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2张PPT。知识·网络构建专题·归纳提升明清科技的特点对中外科学家的认识课件29张PPT。环节 1环节 2环节 3课时作业世界文化名人——医圣李时珍太医院 脑为元神之府遍尝百草百科全书生物进化世界文化名朝鲜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人会通中西的近代实验农业开拓者——徐光启礼部尚书 淡泊功名科学研究科学性农学研究农业引进西学第一人近代科学其他科技群英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评价《本草纲目》和李时珍晚明科技群星璀璨一时,却没有实现向近代科技转变的原因课时作业(十七)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31张PPT。环节 1环节 2环节 3课时作业成长的足迹微积分动手能力数学代数二项式定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万有引力近代科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天体研究晚年的困惑宗教神学牛顿力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在科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牛顿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的原因课时作业(十八)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33张PPT。环节 1环节 2环节 3课时作业赴美留学铁路工程机器的构造留学幼童京张铁路京张铁路 人八达岭居庸关独立自主 中国人的光荣中国铁路工程之父粤汉铁路总公司各级工程技术人员詹天佑的突出功绩及总体评价对京张铁路成功修建的认识课时作业(十九)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34张PPT。环节 1环节 2环节 3课时作业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犹太人伯尔尼狭义相对论部分质量时空运动时空观宏观宇宙量子理论和平捍卫者罗素-爱因斯坦宣言新祖国同盟原子弹爱好音乐的人古典 科学巨匠的遗言偶像 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关系全面认识爱因斯坦课时作业(二十)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34张PPT。环节 1环节 2环节 3课时作业求学生涯黄冈县张之洞袁世凯北京大学第四纪冰川地质力学第四纪冰川地下水资源中国地质学甩掉贫油的帽子地质力学地质力学大庆华北中国贫油地位评价地质力学辛亥革命李四光打破两个“洋神话”的贡献对李四光的评价课时作业(二十一)
点击图标进入… 课时作业(十七)
一、选择题
1.李时珍选择从医的直接原因是( )
A.当时社会重视医学,学医地位高
B.不愿参加科举考试做官
C.家庭影响及个人爱好
D.为谋生存被迫从医
【解析】 受家庭熏陶,李时珍自幼就有从医的愿望,故选C项。
【答案】 C
2.我国的药物发展有悠久的历史,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的是( )
A.《黄帝内经》 B.《千金方》
C.《本草纲目》 D.《伤寒杂病论》
【解析】 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的是明朝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
【答案】 C
3.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思想的古代科技著作是( )
A.《齐民要术》 B.《伤寒杂病论》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
【解析】 《本草纲目》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推动了世界生物学的发展。故选D项。
【答案】 D
4.“李绿叶白花,树能耐久,其种近百,其子大者如杯如卵,小者如弹如樱。其味有甘酸苦涩数种。……按王祯农书云,北方有一种御黄李,形大而肉厚核小,甘香而美。江南建宁一种均亭李,紫而肥大,味甘如蜜,有擘李,熟则自裂,有糕李,肥黏如糕,皆李之嘉美者也。”《本草纲目》的这段记载反映出这部医书的特点是( )
①对药物的形色、气味、产地、性能叙述详尽 ②整理总结吸收了前人的经验成果 ③收录了多种民间流传的药方和各种药物 ④文笔简洁而优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④
【解析】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从题干中的文字内容是无法反映③的,排除,故选B项。
【答案】 B
5.王世贞称《本草纲目》“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主要是指( )
A.李时珍医术高超
B.《本草纲目》被人们视为宝物
C.《本草纲目》内容详细、全面
D.《本草纲目》插图精美
【解析】 通过材料中“种色夺目”“宝藏悉陈”可以看出是说《本草纲目》的内容详细、全面。
【答案】 C
6.介绍欧洲水利方法和论述石灰岩溶蚀地貌的两部巨著分别是( )
A.《农政全书》和《徐霞客游记》
B.《天工开物》和《徐霞客游记》
C.《天工开物》和《农政全书》
D.《农政全书》和《本草纲目》
【解析】 《农政全书》对西方先进的水利方法和工具进行翻译介绍。《徐霞客游记》论述了岩溶地貌。
【答案】 A
7.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相比,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最能体现首开风气的一点是( )
A.介绍并传播西方农学知识
B.我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
C.被译为多种外文影响广泛
D.提出了有价值的农学理论
【解析】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最早介绍了西方的水利技术,体现了新的时代风尚。
【答案】 A
8.有人将明清时期的中西方科技比喻为“近代科学的晨光与传统科技的晚霞”。这里的“晚霞”是指( )
A.集大成的科技巨作涌现
B.官方编纂的大型图书成就突出
C.早期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出现
D.古代小说蓬勃发展
