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第一单元 用事实说话死亡工厂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二战时期建立的劳动营和灭绝营之一,有“死亡工厂”之称。
集中营内部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设有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奥斯威辛一号、奥斯威辛二号、奥斯威辛三号组成,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集中营的指挥官鲁道夫·胡斯供认,有多达300万人死于该集中营,其中约90%的受害者是欧洲各国的犹太人。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历史见证。
其遗址在距克拉科夫西南60公里的波兰小城奥斯威辛,如今已成为博物馆和纪念地。◆ 走近作者 ◆
罗森塔尔(1922—2006),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
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国籍。后来进入《纽约
时报》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曾驻印度、
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罗森塔尔自1977年起担任《纽约时报》执行主编。在《纽约时报》工作期间,他长期主管国际新闻报道,树立了崭新的报道风格,为巩固该报在美国新闻业中的重要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1986年卸任后,他又作为一名专栏作家,为美国各大报纸撰稿,直到2004年才搁笔。◆ 背景呈现 ◆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写于1958年8月,当时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有13年,时间已经磨平了战争造成的创伤,但德国法西斯在二战期间残酷屠杀被占领国家人民的集中营还在警醒着世人,法西斯集中营的牢房、毒气室、焚尸炉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德军犯下的滔天罪行。本文便是作者目睹了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后有感而写的一篇新闻。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2.多音字三、词语辨析
1.周密·严密
周密:侧重于周到、完备、细密,多用于思考、计划、安排。
严密:侧重于严格、紧密、没有疏漏,多用于防范方面。
例:①事故调查组通过_____细致的现场勘察、检验测试、技术鉴定、调查取证、综合分析和专家论证,很快查明了新疆七师天北新区“10·28”重大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
②埃及的科普特基督教徒当地时间7日迎来了他们的新年,在议会选举伊斯兰政党崛起的背景下,此次新年庆祝活动被加以______保护。周密严密2.试验·实验
试验: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旧时指考试。
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实验的工作。
试验 实验例:①据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报道,俄印联合研制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已于2014年初成功完成舰载齐射__________。
②英国政府部门于2月7日公布的一项计划,拟通过替代等方式减少科研中对动物的使用,并敦促科研人员改善_____过程,减轻所用动物的痛苦。试验实验参考答案:1.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使用正确。
2.目瞪口呆: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使用正确。3.不寒而栗: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使用正确。4.不可思议: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不合语境,使用不正确,应用“想入非非”。1.“在这里,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句对阳光、草地、儿童的描写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我的理解:文章一上来的议论就有震撼人心的效果。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像是一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当然不是,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津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津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2.如何理解“在奥斯威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这句话的含意?
我的理解: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向上帝祈祷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祈求上帝保佑和向上帝忏悔以求得宽恕。显然,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德军一手遮天,他们迫害犹太人和战俘的残忍和惨绝人寰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甚至连上帝也无法保护那些祈求保佑的无辜受害的人们免遭涂炭;另一方面,如果德军企图为自己的罪行向上帝忏悔的话,因为他们罄竹难书的滔天罪恶,对无辜而宝贵生命的肆意践踏,使得上帝也不会宽恕、原谅他们的,因此在奥斯威辛,无论是祈求保护还是企盼得到宽恕都是没有用的,这里没有可以祈祷的地方。而这也正是本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个体现。3.在《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中,作者为什么要叙述游人的目的呢?
