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4(课件+学业分层测评):第2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7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4(课件+学业分层测评):第2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7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06 21:17:28

文档简介

课件10张PPT。知识·网络构建专题·归纳提升课件40张PPT。环节 1环节 2环节 3课时作业安定统一商鞅变法中央集权 丞相郡县商品生产土地私有制移民垦荒秦半两钱新兴地主五尺道 文化驰道小篆严酷实干坚忍课时作业(四)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35张PPT。环节 1环节 2环节 3课时作业玄武门之变李渊天策上将生产关系 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三省六部制监察唐律科举制贞观政要政治清明 兼容并蓄 课时作业(五)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40张PPT。环节 1环节 2环节 3课时作业帝王统治自然科学三藩剿抚并行施琅台湾武力福建省澎湖展界开海东南沿海中央政权尼布楚永戍黑龙江台湾雅克萨尼布楚条约平等课时作业(六)
点击图标进入… 课时作业(四)
一、选择题
1.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识图,能辨认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然后依据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来作答。秦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图中②为韩,④为赵,③为魏,①为楚,⑥为燕,⑤为齐,秦灭六国的顺序为②④③①⑥⑤。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的局面。
【答案】 A
2.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此段文字表明司马迁认为秦朝统一的意义是(  )
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
B.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C.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使人民有了生产的安定环境,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
【解析】 结合所学战国时期时代背景的知识,从“黎民”“得免于战国”“更生”等词语中可得知,主要针对人民脱离了战乱而有了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所以D项是司马迁认为秦朝统一的意义。
【答案】 D
3.下列关于嬴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嬴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解析】 依据史实可知A、C、D三项均正确,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答案】 B
4.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一套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材料不能说明(  )
A.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B.秦朝有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
C.秦朝实行中央集权的体制
D.三公九卿制大大提升行政效率
【解析】 御玺专属于皇帝,故A项正确;皇帝之玺、天子之玺、信玺、行玺等区分表明有内外两套系统,故B项正确;任命国家官员和任命四夷的官员的大权总揽于皇帝,是中央集权的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三公九卿制提升了效率,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
5.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下列对题目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
【解析】 材料中秦朝不实行分封制,避免了战乱的发生,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故选B项。
【答案】 B
6.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建立三公九卿制 D.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 从材料看“虽死犹存”主要问哪项措施具有最深远的意义,A、B、C三项介绍了某一具体的措施,D项从统一和建立中央集权制的角度包括了前三项所讲内容,故为最佳答案。
【答案】 D
7.《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材料描述的重大工程是(  )
A.连接长城       B.开辟“五尺道”
C.开凿灵渠 D.修筑“直道”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正是对秦“直道”的描述,D项符合要求。B项“五尺道”强调统一道路的宽度。
【答案】 D
8.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董仲舒批评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而唐太宗则评论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
B.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
C.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
D.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董仲舒是从秦朝赋税繁重、贫富分化的角度评价的,唐太宗是从国家统一、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价秦始皇;董仲舒持批评态度,唐太宗则是肯定、颂扬的态度,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切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楚人李斯……上书曰:“……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王(嬴政)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 王翦要求统军60万灭楚,李信自言只需20万灭楚,始皇帝任用李信;当李信进军楚国受挫时……王翦继续要求出兵60万,秦始皇也是诚恳地回复他“为听将军计耳”。
——李育华、王向辉《浅谈秦始皇的文化开明政策》
材料四 政治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蒙毅,军事方面的人才有王氏、蒙氏父子,外交方面的人才有郑国、监御史禄,法律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赵高。在七十位博士中也有来自各家各派的人才,并不偏重于一家一派。就连民间经济人才乌氏倮、巴寡妇清,嬴政都给了他们很高的待遇……即使敌人阵营中的人……原来要杀掉的郑国也被继续留任,完成预定的水利工程,重用魏国的军事家尉缭,让其掌管军队,征伐各国。
——范双杰《试论嬴政的用人之道》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即位前后所面临的社会状况。
(2)据材料二,概括李斯反对“逐客”的理由。对此,秦始皇的态度是什么?