【解析】 明清时期的传统科学明显带有整理性和经验总结性,只是量的积累,并无质的突破。故选A项。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关于明末这一时期的科学,1993年陈美东先生曾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科技虽然是繁花似锦,西来的科技知识,更是锦上添花”,“群星灿烂,成果辉煌”。
材料二 李时珍提倡“医者贵在格物”,通过接触,考察客观事物的实践去探求医术……为了了解和掌握药物性能,他采用解剖、跟踪观察乃至冒着生命危险遍尝百草等各种实验方法,获取第一手证据。
材料三 徐光启坚持调查、实验、观察、总结的近代科学研究方向,被后世誉为划时代的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科技……繁花似锦”的表现。(至少举出两个例子)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时期的科技群英有什么共同点?
【解析】 第(1)问注意把握材料中的“明末”“繁花似锦”等信息。第(2)问注意“共同点”是指科技成果的共同点。
【答案】 (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2)都在传统科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在相关领域都处于世界前沿;呈现出向以数学、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转变的特征。
10.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以天下为己任”。鉴于历年水旱灾害严重影响群众生活,他从21岁起开始留意“水法”,对农田水利不断“周咨博访”。在科学上他虽有多方面的成就,如在北京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方面的知识,尤注意于数学,1606年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理》,但他主要是以农业科学来贯穿一切,以此达到使天下“丰衣食,绝饥寒”的目的。他曾在天津做了多次试验,开辟水田,想实行军屯,以应付长城东段后金的侵扰,并想将之推行,藉以“兴西北水利,为国家立根本之计,岁省东南挽漕百万之费”。明末农民起义威胁着明朝的生存,徐光启片面地认为灾荒是引起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稳定人民生活,他所撰写的《农政全书》特别重视“荒政”。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光启对推动我国科技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光启重视“荒政”的原因。
【解析】 第(1)问材料中徐光启的贡献包括:一方面向利玛窦学习翻译外国科技著作,是西方科技的传播者,推动社会转型;另一方面,撰写《农政全书》等总结性专业科技著作,是中国传统科技的继承和发展者。第(2)问徐光启重视“荒政”原因,从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业的稳定对统治者至关重要,以及他关注民生,主张脚踏实地的实学两个方面分析。
【答案】 (1)引进先进科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科技向近代转型;撰写总结性专业科技著作,有利于近代科技的继承和发展。
(2)关切国计民生、主张经世致用、崇尚实学的胸怀;灾荒是引发农民起义的原因;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明朝统治的需要。
课时作业(十八)
一、选择题
1.相传当牛顿看见下图所示树上的苹果落地时,顿悟出了( )
牛顿故居
A.万有引力定律 B.惯性定律
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 D.加速度定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简单回顾教材内容即可。
【答案】 A
2.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源于对哪一领域成就的思考( )
A.光学领域 B.数学领域
C.天文学领域 D.经典力学领域
【解析】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源于对天文学领域的思考。
【答案】 C
3.《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一部划时代的科学巨著。下列有关这部著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确定了物体运动三定律
B.阐明了光的两大基本理论
C.论证了人类起源于物质世界的进化
D.奠定了原子能利用的理论基础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内容,该著作阐述的是牛顿的物体运动三定律。
【答案】 A
4.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的,“任何运动着的事物都必然有推动者”、造物主就是那个“第一推动者”。下列理论思想最先推翻这一观念的是( )
A.莎士比亚的人文思想 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达尔文的进化思想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解析】 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经典力学,把宇宙间运动的物质联系成一个科学体系。
【答案】 B
5.沃尔夫在1935年写道:“(它)公认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二百多年来,它一直是全部天文学和宇宙学思想的基础。”他所指的著作是( )
A.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B.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赫胥黎的《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D.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解析】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地球上的物体的运动和天体的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之中,因而成为天文学和宇宙学思想的基础。
【答案】 B