我的理解:这是因为,写第一种游人的目的,从侧面说明布热津卡集中营的残酷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第二种游人是曾经遭受过法西斯蹂躏的人们,说明他们对法西斯暴行的憎恶;写第三种游人的目的是表示对死难者的同情,说明人的善良。人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不管出自哪一种具体的目的,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渴望。4.作者引领我们参观了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哪些地方?参观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我的理解:5.为什么说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我的理解:法西斯灭亡十四年后,奥斯威辛集中营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这里再没有什么重要事件发生,有的只是络绎不绝的游客,“天气晴朗,树木青青,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的景观。此地现在平静,无新闻可写。但是,十四年的岁月长河,流走了无数看不完的鲜花与果实,流走了无数想不完的希望与梦幻,而始终流不走的是人们对法西斯侵略者那血淋淋的记忆与联想,始终流不走的是作为目击者和见证人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对未来的昭示:在我们居住的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上,再没有比战争这个魔鬼更能残酷地蹂躏人类的情感和命运了!是的,这里不该再有什么新闻了!1.写法归纳
结构上首尾照应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写道:“这里天气晴朗,树木青青,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结尾的这句话与开头完全照应,但在开头却用了“毛骨悚然”来形容。其实这样祥和的环境是一样的,都是和平年代下的必然生活场景。作者开头用“毛骨悚然”形容这种祥和的生活,是为了警醒人们不要忘却历史;结尾再提这段生活场景,意在表达和平的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维护。2.技法指导
所谓首尾照应是指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内容上对同一情况做出解释、说明、交代的一种写法。首尾照应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更具有突出文章主旨的作用。
(1)篇首叙事,篇末升华。锁定文章题目,提笔切题,内容直截了当,简洁明了。结尾时巧妙点题,形成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2)篇首设疑,篇末解惑。文章的开头以直接提问的方式开启下文,引导读者急切地往下阅读,结尾时再将真相推到读者面前。这种构思方法,不仅内容完整,而且情节的可读性极强,容易获得读者好评。 (3)篇首写景,篇末融情。在文章开头首先进行细腻逼真的勾勒,结尾处,再有一段景物描写与前文呼应,首尾呼应,情景交融。
3.随堂练笔
以“位置”为话题,运用首尾照应的写作手法,写一篇作文的开头和结尾。4.他山之石
(示例)开头:大树的位置高高在上,在炎热的夏天为您提供一份难得的阴凉;小草的位置在最下面,却也为人们带来一份舒爽。蒸发的水滴飞上天空成为幻化无穷的云朵,高高在上的它常成为迁客骚人歌咏的对象;一颗普通的水滴流入地下,虽然位置最低,却也在滋润万物生长。令人炫目的钻石被镶嵌在王冠上,他是那么高高在上;一颗普通的钻石被镶嵌在玻璃刀上,虽然渺小到常被人忽略,却也完美地诠释了自身的价值。
结尾:亲爱的朋友,也许你留恋大树的阴凉,而我却欣赏小草的舒爽;也许你歌颂白云的变幻,而我却赞赏玻璃刀上金刚石的坚定顽强。那么就让你我在不同的位置上书写人生同样的辉煌!纳粹受害者纪念日
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位于波兰南部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修建的最大的集中营。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在这里监禁过数百万人,并屠杀了其中的110多万人,受害者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奥斯威辛集中营也因此成为纳粹德国进行种族清洗的铁证,并记录了德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为铭记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惨痛教训,防止种族主义和纳粹分子死灰复燃,1996年,在德国前总统赫尔佐克的倡议下,德国将1月27日设为法定的“纳粹受害者纪念日”。此后,每年的这一天德国都举行官方纪念活动,教育人们永远记住纳粹罪行,防止历史重演。2005年11月1日,第60届联大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了由104个国家共同提交的一项决议草案,决定将每年的1月27日定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以反对任何否定纳粹大屠杀历史事实的做法,并要求所有国家教育并帮助下一代了解有关种族屠杀的罪行。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让悲剧不要重演”“珍爱和平”“反思”等有关话题的写作中。仇 恨