(3)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秦始皇在用人过程中体现的品质和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用人之道的积极作用。
【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两层意思:先是分析当时整体的局势,再是对秦国的分析,故秦始皇即位前后所面临的社会状况要从这两方面分析。第(2)问中第一小问应把握住材料中“所谓藉……者也”这一关键信息,用简练、完整的语言概括;第二小问信息比较明显,结合材料答出即可。第(3)问结合材料所给信息可以看出秦始皇在用人上的态度,并可以看出其品质:知错就改;同时秦始皇在用人的范围上涉及了各种领域和各个阶层的人才,体现其用人的特点:唯才是举和广泛性。第(4)问概括秦始皇用人的积极作用时一定要结合当时秦面临的形势:战国七雄、兼并战争、趋向统一。
【答案】 (1)社会状况: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不断;秦国强大,渴望统一。
(2)理由:逐客会壮大敌国的力量。
态度: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废逐客令。
(3)品质:知错就改。
特点:唯才是举;善于用人;网罗各种类型的人才。
(4)积极作用:有利于实现全国统一,有利于巩固统治(创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指平民)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专心一志的意思)。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指船和车)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忧恤黔首,朝夕不懈。……举错(同“措”)必当,莫不如画。
——始皇二十八年《琅琊刻石》
材料二 1973年8月5日,毛泽东作《读〈封建论〉,赠郭老》(注:指郭沫若):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多行秦政制,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的哪些内容符合秦始皇的历史事实。
(2)材料二中的“焚坑事件”指的是什么?毛泽东在诗中认为“焚坑事件要商量”,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归纳,需要同学们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其中的信息点有“勤劳本事”“上农除末”“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第(2)问根据材料二的意思,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
【答案】 (1)事实:勤于政务,富于实干,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建设水陆交通网道,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确立一整套先进的制度、规范。
(2)事件:焚书坑儒。理解:秦始皇镇压反对派,控制思想,手段野蛮残暴,是对文化的摧残,对政治生活也造成恶劣的影响;但在当时条件下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所以应辩证地看待这一历史事件。
课时作业(五)
一、选择题
1.“上弦明月半,激箭流星远。落雁带书掠,啼猿映枝转”。李世民的这首《咏弓》体现了他(  )
A.擅长骑射,穷兵黩武  B.精通骑射,文采飞扬
C.观测天象,关注农业 D.游手好闲,破坏生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材料字里行间透露出唐太宗的诗赋功底和文采飞扬。同时也看出他具有非凡的骑射功底。
【答案】 B
2.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乎?”(《贞观政要》)此材料反映了唐太宗(  )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革新政治
C.兴科举以儒为师 D.“存百姓”的思想
【解析】 唐太宗把百姓比喻为树根,是国家的根本,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答案】 D
3.唐太宗认为,隋炀帝“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以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有鉴于此,唐太宗(  )
①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②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③设立三长、打击豪强 ④用法宽简、制定唐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由题干可知唐太宗认为隋炀帝贪婪暴虐导致亡国,因而吸取教训实行了一系列措施,①②④都属于采取的措施,之后出现了“贞观之治”;“设立三长”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故③错误;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4.唐太宗曾经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法,轻徭薄赋
B.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C.让庶族地主获得晋身仕途之道
D.实行各民族和睦的政策
【解析】 材料体现了唐太宗“存百姓”的思想,认为国家长久必须先存百姓。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法,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答案】 A
5.唐太宗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这说明唐太宗为政的根本目的还在于(  )
A.减轻人民负担 B.倡导政治清明
C.巩固统治 D.发展社会经济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唐太宗提倡轻徭薄赋,目的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答案】 C
6.唐朝时期中国以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实行开明、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下列不能反映出这一文化政策的是(  )

A.敦煌壁画《胡旋舞》  B.唐墓出土的黑人陶俑

C.西安出土的大食陶俑 D.唐朝身穿丝绸的妇女
【解析】 唐朝身穿丝绸的妇女反映的是唐朝时期中国贵族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并不能反映出唐朝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 D
7.“他们(秦始皇、唐太宗)在位期间,或创立新制,开拓疆土;或知人善任,对外开放。这些举措顺应了人民的愿望、时代的要求,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然,作为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他们还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实行专制集权,强化对人民控制。”上述材料对历史人物评价体现的史学方法是(  )
A.两位皇帝都有功有过,功大于过
B.将人物活动分成若干阶段进行评价
C.还原到历史时空中实事求是评价
D.坚持历史评价优先,辅以道德评价
