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巩固层·知识整合提升层·主题强化单元综合测评
点击图标进入… 学业分层测评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根据材料判断,禁烟运动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导学号:24940070】
A.遏制吸毒,医治官场病疾
B.制止白银外流,缓解政府财政危机
C.整顿海防,打击英国入侵
D.打击鸦片走私,增加政府外贸收入
【解析】 根据材料判断“害人之物”为鸦片,鸦片走私是“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导致白银大量外流。材料与医治官场腐败无关,故A项错误;禁烟运动打击了鸦片走私,制止了白银外流,以此来缓解政府财政危机,故B项正确;禁烟运动需要整顿海防,但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禁烟运动与增加政府外贸收入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B
2.右面漫画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揭示了《南京条约》的签订( )
A.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签订的
B.是英国侵略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C.说明清政府是一个卖国求荣的政权
D.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 图中标题为“平等谈判”,但英国人手中握枪是关键信息,说明清政府是被迫签订条约的,它揭示了这一条约的不平等性质。
【答案】 B
3.“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这场战争是指( )【导学号:24940071】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解析】 抓住关键信息“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鸦片战争后,英国的商品和资本涌入中国,中国历史进入近代阶段,故A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故B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故D项错误。
【答案】 A
4.“不满于咸丰帝指定的进京改换《天津条约》的路线,一支新的外国军队在广州整装待发,这次有两万人左右。军队在天津登陆后向北京进发。”材料中的“军队”是( )
A.英法联军 B.英国军队
C.日本军队 D.八国联军
【解析】 根据“咸丰帝”“改换《天津条约》”以及行军路线等信息,判断该场景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应为英法联军。
【答案】 A
5.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
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分析美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得的权益。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获得赔款,A项错误;B项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排除;C项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天津条约》的内容,故D项正确。
【答案】 D
[能力提升]
6.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
A.开始于侵略者对广东沿海的进攻
B.侵略者的目的在于占据中国的市场和掠夺中国的财富
C.推进到清朝的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D.外国侵略者以武力挫败了清政府的抵抗
【解析】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对外扩张的根本目的在于抢占市场,进而通过输出商品而掠夺财富。A、C两项属于表面现象,D项是侵略者实现其目的的手段。
【答案】 B
7.从推动中国近、现代化的角度讲,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 )【导学号:24940072】
A.中国又增开了十一处通商口岸
B.清政府权力机构发生了变化
C.清政府的一批有识之士发起了洋务运动
D.最终签订了《北京条约》
【解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清政府的有识之士发起了洋务运动,而洋务运动则是中国近、现代化的开端。
【答案】 C
8.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某校学生对此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请解决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战争的背景】
材料一 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觐见中国乾隆皇帝,以下是期间英国的礼单和中国的回礼单:
礼单一(部分):天文仪器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透镜、气压计等,工业设备有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和织布机,军事装备有步枪、装备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模型等。
礼单二(部分):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据《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等材料整理
(1)材料一中哪部分是英使进呈中国皇帝的礼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张礼单表明18世纪末,中、英社会文明进程已有何显著不同?
【历史的转折】
以下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状况对比:
(2)写出A、B、C三处内容。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的反思】
材料二 1843年7月31日,美国公使顾盛来到中国,进呈皇帝的礼品有航海地图、地球仪、六轮手枪、步枪、蒸汽战舰及蒸汽挖掘机模型,还有关于构筑要塞、造船、海陆军战术、地质、化学等方面的书籍,但都被清朝官员视为“奇巧淫技”给谢绝了。1860年10月,英法军队闯入圆明园。让英国人十分意外的是,当年马戛尔尼送给乾隆皇帝的那些标志着进步和文明的礼品,都原封未动地堆在那里,上面落满了灰尘。
(3)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段材料记述对我们有何警示意义?