房 龙
战争忽然结束,希特勒抓到了,押解
到阿姆斯特丹。军事法庭判他死刑。可怎
么个死法?枪毙了吧,上绞刑架吧,都未免
死得太快、太便宜了他。后来,不知是谁说
出了大家的心里话:此人造成的苦难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应该把他烧死。“可是,”有一名法官不赞成,“我们阿姆斯特丹最大的广场也只能容纳万把人,可他要死了,到时候男男女女,少小娃子,是荷兰人谁不想上前去咒他一句,总得有700万人啊。”
于是又一名法官出了个点子,希特勒应该绑在火刑架上烧死,不过木柴要拿一把火药来点着,火药用一根长引线来引爆,引线应该从鹿特丹牵起,然后沿着主干公路,走德尔夫特、海牙、莱登、哈勒姆,再接到阿姆斯特丹。这样,千家万户平民百姓,簇拥在连接这几座城市的宽阔大道上,都可以一睹这根引线由南向北一路燃去,直到把为希特勒阁下举行火葬的柴火堆点着。如此惩办是否妥当,还特地举行了一次公民投票。计有4 981 076票赞成,一票反对。投反对票者提出,应对希特勒处以四马分尸。
这个盛大的日子终于来临。6月的一天,清晨4时整,葬仪开始。有一位母亲,她的3个儿子都叫纳粹杀害了,说是犯有莫须有的破坏行为。如今引线就由她来点燃,这时唱诗班唱起了一首庄严的感恩赞美诗。接着人群里爆发出一阵胜利的欢呼。
火花从鹿特丹慢慢燃到德尔夫特,往前再奔阿姆斯特丹的广场。全国四面八方都来了人。上年纪的、有残疾的、遇害人质的亲属,都备有专席接待。希特勒身穿黄色长衫,已经被锁链拴在了火刑柱上。他始终保持自制,默不作声,直到有个小男孩爬上这位元首身边的柴堆,贴上一张告示,写的是:“本人乃盖世元凶。”这下可激发了希特勒憋在心里的情绪,他居然故伎重演,破口大骂起来。
观众都傻了眼:这么个小小人物竟然大放厥词,活像是在对他的徒子徒孙训话,真是一大奇观,好不滑稽。接着是惊天动地的吼声一片,嘲笑四起,把他镇住了。最隆重的时刻到了,下午3点钟光景,火花燃到了阿姆斯特丹的郊区。霎时间鼓声震天。接着,人们怀着从来没有这么激动过的心情,唱起了国际歌《威尔慕斯》(Wilhemus)。希特勒这时面如死灰,无可奈何地死拽住身上的锁链不放。
国际歌唱毕,火花离火药只有几英尺了,再过5分钟,希特勒就不得好死了。观众仇恨心切,一下子迸发出来,喊声大作。一分钟过去了,又过了一分钟,重新安静下来。眼看引线只剩下几英寸了。就在此时此刻,偏偏出了不可思议的事。有个一身干瘪的小个子男人,拐弯抹角混过了执行警戒的士兵队列。谁都知道他。他有两个儿子,叫伞兵部队拿机枪扫死了;他的妻子,3个女儿,都在鹿特丹的大屠杀中丧生。从那时起,这个可怜的人就好像一直神志不清,他无所事事,到处流浪,全靠社会上的慈善团体养着——一个人人见了都同情的人物。
可眼下他的举动触犯了众怒,大家脸都气得刷白,原来他特意跑来踩那根引线,把火踩灭了。
“杀了他!杀了他!”众人叫嚷起来。只见老人面对着杀气腾腾的群众,神色从容。他缓缓地朝天举起双臂。接着,他愤恨地说:
“咱们再从头点起来!”[赏评] 这篇文章以仇恨为主线贯穿全文,构思新颖独到,别出心裁。巧妙地设置种种悬念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色。公民投票处死希特勒,偏偏有一张反对票,而反对者却是要把他“四马分尸”,这一神来之笔既在读者意料之外,细细思来,又恰恰在情理之中,起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引线只剩下几英寸,眼看就要烧死希特勒,“仇恨心切”的人们却突然被眼前的情景惊得目瞪口呆:一个小个子男人把它踩灭了。愤怒的人们大声叫嚷,老人却愤恨地吐出:“咱们再从头点起来!”希特勒死一次难解心中的仇恨,要让罪恶累累的“盖世元凶”再死一回!至此,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是用巧妙的构思再次表达人们对杀人者的永世愤恨。临江仙
鹿虔扆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赏析] 这首词全篇摹写亡国之感,有《黍离》之悲。开头两句,写秋空荒苑,重门静锁。接着三句,写人去无踪,歌吹声断,更觉黯然。词的上片借助秋空荒苑,重门静锁,人去无踪,歌吹声断的景象描绘了一幅萧条、凄清、冷落的画面。下片,又以烟月、藕花无知之物,反衬人之悲伤。“烟月”两句,从刘禹锡“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化出。“藕花”句,体会细微。末句尤凝重,字字血泪。
[思考] 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