【解析】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方法,意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是具体评价,不是评价方法,应排除。题干材料将两位皇帝放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评价,既看到了他们顺应时代的要求,又看到了他们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评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故选C项。题干没有体现分阶段评价,B项错误;题干属于历史评价,没有体现道德评价,排除D项。
【答案】 C
8.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贞观十六年,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导致唐太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约
B.智力衰退又不愿虚心纳谏
C.骄傲自大,不思进取
D.国力强盛且无外部威胁
【解析】 本题要结合唐太宗晚年的社会背景去思考,首先排除B、D本身表述有错误的两项,而C项符合他晚期“求治之心锐减而骄逸之心渐萌”的史实,但这只是表面原因;从唐太宗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的话来看,体现了皇权至上的专制实质,故A项正确。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殿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世?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
材料二 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
材料三 (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旧唐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保持了怎样的局面?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观这三段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解析】 本题围绕罢修乾元殿问题,考查唐太宗统治政策的变化。第(1)(2)问需注意将材料信息和课本知识相结合。第(3)问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语“道路相继”“略无休时”来概括归纳。第(4)问从阶级属性的角度,分析唐太宗统治的本质。
【答案】 (1)共识: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根本目的: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2)措施:唐太宗调整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切实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措施。局面:出现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
(3)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
(4)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农民的基础上的。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减轻。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在封建社会中,即使“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元年,李世民就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此后还多次指示臣下:“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李世民自己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再又规定了“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并且规定:“自今门下复理,有据法合死而情可宥者,宜录状奏。”
材料二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论君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的法制思想有哪些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法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的影响。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得出立法力求宽简;“国家法令,惟须简约”“ 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得出法令要力求稳定;由“三复奏”到“五复奏”得出对待执行死刑要严肃慎重。第(2)问中第一小问从“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并结合唐朝初年现状从“吸取隋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政治上需要稳定,缓和社会矛盾”的角度分析原因;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法律制度完善、社会稳定以及贞观之治局面形成角度来归纳影响。
【答案】 (1)立法力求宽简;法令要力求稳定;对死刑严肃慎重。
(2)原因:吸取隋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唐初政治上需要稳定,缓和社会矛盾;受“以民为本”的思想影响。
影响:促进了唐朝法律制度的改善,减少冤案;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生产恢复,推动治世局面的形成。
课时作业(六)
一、选择题
1.40集电视连续剧《少年康熙》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剧中“太皇太后孝庄”非常富有智慧,康熙亲政前就是在她的严格管教下,认真学习的内容不包括(  )
A.满汉文化      B.骑射军旅之技
C.帝王统治之术 D.西方自然科学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前三项是在太皇太后孝庄的严格管教下学习的,而西方自然科学是在其亲政后的学习内容。
【答案】 D
2.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我军进击,大战于乌兰布通,贼军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谓之驼城……我军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遂破其垒”。这一战役(  )
A.打击吴三桂平定三藩之乱
B.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
C.打击准噶尔部叛乱分裂势力
D.击退沙俄在东北地区的侵略
【解析】 题干中出现地名“乌兰布通”“驼城”,这些地名应该是新疆地区,三藩之乱发生在云南,故A项错误;攻占澎湖发生在台湾,故B项错误;准噶尔部叛乱属于新疆地区,故C项正确;击退沙俄是在东北地区,故D项错误。
【答案】 C
3.1700年,当清政府商讨出兵新疆平叛时,康熙帝认为“今欲用兵,兵非不敷,但虑路远,运饷艰难”,并列举汉代赵充国屯田平羌故事,遂“敕所司留意”。材料主要表明康熙帝(  )
A.认为出兵新疆劳民伤财将激化社会矛盾
B.从维护新疆安定角度考虑屯田问题
C.命令户部尽力为出兵新疆做好物资准备
D.力主屯田西北以促进边疆开发