6.有人说:“牛顿是接过了伽利略传过来的接力棒,并最终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巨大飞跃。”下列对牛顿的评价正确的有( )
①第一个充分利用实验得出科学结论的人 ②创立的力学体系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③其科学成就推动了启蒙运动兴起 ④在伽利略的基础上,使人们的认识深入到微观世界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伽利略注重实验和实践,被视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故①错误;牛顿的力学体系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的、合理的说明,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第一次理论大综合,故②正确;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故③正确;牛顿力学主要关注宏观物体的运动,故④错误;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7.右图是牛顿在进行光学试验。他用自己制作的三棱镜对射进房间的太阳光进行反射试验。由此他正确地解释了白光是由七种有色光组成的。从上述材料中得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
A.牛顿注重科学实验
B.牛顿对光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C.牛顿是第一个研究光的物理学家
D.牛顿的研究促进了人们对光的认识
【解析】 本题要紧扣图片及题干信息回答。A、B、D三项均能在材料中体现出来,C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 C
8.2016年是牛顿诞辰373周年。晚年的牛顿迷恋和钻研宗教与神学思想,他说:“上帝统治万物,我们是他的仆人而敬畏他、崇拜他。”这说明( )
A.牛顿毕生致力于自然科学的研究
B.牛顿晚年否定了自己所发展的科学
C.牛顿受时代的限制也有其局限性
D.牛顿的真实目的是用科学战胜神学
【解析】 在牛顿生活的那个时代,中世纪神学的巨大阴影还未消退。晚年的牛顿认为“上帝”是一个永恒、无限、绝对完美的主宰者,正是这种时代局限性的体现。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书影
材料二 曾经有人问牛顿:“你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牛顿回答说:“假如我有一点微小成就的话,没有其他秘诀,唯有勤奋而已。”他还曾经说过:“假如我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反映的信息,说明牛顿在物理学上的主要贡献及其意义。
(2)牛顿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析】 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牛顿提出了力学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牛顿成功的关键结合对牛顿讲话的理解可从多角度分析。
【答案】 (1)贡献:提出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意义:万有引力定律的创立,对以后的天体研究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成为近代科学体系形成的标志。
(2)具有虚怀若谷,谦虚好学,尊重他人,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等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公认是科学史上的最伟大的著作。在对当代和后代思想的影响上,无疑没有什么别的杰作可以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相媲美。二百多年来,它一直是全部天文学和宇宙学思想的基础……牛顿力学的非凡成功甚至给诸如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各个不同领域的工作者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他们都试图在解决各种问题时以力学或准力学为楷模。
——《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们在牛顿革命的启发、激励下进行了种种思考。伏尔泰曾写道:“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规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但由于牛顿学说本身的机械决定论性质,充满机械唯物论精神的启蒙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形而上学的武断(主要是忽视了人的心灵的复杂性)。
——《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牛顿说:“假如我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生活的时代特征,并列举两位影响了牛顿的“巨人”。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学说对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解析】 第(1)问解答的关键是了解牛顿生活的时代,牛顿生于1643年,卒于1727年,即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前期,然后从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概括时代特征。第(2)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牛顿成就。
【答案】 (1)时代特征: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启蒙思想兴起与传播,近代科学不断取得进展。
“巨人”: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等。(任举两位即可)
