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2张PPT。知识·网络构建专题·归纳提升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相同之处及其哲学意义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
政治、伦理、教育等思想的对比评价历史人物应注意的问题课件37张PPT。环节 1环节 2环节 3课时作业孔子其人没落贵族私人办学司寇政治理想诗春秋孔子的思想忠恕爱人仁政周礼周礼正名不偏不倚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万世师表”西欧主流思想万世师表传统文化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关系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
响及其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借鉴意义课时作业(一)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33张PPT。环节 1环节 2环节 3课时作业柏拉图的生平和他的理想国古希腊雅典苏格拉底埃及政治体制雅典学园 地中海阿卡德米自然科学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法治理念论理念哲学空想社会主义 柏拉图的思想对世界思想文化的影响孔子和柏拉图思想的异同点课时作业(二)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36张PPT。环节 1环节 2环节 3课时作业生平小传斯塔吉拉柏拉图亚历山大逍遥学派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绝不盲从伊索克拉底百科全书式的大师实践的科学 中道三段论法治优于人治评价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亚里士多德“中道”与孔子“中庸”的比较课时作业(三)
点击图标进入… 课时作业(一)
一、选择题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对自己一生的概括,他应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解析】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概括总结。
【答案】 A
2.钱穆在《孔子传》中说:“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能作为钱穆这段话的依据的是孔子( )
A.整理编撰“六经” B.创立儒家学说
C.提倡“仁”的思想 D.开创私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孔子总结整理其以前两千五百年的中国历史文化,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 A
3.下列关于“仁”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B.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爱护
C.“仁者爱人”
D.包含的“仁爱”思想是人人平等的、普遍的爱
【解析】 孔子的“仁”是一种有等级差别的爱,由亲及疏,爱的程度是逐渐降低的。故D项表述不正确。
【答案】 D
4.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 )
A.礼乐规范 B.“爱人”之心
C.内心自省 D.君主意志
【解析】 本题考查对孔子思想主张的理解。孔子主张用礼乐制度规范人的行为、道德,A 项正确。B 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C项属于陆王心学的体现;D项不符合孔子的思想。
【答案】 A
5.下列有关孔子“中庸”思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B.是对“仁”的学说的否定
C.将“仁德”置于首要地位
D.认为过头和不及同样不好
【解析】 孔子的“中庸”思想就是指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6.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对下面《孔子讲学图》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孔子讲学的教本是四书
B.孔子讲学注重“因材施教”
C.孔子讲学主张“有教无类”
D.孔子教育学生“学而时习之”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讲学的教本不是四书,主要教授《诗》《书》《礼》《乐》。所以选A项。
【答案】 A
7.据说冉雍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但孔子仍收冉雍为其弟子,这体现了( )
A.“因材施教”的原则 B.“有教无类”的思想
C.“为政以德”的思想 D.“循循善诱”的方法
【解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冉雍父亲“贱而恶”但孔子仍收冉雍为弟子,体现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
【答案】 B
8.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伏尔泰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常以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思想作为武器攻击法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主要说明了( )
A.中国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反封建的
B.中法两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根本不同
C.启蒙思想家们从中国古老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
D.伏尔泰对儒家思想有着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解析】 伏尔泰的做法说明了东西方文化的互通与交流,启蒙思想家们从中国古老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进而作为其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论语·为政》
材料二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三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日本学者岛献吉朗《诸子百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子为政,焉用杀”“善”“德”等信息概括即可。第(2)问由材料中信息“吾将以教主尊孔子”“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可以分析材料二从儒学创始人、教育家、政治家三方面来评价孔子。第(3)问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材料二谈孔子对中国的影响,材料三谈孔子对世界的影响。
【答案】 (1)主张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张以德治民。
(2)儒学创始人,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影响;教育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受时代的限制。
(3)①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流;发展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②孔子学说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论孔子思想》
材料二 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请回答: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解析】 第(1)问主要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认识孔子的教育贡献。第(2)问和第(3)问实际都涉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方法问题。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是一样,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也是生产力标准,方法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用阶级分析法和一分为二的辩证观加以评判。