【解析】 材料中主要是说“路远,运饷艰难”,并没有说激化社会矛盾,故A项错误;材料中“运饷艰难”,并列举汉代赵充国屯田平羌故事的信息说明康熙帝从屯田的角度来维护新疆安定,故B项正确;“敕所司留意”是留意屯田,不是作物资准备,故C项错误;材料中主要论及依靠屯田来推进军事行动,是稳定新疆局势,而不是边疆的开发,故D项错误。
【答案】 B
4.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中写道:“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他的这首诗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
A.鳌拜集团被铲除 B.清军平定三藩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清军进入台湾
【解析】 从材料信息“海上”“扶桑”“水军”等可以看出,这是康熙帝为清军进入台湾而写。
【答案】 D
5.1683年,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佳音》诗中写道:“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此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应当是(  )
A.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平定
B.清军平定噶尔丹叛乱
C.清军击败沙俄军队收复雅克萨
D.台湾与大陆重归统一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以及材料中的“海上”“海隅”与“九壤同”,意思是海岛台湾与全国一样,即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答案】 D
6.注意比较是历史学习的原则之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帝设置台湾府的相同作用是(  )
A.驱逐了殖民势力 B.加强了边疆管理
C.维护了国家主权 D.巩固了清朝海防
【解析】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建立反清基地,康熙帝设置台湾府是中央政权的行为,但是二者都是维护中国的主权,故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都是单方面的。
【答案】 C
7.康熙帝统治时期,中国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相当强大的统一国家。在下列四项有关康熙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哪一事件的性质与其他事件根本不同(  )
A.平定三藩 B.收复台湾
C.雅克萨之战 D.平定噶尔丹的叛乱
【解析】 C项是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其他三项都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措施,故C项与其他三项性质不同。
【答案】 C
8.在签订《尼布楚条约》时,作为签约一方,清朝使用了“中国”国号,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
A.《尼布楚条约》是在双方平等基础上签订的
B.清初中国已经开始了近代化历程
C.《尼布楚条约》是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
D.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解析】 清政府使用“中国”国号签约,意味着其代表中国政府来行使外交权力。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帝)平定三藩,扫清漠北,皆出一心运筹。户部帑(指国库)金,非用师赈饥,未敢妄费,谓此皆小民脂膏故也。所有巡狩行宫,不施采绘,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不及百分之一。
——《清实录》
材料二 康熙始终没有使中国越过封建国家雷池一步,始终没有表现出某种使中国跳出落后状态的独特尝试。井且从那以后,旧中国与旧俄国在近代工业和科学水平上,在将近两个世纪里一直保持着相当距离。
——刘大年《论康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熙皇帝的主要功绩。
(2)你是否认同材料二中对康熙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本题以康熙帝为主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要依据材料中“平定三藩,扫清漠北”“非用师赈饥,未敢妄费”等信息归纳概括。第(2)问要依据材料中“始终没有使中国越过封建国家雷池一步”“始终没有表现出某种使中国跳出落后状态的独特尝试”“在将近两个世纪里一直保持着相当距离”等信息归纳概括“评价”。“看法”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爱惜民力;生活节俭。
(2)不认同材料二中的观点。当时中国处于中国封建统治晚期,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闭关锁国的政策;现代科学技术力量不足;远离西方,受其影响较小等。所以,当时中国不具备超越封建制度的条件,康熙帝“越雷池一步”的可能性较小。康熙统治时期,励精图治,开创了“康乾盛世”局面,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不论对传统文化还是对西学,不论对中国人还是对外国传教士,都没有偏见。他的这种对待各种文化、不同种族的平等心态,来自于其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
材料二 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消极方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汤若望、南怀仁的天文历算虽然精确,却只用来为宫廷迷信服务;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等人花费三十多年测绘出了《皇舆全览图》,全国印刷业、测绘业却未趁此而改进;南怀仁造出的西洋火炮虽受到康熙帝的夸奖,却既未推广,也未引起对军火工业的重视;科学著作翻译过来了,而府州县学仍在以八股取士。
——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
(1)材料一、二在康熙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这种不同。
(2)有人认为是阎崇年过人的学问成就了康熙过人的业绩,你认为正确的人物评价方法有哪些。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中“都没有偏见”可看出作者的鲜明态度,从材料二中“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消极方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看出作者认为康熙极力维护封建制度,使中国错失了发展机会。第(2)问,要用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要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答案】 (1)材料一认为康熙具有民主、平等精神和科学态度。材料二认为康熙未能顺应世界潮流,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最佳时机。
(2)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一分为二、客观地评价。要看清主流,看历史人物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人民、是否顺应时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