(2)①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并确立了相关学科的科学体系和科学的研究与思维方法。②为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树立了楷模。③推动了启蒙运动,机械决定论对启蒙思想及某些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课时作业(十九)
一、选择题
1.如果站在詹天佑自己个人专业的角度,下图所示题词中的“所学”、“所知”是指( )
詹天佑题词: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A.火车制造 B.机械制造
C.土木工程 D.地质力学
【解析】 詹天佑17岁考入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专业。
【答案】 C
2.以詹天佑为代表的中国近代第一次政府选送的留学生出国是在( )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洋务运动时期 D.甲午战争以后
【解析】 洋务运动时期,出于培养洋务人才的需要,清政府派遣幼童出国留学,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位。
【答案】 C
3.1872年,詹天佑赴美留学,在耶鲁大学主修铁路工程专业,学成归国,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这说明( )
A.中国当时急需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
B.中西文明需要相互交流
C.詹天佑自幼立志修路报国
D.美国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
【解析】 1872年,詹天佑作为清政府选派的第一批留学幼童赴美学习,主要是为了学习美国的先进技术以维护清朝的统治,这与中国当时的国情有关,故答案应为A项。
【答案】 A
4.1894年,詹天佑入选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并成为会员,他是首位进入该学会的中国会员。该学会吸收詹天佑为会员主要是因为他( )
A.曾经留学美国并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B.得到清政府的重视并在政府中发挥重要作用
C.与在华的英国工程师建立了合作关系
D.在铁路建设中崭露头角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解析】 19世纪末,詹天佑在铁路工程建设中取得了包括滦河大桥在内的突出成就,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答案】 D
5.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出中国( )
①铁路建设能力的提高 ②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③社会观念的不断进步 ④实现主权独立自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解析】 本题为图片信息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分析能力。两幅图均无法反映④,所以应排除。
【答案】 A
6.京张铁路的建成,一度使外国人折服,其原因是( )
①中国人独立自主地完成了外国工程师难以置信的工程
②京张铁路提前完成了建设 ③京张铁路造价低廉,达到了“花钱少,质量好”的目标 ④京张铁路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 ④是京张铁路建成的意义,与题干要求不符,可排除含④的选项。
【答案】 C
7.中国日报网:2015年2月28日,由中铁十局济铁公司承建的胶济铁路青岛客站改造工程荣获有中国建筑业“奥斯卡”奖盛誉的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该奖项以詹天佑的名字命名的主要原因是( )
A.詹天佑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
B.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
C.詹天佑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D.詹天佑成功修建了19世纪末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
【解析】 詹天佑为中国铁路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被称“中国铁路之父”,这是该奖项以詹天佑名字命名的主要原因;B、C、D三项虽说法正确,但B、D两项说法皆不全面,而C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 A
8.在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中,不论是古代的屈原、戚继光,还是近代的詹天佑、林则徐,他们这些自强者的共同特点是( )
A.取得社会的支持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C.认识自己的长处 D.避开自己的短处
【解析】 他们都有忧国忧民的情怀,都竭力报效自己的祖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很幸运被任命担任现在的工作。中国已渐觉醒,而且急需铁路,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征聘中国工程师。中国要用自己的资金来建设自己的路,由于我成了中国第一流的工程师,因此全体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密切注视着我的工作。如果我失败,不仅是我个人的不幸,因为中国工程师不会再被人们所信赖,在我受命担任此工作前,甚至出任之后许多外国人公开宣称,中国工程师绝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
——詹天佑给美国老师的信
材料二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詹天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如此艰巨的重任”指什么?外国人为什么认为中国工程师绝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
(2)在主持这项艰巨任务时,詹天佑有什么杰出的设计?有什么意义?
(3)詹天佑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我们应如何评价他?