【答案】 (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
(2)相同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中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课时作业(二)
一、选择题
1.为柏拉图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奠定了知识基础的是( )
A.出生于雅典名门望族,接受了良好的早期教育
B.跟随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学习哲学
C.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阅历
D.柏拉图设计出的理想国
【解析】 柏拉图12年的游历生活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为其思想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知识基础。
【答案】 C
2.柏拉图作为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以下人才培养目标他最有可能赞许的是( )
A.商人 B.公民
C.武士 D.哲学家
【解析】 柏拉图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见解深透,他认为哲学家最有智慧,最有资格出任统治者。
【答案】 D
3.古希腊著名的阿卡德米学园是当时有名的思想“集散地”。有位有志青年想要进入学园学习,他必须先要学好哪一领域才能获此资格( )
A.天文学 B.哲学
C.几何学 D.算术
【解析】 阿卡德米学园的大门上写着一行字,“不懂几何学者不许入内”。
【答案】 C
4.下列对雅典学园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雅典学园长期是地中海地区的著名学校
B.雅典学园由柏拉图创建
C.雅典学园是只讲授哲学的文科学院
D.雅典学园是文理兼容的综合学院
【解析】 应全面了解雅典学园的建立者、主要教学内容和深远影响。雅典学园实际上是文理兼容的高等学院。
【答案】 C
5.“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个难题困扰了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哲学家。柏拉图给出的答案是( )
A.道 B.理
C.理念 D.物质
【解析】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理论。
【答案】 C
6.“理念”在古希腊文中的本义是“我们看到的东西”,柏拉图却认为“理念”不应该是人们“感觉之眼”看到的事物的外观,而应是人们的“灵魂之眼”,即理智所看到的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唯有“理念”才是事物的“原型”。这种观点( )
A.正确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将“感觉之眼”看到的事物与“灵魂之眼”看到的事物统一起来
C.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唯心论观点
D.揭示了肉眼看不到的“精神世界”的存在
【解析】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灵魂所看到的事物的真相和本质,这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 C
7.关于柏拉图晚年作品《法律篇》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强调法治
B.法律依靠强制,而不是依靠说服
C.统治者也要遵守法律
D.忽视了法律好与坏的不同性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柏拉图提出法律一方面依靠说服,一方面依靠强制。
【答案】 B
8.柏拉图的思想对西方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以下对其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是( )
A.为雅典的民主制度进行了辩护
B.《理想国》启示了近代民主思想
C.开创了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传统
D.认为概念世界优先于现实世界
【解析】 柏拉图是古希腊先哲,其哲学思想开创了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传统。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灵魂是不朽的,并多次降生,见到这个世界及下界的一切事物,所以具有万物的一切知识。毫不奇怪,它当然能回忆起以前所知道的关于德性及其他事物的一切。万物的本性是相近的,灵魂又已经知道了一切,也就没有理由认为我们不能通过回忆某一件事情——这个活动一般叫学习——发现其他的一切,只要我们有勇气,并不倦地研究。由此可见,所有的学习不过只是回忆而已。
材料二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写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阐述了柏拉图的哪些观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观点有何不同?又有何一致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对比、分析能力。“知识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在材料一、二间存在差异,但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答案】 (1)灵魂是不朽的,并多次降生。人能生而知之。学习要有勇气,并不倦地研究。学习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
(2)不同点:柏拉图认为人在出生之前就拥有了一切知识,是与生俱来的;韩愈认为人非生而知之,即人出生时是无知的。一致性:都认为人必须学习才能获得知识或使知识回忆“起来”。
10.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解析】 本题解题关键是将孔子和柏拉图两位先哲放到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去分析,并找出两人观点的共性。第(1)问社会秩序的共性可从材料中的“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概括出是和谐社会,个体品德的共性从“具有美德的人”概括出是个人美德,“礼”的作用从强调等级秩序方面回答,“仁”的作用从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回答,柏拉图理想国各等级的品德包括勇敢、智慧等。第(2)问从当时的社会关系分析两人观念相似的原因,社会背景可以结合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的特点分析。
【答案】 (1)共同性:社会的和谐;个体的美德。礼的作用:明晰等级;仁的作用:缓和矛盾。品德:智慧;勇敢;自制(节制)。
(2)原因:社会关系冲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雅典民主政治弊病显现。
课时作业(三)
一、选择题
1.古希腊最知名的智者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分别是师徒传承关系顺序。下列关于这三位思想家师承关系顺序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苏格拉底 ②柏拉图 ③亚里士多德
A.②——①——③ B.③——①——②
C.②——③——① D.①——②——③
【解析】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而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阿卡德米学园中最引人注目的学生,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2.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从教生涯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曾教授于马其顿帝国的建立者亚历山大
B.在马其顿创立了吕克昂学园
C.教学方法别具一格,被称为“逍遥学派”的思想家
D.教授学生自然科学和伦理学