【解析】 第(1)问可结合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判断。从礼单内容比较中可以看出英国已进入工业文明阶段,而中国仍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第(2)问可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及《南京条约》的内容进行概括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中清政府官员的态度可看出中国不仅科技落后,思想更落后;第二小问,可从落后与发展、落后与挨打等方面回答。
【答案】 (1)礼单一。不同:当时英国近代科学昌明,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军事装备先进;而中国仍是相对落后的农耕经济(或英国已进入工业文明阶段,而中国仍是农耕文明)。
(2)A:割香港岛;B:开埠通商;C: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问题:鸦片战争并没有使中国真正惊醒。意义:必须了解国情、世界形势,更新思想;必须反思历史,及时醒悟等。
课件32张PPT。阶段 1阶段 2阶段 3学业分层测评资本主义 闭关自守 1842 南京 南京条约 厦门 香港岛 领事裁判权 领土完整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北京条约 长技 洋务运动 学业分层测评
点击图标进入… 学业分层测评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1843年,洪秀全在第四次秀才应试落榜后,创立拜上帝会,宣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人间“天国”。拜上帝会创立后迅速发展,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
A.宗教信仰盛行 B.阶级矛盾尖锐
C.人民渴望平等平均 D.民族危机严重
【解析】 拜上帝会组织迅速发展说明信仰者比较多,反映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答案】 B
2.钱穆先生在他的讲演中提出了一些对太平天国的看法:“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 )【导学号:24940076】
A.定都天京 B.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发动金田起义 D.提出《资政新篇》
【解析】 《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平均主义的思想,规定将土地按照人口的年龄的平均分配。
【答案】 B
3.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其中对“煮豆燃萁”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是指天京变乱
B.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到衰的转折
C.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狭隘性和局限性
D.作者认为,因为“煮豆燃萁”所以对洪秀全的评价难以定论
【解析】 “煮豆燃萁”是兄弟相残的典故,在这里就是指太平天国互相残杀的内讧。“煮豆燃萁”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而不是由某个人所决定的。
【答案】 D
4.史学界一般认为,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另一个适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其中,适应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纲领是( )【导学号:24940077】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定国是诏》 D.《海国图志》
【解析】 《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适应了太平天国前期革命的需要,故A项错误;《资政新篇》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故B项正确;《定国是诏》是光绪皇帝戊戌变法时期颁布的改革纲领,与太平天国无关,故C项错误;《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时期魏源编写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知识的专著,故D项错误。
【答案】 B
5.某班讨论“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讨论结果如下,你认为最恰当的理由应该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 )
A.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
C.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D.担负了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
【解析】 近代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就是反对外来侵略,争取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主。太平天国担负了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故选D项。
【答案】 D
[能力提升]
6.孙中山先生研究了太平天国之后,得出结论说:“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该观点( )【导学号:24940078】
A.基本否定太平天国 B.客观地评价太平天国
C.高度肯定太平天国 D.片面地评价太平天国
【解析】 太平天国是旧式的农民起义,其矛头指向清王朝,仍没有摆脱封建社会农民阶级的局限性。A、C、D三项表述均与题意不符,故选B项。
【答案】 B
7.1862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 )
A.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
B.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
C.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
D.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
【解析】 材料未提及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太平军“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带来痛苦与破坏”,由此可推断B项正确;材料未肯定太平天国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故C项错误;材料虽然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但不是否定其反帝爱国的一面,故D项错误。
【答案】 B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导学号:24940079】
材料一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太平天国一点进步意义也没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
《1860·中国纪事》
材料三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中国,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1)上述材料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其各自的认识角度是什么?
(2)请为这两种观点分别阐述理由。
【解析】 本题列举了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两种不同的看法,即肯定和否定。出现不同的原因主要在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回答时要本着全面客观的态度看待太平天国运动。
【答案】 (1)材料一是从反封建、反侵略的角度肯定太平天国;材料二、三是从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角度否定太平天国。
(2)材料一的理由:太平天国的斗争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主张与各国通商贸易,最先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材料二、三的理由:太平天国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以宗教为指导思想);定都天京之后,政权迅速封建化;《天朝田亩制度》的社会经济主张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课件28张PPT。阶段 1阶段 2阶段 3学业分层测评外国商品 白银 赔款吏治 拜上帝会 太平天国 南京 西征 天朝田亩制度 1856 陈玉成 资政新篇 曾国藩 天京 旧纲常名教 政治基础 天朝田亩制度 资本主义 学业分层测评
点击图标进入… 学业分层测评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图中的情景反映的应是哪一次战争带来的后果( )
【导学号:24940082】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 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刺激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1897年冬,从德国侵占胶州湾开始,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 C
2.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
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李鸿章的话语中没有涉及“洋务派的失误”,故选A项。
【答案】 A
3.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是指( )【导学号:24940083】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
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解析】 1894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正值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此时他们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成以资本输出为主。日本通过《马关条约》的签订,取得了在华开设工厂的特权,正反映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答案】 B