(4)我们应该学习詹天佑什么样的精神?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关于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的概况,较简单,结合教材内容即可作答。
【答案】 (1)担任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中国科技落后,没有自行修筑铁路的经验;沿线重峦叠嶂,修路工具简陋;拨款有限,时间紧迫。
(2)设计出“人”字形路线缓解坡度;创造了中国铁路史上的奇迹,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3)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被称为“中国铁路工程之父”,是中国杰出的工程师和爱国主义者。
(4)发奋进取,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二 当近代中国人听见火车响时就已经晚于英国半个世纪了。
图四 图五
材料三 京张铁路全长200多千米,沿途大部分是高山峻岭,“石工最多,又有7000余尺桥梁,路险工艰为他处所未有”。
中国修建京张铁路的消息传开后,一些西方人讥讽说:“中国能够修建这条铁路的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中国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要过50年才能实现,”他们甚至攻击詹天佑担任总办兼总工程师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詹天佑顶着压力,表示:“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以及所学知识,指出图片所示火车的类型,并对其作简单介绍,指明火车发展的趋势。
(2)分析材料二,造成近代中国铁路滞后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如何评价图五中的人物?
(3)根据材料三以及所学知识,回答当时中国人自修京张铁路,面临哪些困难?
(4)面对西方人的讽刺,詹天佑表现了中国人怎样的精神?
【解析】 材料一体现了火车的发展史,铁路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已经发展了将近200年的时间,主要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车、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发展的总趋势是速度越来越快、构造越来越复杂、舒适性越来越强等。材料二中中国铁路事业滞后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来自列强的侵略,另一方面来自国内统治者的腐朽和顽固势力的阻挠;评价詹天佑则要立足于其对中国铁路事业的贡献。材料三中已经包含了修筑京张铁路所面临的困难,有来自外国的,有自然因素。詹天佑通过修筑京张铁路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不畏艰险等精神。
【答案】 (1)类型:蒸汽机车,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趋势:速度越来越快、动力越来越强、乘坐越来越舒适等。(言之有理即可)
(2)因素:国际,列强的侵略,掠夺路权,造成局势动荡。
国内,政府腐朽,思想落后,顽固派的阻碍等。
评价:詹天佑领导设计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并始终捍卫中国路权,为中国铁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中国铁路工程之父”。
(3)困难:自然环境险恶、来自西方的讽刺、机器不足、路线复杂、资金短缺等。
(4)精神:不怕困难、不怕嘲讽、热爱祖国的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课时作业(二十)
一、选择题
1.在1919年5月的一次天文观测后,媒体以头条新闻《空间弯曲了!》进行了报道。这次天文观测结果支持的科学理论应是( )
A.自由落体定律 B.经典力学
C.量子理论 D.广义相对论
【解析】 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还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材料中描述的光线在宇宙中弯曲,即体现了这一理论。
【答案】 D
2.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在评价某科学家时指出:在他的宇宙里,“每一种现象都带着欺骗性。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平行线可以交叉。光线弯曲的径迹其实缠绕宇宙。”这位科学家是( )
A.伽利略 B.达尔文
C.牛顿 D.爱因斯坦
【解析】 材料反映了物体运动发展是相对的,这一理论是爱因斯坦提出的,故D项正确。伽利略、牛顿的科学贡献只是局限在肉眼的观察范围即宏观世界的绝对时空观,故A、C两项错误;达尔文的进化论与题目材料反映的内容无关,故B项错误。
【答案】 D
3.美国科幻大片《星际穿越》中出现了“虫洞”“黑洞”“时间膨胀”“五维空间”等科学概念,让很多人大呼“烧脑”。下列与“时间膨胀”有关的理论是( )
A.牛顿力学反映的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
