谛的行为的赞美之情。
意图:作者“遥想”瓦尔登湖,渲染它的澄澈宁静,强调梭罗远离尘嚣、思索人生。旨在提醒现代人反思现状——我们远离自然,生活在喧嚣和匆忙之中,很难静下心来思考人生。我们虽不能像梭罗一样隐居,但一定不能不静下心来思考。(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