4.下列《辛丑条约》的内容,最能表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导学号:24940084】
A.支付高额赔款 B.划定使馆界
C.外务部列六部之首 D.承诺禁止中国人民反帝
【解析】 A项内容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的勒索;B项中使馆界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C项规定便于清政府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图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按照D项规定,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的帮凶,符合题意。
【答案】 D
5.“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该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导学号:24940085】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洋务运动 D.台湾反割台斗争
【解析】 诗句中的“瓜分豆剖”是指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故选B项。
【答案】 B
[能力提升]
6.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姬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
A.禁烟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文化大革命”
【解析】 禁烟运动没有“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灭洋”是反抗侵略的正义的运动,但“扶清”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最终被它利用,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没有“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故C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是被四人帮利用而错误发动的一场内乱,不是“正义的运动”,故D项错误。
【答案】 B
7.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查阅了如下资料:《中日甲午战争威海之战》、《黎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义和团》等,该同学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A.近代中国求民主历程
B.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
C.近代中国求发展历程
D.近代中国反封建历程
【解析】 《中日甲午战争威海之战》与日本有关,《黎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与日本有关,《义和团》与反帝反侵略有关,资料都围绕着反帝反侵略的主题,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导学号:24940086】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
(1)比较材料一、二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
(2)《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开始进入争夺侵华权益的新阶段,请根据材料三加以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解析】 本题以近代前期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内容所反映的列强侵华方式的异同为主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要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入手组织答案。
【答案】 (1)同: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异:体现的主要经济侵略方式不同,前者以商品输出为主,后者以资本输出为主。
(2)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转到中国北方,主要通过控制清政府来侵华。
(3)趋势:列强在华享有的特权逐步扩大,从以经济侵略为主逐步转向控制中国政府,实行“以华治华”。
课件27张PPT。阶段 1阶段 2阶段 3学业分层测评明治维新 东学党 丰岛 黄海 马关条约 台湾 重庆 设厂 赎辽费 民族资本主义 救亡图存 扶清灭洋 北京 西什库教堂 反侵略 帝国主义 改革 剿匪 西摩尔 关税 使馆区 山海关 巨额赔款 学业分层测评
点击图标进入… 学业分层测评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2015·北京学业水平测试)蔡元培在一幅挽联中写道:“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他悼念的是( )【导学号:24940090】
A.林则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鲁迅
【解析】 由材料信息“自由”“三民五权”“推翻专制”判断蔡元培的挽联是对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评价。
【答案】 C
2.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 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一是时间信息“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二是全国报纸销量大幅增加。辛亥革命前后是一个社会转型时期,是由封建帝国向民国转变的时代,人们期望通过阅读报纸了解国家大事和世界形势,所以答案是A项;《临时约法》颁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国报纸业的发展,但不能体现销售量增多的信息,排除B项;C项大力倡导白话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D项“普遍”不符合史实。
【答案】 A
3.1911年,武昌起义以后,全国有十几个行省宣布独立。对这种“独立”理解正确的是( )
A.分裂割据,反对革命 B.各省响应,共同反清
C.投靠列强,破坏革命 D.脱离清朝,共同反帝
【解析】 武昌起义以后,全国有十几个行省宣布独立,推动了辛亥革命形势的发展,故选B项。
【答案】 B
4.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和日本”一章曾这样写道:“在广东,小规模的革命党人起义虽遭镇压,可是在汉口,1911年10月10日,革命者的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这场“兵变”带来的结果不包括( )
A.中国完成了近代化 B.皇帝制度结束
C.中华民国成立 D.满清政府垮台
【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词“……在汉口,1911年10月10日,革命者的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兵变是武昌起义。武昌起义的结果并未完成中国的近代化,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B、C、D三项都是武昌起义带来的结果,故排除。
【答案】 A
5.“武昌起义以后……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一材料( )
A.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B.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
C.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D.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
【解析】 根据材料“满清的灭亡……是清朝自己瓦解”可知,清朝的腐败不堪是其灭亡的内在原因,故选C项。
【答案】 C
[能力提升]
6.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该观点的理由,最恰当的是( )
A.发动了武昌起义
B.终结了清朝统治
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D.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只是辛亥革命的开端,无法说明“从君主到民主”的社会转型,故A项错误;“终结了清朝统治”未指明“君主”的内核,不够准确,故B项错误;“推翻封建帝制”告别了君主,“建立中华民国”提倡了民主,此理由与材料观点相符,故C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不能说明“从君主到民主”的社会转型,无从体现对君主制的否定,故D项错误。
【答案】 C
7.费孝通认为:正因为被礼治惯了,所以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这里所说的“社会性质的改变”是指( )【导学号:24940091】
A.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
B.从宗法社会到官僚社会
C.从旧民主主义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D.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
【解析】 讼师和打官司是专制社会的名词,而律师和起诉是民主社会的名词,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民国,故A项正确。B项是秦朝时期郡县制的推行;C项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D项是指工业革命或工业化建设。
【答案】 A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导学号:24940092】
材料一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制度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一部分
(1)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封建专制政体进行了哪些艰苦的革命斗争?
(2)材料二中文件颁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它有何积极意义?
(3)辛亥革命导致清朝统治迅速瓦解,但最终失败。从中可以吸取哪些历史教训?