B.广义相对论阐述的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
C.爱因斯坦在光速不变原理的基础上创立的狭义相对论
D.相对论中空间和时间的尺度随着观察者速度的改变而改变
【解析】 材料中描述的现象属于相对论的范畴,故A项错误;狭义相对论阐述的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广义相对论,故C项错误;材料中“虫洞”“黑洞”“时间膨胀”“五维空间”的信息说明时空分布现象,属于广义相对论,时间和空间随着速度变化而变化,故D项正确。
【答案】 D
4.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意义是( )
①提醒人们不要被常识和日常经验所蒙蔽 ②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伟大的革命 ③极大地扩展了物理学应用的领域 ④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进步的科学成就是量子理论。
【答案】 A
5.1944年12月,爱因斯坦同斯特恩、玻尔讨论原子武器和战后和平问题。1945年3月,同西拉德讨论原子军备的危险性,他还写信介绍西拉德去见罗斯福,未果。1946年5月,他又发起组织“原子科学家非常委员会”并担任主席。爱因斯坦这些行为的主要目的是( )
A.倡议各国科学家不要研制原子弹
B.宣扬自己反非正义战争的坚定立场
C.敦促美苏结束“冷战”对峙局面
D.促使社会认识核战争的严重后果
【解析】 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爱因斯坦主张研制原子弹,以消灭法西斯。B项与题干没有直接关系。C项与题意无关。D项准确反映了题中材料的核心内容,故选。
【答案】 D
6.爱因斯坦在为英国一刊物撰稿时写道:“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则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唯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上述材料说明( )
A.爱因斯坦对自己的科学研究促成了原子弹的发明深感不安
B.爱因斯坦反对把科学技术用到战争中
C.爱因斯坦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性
D.爱因斯坦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威力
【解析】 仔细阅读材料可知,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具有先进性,但也是双刃剑,他希望用之于和平而不是战争之中。
【答案】 B
7.下列关于爱因斯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于美国,在中学阶段就自修理论物理学
B.他的狭义相对论的成果主要是在大学研究出来的
C.他毕生爱好音乐
D.他逝世后人们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
【解析】 爱因斯坦生于德国,A项错误;他的狭义相对论的成果是在大学毕业后研究出来的,B项错误;他死后举行了极简单的葬礼,D项错误;爱因斯坦毕生爱好音乐,C项正确。
【答案】 C
8.爱因斯坦生前留下遗言:“不许把这房子变成博物馆。”这说明爱因斯坦( )
A.崇拜偶像
B.死后要哀荣
C.看重荣誉
D.不希望别人把自己当偶像来崇拜
【解析】 材料本身说得很明白,“不许把这房子变成博物馆”,就是不希望别人把自己当偶像来崇拜,表现了爱因斯坦谦虚的精神。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詹天佑)在致诺索布夫人的信中也写道:“全体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在密切注视着我的工作,如果我失败了,那就不仅是我个人的不幸。因若如此,中国工程师将失掉大众的信任。”……近年在八达岭长城脚下建造了詹天佑纪念馆,以纪念他在中国铁路建设事业中的不朽功绩。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作为科学家,他的理论非常深奥,一般人无法领悟。作为思想家,他的见解相当深邃,普通人难以理解。可是,这样一位科学精英和思想精英,为什么会走进大众的生活,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并受到全世界男女老少的尊敬和爱戴呢?……爱因斯坦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和科学良心的世界公民。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所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人们认为的那样。”
——《爱因斯坦与大科学的诞生》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我的工作”指的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詹天佑是在什么背景下完成这一“工作”的?有何意义?
(2)材料二中所说的爱因斯坦的深奥理论有哪些?这些理论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材料二认为爱因斯坦“受到全世界男女老少的尊敬和爱戴”的原因是什么?