【解析】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创立了吕克昂学园,故选B项。
【答案】 B
3.亚里士多德说:“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这句话表明亚里士多德( )
A.认为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
B.物质受精神世界形式的支配
C.真理高于一切的信念
D.认为友情和真理同等重要
【解析】 材料中的关键句“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即真理高于一切的信念。
【答案】 C
4.“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给后人留下了这一名言。下列各项中,能充分体现他是这一名言的忠实践行者的是( )
A.与柏拉图就哲学问题展开辩论
B.坚持用“三段论”进行研究
C.创立阿卡德米学园
D.否定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解析】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强调的是亚里士多德尊敬老师但不畏权威,故选A项。
【答案】 A
5.“没有一个人是永生的。希腊人是人。所以,没有一个希腊人是永生的。”这三句话,反映了亚里士多德的哪一学说( )
A.政治学说 B.教育学说
C.伦理学说 D.逻辑学
【解析】 材料中的三句话是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的具体表现,他的“三段论”把逻辑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6.大前提:柏拉图主张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小前提: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结论: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该推论( )
A.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
B.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正确
C.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错误
【解析】 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对老师的思想主张并不盲从;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不是先天就拥有的。
【答案】 C
7.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 )
A.设计了理想国 B.提出了“中道”理论
C.探究了希腊城邦政体 D.提出了“三段论”
【解析】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把政体分为六种,探究了希腊城邦政体。
【答案】 C
8.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庄重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下列句子有类似思想的是( )
A.仁者爱人,爱人有差等
B.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C.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解析】 题干强调的是“中庸”,即“不偏不倚”,D项之意是“质”和“文”的折中思想,与题干思想类似。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尽管这种讨论有点使人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哲学名著《形而上学》中认为柏拉图理念论最大的弱点,在于不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他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他在《政治学》一书中又批评“理想国家”的设想,认为这种设想不符合社会实际。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尊敬的人”指的是谁?中国学者据此翻译而成为众所周知的名言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分析亚里士多德“更尊重真理”体现在哪些地方?
(3)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来看,亚里士多德对其“尊敬的人”是什么态度?这种态度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什么精神?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理解及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信息点“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更尊重真理”等,再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2)问直接根据材料二进行概括即可。第(3)问在前两问回答的基础上思考总结。
【答案】 (1)柏拉图。“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2)批评柏拉图不承认现实世界,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真实存在的,他还认为柏拉图“理想国”的设想是不符合社会实际的。
(3)尊敬但不盲从的认识态度。体现了他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政体(政府)以一人为统治者,凡能照顾全邦人民利益的,通常就称为“王制”(君主政体)。凡是政体以少数人,虽不止一人而又不是多数人,为统治者,则称“贵族(贤能)政体”。……以群众为统治者而能够照顾到全邦人民公益的,人们称它为“共和政体”。……僭主政体以一人为治,凡所设施也以他个人的利益为依托;寡头(少数)政体以富户的利益为依托;平民政体则以穷人的利益为依托。三者都不考虑城邦全体公民的利益。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二 《论语》中有“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材料三 亚里士多德说,在今天,我们任何人都承认,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法律能做出最适当的判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亚里士多德对“政体”分类执行的标准。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在国家治理上的主张。并指出他们的思想在东西方社会中的地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在思想和教育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解析】 第(1)问,归纳材料中心论点作答:维护全体公民或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他的标准。第(2)问,从材料二和材料三的信息可以归纳出,孔子主张德治,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而且两人的思想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后来长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后来西方法治社会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他们在思想上都主张中庸,教育上都积极办学、讲究教育方法等。
【答案】 (1)执政者的人数,维护的利益群体。
(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亚里士多德主张以法治国。
地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后来长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后来西方法治社会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若答对西方文明产生深远影响也可)。
(3)思想:都提倡中庸之道。教育:都积极办学,其教育思想都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都注重人生目标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