【解析】 第(1)问需归纳概括,可从革命思想宣传,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武装起义发动及中华民国建立方面着手。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即可。第(3)问根据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归纳、分析。
【答案】 (1)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如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建立了兴中会等一系列革命团体;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等。
(2)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教训: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资产阶级由于其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课件28张PPT。阶段 1阶段 2阶段 3学业分层测评义和团 新政 中国同盟会 恢复中华 平均地权 湖北军政府 清王朝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国民全体 三权分立 北京 君主专制 学业分层测评
点击图标进入… 学业分层测评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申报》曾报道:1919年6月北京某机关接到里昂三十日发无线电云:二十八日下午三时……突有某国代表拒绝签字,各国代表大为震动。日本代表尤为惊异之邑云云,观似拒绝签字者即系我国代表。该材料说明( )
【导学号:24940095】
A.五四运动取得了完全胜利
B.我国代表在会议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C.中国政府维护了国家主权
D.我国代表受到了国内群众运动的影响
【解析】 关键信息:1919年6月。此时五四运动已经进行了差不多两个月,故此事件应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A项表述有误,B项与史料不符,C项与北洋政府时期阶段的史实不符。
【答案】 D
2.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说:“中国人民从巴黎决议的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了一个整体。”这段话评价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五四运动 B.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 D.国民革命
【解析】 “巴黎决议”是巴黎和会的决定,“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了一个整体”是指五四运动,故选A项。
【答案】 A
3.(2015·北京学业水平测试)作为图片资料,下图可以用来研究的历史事件是( )
A.金田起义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北京学生”“曹汝霖住宅”判断该事件应是五四运动。
【答案】 D
4.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运动,这里的“彻底”指的是( )【导学号:24940096】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C.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
D.工人阶级在运动中登上政治舞台
【解析】 “彻底”是针对斗争的态度和结果而言的。五四运动中,以工人阶级为主,全国各阶层反帝反封建的态度非常坚决,并且取得了初步胜利。
【答案】 B
5.1919年6月9日,陈独秀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提出了……保障市民集会、言论自由等“最后最低之要求”,要对北京政权予以“根本之改造”。这体现了五四运动的( )
A.爱国精神 B.民主精神
C.团结精神 D.科学精神
【解析】 爱国精神主要通过维护国家主权、惩处卖国贼等体现,与材料信息无关,故A项错误;从题干“保障市民集会、言论自由”等信息,可以看出其民主精神,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提及的是争取民主权利,没有涉及联合、团结的问题,故C项错误;科学精神主要体现为反对愚昧和迷信,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答案】 B
[能力提升]
6.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 )
【导学号:24940097】
A.革命指导思想不同 B.革命领导权不同
C.革命前途不同 D.革命对象不同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领导阶级不同,即革命领导权不同,故选B项。
【答案】 B
7.五四运动被称为创造一种新的现代文明以挽救中国。“新”的主要表现是( )
A.知识分子发挥着移风易俗的重要作用
B.激发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C.弘扬科学和民主成为五四的精神核心
D.爱国主义与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步结合
【解析】 “新的现代文明以挽救中国”即指的是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找到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
【答案】 D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导学号:24940098】
材料一 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材料二 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既由商人罢市,近且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失此不图,将成大乱。
——《淞沪护军使卢永祥电》
材料三 本日公准曹汝霖辞职,似此可以谢国人乎?……查栖息于津埠之劳动者数十万众,现已发生不稳之象,倘迁延不决,演成实事,其危厄之局,痛苦有过于罢市者。
——天津总商会急电
材料四 6月3日以后在学生要求下,上海商人罢市。商店门上贴着“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市”等揭帖。
材料五 运动期间,浦东一带码头工人“全体一致表示,凡遇日本船只抵岸,不为起货,并分发传单,劝导各码头劳动界切实进行”。
(1)阅读材料,此次“风潮”是指近代史上什么重大事件?引起此次“风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从材料看,参加这次风潮的都有哪些人?说明了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分析这次运动后期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起了什么作用?这场运动与我们今天哪个节日有关?今天我们纪念它有何现实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第(1)问中的“风潮”由材料一中的“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和出处即可判断为五四运动;“直接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参加者”由材料二归纳即可;“说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的“变化”结合材料可从运动中心和斗争力量的联合、规模的扩大等方面回答;作用和现实意义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事件:五四运动。
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参加者:有学生、工人、市民各阶层人民,特别是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说明:这场运动掀起全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潮,中国人民觉醒了。
(2)变化:五四运动后期,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工人、商人斗争与学生运动联合起来,形成规模巨大的群众爱国运动。
作用:迫使北洋政府做出了让步,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有关节日:五四青年节。
意义:纪念他们那种“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的五四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课件25张PPT。阶段 1阶段 2阶段 3学业分层测评欧洲列强 日置益 巴黎 山东 巴黎和会 北京 外争国权,内惩国 贼 工人 三罢 爱国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 民主 科学 追求真理 勇于解放 文化启蒙 学业分层测评
点击图标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