(3)你认为作为科学家的詹天佑和爱因斯坦在人文情怀方面有何不同?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詹天佑和爱因斯坦的主要贡献,这是课本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解题时要注意结合材料中所述两人生活的时代背景、成就、个人性格和品质来归纳作答。
【答案】 (1)设计、建成京张铁路。背景:中国技术力量薄弱,列强认为中国人没有能力完成如此艰巨的工程;面临国际社会的压力。意义:自行设计中国第一条铁路,极大地提高了民族自信心。
(2)创立相对论、光子理论。意义:带来了物理学思想的革命;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原因:爱因斯坦不仅在科学上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心。
(3)詹天佑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爱因斯坦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现在拥有的破坏性武器使地球上不存在任何一块可以免于突然性的总毁灭的地方。逃脱这一命运的唯一希望在于通过超国家的方式来确保和平。必须创建一个能够通过司法仲裁解决国家间冲突的世界政府。这个政府必须建立在所有政府与国家都一致同意的含义明确的宪章基础上,并由该宪章赋予其对进攻性武器的唯一处置权。
——《迈向一个世界政府》
节选自爱因斯坦致希伯莱大学的信
材料二 参加第二届联合国大会的五十五国政府的代表无疑会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最近两年之中——从取得对轴心国势力的胜利开始——在阻止战争方面,或是在就控制原子能以及在为重建遭受毁坏地区进行经济合作达成协议的方面,都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
联合国不应因这些而受到谴责。任何一个国际组织所具有的力量都不会比宪章赋予它的势力更强大,也不会比它的成员国对它所希望的更强大。事实上,只要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意识到联合国仅仅是达到最终目标——确立为保持和平而被赋予充分的立法权和行政权的超国家的权威的过渡组织,联合国就是一个极其重要和有用的机构了。
——爱因斯坦《致联合国大会的公开信》(1947)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爱因斯坦对当时世界形势的认识及解决办法。
(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爱因斯坦的认识。
【解析】 爱因斯坦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同时是一位具有正义感的社会活动家。第(1)问考查概括能力,内容涉及爱因斯坦对世界形势的认识和解决办法。从材料信息中可知,世界面临核武器威胁,而联合国当时并不能为国际安全提供军事的或法律的基础。爱因斯坦的办法是成立“世界政府”。第(2)问谈认识,从倡导和平、反对战争、关注时局并提出积极构想等方面回答。
【答案】 (1)认识:世界面临(破坏性)核武器的威胁,当时的联合国不具备实现国际安全的军事力量与法律基础。办法:在联合国框架基础上,建立一个世界政府(或由联合国过渡到世界政府)。
(2)是一位反战和平的倡导者,是一位敏锐的、持批评态度的观察者,关注时事并提出积极构想者。
课时作业(二十一)
一、选择题
1.“要造船,就得有钢铁;要钢铁,就得靠采矿。我已经学了一年的采矿,但我现在认为,光会采矿是不行的。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科学落后。如果我们自己不能找矿,将来就是给洋人当采矿。”李四光发表这番谈话时,他正在( )
A.日本留学 B.英国留学
C.国内任教 D.英国讲学
【解析】 在英国留学期间,李四光一开始学习采矿,后来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矿业落后的局面,他改学地质,希望中国人也能开发自己的矿藏。
【答案】 B
2.1948年,李四光借出席在伦敦举行的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之机,一直在英国讲学,直至1950年春才回国。他没有及时回国的主要原因是( )
A.学术研究的需要 B.英国政府的阻挠
C.对国民政府的失望 D.对自己政治地位的不满
【解析】 当时李四光对国民党的腐败及其在抗战期间的表现十分失望,故没有及时回国。
【答案】 C
3.“它的一条腿站在地质学方面,另一条腿站在力学方面。”这是对哪一学科领域特点的概括( )
A.地质学 B.微体生物学
C.第四纪冰川学 D.地质力学
【解析】 注意结合题目中“地质学”和“力学”两个关键词语,可以推断为地质力学。
【答案】 D
4.右图为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的雕像,他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为( )
A.《地质学概论》
B.《力学概论》
C.《地质力学略论》
D.《地质力学概论》
【解析】 《地质力学概论》从地质运动的观点出发,建立起地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世界地质学界具有独创性的学说。
【答案】 D
5.李四光打破了两个“洋神话”,推翻了洋人的哪些断言( )
①“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 ②“中国贫油论”
③“中国不存在第三纪冰川” ④“中国贫铀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两个“洋神话”是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和“中国贫油论”。
【答案】 A
6.给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论”谬论以有力回击的是( )
A.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新理论
B.李四光在法国作的《现代繁华与碳》演讲
C.国际承认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
D.中国相继找到大庆、大港等一系列大油田
【解析】 中国发现大油田后,“中国贫油论”不攻自破。
【答案】 D
7.被周恩来称为“中国人的光荣”和“一面旗帜”的科学家分别是( )
A.苏步青、钱学森 B.李四光、竺可桢
C.詹天佑、李四光 D.詹天佑、钱学森
【解析】 “中国人的光荣”是指詹天佑,“一面旗帜”是指李四光。
【答案】 C
8.从詹天佑、李四光的一生经历及贡献看,他们间的主要相似之处有( )
①都曾经到西方留学学习自然科学
②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取得了突出成绩
③都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④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 詹天佑生活于近代,逝世于1919年,所以④不符合对他的评价。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9.下表是一教师关于《“地质之光”李四光》一课的教学提纲。
晚清时期:1889-1911年
……
2.少年独闯武汉——考入武昌学堂
3.学习成绩优异——派往日本留学
4.接受革命思想——成同盟会会员
5.学习造船归国——赐予工科进士
民国时期:1911年以后
6.在湖北军政府——任实业部部长
7.后袁世凯上台——辞官留学英国
8.学习采矿地质——获得硕士学位
9.回国受聘北大——担任地质教授
10.南京地质所长——中国地质会长
新中国时期:
1.冲破阻挠辗转回国,受命组建地质机构
……
4.大型油田相继发现,打破“中国贫油”论
5.地质力学得到证明,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科学贡献:
1.研究冰川打破洋神话,确立中国第四纪冰川
2.创立新理论“地质力学”,研究我国地质结构
名言:
轻信权威等于扼杀智慧
请回答:
(1)根据提纲和所学知识,概述李四光“辞官留学英国”的社会背景。
(2)根据提纲和所学知识,概述李四光向“权威”挑战的主要事迹。
(3)从李四光的经历与话语中,你能感受到哪些精神品质或人格魅力?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归纳其留学英国的社会背景。第(2)问从李四光的科学成就概括出其向“权威”挑战的事迹。第(3)问注意从创新、探索等角度回答。
【答案】 (1)袁世凯上台,实行独裁,破坏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浪潮高涨,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研究冰川打破洋神话,确立中国第四纪冰川。相继发现大型油田,打破“中国贫油”论。
(3)乐观自信、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意志坚强、不迷信权威等。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莱克韦尔德在《中国和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一文中,就提出了“中国贫油论”。多少年来,国际“权威”们论断:“世界已知油田,大都在海相地层中,而中国大部分是陆相结构地层,因此,不可能储藏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石油。”
材料二 1954年,李四光应邀到石油管理总局作了题为《从大陆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的远景》的报告,明确提出:“可以这样考虑:从东北平原起,通过渤海湾,到华北平原,再往南到两湖地区,可以做工作,先从新华夏系的旁边摸起,同时在覆盖地区着手摸底,物探、钻探都已用上,看来是有意义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2)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李四光对我国石油勘探的贡献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
【解析】 第(1)问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一认为中国没有石油,材料二认为中国能找到石油。第(2)问联系所学基础知识回答即可,注意是在“石油勘探”领域。第(3)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材料一认为中国没有石油;材料二认为在中国能够探测到石油。
(2)李四光从运动的观点出发,探索地质现象的本质、地壳结构及构造规律,建立了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对我国的石油探测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在其理论指导下,我国在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发现了大油田。
(3)在科学研究上,不要迷信“权威”,而应根据客观实际作出自己的判断等。